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世家”弟子超2000 与教育的不解之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 04:0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世家”弟子超2000 与教育的不解之缘
  来源: 扬子晚报
父母是老师,双胞胎女儿是老师,两女婿也是老师,其中3人还是校长 “教师世家”弟子超2000 幸福的一家人。从左到右:王成夫妇、张杰夫妇及外孙外孙女、董富强夫妇。吴俊摄     在南京有这样一对老夫妻,他们以前都是老师,现在他们的双胞胎女儿分别在南京芳草园小学和回龙桥小学当老师,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对姐妹花的郎君也是小学老师,一个在月苑小学当副校长,一个在汉口路小学当副校长。二老是老一辈教师,姐妹花又“女承父业”,最后挑进门的两位女婿还是老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的缘分。这个不折不扣的“教师世家”如今是桃李满天下,父母亲的学生大致算来上千人,四个孩子的学生加起来也近千人,这样这家子的“门下弟子”已经超过2000人!     [动人故事多]     母女教师都成学生们的“妈”     “何妈妈”爱学生胜过两女儿     “我爸我妈的干儿子干女儿一大把!”说起妈妈当老师的故事,张洪洪倒“抱怨”起来:“我妈得意门生众多,跟她的感情更是亲得很。许多学生平日里打电话或是登门问候时,都是一口一个‘妈’叫着。以前,我妈就忙着给她的学生辅导了,咱俩的学习管都不管。”她的“检举”立刻得到姐姐的共鸣。“我妈对学生可舍得呢!记得有一年夏天,外面下着大雨,妈妈教过的一位同学赤着脚跑到了我们家,捧着自己的通知书来感谢她。我妈掉过头就拿出20块钱和50斤粮票,连同家里唯一的一个置物箱送给了他,而那个时候她一个月的工资才34.5元!”据了解,现在这位学生已是某个银行的副行长,虽然事业有成,工作繁忙,但每年总要抽出时间回南京看一看“何妈妈”。     给特殊孩子特殊的爱     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在张洪洪和张宁宁的教育生涯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张洪洪的学生中,有许多特殊的孩子。“有一个孩子让我一直很牵挂。这个男孩由于父母离异,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他觉得很孤单,最大的希望就是老师能在他家里吃一顿饭。在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就去他家进行家访。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个小男孩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在临毕业写给老师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我不想升入初中,并不是不想继续学习,而是不想离开您,您看到这张纸皱了,是因为我哭了……’”后来这名同学上了中学后,曾回来找过张洪洪,他给了洪洪一个U盘,张洪洪打开文档看到的是这位学生写给她的一篇文章,名叫《师恩难忘》。在文章的最后一句,他写道:“其实在我心中,我已经把你当做我的妈妈一样了。”     100个鸡蛋的珍贵     “孩子给你的爱就是最好的回报!”洪洪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学生的家长是扫垃圾的工人,家境很不好,因此她不仅在学习上鼓励这位孩子,在生活上也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孩子家中的老人为了表示感激之情,特地送来了一篮鸡蛋。这篮鸡蛋让洪洪热泪盈眶,她知道,这100个鸡蛋对这样的家庭而言就已经是最贵重的礼物。“我本不想收下如此珍贵的礼物,但是看着孩子和家长热切的眼神,我收了下来,这也是一种尊重。”洪洪立刻准备了很多礼物送给了这个孩子,还在他毕业后的六一儿童节特地买了一套新衣服。     姐姐宁宁对待工作也同样执着。“她这个人特别认真,而且很上进,现在已经是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了!”说起自己的爱妻,王成充满温柔。“刚工作的时候,宁宁是带低年级,不少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过渡过来,常常上课拖着鼻涕,甚至在课堂上尿裤子的也不在少数。从小在家也没怎么做过家务的宁宁,不仅要辅导孩子的学习,同时还成了孩子们的‘生活老师’。”
5#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04:06:52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世家”的没落是一记警钟
2008-9-12 10:47:05

    教师节的早上看了一条“教师世家”的消息。据报道,四川乐山市夹江县有一个雷姓的教师世家——自明朝中期开始,雷家世世代代以教书为业,历经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迄今494年,沿袭至今已繁衍了17代子孙,向社会输送了16代教书先生。眼下,这样一个拿了500年教鞭的家族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这么一个教坛传奇即将终结,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雷家第14代孙雷应洲的一席话道出了原因:“现在教书不景气,收入也不高,当教师不如其他行业,我不希望她继续吃教师这碗饭。现在雷家第17代几乎没人再从事教育事业了。”如此看来,教师世家画上句号,是雷家再自然不过的无奈选择。收入不高、过于辛苦、学生减少、行业不景气……这深刻地说明了当今大多数教书育人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的亲朋好友当老师的很多,从他们身上可以窥斑见豹:一个在本地某高中工作的朋友,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每半个月只放一天假,薪水只能勉强养家。另外一个本家的教师长辈,举债置业,不得不退休后还远赴外地的私立学校任教,过得也是相当不容易。至于“老少边穷”地区的代课教师,那生存境况更是让人心酸。   教师钱少人累。按政策,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但是,即便是沿海发达省份如广东也未能实现,这只是摆上议程的一个遥远期待。以我们地方为例,绝大多数中学教师月薪为一两千元,而他们付出的是数倍于其他行业的努力与辛劳,早出晚归还吃粉笔灰,这也导致他们与咽喉炎等慢性职业病终身相伴。也难怪“教师世家”的传人宁愿学计算机也不读师范。   教师地位不高。封建时代,“师”是和“天地君亲”一起放在寻常百姓香火案上的,现在,我们虽然口里说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事实上却言行不一,一些网络暴民动辄破口大骂整个教师群体,一些猎奇的媒体不负责任地将教师妖魔化,现在的孩子们也远离了尊师重教的传统,不听管教、不爱学习,和老师顶牛甚至殴打老师,部分还批评不得,否则跳楼给你看!   唉,凡此种种,当老师难啊。   所以,“教师世家”的没落是一种必然,也是给我们敲响的一记警钟——如果没有待遇保障、如果不尊师重教,更多的“教师世家”将难以为继!(樊涛)
4#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04:05:49 | 只看该作者
南召有个“教师世家”
作者:吴正伟
  大河南阳网讯 一家两代出了14位教师,其中校长6名,还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等科目的教师,他们的教龄加起来有300多年,他们集中起来完全可以执教一所乡村小学。现如今,这14位教师依然活跃在教育战线上,用三尺讲台阐释着人生的真谛,请看——南召有个“教师世家”
  听说南召县留山镇有一个教师世家,一家两代有14口人都是优秀的中小学教师,8月20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南召县留山镇土门村探访这个家庭中的一位成员——柴运涛,让他为我们讲述他们这个“教师世家”的故事。
  一门十四师
  今年59岁的柴运涛,现在南召县留山镇中任教,是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先后任小学校长、中学校长达24年之久,是这个教师世家的“领头羊”。 从教40年以来他潜心教学,精心钻研,独创一套“问讲教学法”闻名遐迩,1995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
  1968年,他从南召一中毕业后就开始在村小里当民办教师,1972年经过考试转成了公办教师,成为一个十分受乡亲们欢迎的先生。 在他的影响下弟弟柴运耀、柴运刚,妹妹柴运莲先后进入学校当起了民办教师,也成了受乡亲们尊敬的老师。随后弟弟运耀被推荐上了南阳第一师范,弟弟运刚和妹妹运莲都参加了民师招教考试,也考上了师范,他们毕业后找对象也都找了个老师,现在这三人都是校长,弟弟运耀现在是南召县第一职业高中校长,弟弟运刚是留山镇中心校副校长,妹妹运莲在土门村小学当校长。他们这一代一共有7人从教。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两个侄女、一个侄子也都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第二代又有7人从教,且个个表现出色。可以说,柴家一门14师,是在他的谆谆教导和精心培育下形成的。
  桃李芬芳
  从教四十年,柴运涛最大收获的是桃李满天下,不少学生或已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或在经商方面有所成就。每每见到这些有成就的学生,他内心的骄傲就油然而生。柴运涛深有感触地说,从事教学事业是他不悔的选择,他也从中得到了欢欣与喜悦。看着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个个茁壮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据他粗略统计,他的学生有市、局、乡镇机关单位担任领导的,也有在国外和深圳、上海打拼的,还有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涵盖的职业有公务员、律师、教师等。学生们对他十分尊敬,有空都会到家中去看望他,向他问一声好。他为此而欣慰,却从不因此而炫耀。
  柴运涛有一颗强烈的育人之心,把学生当子女看。他是留山教育战线有名的“拓荒牛”,四度被评为南召县师德标兵、南召县优秀教师。他曾任教的留山镇丹霞联中,1980年初创时十分困难,他与其他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业,盖起了八十多间教室,培养了良好的师生情谊。“大家今天坐在教室里学习实在不容易,希望珍惜这难得的机会,立志学业报国,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三十多年过去了,对柴运涛经常讲的这番话,他的学生仍记忆犹新,备感亲切。在学生的心中,柴运涛是他们永远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薪火相传
  柴运涛从教40年,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深感人民教师是伟大而光辉的职业。柴运涛不仅自己热爱教育工作,而且经常教育和鼓励儿子、侄女、侄儿要热爱教育工作,他把培养后代当教师作为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因此他的二个儿子都成为了教师。在家里,柴运涛讲得最多的是关于教育的问题。对子女,他积极鼓励扶持,向他们提出严格要求,要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传统和家风,面对市场经济情况下人们对生活过于追求物质,他就要求自己的家人要耐得住清贫,生活要低标准、工作学习要高标准,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果子女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他就谆谆教导,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儿女们在各自岗位上都是骨干教师。
  “我们家人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受我爸的影响很大。我爸一直说教师这个职业比较好,传授知识,是做好事,也是做善事。”柴运涛的大儿子柴交勇如是说。在柴运涛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中学毕业就很自然地选择填报了教师这个专业,毕业后分别在油坊小学和官坡小学任教,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现在他们已是这两所学校的校长。他的小儿子柴交龙说:“我认为在这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中,很多人生活很空虚,没有精神寄托,教师虽然有些清贫,但是精神世界很充实,而且还受人尊重,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毫不后悔!”
  谈及这个被乡亲们誉为“教师世家”的特殊家庭,他们一家人的脸上洋溢着欣喜和欣慰,因为方圆数十里地认识他们的人都非常敬重他们,经常都有人向他们请教问题,他们都会把自己知道的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 柴运涛与年轻教师谈话时,说得最多的就是:“教师的工作虽清贫,但很有价值。”正是因为这种别人无法体会的乐趣,激励着柴运涛40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在教育工作岗位上,为培养下一代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04:04:28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世家16代人都教书 500年后无人接班(图)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杨兴群 
1996年全家合影 感谢雷鸣枝供图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9月10日报道今天是灾后第一个教师节,祝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家庭三、五代都是教师的并不罕见,但要是延续了16代都是教师,那该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乐山市夹江县就有这么一个教师世家———雷氏家族。自明朝中期开始,雷家世世代代以教书为业,历经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迄今494年,沿袭至今已繁衍了17代子孙,向社会输送了16代教书先生。
记者昨天在夹江县教育局的帮助下找到了雷氏子孙的代表,聆听了第14代孙雷应洲、第15代孙雷鸣村、第16代孙雷声烈等雷家后代娓娓讲述家族近500年来的教坛传奇。
三尺讲台 雷家人奉献青春
昨日上午10时20分,上课铃声响了。夹江县云吟职业中学副校长、历史教师雷鸣村走进高三(一)班教室,为孩子们讲述第四章的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课后,雷鸣村说:“朝代在不断革新、继承,其实教育事业也是一样。雷家能经历这么多个朝代,代代以教书为业,传承至今,着实不易。”作为雷家的第15代孙,现年49岁的雷鸣村1981年从原峨眉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夹江吴场镇中学、黄土一中任教,1991年调到夹江县云吟职业中学从教至今。
在与云吟职业中学一墙之隔的夹江县委党校,雷家的第16代孙、县委党校副校长雷声烈也是感慨万千。1978年,雷声烈16岁高中毕业,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川师大录取。他说:“我父亲是语文教师、母亲是初中英语教师,可能是受家族的影响,注定了要当老师。”毕业后雷声烈分配到夹江二中任教,1987年到县委党校从事干部教育工作,他的妻子曹萍是夹江县机关幼儿园教师。
始于明代 大家族70多人从教
明正德年间(公元1514年),湖北麻城县进士雷翰松携带家眷赴川做官,在嘉州府(今乐山市)夹江县定居。他弃官开设私塾,自得其乐。但他没有想到,自他执起教鞭,雷家子孙便承其衣钵,世代厮守三尺讲坛。
夹江县有四大望族,民间有句谚语即“江家的谷,史家的树,王家的银,雷家的书”。雷氏子孙有钱就用于买书,从而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藏书。在雷声烈的母亲雷鸣枝家,记者看到,古色古香的书橱里装满了各类古籍。据她介绍,雷家迄今先后有70多人加入了教师队伍,分别从事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担任语文、历史、数学和英语等科目的教师。其中雷少根和雷博渊两人最为有名,在1989年11月夹江县教育局编纂的《夹江县教育志》一书中均有记载。
据记载,清末废科举之后,雷家第13代孙雷少根受聘于嘉定府中学堂任教,其时郭沫若也在该校就读。解放后,雷少根曾任省文史馆研究员,曾当选过县人大代表,对夹江历史文物的考察保护有一定的贡献。1931年,雷家第14代孙雷博渊即雷鸣枝的父亲,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他先后在雅安、隆昌、乐山等地从事语文教学。1975年,雷博渊郁郁而逝,在他的葬礼中,自愿送葬的人数以千计,大多是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排满了长长的两大条街。
雷博渊的女儿雷鸣楷、雷鸣枢、雷鸣枝在他的影响下相继走上了教坛,堪称夹江教坛“三朵金花”;雷博渊之弟雷应源、雷应涛年轻时分赴甘肃、云南从教,相继在两地繁衍了三代教师。雷鸣枢的二女儿张丽雅在夹江县毛街幼儿园当老师。记者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巧合,新中国以来,雷家子孙几乎都与教师同结连理,组成了一个个“教师之家”,且雷家后代男子都教语文,女儿、女婿都教数学。
没人接班 教育世家可能划上句号
58岁的云吟职业中学退休教师雷应洲回忆,当初作为夹江的望族,雷家几代人共同住在一个近2000平米的大院子里,后来随着城镇建设,大家分户而居,联系也因此减少了。雷应洲表示,可能是受家族的影响,所以才能代代传承至今。
“现在教书不景气,收入也不高,现在雷家第17代几乎没人再从事教育事业了。” 雷应洲说,她的女儿考研究生时本想填报师范专业,但最后从事了IT行业。“当教师不如其他行业。我不希望她继续吃教师这碗饭。”
至于“史上最牛教师世家”的称谓,雷鸣村说,他们并不在意。他说,女儿目前在大学读大二,学的是汽车技术与服务,和教育不沾边。而雷声烈的儿子雷夏夏在大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估计毕业后也不会再当教师。“我们算是真正的书香世家,我也不忍心看着传承了16代的家族荣誉在我们手里终结,但很遗憾,可能会在我这一代划上句号。”雷声烈脸上掩饰不住忧虑。
采访中,提起雷氏家族,当地许多群众都伸出大拇指,赞叹这个家族的讲坛传奇能够历经近5个世纪坚持到现在的确不易。很多市民表示,这应该成为夹江县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编辑:顾剑波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04:02:56 | 只看该作者
[瞧这一家子]     每个人都和教育有不解之缘     教师夫妇门下弟子上千人     日前,记者来到张杰和何雪秀老夫妻位于鼓教新村的住所,知道记者的来访,一家人都聚集在了一起。“平时可没这么好,这几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忙!”张杰笑着说。走进这套两室一厅的老房子,很简朴,但到处都是照片,最吸引人的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靓照。     张杰告诉记者,和妻子是在淮安师范普师班相识并结缘,由于自己是泗洪人,妻子是南京人,所以生下双胞胎女儿后,姐妹花取名为宁宁和洪洪。“咱们毕业后先是在泗洪当地从事教育工作,后调入南京。老伴教书30年,一届届学生下来要有上千人。虽然我到南京以后没当老师了,不过仍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也算在为孩子服务啊!”张杰打趣说。     姐妹花选老公还是挑老师     父母是同班同学,同为教师后结下缘分,无巧不成书,两个女儿和女婿也是同校同学。在1994年南京市晓庄师范第一届招收五年制大专考试中,四位上进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当时王成、张洪洪和董富强在同一班级,张宁宁在另一个班。     也许是因缘巧合,在第四年文理分科时,王成和宁宁分到一个班,还成了“同桌的你”。四个年轻人不仅在学习上要求上进,也成了知心朋友。毕业工作2年后,宁宁和王成、洪洪和董富强两对年轻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2002年姐妹俩终于在同一天带着两个小伙子上门‘见家长”,我倒没什么意见,倒是她们爸爸觉得两个女儿本来就很辛苦,却还要嫁给同样很忙碌的小学老师,有点心疼。后来姐妹俩同一天办了婚事,现在外孙、外孙女都有了,他带着比谁都开心呢!”说起孩子们的婚姻,何雪秀很开心。     [他们这么说]     爱是最好的“教学秘诀”     孩子喜欢你就喜欢你的课     2002年两个女儿都喜添宝宝,由于女儿女婿都工作繁忙,照顾小外孙、小外孙女的任务就落在了何老师和老伴的身上。得知何老师要真正地走下讲台时,一个班的家长都深情挽留这位好老师,更有家长提出帮老师找保姆带孩子。何老师最后还是婉言谢绝了家长们的好意。当记者翻开他们的家庭影集时看到,里面何老师与学生的合影比和家人的合影要多得多。何老师也与记者分享了自己30年来的“教学秘诀”:“最重要的就是用心爱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孩子只有喜欢你,才能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我从来不给孩子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透知识,这样课外孩子就可以轻松得多,学着不吃力,才能有兴趣。作为老师最大的收获,不是每个学生最后都能成才,而是看到学生能快乐地成长和有所进步。”     四个年轻老师谨遵“家训”     据介绍,宁宁和洪洪原本准备初中毕业后考高中,但最终还是在母亲的建议下报考了晓庄师范首批5年制大专。“我做了一辈子老师,深知教师这份工作的清贫与艰辛,但两个女儿天性文静,善良,她们从事这个职业我很欣慰。”     如今幸福的两对小夫妻已有了小宝宝。由于四个年轻人都在教育第一战线上,一心“扑工作”的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学生,两个宝宝只能丢给了外公外婆照顾。现在四位年轻人在工作中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其中三位已经考上了研究生,一位正在准备研究生考试。“我们一般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了,将孩子先送到爸妈家,再去上班。下班后接回孩子,等到孩子入睡后,再挑灯夜读,准备教学相关内容。”王成告诉记者,这基本上就是他们两对小夫妻每日的生活时间表。“我们一般不将工作上的烦心事带回家,不想老人为我们担心。不过在饭桌上,妈妈还是会传授自己的‘教育秘诀’,这些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董富强感动地说。(实习生 王宛璐 记者 王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4:24 , Processed in 0.1144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