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国标本”小语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3 09:4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建快乐而扎实的语文课
——关于“国标本”小语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
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施建平(特级教师)
  随着对《课程标准》学习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正逐步为大家所接受,但对于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课,则让不少教师颇感茫然。那么,面对当前变革中的语文教学,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应该抓住根本,那就是创建快乐而扎实的语文课堂。下面拟以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为例,谈谈如何重建语文课堂的问题。
一、注重情感陶冶。获取精神力量
语文学科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教师应该是孩子心灵的开启者。儿童正处于心灵的“拔节”期,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决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满是知识、技能而无心灵的教学。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就这一册课文来看,有反映祖国悠久历史的《长城和运河》,有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庐山的云雾》,有表明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和不幸的《微笑着承受一切》,有体现少年儿童的爱心和对自由生活向往之情的《雪儿》,有说明无论何时都应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有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小露珠》等等,我们应该关注教材中的这些精神元素,以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那么,怎样将诸如正义、爱心等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儿童的心灵深处呢?我们应该遵循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
对儿童的教育不能采用钢性“楔入”的方法,而应注重熏陶感染。在教《长城和运河》一课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假想坐上了去北京的飞机,在飞机上透过云层看到在山岭间蜿蜒盘旋的长城(播放由空中拍摄的长城录像),让学生说说看到雄伟的长城时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想到些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不朽的诗篇”的含义。在学习写运河的部分时,可以让学生边看录像边想象漫步古运河边的所见、所思、所感,再启发学生说说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最后,让学生用自豪的语气读背全诗。这就使学生在沉浸于美妙意境的同时,心中自然而然地升腾起爱国之情。
对学生的教育应在自主感悟中达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才会有良好而持久的效果。在学习《地球清洁师》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球清洁师,并夸夸它们。然后启发学生:为了地球的清洁,动植物们都行动起来了,我们该做些什么呢?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人人都应该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出力。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应使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成为有根的教育。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支柱,那么,他将来就会成为一只永远立不起来的干瘪的空袋子。
二、拓宽教学空间,共度智性时光
语文课堂要成为一种真正鲜活的生活,使教学过程成为启人心智、怡人心境的精神漫游,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充满张力。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真切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立体地亲历所学的课文。如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我们可以创设在五月的一天乘车去槐乡的情境,结合插图、课文说说来到槐树林边看到的景象、闻到的花香,说说看到槐乡的孩子到槐树林里都干了些什么。让学生想象身在槐树林里,看到周围这么多的槐花想干什么?再启发学生想象来到农家小院,在农家品尝槐花饭,最后与槐乡孩子告别时的情形。在这样一个连续的游槐乡的情境中学习课文,学生玩并学习着,学并快乐着,可以充分享受情境化的语文教学带给他们的欢乐。
我们的教学还应该具有理智的挑战,让课堂成为智慧加工厂。在教《水上飞机》时,可以让学生担当小海鸥的角色,说说飞到大海上时看到的海面的景象,再出示水上飞机,让“小海鸥”描述其样子并与其对话。学生回家后将自己的奇遇告诉海鸥妈妈,以此来练习复述。作业则可安排学生想象水上飞机救那艘遇难船只的经过,写一篇《水上飞机救险记》。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究的过程,交往的过程,创造的过程。
我们的课堂应该成为绿色生态课堂,课堂上应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让学生像野花野草一样快乐而自由地成长。《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浅显易懂,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排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先让学生读课文来理清剧情,讨论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中有哪些角色;接着再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对话找出来,练说“台词”;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增加什么角色,再一起布置背景;最后由座位上的同学分别担当小红马、小骆驼和骆驼妈妈,共同演出。在排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也自然而然明白了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相信自己的道理。这样就使课堂成为学生心花盛开的地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原本就是件快乐的事。
我们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是开放的,不能“定格”在课文中。在学习《雪儿》一课后,可以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来写《雪儿的自述》,以便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体会小姑娘的爱心。教《争论的故事》一课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又有一只大雁从天空飞过,兄弟俩会怎样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心智在更大的时空中得到舒展。
学生智慧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智慧的生长需要足够的空间,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其喷涌而出,使课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
三、触摸语言“肌肤”,感受母语魅力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
对词句的理解、记忆应该伴随着形象。在教《揠苗助长》中的“巴望”一词时,可以先问学生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人巴不得禾苗一下子长大的心情,引出“巴望”一词,再让学生想象并演示他焦急的样子,以此来形象地理解这个词。这样,这个词语贮存进学生的词汇仓库时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鲜活的。
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内涵,培养语感。如教古诗《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中的“含”字,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诗人是从哪儿看到终年积雪的西岭的,根据学生从窗口远望时所见的回答,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方框代表窗口,让学生在里面画上“西岭”。这就使学生懂得了“含”就是衔着、包含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将“含”换成其它的字,如“有、嵌”等等,让学生将这些字放入诗中进行比较,从而,领会“含”字的妙处就在于将这幅画写活了,写出了动态之美。
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语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终嵌入他们生命历程。
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平时的每一堂课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想,只要方向对了,那么路再远,也总会有抵达的一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06 , Processed in 0.1069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