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尽信网则不如无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1 18:4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尽信网则不如无网
    过去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我认为应提醒人们:尽信网则不如无网。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网络便捷、高效,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交流空间。“坐地日行八万里”,人们仿佛具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如今,倘若一个知识分子不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即使不说落伍,工作效率也很难跟别人相比。
    从前做学问的人必须一页页地披阅典籍、抄写资料卡片,现在随着许多大型典籍的数字化和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的普及化,抄写卡片这种治学方式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我读研究生时,曾抄写了几个抽屉6000张以上的资料卡片,现在也已很少翻看。我猜想,“80后”或“90后”的学生看到那些资料卡片,大概会有像当代人看发黄的线装书一样的感觉。
    确实,从期刊网上查找论文,从搜索网站上搜索、整合相关信息,远比一本本地翻书来得全面和迅速。我跟研究生讲研究方法专题课时,作过如下比喻:查阅纸质书刊有如收割粮食时使用镰刀,而网络搜索有如使用大型收割机,速度何止提高百倍。放着功能强大的工具不用,只能离学术前沿渐行渐远。
    然而,网上阅读毕竟没有翻阅报纸和书刊那种书香的感觉。而且,网上信息海量,更需要经过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筛选过程,才能为我所用。资料——信息——知识——智慧,是不同质的四个阶段,如何将初级的资料转化成最终的智慧,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善于取精用弘,厚积薄发,再加以提炼和思考。
    网络与实体不一样,属于虚拟空间,这是网络的本质属性,因此网络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许多人有过教训之后,才明白不能太迷信网上的介绍。例如,有些网页对某一机构或活动的介绍内容早已过时了,没有及时更新,或者是已经废弃不用的信息,但从网络上看不出是死了的信息,如果你还按图索骥地去找寻,只能无功而返。
    论著的引文出处能够参考纸质文本的应尽量不采用网站标注。不像白纸黑字无法更动,许多网络上的资料过了一段时间后会消失或更改。如果引证这样的网址,就无法查证。当然,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论著引文出处采用网址的情况还会逐渐增多,但做学问的人还是应明白:网上得来终觉浅,觉知真义要查书。由于网络上文字的错误比例要远远高于纸质书刊,若采用网上下载的资料,为慎重计,还是要认真查对纸质原文。
    另外,收集资料应该由近及远,先将“窝边草”吃尽,再逐渐扩大收集的空间范围。有的研究生做学位论文,舍近求远,连自己所在学校图书馆有多少家底都不清楚,就急着外出查找资料,结果千辛万苦调阅复印的材料,或者好不容易通过馆际互借复制的书籍,其实本校图书馆就有。因为有部分老书的目录还没来得及上网,或不宜上网,一般学生又不知道或不习惯去查阅书目卡片,或以为那些卡片都是毫无价值的老古董,结果花了十天半个月,从外地图书馆将书调阅过来,做的却是事倍功半的事。
    还有,与互联网相关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广泛使用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仪器,特别是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但是,有的演示文稿既体现不出power(力量),也没有point(观点)。现在有的高校在教学中出现了过度依赖演示文稿的现象,一但遇到计算机或投影设备中的某一环节出问题,主讲者就束手无策,无法上课。也有的研究生作报告或发言习惯于一字一句将屏幕上的文字念下来,过去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照屏宣科”。其实,使用多媒体演示方式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调动听讲者的视觉、增加演讲的效果,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表达。
    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时代,离开网络不行,离不开网络也不行。
    (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
来源: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6:22 , Processed in 0.0567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