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要敢于确立自己的教育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2 17:4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要敢于确立自己的教育思想
 刘长铭

    [编者按]不久前,“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的项目负责人提出动议,收集工作室成员在教师会上的重要讲话稿。其基本考虑是:校长的研究不同于学者的研究,校长在教师会上的重要发言记录了其在解决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实践中逐渐表达和形成自己办学思想的过程,体现出其研究的实践性特点。同时,在教师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是校长与教师沟通的一种基本途径,亦是其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许多校长的重要思想都是通过这种形式表达的。因此,校长在教师会上的重要讲话稿是校长研究成果的一种常态形式。
        
    本刊愿积极回应这一动议。我们希望“重要讲话”中有问题、有思想。讲话的背景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校长在不同主题的全体教师会上的讲话,也可以是校长在某一个项目的开题会、某一个教师的思想研讨会、某一次教师论坛或学术沙龙上的点评或即兴发言等。欢迎全国各地认同这一想法的校长踊跃投稿。
        
    这是本学期以来我校召开的第三次教师的教育思想研讨会。这三次研讨会是成功的。在与许多教师的交谈中,我感到三位教师提出的教育价值观和现代师生观在教师中引起了广泛共鸣。这正是我们举办研讨会要达到的目的。但是,我们举办研讨会的目的还不仅如此。
        
    一个教师应当确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师的生命。如果我们在从事了一生的领域中不能留下点什么的话,那么这将是一种生命的遗憾。我们不能将教育或教学仅仅理解成一种技术或者程序。如果一个教师只能娴熟地解释书本知识,只能将书本知识照搬给学生而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这种教学是没有生命的教学,这种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没有生命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或者说是不成功的教育。
        
    但是遗憾的是,今天许多教师不敢谈自己的教育思想,更不敢谈成为教育家,总认为教育思想或教育家遥不可及,似乎一谈到这些,就是妄自尊大、痴人说梦,不知天高地厚,缺乏自知之明,等等。这实在是一种精神桎梏,它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师创造的能力与热情,它使得教师的工作缺乏活力,生活缺乏趣味。有一些教师尽管有研究探索的热情,却常常缺乏自信,似乎在一篇文章中不举出一堆外国名人,不开列一串参考文献,不凑出三五万字,不把简单的事情说玄,就不足以显示文章的学术水平。这几乎已经形成一种风气。本来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的探索所得,却偏偏要钻入某某专家、某某学者的理论环套当中,否则就自认为没有高度。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我们缺乏敢于创造、敢于建树的勇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登上巨人的肩膀。我相信,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想追求与思维品质,与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或者职务并无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举办研讨会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精神上的桎梏与思想上的误区,给教师以更多的创造的胆量与自信,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包容、共同研究探索的学术氛围。
        
    我们应当有这样的理想与自信。教育家首先是成功的教育实践者。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在学校和课堂中成长起来的,仅靠拼凑书本和综述别人的观点的人是无法成为教育家的。北京四中是一片得天独厚的天地。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在这片沃土上勤耕、求索、收获。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讲课技艺的精到与娴熟,而是要自觉地探索深层次的、规律性的东西,探索教育的更深层的意义。我常常想,北京四中应当成为一棵大树的主干。它要不断地为枝叶供给营养,同时又不为三五级风所撼动。一所成熟的学校就应当是这样一棵大树,而不是一株随风摇动的芦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将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拒之千里之外。在我看来,今天的教育者需要有一种哲学家的理性、沉静与超俗。总结北京四中发展的百年历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所学校只有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不唯众,尊重理性、实事求是、不讲空话、不随波逐流,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这不仅需要教育者的智慧和眼光,同时也需要教育者的勇气、胆量与坚持;当然,在今天的社会中,还特别需要教育者有耐守寂寞的毅力与决心。
        
    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关于教育的一些最重要的原则形成于2500年前。这使我们确信教育存在着基本的规律。在人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后,我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与古人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超越,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过是将2500年前的思想重新拾起和重新注解而已。今天的教育手段是孔子或苏格拉底无法想象的。但是这些手段并没有改变当年他们所提出的关于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甚至可以说,我们非但没有很好地解决前人面临的种种困惑,反而,我们面临的教育问题比前人还要多得多和严重得多。在今天的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应当掌握的关于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知识却相对减少。这不能不给今后的社会和世界留下隐患。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多的是要改变青少年眼中世界的颜色。今天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的不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途径的问题,最主要和最本质的问题仍是教育的价值选择问题,说到底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未来世界主体的问题。正是因为面临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不论是李明赞老师、李家声老师关于教育的人文价值的实践与论述,还是谷丹老师关于教育对中学生人文关怀的方法与理念,都对今天的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想再次向全校教师表达的是,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职工勇于创新,勇敢地开拓自己的天地,勇敢地提出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我们期待着今后能不断召开这样的研讨会。也许我们永远不能达到前人的境界,更无法超越前人,但我们要勇敢前行。在未知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既要虚心地向行家求教,又要在实践中努力求索,不要过多地顾及自己的名分、资历和地位。这里,我想引用《沉思录》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没有面包,但我与理性同在。

来 源: 中小学管理2008年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44 , Processed in 0.07630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