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起话题讨论;请您选出最能代表孝感的‘文化符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5 12:1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报,发现一份由外国网民票选出来的20个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依次是;汉语。北京故宫。长城。孔子。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京剧。少林寺。毛主席。针灸。烹饪。。,等。
    洋人不一定了解中国文化,所评不无可商榷处。
    但,评选20个‘文化符号’的做法有趣。受此启发,遂发起此[话题讨论]。若蒙感兴趣的坛友跟而帖之,可添阅网之趣也。
    请。请您选出[最能代表孝感的20个文化符号]。
    您请。。。。。。。。。
                                        坛友 管季超 翘首观帖,期待中。。。。。。
15#
发表于 2010-9-26 23:58:21 | 只看该作者
孝感:中部地区最佳投资城市转载

标签: 武汉城市圈经济板块孟宗哭竹三江航天产业转移孝感杂谈

文章转自:www.5i0712.com 我爱孝感
孝感,位于湖北省东北部。现辖云梦、大悟、孝昌、汉川、应城、安陆、孝南三县三市一区,国土面积8910平方公里,总人口525万。

     中华孝文化名城

     是全国唯一一座因“孝”得名的中等城市,中国古代24孝故事中,就有董永感天、黄香温被和孟宗哭竹3个发生在这里。

     最具交通区位优势

     中等城市

     地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武汉“1+8”城市圈中距离武汉最近的中等城市。京广、汉渝、武荆、汉丹4条铁路,京珠、汉十、沪蓉3条高速公路,107、316两条国道贯穿全境。汉孝城际铁路、孝汉大道三期、硚孝高速公路等路网工程竣工开通后,孝感与武汉全方位对接的大交通格局,将使孝感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中部地区最佳投资城市

     孝感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强化“发展为先、产业第一、企业家至上”的理念,完善政府服务企业“直通车”制度,致力为投资孝感的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基本实现“审批项目最少、办事环节最简、申报资料最省、办理时限最短、收费标准最低”的目标。先后被评为“中部地区最佳投资城市”和“粤商最佳投资城市”。

     中部崛起的产业高地

     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1000家,孝感高新区光电信息、孝南生活用纸、汉川马口制线、应城精细化工、云梦塑料包装、安陆食品医药、孝昌机械电子、大悟硅材料等20个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紧邻武汉天河机场的孝感临空经济区正在加紧规划建设。航空产业、高新产业、现代贸易、先进制造等产业功能区,将把临空经济区打造成为孝感未来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产业转移的密集承接平台

     武汉光谷·孝感产业园、华工科技孝感产业园、三江航天产业园等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互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共引进外资企业近400家,累计吸引外商投资12亿美元。德国西门子、日本松下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光明食品、银鹭集团、大洋电机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孝感。沿海地区企业在孝感呈现扎堆发展、聚集发展、裂变发展的强劲态势。

     武汉城市圈最具潜力的

     经济板块

     孝感正在抢抓“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坚持以大开放为先导,以试验创新为着力点,以建设武汉工业协作配套、农副产品供应、商品物流集散、旅游休闲度假、科技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培训六大基地为平台,加快建设湖北省重要的产业基地和武汉城市圈重要的经济板块。可以预料,孝感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文章转自:www.5i0712.com 我爱孝感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22:51:07 | 只看该作者
孝南历史文化人物

1、程颢 程颐   
程颢(公元1032—1085年)、程颐(公元1033—1107年)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二程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闵集乡一带),在孝感学习、生活达18年之久。程颢18岁时考中进士,开始为官,先为晋城令,后入朝为太子中允,直到宋神宗的监察御史。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宋神宗贬,死时54岁。程颐自从师周敦颐以后,便厌科举考试,18岁时,就有“惊人之举”,竟上书建议皇上,“欲天子黜世之偏见,以王道为心”。后被提拔为崇正殿说书,任务是教哲宗皇帝赵煦读书。二程兄弟诚心治学,对于圣贤之书无所不读,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本,而达于《六经》,故学问精深,创立了“理学”学说。所谓“理”,包含“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容在内,这些“理”是人先天就有的,只是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同,才有了贤恶智愚的区别,所以“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应“存天理,去人欲”,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的“理学”在当时影响很大,被称之为“秦汉以来,无人能及”。后人将其统编为《二程全书》。数十年以后,二程“理学”又被朱熹(公元1130—1200年)所继承,并被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居统治地位达七百多年。

2、熊赐履
  熊赐履(公元1635—1709年)字敬修,一字青岳,闵集乡人,清代大臣、学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进士,选为庶吉士,任职检讨,迁任国子监司业,进弘文院侍读,以直言论事著称于时。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任秘书院侍读学士,又上书论政,两次均为权臣鳌拜所忌,后升为国史院学士,改任翰林院学士,经筵讲官。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清圣祖嘉称他的才干,迁官内阁学士,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他因票拟(内阁接到奏章后,用小票写所拟批答,再由皇帝朱笔批出)有误而图隐瞒,被免官,寄居江宁。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复起为礼部尚书,奉命往江南审讯疑狱后,调吏部。任期奏免了高邮、山阴等30县3700多项的额赋。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任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四任会试考官,并任修撰《圣训》、《平定朔漠方略》、《实录》、《方略》、《明史》的总裁官。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辞去朝政机务,留京师充任顾问。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文端。著有《经义斋集》18卷、《闲道录》3卷、《学统》56卷、《澡修堂集》16卷等。
3、乔用迁
   乔用迁(公元?—1851年)字见斋,杨店镇乔家湾人,清代官员。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1840年,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他奉命率军在穿鼻洋、尖沙角轰击入侵的英国军舰和走私船。同年升山西布政使。1845年升贵州巡抚。1850年贵州苗族起义,他派知府胡林冀搜捕、镇压,又组织兵马在湘黔边界镇压李元发起义。乔用迁1851年死时,正是咸丰皇帝登基不久。这位咸丰皇帝就是当年的太子,而乔用迁则是当年的“太子少傅”——当今皇帝咸丰的老师。他曾受先皇道光之命,负责培养国家储君,而且与咸丰师生、君臣之间的感情颇深,所以乔用迁之死,曾使咸丰皇帝悲痛过好一阵子。

4、陈兆庆
     陈兆庆(公元1821—1871年)字葆余,毛陈镇毛陈渡人,清末书法家。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举人,并先后被放知县、教谕。其人兼工书法,热心教育,赵石桥等几名书法家皆为其门徒,传说张之洞也尊他为师。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修黄鹤楼,所书“黄鹤楼”三字一匾和“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将吞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千秋事幻在苍桑里,是真人才,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二十九字楹联,使墨客惊呼“王佑军再世”。后又在颐和园手笔“云辉玉字、星拱瑶枢”八字,士大夫推美,虽留陈在京任职,他未为所动。

5、屠仁守
屠仁守(公元1829—1900年)字梅君,西河镇人。其祖父为嘉庆刑部员外郎,道光直隶总督。他读书刻苦,于同治末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道光时转为江南道御史,曾上疏提出改良朝政的六项措施和指出在海防建设上的五种弊端。1889年,因慈禧太后建颐和园,又疏谏被罢官,遂到山西讲学。1900年,慈禧太后游山西,被召见,授光禄培养少卿,不久病逝。

6、关啸彬
关啸彬(公元1918—1968年)原名官金亭,杨店镇官家河人,楚剧艺术大师,生于1918年12月22日。自幼酷爱戏剧艺术,人送外号“小戏迷”,16岁时拜彭秀山为师,成为一名花鼓戏演员。后随章炳炎等到汉口演出,成为观众喜爱的楚剧名伶。24岁时拜沈云阶为师,艺技日趋长进。他主演的《思凡》、《乌金记》、《百日缘》、《宝莲灯》和现代剧《白毛女》、《三世仇》均获中南地区汇演奖。曾参加抗美援朝和武汉市防汛慰问团演出,并深入孝感、阳新、汉阳、武昌、鄂城等地为群众巡回演出,被评为“防汛功臣”、“武汉市甲等劳模”。“文化大革命”中以“戏霸”、“三名高手”、“反动权威”等罪名蒙受批斗,1968年1月18日,被“造反派”迫害致死。1979年4月,湖北省、武汉市为他平反昭雪,并举行追悼大会。

7、 胡锡奎(公元1896—1970年)又名锡昆、王瑞清、胡子清,出生于孝感市北门内正街(现书院街道北正街)的一个书香人家。1923年春进入武昌高师教育系当旁听生,暑假回到家乡与郭树申等人创办了“孝感暑期补习学校”,向青年、向社会宣传革命道理。1925年“五卅”运动暴发后,他参加组织了孝感第一次群众性反帝反封建示威*****;同年夏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9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加入中国*****。1926年11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参加了中国*****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9年2月调顺直省委宣传部工作,负责编辑省委机关刊物《北方红旗》、《出路》、《火线》等。1931年春调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不久任顺直省委巡视员,巡视直南各县兵运工作。1938年5月任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后任冀东抗日联军政治部主任。1944年5月与邓拓一起主编了我国最早版本《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1945年9月任中共热河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建国后,任华北人民大学副校长,他和刘澜涛创办革大的经验由毛泽东批转各地仿效。1950年2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党组书记兼副校长。1963年9月调任中共西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惨遭迫害,他宁死不屈,以致1970年10月23日冤死于狱中,终年七十四岁。1979年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8、著名学者、法学家杨玉清

9、当代著名画家、美协湖北分会副主席汤文选
13#
发表于 2010-4-1 17:59:41 | 只看该作者
孝感文化名片雕花剪纸精美更待破茧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 蔡朝阳 通讯员 黄桂红 魏少征
  剪刀翻飞、纸屑纷落……一杯茶功夫,“喜迎新年”四个大字便呈现在记者眼前。
  元旦期间,记者走进孝感市孝南区雕花剪纸研究所,湖北工艺美术大师池福新正在雕桌前雕花剪纸,在其剪纸作品上,梅花怒放,喜鹊欲飞。
  喜庆的同时,记者也陷入思索:作为孝感市重要的文化名片,雕花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如何才能长盛不衰?其推广又该如何发力?
  荆楚瑰宝的灵秀
  孝感自古就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姑娘们手捧针线盒,向七仙女“乞巧”的习惯,凡是剪纸、绣花能手,都被称为“灵姑娘”、“巧媳妇”,因而孝感境内雕花剪纸流传极广,早在晋唐时期,雕花剪纸便蔚成风俗。在清代,孝感出现了一批专以卖花样谋生的艺人,把雕花剪纸推到了新阶段。解放后,孝感成立了民间剪纸协会,雕花剪纸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大型工艺品展览会,获奖无数。剪纸《槐荫记》曾赴美展出,受到国际友人好评。
  孝感雕花剪纸艺术风格独特,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而独立于民间艺术之林。郭沫若先生曾为之题诗:“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人间永不朽!”
  近年来,孝感市和孝南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尤其在雕花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研发和引导上倾注了大量心力。2008年6月,孝感雕花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孝南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文化遗产的迷惘
  不过,诸多瓶颈因素制约着剪纸艺术的发展:剪纸工艺整体上处于文化交流阶段,尚未真正推向市场;雕花剪纸作品在设计、制作、包装等方面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许多民间艺人因作品难以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而改作他行。更令人忧心的是,昔日传人大多年事已高,雕花剪纸有失传的危险。
  原先,孝南区雕花剪纸民间艺人众多,且代代有传人,四代、五代的剪纸世家为数不少,甚至出现过许多上百户人家都会剪纸的剪纸湾(村)。而目前,80多万人的孝南区,从事雕花剪纸的艺人仅有200余人,能叫上名的大师仅有老艺人胡龙章、管伯炎,中青年艺人胡云甫、管丽芳、池福新等。“如果没有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没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作支撑,雕花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前景堪忧。”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所长徐惠斌表示担忧。
  传承保护的呼唤
  近年来,孝感市和孝南区抢抓机遇,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16字方针,将部分雕花剪纸艺术作品开发成商品进入市场,打造文化产业,吸引了市场关注。
  孝南区委书记仇平贵说:“要使孝感雕花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瑰宝长盛不衰,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从2008年起,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积极将剪纸艺术推向市场,制作完成反映孝感文化底蕴的“孝感八景”、“十八罗汉图”、“百凤图”等精品剪纸,年均创纯利都在10万元以上。
  “只有走剪纸工艺地方化、特色化和市场化路子,孝感雕花剪纸才会做大做强。”孝南区文体局局长余红松对未来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加强剪纸工艺队伍建设,积极与市场对接,实行工厂作业,靠人才、市场和新科技作支撑,孝感雕花剪纸品牌定会叫得更响。
12#
发表于 2010-4-1 17:58:47 | 只看该作者
孝感:雕花剪纸迎虎年 2010-01-09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新华网湖北频道1月9日电(代 纯)元月8日,孝感市玉泉小学六年级九班的学生们展示自己新雕刻的虎年剪纸作品,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近年来,作为发展特色教育的措施之一,孝感市玉泉小学将剪纸这门传统艺术引入校园,让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剪纸工艺,为传承孝感雕花剪纸文化遗产作努力。
    元月8日,孝感市玉泉小学六年级九班的学生们在雕刻的虎年剪纸作品。
11#
发表于 2010-4-1 17:57:43 | 只看该作者
昔时百姓窗前物 今朝非遗册上花
孝感市雕花剪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www.xiaonan.gov.cn    2009-06-12作者:乐红刚


      6月14日,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扩展项目名录中,孝感雕花剪纸榜上有名。
作为古荆楚大地的民间艺术瑰宝,孝感雕花剪纸初见于战国时期,形成于西晋,到明清时,剪纸艺术日趋成熟。融合了我国北方剪纸天真浑朴、粗犷苍劲的风格和南方剪纸玲珑剔透、纤秀细腻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孝感剪纸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独特风韵。题材多以长寿、吉祥、美好、喜庆为主题,用谐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淳朴的艺术手法,表现人们美好的心灵。在制作上讲究“刀功”和“破功”,“茎如花线叶圆润,花蕊突出破功严,虫鸟眼睛要认真,刀法流利见功能。”造型上图外有形,形中有景,黑白对称,阴阳结合、花中有花,粗中有细,大胆夸张,着意传神。作品纤细秀美,线面相间,虚实参差,疏密相宜,构图精巧,线条简练,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律动性强,主题明确,给人一种质朴、纯真、健康活泼之感。主要作品有〈百凤图〉、〈花引蝶〉、〈槐荫记〉、〈龙凤呈祥〉、〈福禄寿喜〉、〈鞋花〉、〈帽花〉、〈枕头花〉、〈蔡文姬〉等系列剪纸作品共两千多种。
      孝感雕花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古老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为人所称道。
      1987年,剪纸作品〈百凤图〉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获优秀作品奖,1990年取材于孝感民间神话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剪纸作品〈槐荫记〉,在世界博览会上获特别奖,并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收藏。1999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时任中国剪纸研究会会长的靳之林先生曾为孝感雕花剪纸欣然题辞:“孝感雕花剪纸,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的瑰宝。”,2002年4 月,中南民族学院德国客座教授慕名到孝感进行剪纸艺术交流。2005年10月,在中国剪纸艺术节暨全国剪纸大赛上获银奖。2007年5月,参加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同年2月和6月,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实物展览。
      为了促进孝感雕花剪纸的传承、保护和发展,2002年4月,孝南区恢复成立雕花剪纸协会,设立剪纸研究所。网罗孝感新老艺人,组织专家研讨,培训剪纸专业人才,开展设计制作和产品生产,进行产业化运作。截至目前,孝感剪纸已经形成了汇集二组合壁挂、四组合壁挂、剪纸精品册、台历、大中型匾额为一体的精品产品系列。
      近年来,孝南区文体局克服资金困难,积极向市、省、国家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已被孝感市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
发表于 2010-4-1 17:56:24 | 只看该作者
镌刻孝俗风情的“孝感剪纸”
作者:汉楚
  经久流传的文化艺术之花,总是深深扎根于民间,滋长于沃土而常盛不凋。
  孝感,就是一片创造神奇的沃土。她孕育的孝文化经典艺术《天仙配》千载留芳,旷古传奇!同样,被誉为“民间艺术瑰宝”的孝感剪纸艺术,也蘸着浓浓的孝文化汁液,以镌刻孝俗风情的独特艺术享誉中华,蜚声国际!再次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至理名言。
  虽然剪纸艺术遍布全国,并非孝感独有。然而你若有心掀开“孝感剪纸”这座艺术宝库,就不难发现,孝感剪纸艺术与其他地方不同之处,在于它以浇铸孝民俗风骨、诠释“孝文化”内涵的特殊视角,承孝道之天露,沫孝道之地缘,浴孝道之人气。这才是中华剪纸艺术宝库中的“孝感品牌”!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53年,孝感雕花剪纸在全国出口工艺品展览会上,就受到郭沫若同志题诗赞誉:
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
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未得有。
一剪之巧夺天功,美在人间永不朽。
  笔者孩提时代就听母亲讲,孝感自古有一个传统习俗:行孝有艺,倡孝有德。女伢从小就得学会剪纸绣花,善于信手随心地剪出精美的花样,而且每年正月十五观花灯,都要三五相聚剪纸花,绣枕头,纳鞋面,挑耳帽。皓月当空时,她们手捧针线笸对天念叨:
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姐,看花灯。
年年接来七仙女,教我剪花学针线。
  人们把这种祈巧工、求精艺的民俗叫做“祈巧求艺”,大凡能够巧手剪纸绣花的女子称作“孝女巧姑”。为此有民谚曰:能剪一手好样花,长大不愁找婆家!在此习俗熏陶之下,至今耄耋之年还耳聪目明的母亲,都能信手剪花打样不含糊。仅从这一点看,孝感剪纸自古就鎸刻着孝民俗风骨,浸润着孝文化内涵。
  前些时,笔者怀着对孝感剪纸艺术的欣赏和探讨、实地采风时,有关单位赠我一部装帧精美的大型画册《孝感剪纸》,掀开它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欣赏、品味起来,深深为那一幅幅撷取中华孝道题材、表现孝文化气息、凸显孝感民俗的剪纸雕花作品而陶醉。她的一剪一雕,一刻一凿,均以其独特的叙事语言,清丽撩人的神韵,轻而易举地把我带进一个赏心怡神的美学世界,凝聚出一种孝俗文化的浓浓情结。
画册中大量的作品取材于孝感民间文化,它的艺术形式和它所表达的内容,多半是从民间来又到民间去,并且多以敬老怀亲,上慈下孝,生寿祝福等内容为主题,把实用性与装饰性、艺术性与群众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在选材上,它着力反映当地民俗风情和古朴礼教,注重于“装饰以实用为拓展、实用以装饰为衬托”,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长寿吉祥、幸福美满、仁和喜庆、祈福消灾的理想和愿望,并且开拓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题材。
  在形式上,有用剪纸形式为父母做生祝寿剪双喜、贴窗花的孝子贤孙;有用雕花剪样为婆母绣鞋面、挑纸花、缝耳帽、镶围裙的贤姑孝媳;有表现敬老爱幼、睦邻亲和的至爱亲朋。所有这一切,都融于“百行孝为先”的孝道之中,并将这一道德规范之下人世间的至敬至孝、至情至爱、至善至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在孝感,无论是专业的剪纸艺人,还是民间业余爱好者,总是蘸着“孝俗文化”的浓浓汁液,搞创作总是激情满注,精求技艺,从而做到以“剪”托情,寄情于“剪”,一剪剪开一幅幅人间吉祥图,一剪剪开一幅幅民俗风情画。
  其中最能传情达致的要数画册开端冠首、取材于文化经典——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槐荫记》。该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收藏。称得上是剪纸艺术直接浸润孝文化汁液、缠绵孝俗风情的经典之作。这情结,恰如它所表现的七姐与董永那种“剪不断,雕不散,解不开”的生死情缘!你看,表    现“路遇”、“成亲”“缠绵”、“分别”片段等四部作品,似乎看得出作者寄情于“剪”的匠心。
  表现在刀功技法的运用上,把“剪”与“雕”融于一体,力求“面”与“线”的和谐统一,“虚”与“实”的参差有致,面片稳健,线条阴柔,飘逸,沉静,给人以节奏分明、格调清真的韵律感,灵巧敏捷的运动感,因而整个作品显得风清骨凌,神形姝丽。
  表现在视觉效果上,作品阴阳相间,连断有致,巧妙地运用“破刀”开片,更增强了画面的凹凸感。作品以线为主,以块为辅,格调清沏明快,达到了惟妙惟肖的视觉效果。据行家称,这是孝感独创,其它地方剪纸艺术少见的刀功技法。
  表现在整体构图上,尤其在人物关系以及相互间所表现出来的神态、情态上,由于恰到好处地赋予人物以舞蹈性大动作,使之富有舞台韵律感而魅力无穷。只要你细细品读,就会从一幅幅表现人物动作语言和眉宇间精细入微、连断折合的刀法上,读出“三态”的连续变化——“路遇”中骤逢乍会时的男“窘”女“逗”——“成亲”中的男欢女爱——“织锦”中的如胶似漆——“分别”中男恨女愤等连锁反应。从其神韵上看,的确可以透视出一把把刀法剪艺的巧夺天工!它们把现实迭加于浪漫,以古朴反衬出新奇。从而将董永“孝感动天、仙女思配”的主题表现得鲜明美丽、天成壁合!从而将一个传统的艺术角落,变成孝心回归的故乡!分明镌刻的是神话,雕镂的是民俗,斧凿的是“孝画”。
  值得一提的是,剪纸艺术不需要专门场地和工具,往往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即兴而作。所以它表现起民俗风情来得天独厚,游刃有余,加上她生长在中华腹地孝感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南北交汇之灵气,并把北方板块的粗犷豪放同南方以线为主、细腻精微的特点融为一体,而独得艺术气韵!
  提到孝感剪纸艺术,最后不能不说被称之为“剪纸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胡启均,他就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剪纸艺人,还有的本身就是奉行孝道、被当地传扬的作者。就这么一批专业和业余的剪纸艺人,把孝感的剪纸艺术,不断推向前进。
  据业内人士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孝感剪纸又迈出了新的一步。由微型剪纸发展到巨型剪纸,由平面剪纸发展到立体剪纸,由传统的以花鸟为主,到表现孝民俗风情、孝文化内涵的人物,由出国展出到国际上获奖。
  一句话,孝感剪纸是一株历史悠久、底蕴浓厚的艺术奇葩,已经实现了从民间大地登上大雅之堂、从“小家碧玉”走向世界辉煌的跨越。
9#
发表于 2010-4-1 17:54:51 | 只看该作者
孝感雕花剪纸
湖北孝感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孝感”因董永“孝心感动天地”而得名,沿用至今。
孝感系“楚北名区”,千年古邑。地处江汉平原、云梦古泽,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南邻武汉市,北枕大别山、桐柏山,自古为鄂东北交通走廊。北部千山万壑,“楚北三关”为其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部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沃野千里,稻香鱼肥,是美丽富庶的鱼米之乡。更因依托九省通衢武汉,水陆交通方便,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饶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孝感人民,塑造出气壮山河的人文历史,孕育出辉煌灿烂的古老文化。各种民间艺术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似烂漫山花争奇斗艳。饮誉中外的孝感剪纸即是艺术百花园中一枝璀璨夺目的奇葩。自古以来,孝感的“灵姑娘”刚懂事就学剪纸绣花,十几岁就能随心剪出精美的花样。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汉漆器就有银铂镂刻的花纹图案,可见孝感雕花剪纸艺术源远流长。
孝感雕花剪纸分布很广,遍及城乡。雕镂和剪纸的民间习俗历代盛行不衰,剪纸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许多雕花艺人以剪卖花样为职业,进入商品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孝感剪纸更象一簇烂漫的山花,在百花园中争相绽放。1952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会”,创办了剪纸工艺门市部、雕刻工艺厂,创作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选送到欧亚地区十多个国家展览、展销并获奖,让这一民间艺术走出孝感,融入了世界。
孝感雕花剪纸,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合了南北艺术之长,既有北方粗犷苍劲的风格,又有南方玲珑细腻的特点。它出自劳动人民之手,表达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以物比兴,以形传神,突出时代风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创作的枕花《庆贺翻身》、《伟大胜利》、《保家卫国》、《爱国增产》等,秀丽洒脱,风格独特,虚实结合,疏密有致,构图丰满,主题鲜明,既保持了孝感剪纸的传统特色,又展示了人民群众热爱新中国的美好心灵。它注重形似,更重神似,以心融物,大巧若拙,以高度的艺术概括与大胆的艺术夸张,创作出独具个性、逼真感人的艺术形象。作者从侧影、动势、黑白调度中,以均衡求不均衡,以单纯求丰富,以对比求和谐的造型手段,实现对立统一,取得美学优势。孝感民间艺人在艺术造型上总结出“图外有形,形中有景,线条圆润,对比分明,花中有花,粗中有细,均衡对称,大胆夸张”的方法,动静结合,构图均衡,着重写意,情趣盎然,达到了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孝感剪纸十分讲究刀功,在制作工艺上提出“握刀要正,下刀要顺,行刀要匀,开片要严”的技法要领,从而达到“运刀胜笔”、连而不断、断而不连的艺术效果。剪纸色彩从传统的单色发展到套色、分色、衬色、点色。用料上,发展到用布、金箔、银箔、吹塑纸、墙壁纸、不干胶等,使作品不断翻新。
孝感雕花剪纸代有传人,有四代、五代剪纸世家,有上百户人家的剪纸湾村。剪纸世家胡均启,自幼酷爱艺术,随父学习扎灯扎彩。16岁开始潜心钻研雕花剪纸,从艺50余年,在继承和创新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作品柔媚挺秀,风格独特,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出口工艺品展览会和广州交易会,获中国美协服务部奖状和纪念章。1988年撰写的《孝感剪纸浅谈》一文,在《湖北工艺美术学报》发表,其业绩载《辞海》、《地方志》和《名人录》,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湖北分会会员,孝感市书画学会理事,孝感县民间艺人协会主席。一生从事文化工作的池福新,在其先辈的熏陶下,潜心于雕剪艺术研究,剪纸作品多次获奖。2001至2006年,先后获首届中国书画之星大展中年组铜奖,湖北省首届绝技绝活大奖赛银奖,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画展铜奖和成果奖金奖,全国剪纸大赛银奖,世界园艺博览会剪纸大赛银奖,首届国际剪纸艺术大赛优秀奖。
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孝感剪纸渐渐形成专业分工。管俊高就是专门从事丧葬剪纸的专业艺人。解放前他家几代都是道士,因而自幼以剪小幡闻名。解放后,他参加了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班,潜心创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作品传统功夫很深,刀法流畅圆润,曾出口到日本、西欧等九国。五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和湖北艺术学院教授、专家对他进行了专访,并收藏了他的许多作品。
不少女艺人更是以心灵手巧见长。祖传艺人张秋屏,技艺娴熟。随便拿一把剪刀和几张纸,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庄重典雅的“龙凤呈祥”,方圆百余里都视她为“神手”。著名女艺人夏翠香,四岁开始向母亲学艺,她的作品随心出样,随手剪裁,一气呵成,是乡里鼎鼎有名的“神剪”。
孝感雕花剪纸是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承续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犹如雕花剪纸艺术的历史长廊。它融合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它植根社会,取材民间,题材广泛,内容朴实,表现手法奇特,各种流派和风格迥异的作品争奇斗艳,堪称珍贵的民间艺术宝库。当今更是赋予美感的造型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使作品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表达出朗朗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郭沫若先生为之题诗:“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人间永不朽!”
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孝感雕花剪纸世代相传,快速发展,逐渐登上大雅之堂。1994年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倍受各级新闻媒体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发表《玲珑剔透,美在人间》和《民间艺术的瑰宝——孝感剪纸》的文章,《湖北日报》更以整版篇幅发表署名文章《一剪神韵夺天工》,图文并茂地从艺术特色角度对大型画册《孝感剪纸》作了精深入微的评介。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会会长、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先生为之题词:“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的瑰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由132幅象征吉祥如意的凤凰组成的系列剪纸《百凤图》,神态各异、栩栩如生,1986年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展出,1992年在全国第二届农运会画册上发表。以象征勃勃朝气和无限生机的花、蝶为题材的《花引蝶》,前往前苏联和美、英、德、法等20多个国家参加展销。1988年摄制的以孝感剪纸为题材的专题艺术片《一剪美人间》被选送到巴西参加国际影视展评,获“第五届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电视节”特别奖,其中《槐荫记》被选为本次艺术节宣传画插图。
孝感民风淳厚,素以“民多俭朴,士喜学问”著称,在雕花剪纸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日即事》诗诠释了民间雕刻、剪裁工艺与社会风俗的关系。孝感雕花剪纸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当地民俗风情的客观记录。她象一面时代镜子,映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精神风貌和风土民情,表达着人们的情感爱憎,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赞颂为官清廉的系列剪纸《清官图》,祝愿吉祥的《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龙凤呈祥》、《丹凤朝阳》、《吉庆有余》,妙趣横生的《扑蝶》、《状元打马游街》,遐思无限的《梁祝缘》、《刘海砍樵》、《吹箫引凤》、《麒麟送子》、《喜鹊登梅》,高洁典雅的《黄鹤楼》、《蔡文姬》、《苏武牧羊》、《赵炎求寿》,反映现代生活的《五业兴旺》、《喜庆丰收》、《民族歌舞》、《勤劳致富》、《计划生育》、《喜唱一个丰收年》、《敢教日月换新天》……无不寓意深长,或歌颂盛世,赞美英雄;或申张正义、抨击邪恶;或寄托人们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祈祝生活幸福、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消灾,体现了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在民间顽强生长、传承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反映民俗风情的组画《贺新年》,充满醇厚、欢快的乡土气息,1954年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艺术展览”巡展后,被选送到东欧各国参加展览、展销;表现董永孝心感动天地,七仙女下凡与其婚配的《槐荫记》,不仅赞美了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反映出人们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曾赴欧、亚、美洲交流,更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收藏。
党的十六大,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出台了新政策,为开发民间艺术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原动力,给孝感雕花剪纸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以茁壮成长、阔步走向市场的阳光雨露。孝感人民把剪纸艺术作为文化产业大力开发,使之从纯艺术品转化为商品,成为招商引资的宠儿,倍受国内外客商欢迎。2002年,中南民族学院德国客座教授慕名来孝感进行剪纸艺术交流,给孝感雕花剪纸提供了难得的产业契机。他们深入乡镇农村、大街小巷,广泛搜集老艺人的作品,在香港招商盛会上,赶制出一部装帧考究、精致美观的《孝感剪纸》大型画册,饮誉中外客商。
现在的孝感雕花剪纸,早已超出单纯的艺术范畴,融入到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商业、建筑业,都离不开雕花剪纸。其应用范围涉及报刊题花、杂志封面、礼品装饰、广告宣传、插图书签诸多方面,原来的单一品种逐渐向“品种多样化,功能齐全化,内容时尚化”转型,扩展到了窗花、门楣、挂签、日用器具及室内装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美化环境的装饰品,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品,旅游观光及大型活动的纪念品,人际交往的馈赠品。创作内容也不断拓宽,由单纯历史题材到现实生活题材,在秉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入了时尚化、新潮化阶段。图案设计由单纯的图画到文字书法,而且突破传统工艺模式,广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由平面到立体,由微型到巨型,由单色到多色,由版刻到卷轴、装裱、覆膜,制作出既能观赏、又能装饰,既可收藏、亦可馈赠的剪纸壁挂投入市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孝南区桃花艺术节上,系列产品剪纸画册、剪纸壁挂、剪纸展牌等十几个品种及剪纸艺人当场的绝活表演,成为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受到各方商客的青睐。
孝文化沃土的滋养、孕育,现代社会生活的激励、催发,使得孝感剪纸随时代前进而与日俱新。然而,看似平常的雕花剪纸,创作起来极费心力,凝聚着艺人们的心血汗水和无穷智慧。虽然有过昔日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审美观念逐渐淡薄,需求衰减;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小型分散的手工劳作已不适应当今的“规模效应”,费效比攀高,市场日渐低迷。本大利微,导致参与者愈来愈少,不少艺人渐渐淡出创作舞台,无可奈何地结束艺术生涯。更为严重的是,昔日传人大多年事已高,纷纷谢世,雕花剪纸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险。抢救这一宝贵遗产,实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遗产,当地政府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把开发孝感雕花剪纸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广泛宣传发动,动员相关部门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其次,深入、系统地开展调查、搜集和研究工作,进行抢救性发掘,建立孝感雕花剪纸陈列室和民间剪纸艺术人才档案库。再次,创造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开发;广泛开展“文企联姻”,把雕花剪纸融入企业文化之中。第四,定期举办雕花剪纸艺术节和展览,举办短期培训班,传播剪纸艺术;职业学院、中小学美术课增添孝感雕花剪纸内容,着眼未来,大力培育艺术新人,使这一中华独特的传统艺术后继有人,永久传承,长盛不衰。[zt]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9:59:15 | 只看该作者
文化的“尊严”在哪里

太原日报 2010-3-22  杜浩

  “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新春团拜会上说的一句话,其中的“尊严”旋即成为了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热词,被广泛运用……

  最近推出的相声剧《孔子》,讲述孔子在游学路上被打劫、与弟子吃元宵、砍价等传说,有关创作人员介绍说,这是要用幽默、调侃的方式展现孔子虚伪、胆小的另一面,“想凸现他作为普通人的人性弱点”。这显然不能是艺术上的另辟蹊径,更谈不上创新,而是再次 “拿孔子开涮”,恶搞历史人物以赚人气。其实,这种消极地、荒诞地丑化历史文化人物的行为,并不仅限于此。今年2月初,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全国首款以孔子为主题的福利彩票发行。这套彩票名为“中华名人——孔子”,把历史文化名人与商业彩票捆绑在了一起。这是以古圣先贤代言彩票销售,还是把历史人物推向了欲望财富的泥淖?有的文化批评者说得好:用孔子这个名字卖彩票,就等于把孔子彩票和东坡肘子、万三猪蹄相提并论了,是对圣人的亵渎,是对人类应有的敬畏之心的破坏,所以,圣人、孔子,这么对我们有用的美好的价值,我们怎么能用来轻薄地娱乐、浅薄地兑换成金钱呢?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文化,植入广告无孔不入,商业大片噱头乱飞,一个个作家富豪榜争相登场,一座座恶俗建筑挑战着人们的视觉,传统节日变成了“吃”节和“黄金周”,文化创意产业园背后是圈地大搞房地产……“摆阔、夸富、拜金、显摆、张扬、挥霍,从面子工程到城市审美,如今的文化圈充满着‘暴发户’式的张扬。在一个‘爆发户’心态的社会里,城市充满了伪豪华、廉价的豪华,互相抄袭已经变成了建筑界的行规,中国的城市怎么能不千城一面呢?……我们的文化都被钱收买了,我们反过来又拿文化卖钱,这是多么可怕的恶性循环!”

  这是今年的“两会”上,文化名人冯骥才谈到的如今文化圈中的一些现象。这种文化,已经看不到所呈现出来的内在的信念、精神的向往、理性的光辉、人文的慰藉……等等这些文化的本质意义,文化已经被一扫而空,你说它除没有了文化的“尊严”,又能说些什么?

  我们说,对于文化来说,尊严同样是必需的。文化的“尊严”就是对非功利性的探求,是对真实性的关注,是对普遍性的向往,是对高雅、深刻、创造性的要求,是对人格提高的期望。文化是寻求幸福的形式之一,是我们通向高尚的生活形式,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前提,我们从中看到这是我们使命的实现。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向更高、更完善的方向的追求,这种理想赋予生命以真正的崇高意义,这种文化超越了人文主义乃至人道的文化,并且是沿着许多伟大思想家的航迹前进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9:54:38 | 只看该作者
中日韩非遗论坛闭幕 冯骥才会上亮新观点
当代作家 文化遗产保护重要力量
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


    今晚报讯(记者高丽)第三届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昨天在津闭幕。本次论坛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和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会议上提出,中国作家群体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显现出重要的力量。一些中国作家直接参与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他们不仅在作品中反映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在努力呼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采访中,冯骥才谈道,在最早确立文化遗产日的法国,正是三位作家对法国文化遗产的保护起了重要作用。作家雨果曾经发表了著名的《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著名的《卡门》作者梅里美曾倡议成立历史建筑管理局,而马尔罗担任法国文化部部长后主持了法国历史遗产大普查,提出大到教堂小到汤匙都要进行历史普查,大大提高了法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以及法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地位。

    事实上,中国当代作家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冯骥才对记者说,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发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声音,对文化问题进行思辨。相对而言,一般学者多注重理性,而作家更能够展现丰富的文化细节,并把他所熟知的地域生活中的文化特性表现出来,且会以此为创作资源,比如沈从文、老舍等人都是这样做的。

    文坛上的“寻根文学”就可以看做是在保护文化遗产行动中作家发出的有力声音,它从某种意义上唤醒了大众对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在此之前,大众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很少上升到“根”的高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家们敏锐地注意到了世界文化的走向,作家对文化保护常常有一种直觉和自觉,而很多乡土文学作品本身也提供了民俗文化的样本。冯骥才认为,寻根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仅要“向外看”,更要注重自己文化的根、精神的根。这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人的一种自觉,而且要使自觉从无意到有意,从模糊到清晰。


文章来源: http://www.jwb.com.cn/jwb/html/2009-06/17/content_330706.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0:03 , Processed in 0.0838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