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18|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咱们的语文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6 20:3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咱们的语文组

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中心小学   李俊勋


    杨店中心小学小语文组由15位老师组成,其中仅有两位男士,虽说大多是女士,平均年龄也不小,却不失为一个充满朝气的团队。播撒文明的种子,传递文化的薪火,培养敦实的学风,造就睿智的学子,是这个团队成员的共同心愿。
    在语文组中,张艳娥、刘琴老师是孝感市小学语文协会会员。张老师是学校的文字编辑能手,文字功底扎实,学校老师写的论文或发表的文章,一般都经过了她的修改、校编。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包括每一个标点符号她也不放过。文章经过她的斧正,都能“走出去得个奖”刘老师热情而有活力,文思泉涌,激扬文字,是“上、说、写”的多面手,曾只身一人远赴安徽阜阳参加全国第六届《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说课大赛。她的习作说课《发现生命的喜悦  激发创新的热情》得到评委们一致好评,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她头戴耳机,双眼紧闭,口中念念有词,熟记说课稿子的情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语文组组长是华永晖老师,她虽然担任语文组长的时间不长,却显露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在孝南区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多课型”的“上、说、评”教研活动中,带领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依靠本校骨干教师,把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易敏老师人就像名字一样,易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丰富,曾担任多年的语文组长。去年主动申请到偏远的村小支教,举贤荐能,带动年轻人,是语文组的骨干力量。曾为了盘好刘琴老师的区级竞赛课《画杨桃》,带领语文组的老师多次听课、评课,帮助她寻找资料、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刘老师的这节课在竞赛中获区级一等奖。以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习作为基础,指导学生自编《优秀作文选》就是由易老师最早在学生中开展起来的,带动了整个学校的习作教学,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和兴趣的提高。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李俊勋也是语文组的成员,他以诚待人,踏实为人,学校大型文字材料皆出自他之手。他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秋天》曾获省级一等奖。
    连续两届获得孝南区青年教师现场作文一等奖的蔡淑芳老师,以说话快,做事快,动作“麻利”著称。一篇《我们分别在那个夏天》的作文感动了大家。文中叙述了她独自一人到偏远的村小学支教并与同在这所学校支教的孝南区车站小学的几位老师结下深厚友谊的心路历程,抒发了那个夏天他们深深的离别之情。形散而神聚的构思,细腻而动情的文笔,像经年的陈酿,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刘永红老师是我们语文组最年轻的老师。记得刚调到一小时,学校曾出了一份试卷测试她,她沉着应对,以九十八分的高分彰显了她扎实的语文功底。其中《微笑》作文,文笔流畅,情感细腻,描写了她初来一小学时复杂的心理感受,在老师中广为传阅。后来她曾笑着对学校李校长说:“李校长,还记得当初像考学生一样考我吗?”
    把一个鸡蛋让学生带在身上,保护一个星期,看谁保持不破的时间最长,同时记下每天保护的过程和感受,这是六年级刘杏芬老师在学生中开展的“保蛋日记”写作比赛活动。通过孩子们亲身感受和体验,让他们感到有事要写,有话想说,自由表达的欲望油然而生。一种爱的情感在孩子心中自然涌动。她还结合“个性化作文”的课题研究,在学生中进行了写流动日记、观察周记等习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立足校本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是杨店一小语文组达成的一致共识,目前语文组承担着两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任务,在课题研究目标的引领下,大家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深入观察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课题带动教学研究,以课题促进观念更新,以课题提升研究意识。课题研究带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大家尝到了研究的甜头,纷纷参与到研究的行列中来,并积极撰写论文。近三年来,在语文组教师中,获国家级说课一等奖的有:刘琴;获省、市级论文一等奖的有:李俊勋、张艳娥;获得区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有:刘琴、刘杏芬、张艳娥、李未、华永辉等老师;获区级教师现场作文竞赛一等奖的有:李俊勋、张艳娥、刘杏芬、蔡淑芳、刘喜鸿、刘永红、刘琴等老师……


     在语文教学之旅上,有一片风光无限的山水,他们在守望,他们在跋涉……

[ 本帖最后由 ljx 于 2008-7-6 20:40 编辑 ]
22#
发表于 2010-11-2 13:55:48 |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0-11-2 13:55:07 |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11-2 13:53:09 | 只看该作者
开展网络校本教研 孕育新型教研文化   
      编者按:正所谓“千人千面”,特色各异。本期“E线教研”中的两位主角校本教研特色鲜明。前者先行教研制度,激发教师网络研修热情,然后推行网上自修、团队网络研课、案例推敲、资源开发等一系列科学的教研做法,颇有成效;后者从教师博客入手,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如何凭借教师博客平台,打破地区、校际间的空间隔阂,交流研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此平台之上构建起了一个立体的、无限拓展的教研空间。两个主角的校本教研经验都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创办于1957年的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简称伍家实小),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教师队伍素质高、研究能力强。作为湖北省首批校本研究实验学校,他们于2004年开始了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形成了崇尚研究、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教研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
  ● 建立制度——激发网络研究热情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伍家实小先后制定了《伍家区实验小学网络教研管理办法》、《伍家区实验小学网络教研评估细则》、《博客评优制度》、《网络教研版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时间与质量都作出了具体要求。学校每年按照相关制度对做出成绩的教研小组和教师个人给予奖励。
  同时,伍家实小强化了对校本教研网的管理。一是强化网站管理责任制,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网站的日常维护、管理由学校教科室和微机室统一负责(设网站管理员和信息管理员各一名,负责硬件及软件建设)。二是版主管理规范化,版主通过申报考核后由教科室聘任,并且每学期末要接受工作考核。三是评价机制快捷有效,学校每学期开展教师博客评优活动,教师博客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和教研组的考核项目中。四是实行教研组博客链接制,即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教研组长为中心,聚成团队教研博客群。此外,学校实行教科研周快报制,即每周公告各教研组上传日志篇数、发帖人数。这些数据将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重要依据。在制度规范下,教师从起初为团队荣誉而战的被动转向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而战的主动,对教育博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一位年轻的教师曾动情地说:“博客让阅读与写作成为我的生活主题,行走在博客里,我自由书写、深刻反思,尽情与同伴分享经验与情感。我们的职业生命也因这种反思和交流获得了更多意义。”
  ● 精心架构网络教研平台
  校内交流平台以学校校本教研网站为支撑,设有“专家引领”、“电子刊物”、“案例研究”、“教研沙龙”、“教师博客”五大栏目(http://www.wjsyxx.com/News/Default.asp?cataid=0003)。
  其中,“专家引领”下设“名师课堂”和“专家讲座”,聚集了有助于解决一线教师教学问题的优秀实践及理论资源,可以实现隐性引领。“案例研究”汇集了各教研组开展案例研究的详尽资料,包括丰富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教研沙龙”是最活跃、交互性最强的一个板块,下设“公告栏”、“在线交流”、“读书沙龙”、“学科教研”、“班主任研究室”栏目,是教师发表观点、反思自我、碰撞思想、分享经验的广阔舞台。
  学科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教学资源的筛选、聚合,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网上集体备课,定期发布研究主题,组织、引领教师在网下和网上开展实践与研究。如数学教研组长余老师开学初围绕备课的话题,在网上向大家推荐了《备课的四种境界》,让大家试着对号入座,看自己身处“点”、“线”、“面”、“体”中的哪一种境界。数学教师纷纷跟帖反思自己的课: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平时备课过程中,更多的时候只是备了“点”,偶尔会注意“线”,根本没有达到“面”的境界,更不用说“体”了;有的说对照四种境界,才惊喜地发现自己平时的做法是正确的。在反思的基础上,大家迫不及待地围绕“备课达到‘体’的途径与方法”展开讨论。在一番深度讨论后,教研组长整理归纳出了备好课的六大方法,放在网上和大家共享。这次交流有效提升了许多数学教师备课效率。
  ● 科学的研修形式——确保网络研究实效
  1.网上自修
  学校倡导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了解教育家的事迹和课程改革的理念,探讨典型课例等。主要通过校本教研网中的“专家引领”中的实践及理论资源,引领教师走近专家。例如,向窦桂梅、于永正、支玉恒、王嵩舟等名师学习课堂教学,向余文森、叶平、谈松华等专家学习教育教学先进理论。
  目前,伍家实小有许多教师通过网络与专家远程互动,如一位语文老师听了支玉恒老师的课以后,在网络上写下了一篇听后感。正是这篇听后感,使他有幸结识了这位闻名全国的语文名师。支老师从“网上”走到“网下”,不远千里飞到宜昌,前往伍家实小为全体语文老师上示范课进行专业引领的事情,成就了一段网络教研的佳话。
  2.网上研课
  伍家实小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公开课预报、优质课推荐、课件推荐等活动。各学科组每周都提前将公开课的安排(主讲人、内容、时间、地点等)在网上公示,活动分五步:备课→网上发布教案→网上评备课(教师质疑、建议,备课教师答疑、优化方案)→讲课→评课(网上评课及反思)。
  伍家实小年轻的梁老师为了在“我最满意的课”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赛前把自己的教案设计上传到网上征求同行的意见,当晚20多位教师跟帖,一直讨论到凌晨。梁老师综合了同伴的意见之后修改了教案设计,又发布到网上,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她充满信心地走进赛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引发广泛的讨论,评委组将她的课堂实录及评委意见整理发布网上,倡导大家网上评课。教师们各抒己见,充分肯定了本课的可取之处,也有一些教师指出了她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意见。面对同伴无私热情的帮助,梁老师非常感动,她说:“以前上课我最多请教同组教师,但是网络使我得到了如此广泛的帮助,这大大缩短了我通向成功的道路。”
  3.案(课)例研究
  为了促使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真正达到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伍家实小在校本教研网上开辟了“案例研究”专栏,并针对“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体育教学中的科学分组”、“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有效性”等专题在网上开展了案例研究。通过网上案例征集、视频案例再现、网上专题研讨,拓展了案例研究的时空,提高了案例研究的实效。
  2006年初,伍家实小依托湖北省校本研究总课题组开发的案例研究模板,将各组开展案例研究的所有资料编制成了视频案例,形成了学校的网上案例资源库。网上的每一个教学案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校本研修专题网站,它可以凭借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实现网下的校本教研走向网上的校际教研从而走向网上研修共同体。
  4.资源开发
  伍家实小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倡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并依托网络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组织教师开发了“三峡工程”、“货币天地”、“绿色生活在我身边”、“篮球公园”等专题网站,为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载体。这些专题网站的有效开发与实施形成了伍家实小校本课程的品牌。
  5.网络教学研究
  为了确保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伍家实小探索出了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这为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课程,提供了较为成熟地可供借鉴的基本操作程序与方法。伍家实小在此基础上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流程的研究》成果报告获得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成果一等奖。
  ● 网络教研的收获与反思
  1.网络教研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网络教研帮助教师彻底摆脱了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和狭隘封闭的工作状态,教师利用博客的功能,记录和发布个人的教学感悟、生活故事、思想历程以及精选和积累的信息资源,建立起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教研使学习与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使得教师在享受参与专业研究乐趣的同时,也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家园。
  2.网络教研放大了校本教研效益
  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教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全国各地的教研。它拓展了校本研究的时空界限,整合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形成了研究合力,放大了教育教学资源效益,有效促进了教研的紧密结合,切实解决了许多教学问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网络教研催生了新型教研文化
  网络教研中博客的广泛运用,是主体思想的自由表达,是集体智慧的共同尽享。网络教研使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从而产生新的教研文化,即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
  虽然网络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研究体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如少部分教师对网络教研认识不足,参与力度不够;缺少足够的专家、名师的关注与理性指导;选题比较随意,研究缺乏深度和效度等。尽管如此,网络教研已然成为我们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全心热爱、智慧投入这片乐土,它就会使我们的教育生活更加摇曳多姿。
19#
发表于 2010-11-2 13:51:40 | 只看该作者
用网络教研促进学校教科研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高喜 占高波    文章来源:红安县将军城小学  
网络教研是基于互联网络和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培训的教学研究形式。由于网络教研具有快速通畅、经济节约、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参与面广、受益面大的诸多优点,网络教研对学校的发展有强大地推动作用,将军城小学决定以网络教研为抓手,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以网络教研为推手,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以网络教研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近几年来建设了宽带网、校园网、学校网站、电脑室、多功能教室,每个年级教师都配有专用电脑。新投入建设了数字化信息平台。为学校全面开展网络教研提供了物质条件。

   
一、组织培训,力求每位老师能掌握参与网络教研的方法。
   
论坛(BBS)E-MailQQUC和博客(BLOG)等时尚流行的网络沟通工具被引人了教育,通过在线学习和远程交流、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使教育教学不再受区域和时空的限制,开阔了教师视野,拓宽了发展方向、沟通了便捷的渠道。具备了网络教研的物质基础以后,可还有部分老师不知道参与的方法和技能,各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这些硬件的作用和优势发挥出来,因此培训老师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了。
   
2006年秋开始,学校就积极为开展网络教研作准备,分别派人参加省市培训。从2007108日起直到10月底学校分七期组织了一到六年级各学科老师和行政组,分年级在晚上6点半进行网络教研培训,不管年龄大小,每位老师都能按时积极参与培训。沈秋莲老师因外出学习错过了培训,学习回来后就在其他年级培训的时候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通过培训各位老师都掌握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论坛和湖北省教研室网络教研中心注册、登陆、发帖、回帖等参与方式;还掌握了在网站上注册博客、制作博客的方法以及在红安教育信息网将军城小学网站上传新闻和论文案例的方,这些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使学校网络教研的全面开展成为现实。学校这一具体做法得到红安县教育局电教站的推广,并且活动过程在《鄂东晚报》、红安教育信息网将军城小学网站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全体老师参与热情。
   
参与网络教研的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是参与网络教研的开始,激励机制的保障才能激发老师的参与热情。在学校制订的《将军城小学年级组考核细则》中,把参与网络教研的广度和力度作为年级组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有奖励和扣分措施。如:积极参与学校网站建设,组内成员未参与者,按每人次扣0.2分;年级组每学期在学校网站教学科研、教师园地、德育之窗、学生园地等栏目上发表文章或新闻不少于10篇,在县网站上发表文章或新闻不少于3篇,每超过一篇奖励0.5分。
   
这些激励措施的形成,促使每个年级、每个老师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的教科研向纵深发展。




三、多种方式驱动,引领大家参与网络教研。
   
1)任务驱动式网络教研
   
任务驱动式网络教研即在学校网络教研实施方案的安排下,每位45岁以下教师每周不得少于1次,并且要参与交流发言,对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教学片断、教学故事、教学心得等文章进行浏览后,写出体会,回贴,学习体会采用实名制。每位青年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上每月发表帖子不得少于3篇,参与本校教师的博客回贴不得少于1篇,每月至少有1篇属于教育教学方面的原创文章。如我校青年教师张高喜老师在人教论坛里的回贴数量已经达到了886多篇、主题帖达到15篇、精华帖达到3篇,2007年还被评为湖北省网络教研先进个人。李明山老师回帖数量达到147篇、主题贴达到35篇、精华帖达到1篇;占高波老师的回贴达到65篇、主题贴达到11篇。老师的积极参与提升了教师的教研水平,体会到网络教研给个人成长带来的快乐。
   
2)问题式网络教研
   
问题式网络教研即教师根据教育教学中生成的问题随意发帖、研讨,倡导教研随时进行,教研无处不在,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务处适时将部分教师的个体发现和提出的有教研实用价值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群体关注的问题,使自下而上形成的问题和自上而下形成的问题得到有机的整合,最终形成网络教研文化,有力地保障了新课程的实施。这种网络教研模式开展比较普遍,教师们提出了很多好的教育教学问题。在人教论坛和湖北网络教研中心里,张高喜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李明山老师提出的你关注了学生的什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这些问题得到论坛参与老师的广泛关注,增加了教师们的互动,使教师在网络教研中受益和成长。
   
3)主题式网络教研
   
主题式网络教研即以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关注的热点为教学研究的主题,教师围绕主题开展的网上学习、研讨活动,如张高喜老师在人教论坛里发表的主题专帖:成语归类积累课件及优秀教育网址一路向上——学生习作专贴被评为精华帖子。李明山老师在中国数学课程网发表的主题贴:我和学生一起成长,也被评为精华贴。
教师聚焦新课程中的教学过程,共同参与、交流切磋,双向获得关于新课程和新理念的诠释;共同寻找教学中的症结;共享思维碰撞中产生的新火花。在了解学科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不同学科教学研究的主题,提升了教师群体的教学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反思式网络教研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反思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课程理念和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目前我校在网上发布的课堂教学案例和反思达50多篇。
下面选取尹秋华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过程中的点滴反思: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爱玩的心理特征,直接激趣:同为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学生兴趣盎然,调动了全班的积极性,很自然地复习了新知,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位置。

通过让学生报数这个活动,让学生发现有一名学生报了两次数,初步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从而确定这个报了两次数学生的位置。

在学生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座位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座位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感知前后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一组,左右同学和自己是一排这一规律。


先让学生写座号卡,重新发座号卡,让学生自己来找新座位,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全班的参与意识,变一问一答式教学为全员参与的玩中学、乐中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中,设计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发散练习和升华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从不同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实施后,她还进行了总结,写出了教后反思,谈了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位置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参与面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节课把学习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始终联系在一起。首先,我让孩子们用已学的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介绍周围的同学;接着,让学生结合教室里的座位实际情况,介绍自己的好朋友,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在学习了用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位置之后,通过按座位卡找座位,帮电影院的小朋友找座位等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然后,又结合小邮递员按地址送贺卡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
   
教学活动设计的成功与否,是影响教学课堂的重要方面。这一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这节课设计的活动,重点就放在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上。我设计了了不同层次的多种活动。
首先,让学生用前后、左右说明同学的位置;其次用报数来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从而学会用两个数去确定位置。第三,按教室的座位介绍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第四,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位置;第五,打乱座位卡,重新找位置;第六,帮助小朋友在电影院里找位置;第
七,到楼房送信,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第八,在方格纸上找位置。

   
每一项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层次清晰,逐步深入。前面的活动为后面的活动作好了准备。在活动与活动的衔接处,精心设计,过度巧妙。



三、采取适当的方式,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

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理念之一。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比较好的体现了这一改革思想。我根据本节课教学的实际需要,虽然没有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一般围坐在一起的方式,但是通过精心组织,学生有讨论,有交流,同样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我还注意处理了学生独立学习与全班共同学习的关系,不同学习方式,运用得比较恰当、合理。总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新知,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学会合作,有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从而真正学好、用好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学校自开展系列网络教研以来,使我们深刻体验到网络教研的魅力。在这里,教师们畅所欲言,一展才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尽情享受同行们的思想火花,甚至善意的批评和建议。网络教研为我校的教学科研插上了一对翅膀,实现了人人、天天、点点都可教研的梦想,开创了将军城小学教科研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新局面。
18#
发表于 2010-11-2 13:44:19 | 只看该作者
朱慕菊司长论网络教研

——为《新思考书系》所作的序
《新思考书系》出版了。我表示祝贺!

这是一套崭新风格、源自于崭新媒介、有着崭新内容的丛书,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形态的校本教研与虚拟形态的网络教研相互促进、互补共生过程中所衍生的网络作品的精萃之作,是新课程推进中通过技术层面反映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的教研文化的一次全景展示。

我十分赞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及中国教育资源平台(www.cersp.com)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着力构划、认真推进的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网络教研。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新课程推进以来,全国中小学近一千万的教师教学专业支持需要巨增,常规的、传统的专业工作者面对面的支持方式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求,专业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单向交流已演进为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讨论与分享的需求。新课程实施共同体之间的互动需要一个新型平台,它不同于传统的教研方式,需要跨地区、跨人群、多角度、低成本、高效率,需要多样、及时、丰富、便捷,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教研自然应运而生。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新课程网络教研”建设工程,已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初步提供了内容丰富、体现新课程理念、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且有助于切实解决广大一线教师各种现实问题的优秀课程资源。这个资源的集结体主要体现为“新思考”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这个网台以深入推进新课程为己任,合力构建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的教研文化。目前已规划出三大内容群落:专业网站、博客、区域教研。借助中国教育资源网站,教育部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许多省市的教研部门及地方新课程实施部门建立了业务指导与交流平台,很多省区建立了网络教研组织结构,区域与学科相交,点与面相织,行政官员、课程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构成了一个立体式庞大的网络。

初步的实践证明,网络教研能放大资源,加大教研的力度,推进教研的深入。

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校长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网络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

网络教研活动使有引领作用的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程,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以前的教研活动,没有广泛参与和过程的连续性,难以对教学行为追踪指导,因此很难深入。网络教研能与教学同步,专家与教师经常性在线接触,具备对教学深度引领的基本条件,使学科教研工作得以深入。

同时,网络教研能够构建新型的教研文化和课程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信息缺乏,缺乏话语权和专业支持,形成了教师独学而无友、默默无闻,凭个体经验学习和工作的状态。网络教研改变着教师传承性、个体性劳动方式下形成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成长博客网站的写录、分类、更新、下载、互动、链接、搜索等功能,记录和发布个人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有些教师已开始尝试直接用博客备课、改作业、记录个案、反思教学和讨论问题。教师凭借着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吸纳、扩充、整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进行高效率学习。这样,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促进了学校校本教研从制度化走向非制度化。由于博客是以个人主动参与为特征的网络表达和交流形式,博客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解决了层级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困难,提供了师生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环境条件。学校个人博客的广泛汇集,是主体思想的自由表达,是集体智慧的共同尽享,是民主平等、宽容悦纳、关心互助的观念的潜移默化,使得上下层级差距被缩小淡化,师生之间有了一座跨时空沟通的桥梁,师生精神充分舒展,心理矛盾得到缓解――产生出新的课程文化。在网络教研中,共建体现主体,参与获得提高,合作高于竞争,共享集体智慧,是传统教研所不曾具有的优势。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教研参与方式上的革新,如博客内容表达的特殊性和使用的无差异性,取得博客资源的平等性和博客方式的普适性,使城乡学校和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是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化值得重视和推广的有效途径。

鉴于上述认识,我提倡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大力推进并普及网络教研,以推动、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整体转型。

值得欣慰的是,《新思考》丛书的编撰者们,将网络教研的先行者探索的成果优选成册,编辑出版,既总结了前阶段网络教研摸索的成果,又为我们大面积推广网络教研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值得祝贺。其中很多成果,是各地课程改革和网络教研经验的总结,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凝聚了各地课改先行者探寻的心血和智慧,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网络教研之花在全国遍地开放,也希望奋战在网络教研战线上的同志们,深化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开拓,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新贡献。
               
   朱慕菊
2006年3月
17#
发表于 2010-11-2 13:23:30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我们成长的幸福家园
黄冈麻城市乘马岗镇列宁小学 徐能英

各位专家、老师们:
晚上好!首先很感谢省教研室给我们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这是我个人的荣幸,更是我们学校的荣幸,我将把这次活动作为提升自身素质、深入开展网络教研的一个新起点,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
我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麻城市乘马岗镇列宁小学,乘马岗地处湖北与河南交界处,是一个偏僻乡镇,条件差。但我们小小的镇里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了王树声、陈再道等26名共和国将军。面对这片钟灵毓秀的红色土地,我们列宁小学900余名师生在课程改革中有着火一般的激情,同时大家又在努力寻找跟上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结合点、制高点,这时我们学校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发展战略。围绕这一目标,我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首先是创办学校图书室,在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把购书放在第一位,接着是“网络教研”的开通,这些措施和策略令我们农村教师眼前一亮,老师走近书香校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提升了老师的品位。尤其是今年学校采取果断措施鼓励老师自己购买电脑,才得以让教研插上网络的翅膀,才使我们老师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豪感,在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优势作用下,我们与古今中外专家对话、与天南地北老师平等交流、与城市乡村资源共享,老师乐此不疲,尽情享受;学生一个个活泼可爱,发展全面。一个乡村学校,何以有这么大的魅力?一言以蔽之,是网络教研让我们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一、“网络教研”开展中的过程与方法
1 学校重视,理念先行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学校很重视校本培训,重视教师的外出学习和自我提高,在校本培训学习中大家逐步体验到新课程改革中传统的教研模式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成长的需求,我们农村学校也要创造条件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新模式。只有建立良好的研究集体,依托网络资源,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才能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开展网络教研单有理念不行,还必须有校园网,电脑等硬件设备。由于农村学校“普九”欠债加上“一费制”等原因,我校的微机室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只有几台远程教育拨下的电脑。我们不能等、靠、要了,于是学校鼓励老师私人自己购买电脑,学校给予的优惠条件是:组织专业电脑老师去陪同购买,购买电脑途中车费均由学校出,学校免费为老师安装宽带网。在这么多的优越条件也可以说无奈下我们可爱的老师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而且积极响应,仅今年春季就有16位教师购置了电脑,年龄在5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与到网络教研之中。更多从未接触过电脑的的老师在短时间内学会了Windows操作系统;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网络免费资源的查找和搜集与下载;Excel的操作等。我们的校长走在学习、网络教研的最前面。
为了激发老师们的学习热情,我们还制订了相关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制度,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动力才会有行动,这样教师们增强教科研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并形成充满活力的学习团队,不断实现了从超越自我到自我超越的转变。
2依托网络优势,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我们学校具有浓愈的教科研氛围,我作为学校的教科研负责人,为如何提升学校的教科研档次、如何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如何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点实实在在的事:
①.争取市教研室的重视与专业引领。一是每学期我都要争取市教研室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开展业务知识讲座及网络教研,二是我本人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时常与教研室保持着友好的联系,除了专业请教外,我还常被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才华所吸引,因而引着我们走向远方。如我市教研员看到我在网上的教研情况,给我发来邮件鼓励说:“看到你在网上的研究,我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你的刻苦、你的努力、你的人格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你对事业一往情深,在你身上让我看到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大得惊人,可以改变一个学校和带动一批人,你们的网络研究成果将载入麻城史册。”我想鼓励的背后是一种肯定和指引,我们充满了激情。
②.学校校长亲自重视并参加网络教研中的学习,每年订购了十几种教育报刊杂志达两千余元,每次外出武汉均在绿叶书店、光谷书城购买大量的教育专著,为教师的学习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要求老师每人每月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天至少读一篇教育文章,每天阅读网络教研中的贴子,每周至少发一个网络教研帖子。书本学习、网络教研与课后交流相结合,形成了我校校本教研的新路子。
③. 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我们着重抓好教师的网络技术培训。在很短时间里,教师们掌握了微机的基本操作。
④.开展多形式的评比活动,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我们鼓励教师经常浏览各类教育网站,广泛吸收各种信息,认真学习别人一些好的做法,大胆地把先进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来。我们还鼓励教师登陆各种教育论坛,如“教育在线”及“湖北省网络教研中心”等,向各地的同行学习,大胆地把自己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的所感、所想与大家进行交流。学校在网络教研上建有专贴,依托网络资源,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同时我们注重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推进课改,上“有效课堂教学”评比课;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结队活动,使经验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互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⑤.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学校要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我校在“十一五”课题中已在省申报并立项了语文课题《农村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研究》及参加了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教师参与率达90%以上。
⑥.创建优秀团队,激发教师学习。在学习团队的构建过程中,我们注重“群体学习研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以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我校的语文教研组为例,每学期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时,教研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个个出谋划策。每次上课都深入听课、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创建和谐团队,强调个人效益、荣誉与他们所在的团队是不可分割的,这样我们因为和谐发展,所以在刚参与网络教研来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全校老师发贴达到了500多篇(很多老师因为还是今年才购买电脑,打字速度比较慢但坚持学习研讨不放松)。老师积极投入进来了,来到网络教研这个新天地,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不知不觉间,我校老师们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属于它了,这不,以前刚买来电脑时我们老师只是在上面看电影,上QQ号。自投入到网络教研后,跟贴发贴,进入新浪UC空中课堂学习,在轻松活泼的沙龙中,我们积极开放自己,合作共享,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二、“网络教研”对教师成长的影响与作用
感受一:工作更加充实。因为网络教研,我们每天基本上都要花近2个小时的时间去写作、去学习,看同仁们的随笔、日记、心得,在感受、学习中感觉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我们每天都必去看望的朋友,如果哪一日不上就好象少了点什么,其实这就是一种心情,牵肠挂肚之感。赌博抹牌聊天之类的消遣,全部拒绝在我校的校门之外,充实的工作与学习使校风正,学风浓。
感受二:思考更加频繁。因为网络教研,我们对自己日常教育行为的反思更加频繁,对每一个身边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细节更加关注,并总是会用一些批判的眼光去思考这些现象发生的本质,从而探索出解决的有效办法和最佳途径。如我校老师围绕一节好课的两个生长阶段“煮书”“煮课”去细细的钻研教材,品味作者和作品的思想感情,引领学生发现习得课文语言规律”,运用到我们的课堂并让我们的课堂创新有了新的起点。我们还去学习网络上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寻找、锁定教材的语文学习点"。去讨论“如何寻找、锁定教材的语文学习点”。
感受三:写作更加勤奋。因为网络教研,因为有了经常对教育行为的审视、思考,因为有了对教育现象的关注,所以就有了不断记录下自己感受和感想的冲动,再加上有那么多同仁朋友的鼓励和支持,让我们一直在坚持中美丽地工作着。当结束了一整天的紧张工作,教师们总要打开电脑,写几段话,发几个贴,释放一下自己积蓄的情感。
感受四:学习更加认真。因为网络教研,让我们在学习他人的努力和执着的同时,也找出了自己的不足,感受到存在的差距。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学习,继续坚持参与网络教研,通过行动来缩小彼此的差距,让我们早日摘去“教书匠”的帽子,成为学生学习的优秀导航人。
感受五:更加关注课堂。以前上了课以后,偶尔的也会想想其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但很少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记录下来,等到时间一长早就忘了。因为网络教研,我们会经常审视自己的课堂,我们会经常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及时记录下来发到我们的专贴上。这种“反照镜子”与“反弹琵琶”使更多的课堂出彩,使大部分中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步入了一个新台阶。如我校的朱老师在学习《黄河象》时,就对教材进行不成功的“重构改造”,他没有重点引导学生去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和课文的叙述顺序,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去假想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同学们各显神通,说出了许多合符情理的假想,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顺序按自己的假想写成自己版本的“黄河象”,学生一蹴而就写出很多精彩的习作。如此“剑走偏锋”,那些重点难点都迎刃而解了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上出我们的高效课堂,上了课堂的精彩。
感受六:心态更加平和。因为网络教研,我们读到了很多专家、名师的文章,从中感受了他们的随和、睿智、豁达、精彩……,领略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人品,感动着他们的平凡与不平凡,真正领会了什么叫作大家风范。“洞悉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名人与专家的经典之见,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心态,还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观,老师与学生关系更溶洽,学校更和谐了。在一个周末返校后我校白雪飘老师一口气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文章后,发自内心的感叹说“-------我刚刚拜读了让我崇拜的窦桂梅老师的专辑,我被深深感动了,我越来越觉得我的教学中有许多的不足。”
近一个月来的网络教研生活,让我们改变了很多,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心态。在平凡中忠实着我们的事业,在付出中收获我们的喜悦,在努力中成就着我们的梦想!
在这里,我们感觉到了“快乐学习、学习快乐;付出真诚、收获快乐”的真谛,教研网——我们成长的幸福家园。 我们将怀着希望上路!不断前行,在网络教研这个幸福的家园里幸福地成长!在无数专家与同仁的培育下长成一簇茁壮之杏,充满勃勃生机地开放在老区这片红色的热土上!
16#
发表于 2010-11-2 13:16:02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反思
作者:张雪妨    文章来源:延庆八中   



通过参与这次网络教研评比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对网络教研的认识。之前,我对网络教研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但通过这学习和参与,愈来愈感觉到网络教研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它对于我们教研工作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意义深远。下面仅就我对网络教研的初步认识、工作反思和今后设想谈几点体会。

一、对网络教研作用的认识:

1、网络教研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教学研究方式,既是对常规教研工作的一种技术支撑,更是对常规教研工作的一次革命。有利于克服我们传统教研手段的落后,力量、资源的匮乏,教研活动与课程教学的时空割裂,只能采取“蛙跳式”教研活动,难以吸纳所有教师参与、难以介入教学全程等等问题和缺憾。因此,网络教研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研工作改革和创新的发展趋势,并且随着网络教研的深入开展,必然会引发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

2、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研走向校本的标志在于教研要落实到每位教师、每个课堂。而网络教研是常规教研走向以校为本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创造性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对于我校建立科学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实现我校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3、网络教研具有研教同步,教师广泛参与,不受时空限制,教研资源放大,实现深度引领,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营造自由平等的对话氛围和精神家园等一系列特点,开展网络教研要努力做到“教师全员参与,介入教学全程”,从而促进广大师生在新课程实践中共同成长。

二、初步参与网络教研工作的反思:也使我体会到网络教研在吸纳广大教师参与、放大教研资源方面潜力是巨大的。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扩大了与广大教师的交流,加强了教学各位教师的联系,使我组更多的教师加深了对教育科研的了解和参与。我本人也在网络教研中向各地的老师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加深了对一些教育科研课题的理解。
存在问题:
    虽然我在尝试开展网络教研方面已有初步的收获,但更多的是看到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己在博客上撰写的文章和评论较少,与博客之间的网上交流比较少,影响了交流学习的层次和深度;
其次,我对使用博客的技术手段还没有掌握,设计的网页比较简单,许多图表、照片还不能上传到网上;

第三,由于此项工作开展时间还很短,还没有组建起来网络教研的骨干队伍和中心组,也影响了网络教研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

第四,还没有形成每月话题或每月热点研讨的网络教研机制,制约了教师的参与度。
15#
发表于 2010-8-28 10:36:43 | 只看该作者
校本研究的类型(二):研究型教研
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与教学型教研相比,研究型教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一)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
1.问题与课题
课例研究以课为载体,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何谓问题?陈桂生教授认为:“一是所‘问’之‘题’,或有疑问之事;一是指事物的严重性,如通常所谓‘成问题’。”[1]正是这些“疑问”之事和“成问题”的事情,引发了教育科学研究者的探究心理,推动了教育科学的深入发展,因此,问题是构成研究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推进科学前进的内在动因。但是问题本身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来自研究者的询问、发问与追问。教师只有养成向教育教学日常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但是教师职业本身的相对封闭特性和教师日常生活的重复性特征却容易使得教师对他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熟视无睹,当问题习以为常地不再被看作是问题,解决问题就无疑成为天方夜谈或曰痴人说梦。[2]课题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从不同角度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问题指向和层次来分,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理论问题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实践问题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操作问题,实证问题。
从问题性质和意义来分,有真问题和假问题,其区分维度在于事实——虚构、有意义——无意义。在教学研究中,真问题起码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第一,客观性。即所说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是教师(研究者)“自己的问题”而非“人的问题”。第二,价值性。即所说的问题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说是具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有助于提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或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
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感觉到、意识到的问题经过概括、提炼、转化到确定问题的过程,确定问题意味着该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思考的对象,对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研究者的行为和工作。从教师角度而言,研究课题的确立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学科背景。课题要与自己任教的学科相关联,从而使课题研究活动与日常的学科教学活动合二为一,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教学化”的理念。第二经验基础。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凭空进行,教师原有的教学、研究的经验和基础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第三,兴趣爱好。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兴趣点,有的教师喜欢探究学科本身的问题,有的教师乐意思考教学过程的问题,有的教师则对学生及其成长感兴趣,课题研究要是能反映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则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第四教学意义。教学意义是研究课题的价值定位。研究课题应该围绕教学活动中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确立,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第五实际可能。课题研究对研究资料、人员素质、时间投入、学术环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营造研究氛围、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研究课题的确立一定要从学校和教师实际出发,同时着眼于学校和教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2.规划课题与个人课题
规划课题一般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分为国家、省、市、区(县)级课题等,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进行规划、申报、评审和管理。规划课题具有较高的组织程度,并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前瞻性和理论性,其研究偏重学术性、政策性和普遍性,与基层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一定距离,与他们的实际需要往往也不相吻合,因而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意义。[3]
“个人课题”一般是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它是一种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
“个人课题”具有以下特征:①从研究目的看,“个人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我们在研究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我们研究的都是真实的课题和有生命力的课题,都是发生在学生和前线的课题”[4]。②从承担者的角度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教师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专家进行研究。当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专家的引领、帮助和指导。③从研究内容看,“个人课题”一般是小课题,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研究价值和意义。④从研究方法看,“个人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⑤从研究成果看,“个人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写得好”体现在研究报告的形成既具有个性意义的扎根理论,又具有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它是质的研究中形成的、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5]
规划课题自上而下,个人课题自下而上。当然,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的划分绝不是截然的,规划课题进入学校层面,就会转变或分解为许多教师的个人课题;而个人课题经过发展、提炼、总结也可以升华为规划课题。对中小学教师而言,重要不是课题的级别和类型,而在于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是校本课题研究的灵魂。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个人课题的立项标准主要看:这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实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改进教学实践和教师教学行为有无积极作用?作用有多大?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界定研究内容
准确界定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管大小,一般都是可以也应当进一步具体化的。研究内容的界定不但将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可以直接着手的具体的问题,也规定了一定的范围,任何一项研究不可能也不必要将课题所能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全面研究。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首先必须明了研究的内容,否则,研究工作将无从着手。如对“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我们界定的研究内容是:第一侧重理论方面的有,①自主学习的本质和特征,②自主学习能力构成和表现,③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第二侧重实践方面的有,①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教学策略,②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③各学科自主学习的特殊性。这样的内容界定使课题具体化、明朗化,问题结构有层次也比较清晰,各科教师都可以选定其中的任一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聚焦点和突破点,任何一个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必然会引申新问题,从而成为研究课题的派生问题。
2.设计研究方案
研究问题明确后,就要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成因,规划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这里最重要的工作有二:第一,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学习相关理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有效的研究都是以原有成果为起点的。教师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搜集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认真阅读和分类疏理,从而全面了解同类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方面的信息,明确已有的研究结论和经验,发现原有研究的不足,站在问题的前沿,寻找研究问题的理论支撑,保证研究工作在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部分。任何假设都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所谓假定性是说它具有推测的性质,即这种假设是现实中暂不存在的或未被确认的,或虽见于彼处却未见于此处的,它可能被实践证实,也可能被证伪,因此,假设决定了研究的探索性。但是假设又并非臆断,它以教育理论为导向、以经验事实为根据、以原有研究为借鉴,又经过研究者的论证和交流,因此,假设又具有科学性,正是科学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假设也是一种走在行动之前的思想、一种先于事实的猜想,是研究者从思想观念上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能使研究活动更富有预见性。事实证明:一个好的假设,是课题研究的关键。当然,一个好的有价值的研究假设的提出是经过一个过程的,研究者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研究假设。
3.开展行动研究
研究方案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但是这种行动不是一般意义的行为和动作,而是一种变革、改进、创新,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验证性,检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证实或证伪研究假设。这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第二,探索性,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行动绝不是按图索骥的按部就班的机械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在行动时,不应拘泥于原有的假设和事先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方案作出有根据的调整、变更。探索性是课题研究的本质特征。第三,教育性,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任何行动都应该无一例外地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体现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无条件地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是行动的最高原则。验证和探索只有在完整地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的前提下进行才是有价值的、符合教育道德的。[6]教育性是课题研究的灵魂。行动研究不仅需要行动,而且也要求“写作”,教师应将行动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忠实而全面地记录下来,并形成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方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作新的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再记录新发现,形成新思路,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处于不断的重新建构之中。[7]
4.总结研究成果
总结在课题研究中既是一个研究循环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研究循环的中介。在总结这个环节中教师作为研究者主要要做以下几件事:
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对已经观察和感受到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其中要特别注重对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的描述和勾画,使其成为教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这是叙事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的体现,它会给教师的研究带来新的变化,教师作为研究者不再依赖于他人的话语而转向直接讲述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和教育生活体验,“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这是个人课题校本研究改变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关键。
第二,评价和解释,在回顾、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探讨各种教学事件背后的理念,揭示规律,提高认识,提炼经验。
第三,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以及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修改原有方案或重新设计方案,并付诸予实施,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论证和改革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改正,它不可能停滞在一个凝固的“成果”上,而是一个不间断的自我修订、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任何总结,都只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8]
在上述工作之后,教师应该撰写一份相对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其构成主要包括:①课题提出的背景;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③已有研究成果;④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⑤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⑥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这是一般的体例,切忌将其形式化和绝对化,写作过程也要避免“科学化”、“客观化”的纯理性论述,要积极采用生活故事和经验叙事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突显课题研究的人文性、个体经验性,反映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使研究报告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
课题研究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线性结构,而是一个不断的趋进问题解决的复式循环结构。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著:《教育学的建构》,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2] 引自管锡基  陈为友:“校本教研与文本阅读”,《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8日第8版。
[3] 参见刘永和:“基层教师呼唤‘个人课题’”,《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
[4] 引自陈小平:“教科研:你何时才能平易近人?”,《教书育人》2004年第5期。
[5] 引自郑慧琦:“谈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的基本取向”,《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5期。
[6] 参见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7] 引自宋林飞:“还教师应有的科研范式——兼论群众性教育科研的体制创新”,《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5期。
[8] 参见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14#
发表于 2010-8-28 08:45:3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校本教研骨干教师访谈分析
一、
访谈内容与访谈方法
1、访谈内容:
(1)校长访谈:
当前,开展校本教研的主要困难在哪里?你认为制约校本教研活动深入开展的原因有哪些?
●在你的学校,各个教研组之间开展教研活动有没有差别?
●你是如何了解这些差别的?
●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
●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来缩小各教研组之间教研质量存在的差距?

(2)特级教师访谈:
你在目前的区、校级教研活动中,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你的积极作用?你觉得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你的作用?
你参与这些教研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
传统的教研活动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过历史性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请您对目前以校为本教研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当前的教研现状可以做怎样的改变?)?
(3)骨干教师访谈(教研组长):
在当前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有哪些措施或做法不利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想到几条写几条)
你所在的教研组中,一级教师中要评高级教师,跟已经评上高级的教师相比,在教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什么差别?
请结合你们开展教研活动的经验,谈谈教研活动中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
2、
访谈方法


由教研员和1~2位中心组成员组成访谈小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本学科部分骨干教师进行访谈;也有部分学科利用问卷形式对骨干教师进行“访谈”,中学各学科基本完成预定的访谈任务。
二、
访谈分析
(一)现状与问题
整体看,基层学校认识到校本教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并且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转变,因此教师普遍认为较有收获。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由于学科关系,以及管理和教研组长自身需要提高等问题,教研活动还停留于传统形式,活动存在上传下达和以考试为中心以及无目的的停课等现象。另外学校不能很好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教师的专业引领力量单薄,以致教师的需求主要靠网络;同时需要加强教研员力量,包括队伍建设以及教研员业务的再提高等方面,以满足基层教师的需求,教研员工作方式也要转变;基层学校应加强专业引领力量建设,注意和高校等专业机构合作,以拓宽专业引领渠道。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的评价机制部健全。由于目前大部分学校仍然高度关注考试和升学,因  此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教研)虽有要求,但并没有能落实到学校工作实际中;在开展校本教研时,学校评价也以课例、论文或反思为主,甚至出现做得好不如写得好的现象,因此教师较多的精力放在查找资料和写文章上,而不是真正在课堂上实践和探索新课程理念,同时也导致少数教师心理厌烦三阶段两反思这种模式;部分学校领导工作思路以管理和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为主,而没有将“如何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纳入学校主要工作中。如目前年级组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结构,而教研组工作在部分学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学校保障机制不到位。现在的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很大,因此校级教研活动时间或备课组活动基本是每周1~2节课的时间,活动时间比较短;学校对教研组活动没有固定的经费投入,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障。
3、基层学校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在实施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基层教师将三阶段两反思过于模式化和程序化,甚至在基层领导和教研组长眼里,校本教研就是三阶段两反思,导致教研组活动时操作模式化和简单化。如部分学校教研组将参与教学大奖赛时的全组教师准备过程作为本组主要的活动方式,而不能很好引导教师关注自己课堂教学,引导教师自觉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部分学校片面追求校本教研成果(如课例数和论文数),教师也只是利用这些成果来评奖,有悖于二期课改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因此校本教研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明;另外也有学校将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混淆,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多建设校本课程;也有学校讲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但实际还是传统教研活动内容,也就是将传统教研活动内容套上校本教研的名义。
4、部分基层教师缺少提高专业水平的需求,缺少团队意识。这部分教师忙于应付繁忙课堂教学,认为开一节“现代意义”的研究课费时费力,同时课后还要接受一批经验教师的“批评和指正”,因此从心理上不愿进行伙伴互助式的课堂探索,也就不愿承担课例研究的任务。
5、缺少专家教师的指导。现在的学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由于缺少专家教师的引领,因此教研活动开展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讨论而已,不能深层次引导敬爱噢是的主那也成长。
6、中小学科存在困难。中小学音、体、美以及初中、小学的科学、地理、生命科学等学科由于人员单薄,基本没有独立教研组,以多学科的综合教研组存在。因此教研活动时学科间难以沟通很难综合,最后基本已布置工作,或统一理论学习为主,很难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部分教师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小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学校整体工作中也缺少必要的关注,因为学校关注的是考试学科教学和班主任管理工作,因此小学科教师跨年段、跨学科教学,即使区级教研活动也很难保证,校内和校际教研活动就更难保证了
7、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呈现年龄和职称的倒挂现象。如青年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中有更高的热情和需求,而中老年教师习惯于自己已形成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缺少进一步的需求。
8、一级教师为争取评高级,不少教师认真实践和认真总结。但是也有部分教师文章质量不尽如人意,因为其中一些文章从网上下载和拼凑而成;一些文章从形式上靠拢二期课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是蜻蜓点水和走形式主义,在推进课改方面独到之处较少。
9、现在的体制束缚区级专家跨学校的引领和学校间的合作。
(二)教师的需求
1、有理论支持。一些教师由于忙于应付繁重的课时任务,平时很少有时间用于理论学习,同时也不太有机会接触到新理论,因此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希望学校能多提供一些最新实践和理论的专家报告;同时图书资料建设需要加强,因为目前图书馆的资料相对老化,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2、领导的支持和理解。由于校本教研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学校除在硬件条件给与必要的支持以外,更应在人文和态度上给与关怀,减少不必要的事务,让大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沉浸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同时学校应要理解教师的努力,允许教师的失败。
3、教师间需强化合作意识。以往教师的成长以独力奋斗为主,而在课程背景下没有条件让教师花很长时间慢慢摸索,因此需要教师间强化合作意识。如教师心中的有效教研活动方式是集体研讨、有专家指导的研讨与课堂探索以及同事之间的随时交流(问卷数据分析),由此可见教师在业务上越来越需要团体的相互帮助。
4、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有一定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因此学校应加强专业引领力量建设,如与高校、教科院和教研室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访谈反映,基层教研组在开展校本教研中最希望得到专业研究人员、网络和教研员的帮助。教师希望专业指导方式主要在“作为合作伙伴,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改进”、 “组织专家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多方会诊”、“给教师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等,由此可见教师希望专家与自己一起在课堂实践中实现专业引领。
5、加强制度建设,保证教研活动开展所需的各种制度保障。如保证教研活动所需时间、地点和经费等物质条件;同时学校提供各种专业引领需要;另外学校也要做好引导、激励与评价机制,保证校本教研健康开展。
6、加强校际联合。因为校际联合不仅拓宽教师视野,实现取长补短,同时对于一些小学科科积极开展校际教研,满足这些群体专业成长的需要。
三.对目前本学科基层教研组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
1. 加强对学校校本教研领导组成员和教研组长的培训


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校教研组长和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有误区,如少数学校将校本教研等同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也有学校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就是三阶段两反思,以致将活动方式模式化;也有学校认为校本教研就是要多开研究课;也有学校将参与组和校的教学大奖赛的准备过程作为主要的校本教研等等。因此要加强对领导组成员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校本教研就是引导教师在工作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理性思考自己教育教学以主动发现问题,并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实践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专业成长;而学校层面要为教师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各种支持。

2. 加强区学科组和学校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和评价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科在开展校本教研中走形式化,过分强调校本教研就是三阶段两反思,将进行校本教研作为任务完成,听课只是随机听听课,评课也是就事论事,因而质量没有保证,因此应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如区学科组可通过教研组的评比,将校本教研作为重点评价项目,以引导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3.激发所有教师的自我提高需求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中老年教师满足于自身的专业水平,而缺少进一步提高的需求(50岁现象);同时也有相当部分教师属于跨学科教学,将我们这类小学科作为附带品,也不能自觉提高自己在本学科的教学水平;同时由于目前教师普遍工作压力大、课时多,因此少数教师产生惰性,只忙于应付课时而没有进一步提高的意识。以上等等现象造成这些教师不能认真投入到校本教研中去,因此要有效激发所有教师的自我提高需求,才能提高校本教研质量。
4.加强专业引领力量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骨干作用

目前区、校层面都有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中心组成员等),仍然如何保障这些骨干教师能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呢?因此要探索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机制,骨干教师不仅要能在本校发挥引领作用,而且能在兄弟学校及全区发挥骨干作用,以此实现专业引领资源的辐射和共享


5加强校际备课组

目前初中生命科学教师在学校中力量比较单薄,有相当部分学校甚至只有一位生物教师;另外生物组一般没有独立的教研组,多与化学等其他学科组合并为综合组(教研组长多为化学教师);同时调查发现,相当部分普通学校教师希望能与外界多交流,尤其与一些重点中学或强势学科学校的交流,以此拓宽自己。基于此,校内生物学科教研活动很难开展,更不可能考虑校本教研了,因此需要加强校际教研活动,以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6.加强基地建设,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
充分利用基地实践探索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包括一些制度建设),以此向面上推开。同时考虑一些在本学科方面有优势的学校,通过现场观摩,联合教研等形式,实现优势辐射。
总之,校本教研就是以教师发展为本,引导教师自觉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形成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小组的伙伴互助作用,以实现群体的共同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2:13 , Processed in 0.1137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