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28|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园网络新闻写作要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5 18:2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园网络新闻写作要素
网络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遵守新闻的写作规则,要把握好新闻的5W要素: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因其传播的路径不同,所以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在写作的要求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网络写作的技巧。
1.精心制作标题
标题是网络新闻的核心之一,网友浏览新闻时,第一时间看到的是标题,标题有没有吸引力,直接决定了网友会不会点击这个新闻。在网络传播中,标题正文一般是分别安排在不同层级的网页上,网友如果想看消息,必须要点击之后才能看到。而传统媒体,则是正文标题排在一起,一眼就可以扫完。网页标题有点像书籍目录,网友对标题文字的介绍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好的标题能吸引刺激引导网友去点击,反之,如果新闻标题不吸引人,该新闻就会石沉大海。
那如何编写网络新闻标题呢?
(1)一语点出新闻中的新奇事或重要的信息;
(2)标题尽量迎合社会热点;
(3)从网友最为关心的问题出发;
(4)紧紧抓住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作连载;
(5)曝料网友虽熟悉却并不详知的事情细节或者内幕;
(6)标题宜实勿虚,虚的标题网友往往理解不了,放弃点击的概率很高;
(7)标题长度要适中,既不能换行也不能空半行。标题如果过短,往往又反映不了新闻的亮点
网络新闻的制作体现了编辑的深厚功底。需要说明的是,将标题制作得更加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如按上述七点去思考,那您的网络新闻就可能吸引大批量用户的。
2.突出重点新闻要素
网友浏览网页时,通常都是扫描式的阅读,在这种阅读方式下,要想让网民清晰、准确的捕捉到新闻的核心信息,在写作时就要力求做到:高度简洁、清晰地表述最为重要的事实;合理排列新闻要素,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文章最前面,这样就能够让网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整地了解到最重要的新闻要素。
由此看来,网络新闻的第一段写作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能否吸引人继续往下浏览;即使后面不被浏览,是否已将最重要的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
一般来说,在写第一段时,先用较为简练的语言对事件做概括性的描述,通常只要说清楚事件的主体、客体、时间、地点即可,再以一句话简单概括出事件的意义。第一段其实就是整篇新闻的浓缩,好处在于方便网友阅读并掌握信息,同时便于网民决定是否继续往下阅读。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网友习惯于通过搜索引擎来找寻相关信息,而搜索引擎中的信息内容描述一般是从网络新闻中的第一段摘取,网友一般也是通过阅读内容描述来阅读全文。
33#
发表于 2013-11-14 21:45:32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传播学主要网站


一)中国大陆研究网站:
1.中华传媒网 http://www.mediachina.net
2.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http://www.cjr.com.cn
3.中国传媒学术智库http://www.zeview.com
4.《新闻记者》 http://xwjz.eastday.com/
5.对话网 http://www.dialognet.net/
6.西祠胡同 http://www.xici.net/main.asp
7.新华传媒 http://www.xinhuanet.com/newmedia/
8.人民传媒 http://media.people.com.cn/
9.《新闻战线》 http://www.snweb.com/gb/xw/xw.htm
10.媒中媒 http://www.softkoo.com/
11.慧聪网.报刊资讯行业 http://www.media.hc360.com/
1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http://research.ruc.edu.cn/xw/index.asp
13.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 http://www.cmcrc.com.cn/gb/index.htm
14.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http://www.media.tsinghua.edu.cn/
15.媒体安都 http://www.mediaundo.com/
16.报纸观察.传媒研究链接 http://www.my9w.com/chuanmeiyanjiulianjie/
17.紫金网 http://www.zijin.net/
18.传播学论坛 http://ruanzixiao.myrice.com/
19.新传播资讯网 http://www.woxie.com/
20.五洲传媒网 http://www.cn5c.com/new/
21.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http://www.cddc.net/
22.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http://www.cmc.pku.edu.cn/
23.北大广告工场http://www.adpku.com.cn/
24.财经新闻研究 http://www.fenews.pku.edu.cn/
25.现代出版研究 http://www.publish.pku.edu.cn/
26.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http://sjc.pku.edu.cn/
27.传播研究网 http://www.mediaresearch.cn/
28.现代传播评论 http://www.chinamediastudies.com/
29.央视市场研究 http://www.cvsc.com.cn/
30.《中国记者》 http://202.84.17.21/
31.《新闻实践》 http://journalism.zjdaily.com.cn/
32.中国媒体资讯网 http://www.cmni.com.cn/
33.传媒指南 http://www.chinatv-net.com/mediaguide/
34.中国传媒报告 http://www.chnmedia.com/
35.中国媒体资讯网 http://www.cmni.com.cn/
36.中华影视传媒 http://www.21thmedia.com/
37.京华传媒 http://www.jhcm.com/
38.传播学论坛 http://www.ruanzixiao.myrice.com/
39.传媒观察 http://www.chuanmei.net/
40.中国广告传播研究网 http://www.adcr.com.cn/
41.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http://www.csm.com.cn/index1.htm/
42.央视市场研究 http://www.cvsc.com.cn/
43.广电在线 http://www.sarft.com/
44.广告港 http://www.ad007.com/
45.金周刊 http://www.cb.com.cn/
46.现代营销 http://www.xdyx.com.cn/
47.新闻前哨 http://www.xwqs.com.cn/
48.新港湾 http://www.21bay.com/
49.互联网周刊 http://www.enews.com.cn/
50.评论之家 http://itlook.yesky.com/IT-Look
51.IT茶坊 http://it.21dnn.com/forum/it_tea/it_tea.asp
52.E传播周刊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e-media/e-media.htm
53.中国知识管理网 http://www.chinakm.com/
另一些:
广告传媒人社区网 http://www.g999.com/
中国广告网 http://www.cnad.com/
网络广告先锋 http://www.wisecast.com/
完全广告网http://www.adw3.com/
中国广告人http://www.chinaadren.com/
中华广告网http://www.a.com.cn/cn/hyxw/

二)台湾、香港、海外华文网站:
1.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http://better-communication.com/cca.htmlhttp://www.sjmc.cla.umn.edu/cca/
2.华人传播研究学会(ACCS)http://www.hkbu.edu.hk/http://www.uni.edu/comstudy/ACCS/home.html
3.中华传播学会(CCS) http://ccs.nccu.edu.tw/
4.中文传播资料库 http://commdb.nccu.edu.tw/age/WebApp/
5.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 http://www.mediaed.nccu.edu.tw/
6.《新聞學研究》http://www.jour.nccu.edu.tw/Mcr/
7.文化研究学会 http://csat.org.tw/
8.传播学生门阵 http://twmedia.org/scstw/
9.香港传媒教育计划 http://www.hkbu.edu.hk/~alicelee/media-education/
10.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http://jmsc.hku.hk/index.asp
11.台湾传播学期刊论文索引 http://www.comparadise.com.tw/a7.htm
12.戴然傳播 http://www.comparadise.com.tw/
另一些:
http://commdb.nccu.edu.tw/中文传播数据库
http://www.chinesebk.com/华文报刊网
http://cinema.nccu.edu.tw/台湾电影数据库
http://www.chinatv-net.com/mediaguide/传媒指南
http://www.adsoho.com/媒介大本营
http://www.chinatv-net.com/视网联
http://www.truth-light.org.hk/明光社网
http://www.iis.sinica.edu.tw/cindex.html/信息科学研究所
http://www.ccunix.ccu.edu.tw/~telcom/database/telehome-0.html/电讯传播数据库
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comm/journal/index.htm/传播管理学刊

三)国外研究网站:
综合网站:
1.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http://www.cjr.org/(哥伦比亚新闻评论)
2.Quill-http://www.spj.org/quill_list.asp(新闻评论杂志)
3.The CIOS's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http://www.cios.org/encyclopedia/enindex.htm(新闻传播研究搜索)
4.Online Journalism Review-http://www.ojr.org/(在线新闻评论杂志)
5.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http://www.icahdq.org/(国际传播会)
6.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NCA)- http://www.natcom.org/nca/Template2.asp(美国全国传播学会)
7.The Americ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ACA)- http://www.americancomm.org/(美国传播学会)
8.American Communication Journal-http://www.acjournal.org/(美国传播学杂志)
9.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http://info.wlu.ca/~wwwpress/jrls/cjc/index.html(加拿大传播学杂志)
10.The Europe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ECA) -http://www.ecanet.org/(欧洲传播学会)
11.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 (EIM)- http://www.eim.org/(欧洲媒介研究)
12.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http://www.tandf.co.uk/journals/titles/01292986.asp(亚洲传播杂志)
13.Poynter Online- http://www.poynter.org/(新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14.Mediachannel- http://www.mediachannel.org/(媒介研究资源)
15.Mediatribe-http://collection.nlc-bnc.ca/100/202/300/mediatribe/(本科生传播研究)
专题网站:
1.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http://www.jmme.org/(传媒伦理)
2.The News Media & The Law -http://www.rcfp.org/news/mag/index.php(传播法制)
3.Fairness & Accuracy In Reporting:http://www.fair.org/index.php(公平精确报道)
4.Media Awareness Network- http://www.media-awareness.ca/(媒介素养)
5.International Visual Literacy Association(IVLA)- http://www.ivla.org/(视觉教养)
6.The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 (MEA)- http://www.media-ecology.org/(媒介生态研究)
7.Advertising Age-http://www.adage.com/(美国广告时代杂志)
8.Editor & publisher- http://www.editorandpublisher.com/eandp/index.jsp(编辑与出版)
9.The Public Rel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PRSA)- http://www.prsa.org/(美国公共关系)
10.The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http://www.press.umich.edu/jep/(电子出版)
另一些:
http://www.newspaper.org/news.cfm?jd=5/美国新闻业研究会
http://www.prsa.org/美国公共关系协会(PRSA)
http://www.hooked.net/iabc.com/国际商业沟通协会(IABC)
http://www.asne.org/美国报业在线
http://www.naa.org/美国报业协会
http://www.omri.cz/在线年报
http://ojr.usc.edu/新闻观察在线
http://www.mediapolis.es/媒介中心
http://www.mediascope.org/媒介视野
http://www.syr.edu/-befought/传播论题
http://www.vmr.com/新闻周刊媒介研究索引
http://www.mediahistory.com/网络媒介历史计划
http://www.naa.org/presstime/index.html/媒体时代
http://prnewswire.com/公关新闻网
http://www.quote.com/info/bwire.html/商业新闻网
http://www.nando.net/南多新闻网
http://www.commerce.net/商业网

四)文化与传播研究网址
http://www.aljadid.com/ [Al Jadid Magazine]
http://usc.edu/isd/archives/asianfilm/afc.html/ [Asian Film Connections]
http://link.lanic.utexas.edu/menic/[The Center for Middle Eastern Studies' Middle Eas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http://www.uiowa.edu/commstud/resources/culturalStudies.html/[Cultural Studies Resources]
http://www.bollywoodworld.com/[India's Premier Bollywood Portal]
http://igcs.binghamton.edu/igcs_site/igcsculture.htm/[Institute of Global Studies(IGCS)]
http://www.mundolatino.org/[Mundo Latino]
http://www.csuohio.edu/history/japan/idex.html/[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Japan]
http://pwl.netcom.com/~hhenke/main.htm/[The Virtual Institute of Caribbean Studies (VICS)]
http://vos.ucsb.edu/shuttle/cultural.html/[Voice of the Shuttle: Cultural Studies Page]
http://dir.yahoo.com/Arts/Humanities/Literature/Cultures_and_Groups/[Cultures and Groups]


32#
发表于 2012-8-19 10:37:1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寻觅“新闻点”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曾文英
面对市场,参与竞争,新闻媒体也要讲究 “卖点”。新闻的“卖点”就是“看(听)点”,说白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新闻点”。 “新闻点”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尺,在一个新闻单位,它成了人们每天“挂在嘴边上”、“录在带子上”的热点话题,似乎无须赘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点”又是一大难题,并不好把握。从记者到编辑,天天都在思索:有没有“新闻点”?怎样寻觅“新闻点”?“新闻点”能否做大?如何做好?根据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可从下列几方面入手,寻觅和挖掘“新闻点”:
一、从宏观上审视,找出当前最有指导性或最具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密切注视和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动态,熟悉和掌握当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大家清楚,稍有大众意识和新闻意识的记者编辑,他们在平时的繁忙工作和紧张生活之中,均无不时刻关注社会、关心民生。这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吧?由此可知,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并研究地方的实际,分清社会的主流和支流,了解当前社会中的新事物、新观念和新问题。比如,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城市市民比较关注文明城市的建设、国有集体企业的发展、人才战略的实施等诸方面;而在乡镇,广大居民十分注重“三农”问题,企盼党和政府能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他们排忧解难。今年初,笔者在潮州市政府有关“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农村卫生工作”的会议上了解到,2005年该市将着重抓好市区和所属县的疾控中心、传染病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把公共卫生体系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延伸到基层。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的思考,笔者认为,该市市区的疾病控制方面已经不成问题,而乡下“看病难”、“看不起病”则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和难点问题,这方面的内容更有价值。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于是,笔者进一步采访,把潮州市中心医院、潮州医院和其他县级以上医疗单位要对口扶持农村卫生院,开展“健康直通车”义医义诊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报道出来。
二、从“大视野”的“立体新闻”中,抓住最有“个性”或“特性”的事例
一则新闻不可能将来自多个信息源的信息或一个信息源的多个信息点全盘托出,而必须把经筛选的、具有个性化的典型展现给受众。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多个信息源或多个信息点的“面”上找出“点”来。众多场合和实际状况中,“面”可能是相同的,而“点”往往不同。诸如,同是人才战略措施的实施,甲地的做法是舍得花钱,引进外地人才;乙地则采取“一帮一”,以老带新培养人才的方法;其他地方有的建设人才培训基地,有的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有的大胆启用能人等等。总之,这些“点”的提炼,不能单靠字面上的总结或某个部门单位的介绍,而要靠我们记者的“慧眼”和“思辩”,从“面”上的情况中提炼和加以深化。《我市将提供一万多个中小学优质学位》这则消息,就是笔者在潮州市教育部门了解两所新校区、一所新学校建设情况采编的。当时,随省有关领导前去三所学校采访,领导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学校建设步伐的加快、校园环境的改善,这都一一地呈现在笔者面前,但省领导对三所学校当时的建设和今后如何办学“各有所异”,各校的建设进展情况也不尽相同,这两方面如果要报道可能需要不少笔墨或篇幅;其次,如果报道照此报道也仅对其业界人士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大多受众没能收效。大多受众关注的还是三所学校建成之后能起什么作用,有何意义。因此,笔者抓住“提供中小学优质学位”这一点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作文章。
三、变换角色,从普通受众的眼光,捕捉人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话题或典型
记者和编辑心中要有受众,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共识。因此,采编新闻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广大群众的需求,选择能广泛引起受众兴趣的题材。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有特定的受众群,或者说最主要的受众群。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记者、编辑很看中自己的感觉,把自己的才智和能力看得特别重。这一偏见导致了采编的新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脱离受众的倾向。俗话说得好:“要钓鱼先得想鱼爱吃什么。”笔者想,如果我们的记者包括编辑能经常与受众交流,了解其心理与需求,从他们的利益出发采编新闻,这样的新闻一定会受欢迎的,新闻收视(听)率也会相应地提高。所以,要增强新闻媒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新闻队伍要与受众建立信任和互相依赖的关系,而且要把追求独具特色的内容和目标当作孜孜不倦的追求。媒体作广告要讲究“卖的”,我们搞新闻也要考虑“卖的”,这样的“卖的”,“买的”就是受众。笔者近期采访的《20位市机关效能建设监督员开始履职》、《加大治超执法力度,整治“大吨小标”车辆》、《潮州卫校:八成毕业生有了“婆家”》、《潮州电台:连线送特产,点歌传祝福》等几则新闻,均系笔者在相关部门采访时,面对方方面面的内容,抓住其中与受众的工作和生活较为密切的“点”:有让受众了解当前党政部门整顿工作作风和社会上整治车辆工作的重点;有澄清受众对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就业存在模糊认识的;还有结合节日向受众传递参与祝福的信息,激发其情趣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闻点”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应该有一定的陌生感。因为“陌生”,所以才激起“求知”。
然而,在提炼“新闻点”中,有一些年轻记者对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分不清轻重,看不清它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及其意义的大小。又有的记者往往局限采访到的素材作为惟一的依据,忽略全局这个重要因素。因此,很难提炼出撞击全局、对广大受众具有指导作用的“新闻点”。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把握时代、改革脉博的同时,潜心观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长个心眼。记得前几年,笔者在与饶平县一位山区干部闲聊中,发现饶北山区的新丰镇有不少企业成立了党组织,觉得这一定有新闻可挖,于是立即深入企业采访。在一个又一个的企业采访中,发现有企业领导带头搞技改的,有企业骨干与年轻员工结对子的,还有为企业产品推销到处奔波的……。一个个形象在笔者脑海中闪烁,笔者看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消息《党旗在新丰民营企业飘扬》,就是这样采写出来,它反映了山区党员如何成为企业骨干,又怎样带领员工走科技创新、发展生产的路子,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找到了新闻的“点”上。总之,只有我们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精心采编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受欢迎的新闻。


中华传媒网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智维网
新闻记者
清华国际传播研究中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
新闻与传播研究网
国际中华传播学会
中华传播学会
中文传播资料库
新闻传播研究搜索

国际传播会
美国传播学会
欧洲传播学会
 
31#
发表于 2012-8-19 10:36:11 | 只看该作者
消息标题应标明什么
来源:军事记者 作者:彭化义
  消息的传播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息标题大小是否醒目、标题思想是否重要鲜明、标题语言是否生动引人等。因而,把消息标题做实、做精、做巧、做得生动形象,对编辑来说是必需的基本功,对报纸来说是关键的“重头戏”。那么,报纸版面上的消息标题究竟应当标出什么?
  一、标出事实。标出事实,也就是消息标题要标明此篇消息要报道的是什么事,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这是消息中最常见的标题,因为消息直接报道新闻事实的居多。这样做的好处是,读者看了标题就知道文中要讲的内容是什么,进而对要不要阅读这篇消息、对文中内容感不感兴趣,做到心中有数。报纸多做这样的消息标题,也符合“让标题醒目突出、让篇幅短小精悍”的新闻规律要求,从而在有限的版面上尽可能多地传播读者关心的信息。如2002至2003年度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选作品中,有9篇消息入选成为好新闻,而在标题中直接标明新闻事实的就有8篇。可见,“写实新闻”是消息标题的主流。
  二、标出主题。标出主题,就是标明消息想要说明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想要通过消息告诉读者什么观点。这类消息标题多是反映中心工作报道的消息和政治教育与思想工作方面的消息。要实现对党的中心工作的舆论引导和配合服务,党报就要多刊登有思想性、指导性和启发性的反映中心工作的消息,就要在消息的标题上尽量体现思想性。对这类消息而言,新鲜深刻的思想观点就是新闻性,就是可读性和指导性。如2005年4月17日军报消息《战斗精神培养融入经常性教育训练》,就是这样的直接表达观点的消息标题。
  三、标出导向。我们说新闻是有其阶级性的,也就是说有其政治倾向性,这一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体现一定政治集团利益的报纸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都会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我们的党报在对内宣传中也不例外,也要明确告诉读者自己的用意和导向。对军队报纸而言,消息标题的导向性多表现为对工作指导的思想要求上,如:2005年4月20日军报消息《抓过了不等于抓实了》,4月13日消息《对单项冒尖者亮红灯》,将消息的导向明现于题中,起到了引导作用。获得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奖的刊2002年11月25日《人民军队》报消息《把分队战术训练推向临战层次》,看上去是只报道训练成果,其实是在用这一新闻事实告诉读者:训练一定要贴近实战。获得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奖的刊2002年4月10日《火箭兵报》消息《28万元重奖72名科技兴工士官》,则在通过新闻消息标题提示读者和基层部队:要倡导科技练兵。
  四、标出焦点。标出焦点,就是在标题上标明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核心。这个核心可能是一个观点,也可能是一个现象或结果。如《人民日报》4月25日四版《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坚决反对美国发表“西藏问题”总统报告》,回答了当时国内外人士关心的问题。在军队报纸上,新闻消息的焦点则多集中在部队热点问题上。2005年4月19日军报消息《杜绝训练场上“花架子”》和《叫停考核中的“假把式”》就属于此类标题,点出了当前部队作风建设中应当着重关注的焦点问题。
  五、标出状态。新闻的发生总有其时间状态和空间状态,消息标题应当尽量标出这种状态,给人一种立体感。如,2005年4月24日《参考消息》上的《五名日本人登钓鱼岛未遂》,就告诉人们,这是一个过去式的消息,日本右翼反华势力的目的没有得逞。再如,《人民前线》报2005年4月23日消息《8名专业技术能手资格被取消》、《人民海军》报2005年4月12日一版消息《大连舰院百名研究生奔赴海疆》等,都不同程度地标明了新闻事件的时态,告诉读者“已经怎么样了”。而2005年4月10日军报消息《千里行军一路静悄悄》则告诉读者:新闻事件正在“怎么样”。
  六、标出形象。作为新闻消息的标题,在准确简练基础上,应当尽量做得生动形象。如2005年4月14日军报消息《民兵专业分队随处找仗打》和《兵役宣传工作常年有戏唱》,使抽象的工作报道形象化。
  七、标出结果。有的消息只要标明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就可以了,而有的消息需要标明所报道新闻事件的发展结果,才能收到应有的宣传效果。比如,你对某单位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只说明“是什么”是不够的,读者需要知道“怎么样了”、“为什么”。2005年4月8日军报消息《从严治官有了“铁尺子”》,2003年3月13日《人民海军》报消息《最后一个荣誉灶拆了》,就在标题上标明了一个结果:“铁尺子”有了,荣誉灶没了。
  八、标出数字。一些消息标题是以数字显示其新闻性和可以量化的成果及成效的。如:《北京晚报》4月24日《平价药店两天招来6万人》,《中国青年报》4月25日一版《吉林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69名矿工被困井下》,《人民海军》报4月23日一版《车载导弹打靶7发7中》等,都是以数字说明问题。
  九、标出悬念。有些消息还在标题上直接设立问题或悬念,进而吸引读者,效果很好。如2005年4月20日军报消息《改造食堂为何不受欢迎》,2005年4月23日《人民前线》报消息《士官学校缘何变成“香饽饽”》、2005年4月21日《人民海军》报消息《到课率100%是怎么统计出来的?》等,都通过悬念吸引读者,看过正文才能明白结论如何。
  (作者为人民海军报社主任编辑)
30#
发表于 2012-8-19 10:33:53 | 只看该作者
从表达效果上求新
评价导语优劣,既要看形式内容,也要看表达效果。许多情况下,受众都是靠感觉评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表达效果也是衡量导语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我们既要通过好的内容形式取得好的表达效果,也要根据表达效果的需要选择好的内容形式,力求达到内容形式与表达效果的完美统一。
(1)导出悬念。
古人讲,“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导语写作也是如此,要通过材料的合理布局,尽量使导语波澜起伏,耐人寻味;而设置悬念就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悬念,又称“卖关子”,“系扣子”,是我国章回小说的惯用技法。我们在导语中适当设置悬念,对新闻事实中一些关键因素不直接点出,故意引而不发,通过摆矛盾、设疑团,像“勾魂”一样,引诱读者欲罢不能、阅读下文,以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消息《绑在腿上的沙袋解下来了》的导语,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本报讯 南京军区某部“红色尖刀连”连长周志魁到医学院和省运动队转了一圈回来,宣布一条命令:把绑在腿上练长跑的沙袋统统解下来。
读者为弄清缘由,读完导语自然要继续往下看,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也凸现了新闻作品的某一内容,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一些行为反常、出人意料的新闻素材,但运用时要注意防止故弄玄虚,悬而无念。
(2)导出思想。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观点纷纷涌现出来,给人以启迪。不少新闻导语,在简要交待事实的同时,也直接引出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思想和道理,以突出事实的意义,加深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增强作品的思想性。比如,解放军报《二连出了两名硕士研究生》的导语,就收到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本报讯 “基层工作头绪多,没时间学习,难以成才。”北京军区某防化团二连排长李钢、卢建东分别在去年和今年考上硕士研究生的事实,着实让说这些话的基层干部脸红。
此写法多适用于思想性相对较强的新闻导语。
(3)导出主体。
就是把新闻中最具新闻价值或最有社会意义的事实写出来,报道新闻的主要事实,包括必要的新闻要素。读者看完导语,即可获得确定的新闻信息。许多导语采用的都是这种形式,在导语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比如,去年11月3日法国论坛报《空中客车公司致力于改变在中国落后于波音公司的局面》的导语,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
在中国2004年珠海航展开幕之际,空中客车公司和波音公司都不隐满自己的雄心。中国空运业的发展刺激了这两家互相竞争公司的胃口。这两家公司都宣布了令人眩目的未来20年计划:空中客车公司要生产1600架飞机,波音公司要生产2300架飞机。
(4)导出意义。
有些新闻事实尽管很重要,但由于专业性强,了解的人少,其新闻价值很难被人们所认识。对于这一类新闻,要防止就事论事,尽可能在导语中交待其意义,帮助读者认识其新闻价值。
比如,《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开始》这篇军事新闻的导语,采用的就是这种写法: “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今日开始,中国军事政治形势从此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解放军在南线实行全线出击的结果。”这里,胡乔木尽管只写了三句话,但高屋建瓴,简明扼要,揭示了新闻事件的政治背景和政治意义,对全篇新闻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些科技新闻,也常用这种写法。江永红在《一种神奇独到的微机系统问世》的导语中,只用了40多个字,就将这一成果的意义写了出来:“一个专用计算机系统试运行仅9个月,就使全军离退休干部建房办公室至少节省了7000万元投资。”不管读者有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看完这个导语,肯定会对其重要性有所认识。
(5)导出意境。
对一些感情色彩较浓的新闻导语,有时也需要写出一种意境,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写出意境,是一种很高的写作境界,它要求委婉含蓄,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即意在言外。要通过绘景抒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蓄藏在对人物、事物的描叙中,让人读后去思索,去联想,去回味。比如《鲜花,献给祖国的忠诚卫士》这篇消息的导语,就写出了一种与新闻事实较为和谐的意境。
本报麻栗坡4月5日电 清明节的麻栗坡烈士陵园,细雨蒙蒙。一个个烈士的墓地上,插满了鲜花、松枝。哀乐声中,数千军民以各种形式祭奠为国捐躯的英灵。
对一些会议或重大活动的报道,也可尝试作一些意境描写。这样既可准确反映活动的气氛,也可防止活动报道流于呆板。下面这则基层建设表彰会的消息导语,就采取了解种报道方式。
本报消息 鲜花簇拥,掌声四起。12月29日下午,军区招待所会议厅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气氛。来自军区部队的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和先进个人集聚一堂,参加在这里召开的军区基层建设表彰大会。
(6)导出感觉。 
准确报道新闻事实,光靠一般的叙述还难以做到,有时还需要将作者的感觉,准确地传递给读者。这里说的感觉,是指新闻对象综合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的结果。新闻对象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则使人产生视觉形象;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则产生听觉形象;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则使人产生味觉形象。有时还要借助作者的认识和情感,把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与记者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将自己细心观察所得的印象和感觉传递给读者,将悲、喜、哀、怒的情感传递给读者,深化对事实的报道。美联社《“新柏林墙”在争议声中揭幕》的导语,就因为写出了感觉,才使报道的事实更为生动准确。
美联社柏林10月31日电 柏林墙倒塌1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德国首都一家博物馆顶着种种责难,今天正式为一段重新修建的柏林墙揭幕。批评者认为这是在利用德国痛苦的历史吸引游客。
(7)导出意向。
尽管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反映,但许多新闻作品仍不可避免地流露着记者、通讯员的主观倾向和思想感情。只是有的明显一些,有的隐晦一些;有的尽力规避,有的不加掩饰。这种现象在新闻导语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费卢杰在打一场政治战》的导语,就反映了记者对新闻事件前景的疑虑,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美联社华盛顿11月10日电 美军势如破竹般攻克了费卢杰这座叛乱分子的庇护所,但衡量胜利的真正标准是政治上的,而不是军事上的:一旦这场战斗结束,新成立的伊拉克当局能够掌控这座城市吗?
(8)导出情感。
要增强导语的感染力,不仅要报道好新闻事实,还要注意把采写时的特殊情感溢于笔端,使读者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并与作者产生共鸣。郭玲春《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的导语,就洋溢着一分浓重的情感:“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9)导出画面。
路透社在一条反映诺曼底登陆战情况的消息时,曾用了这样一条导语:“登陆进攻开始时,600多艘战舰的大炮齐鸣,轰炸机怒击长空,战斗机出没云中,盟军猛攻德军防地。乌云和灰烟笼罩着法国东南的海滩。”这是一条60年前的消息。今天当我们再次阅读这条导语,仍能想像出当时紧张激烈的战场画面。
对一些题材重大、现场感强的新闻导语,可适当采用这种写作方式。因其画面感强,具体生动,容易加深读者对新闻事实的深刻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但对一些不能反映主体事实的画面和情节,不宜采用这种方式,这样做很容易喧宾夺主,导致作品结构失衡。
(10)导出色彩。
色彩,是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物质特征。每一种颜色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情感色彩较为鲜明的一种或几种颜色,与我们要表达的新闻事实互为映衬,或互为相斥,可以使主题更为突出,也更为鲜明。我们的新闻导语适时借用一下,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比如消息《让清亮的“生命之水”流向北京》的导语,采用的就是这种写法。
本报消息 水清清,草绿绿。曾经草稀水涸的潮河源头,经过某部驻训官兵10余年的精心呵护,已日益呈现出昔日美景。
(11)导出动感。
要将导语写得形象生动、轻松活泼,有时需要借助一连串动词,形成一连串动作,勾勒出一系列运动的画面,使导语导出动感,给读者以跳动、新奇的感觉。战友报在报道孙凤阳的消息导语中,就通过一系列动作,使内容产生动感。
6月26日,华北某地。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中,3架武装直升机蓦然临空,擦着苇尖燕子般掠过水面,抵达岸边,又如鹰隼般几近垂直地跃起、俯冲,导弹、航炮相继射出,“摧毁”目标后,一个“U”型转弯,迅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这百字导语中可以发现,作者使用了“临空”、“擦”、“掠”、“抵达”、“跃起”、“俯冲”、“射出”、“摧毁”、“转弯”、“消失”等一系列动词,使武装直升机训练情景活龙活现,跃然纸上。
(12)导出气势。
对一些军事演习等重大活动的新闻导语,还应注意写出与其相应的宏大气势。军报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我军在台湾海峡成功举行三军联合作战演习》的导语,堪称这方面导语写作的典范。
3月18日至25日,南京战区在台湾海峡成功地组织了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从争夺制海制空权到快速装载航渡,从装甲集群抢滩登岛到空、机降部队垂直登陆,从多层次火力突击到多路强击突破,从立体穿插分割到纵深越点攻击,记者在演习现场目睹了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和山地进攻作战演习的壮阔场景。演习的成功,显示了我三军部队优良的军政素质,高昂的战斗意志,表明我军完全有决心有办法有能力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则导语是在台独势力明目张胆鼓吹分裂,企图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政治背景下写出的。导语通过对演习场景的简洁勾画,展示了三军联合作战的恢宏气势,表明了我军官兵为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随时准备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的坚定决心,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13)导出技巧。
一些新闻人物或事件的某种特征,经常会通过人的联想,与在所发生的新闻事实上产生某种联系。记者、通讯员善于发现并将这种联系体现于新闻导语中,经常会收到出奇不意的表达效果,增强导语的可读性。比如,军报体育消息《希望中国队获世界杯出线权》的导语,就采用了这一特殊技巧。
本报北京1月20日讯 有“足球皇帝”之称的贝肯鲍尔,今天在这里与中外记者聚会。不过,他没有机会展示过人的射门绝技,只能像个守门员一样,用幽默机智的语言“扑救”众记者“射出”的各种刁钻提问。
有些新闻事实本身很严肃,但记者、通讯员要善于把严肃的新闻事实中有趣味的东西,通过一些表达技巧突出出来,以引起人们的兴趣。这种表达技巧,更多的是出现在一些重大事件的花边新闻上。新华社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的一条花絮新闻《布什出手“救”保镖》的导语,就采用了这样的手法。
对于战争颇为“热心”的美国总统布什20日晚在这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难得扮演了一回“拉架”的角色,将自己的保镖从智利安全人员手中“解救”出来。
这种技巧的妙用,可增强稿件的趣味性,令读者忍俊不禁。
(14)导出情趣。
就是要抓住事实主体中最具情趣的情节或细节加以喧染,用形象表达的方式,把一个事物写的妙趣横生,给读者增加乐趣。这种写法多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我国政府曾把少量兵马俑先后送到丹麦、瑞士、联邦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展览。美国一名女记者写出的导语,先是让人目瞪口呆,继而又叫人拍案叫绝。
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达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这种写法有时可抓住某一典型细节,使导语充满乐趣。去年路透社发的一条消息《克隆猫轰动纽约猫展》的导语,就是抓住了一个典型细节。
路透社10月9日电 10月8日,一年一度为期两天的纽约猫咪展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举行,在此次缤纷夺目的猫展上,一对活泼可爱的克隆猫抢尽了风头。
(15)导出特征。
任何新闻事实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我们在导语写作中,首先要考虑这件新闻事实与其它类似新闻有何不同。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很可能就是该新闻的新闻眼,集中笔墨写出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不写或少写“与众相同”的地方,导语就会显得新鲜。记者、通讯员采访同一件事,为何写出的导语有所不同,关键就是看能否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你抓的越贴近根本、越具体,写出的导语就越富有个性。
我们来看一下法新社《塞尔维亚更改国旗国徽国歌》的导语:
法新社贝尔格莱德8月27日电 共产主义在塞尔维亚消亡14年之后,这个前南斯拉夫共和国16日摘下了其国徽上的那颗红星。
可能不少记者在采写这篇新闻时,想到的都是仪式的议程,而这位记者却抓住了事件的本质,通过国徽图案中“红星”的更改,反映这个国家制度的演变,起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
有些新闻事实本身并不具有突出特点,但联系其背景材料的特征,仍可使新闻事实与众不同。德新社《<泰晤士报>正式改版》的导语,就是突出了事实主体是“英国报纸传统代名词”的特征。
德新社10月31日电 200多年来作为英国报纸传统代名词的《泰晤士报》,从今天起将放弃大版面报纸的风格,而仅仅出版小版面报纸。
(16)导出新意。
写出的导语有没有新意,既是衡量一篇新闻报道有无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衡量记者、通讯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有的记者尽管也写过、发表过大量的新闻作品,可谓“多产记者”,但并没几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其作品随人俯仰、拾人牙慧,写出来的新闻多是“别人嚼过的东西”,没有味道。作为一名有事业心的记者,应把写出新意,作为自己的业务追求。要注意发现新的题材、提炼新的主题、运用新的表现手法,使用新的新闻语言。要把最有新意的素材放在导语里,只有这样,导语的新意才能飘然而至。
在新闻竞争较为激烈的今天,媒体改版改刊已不足为奇。而法新社的一则关于《远东经济评论》周刊改月刊的消息导语,就从原因上作了分析,使这次改刊与其它改刊的“不同之处”突出出来,有了新意。
法新社香港11月1日电 分析家们说,读者品位的变化和其他更直接的新闻来源的出现,为有58年历史的《远东经济评论》周刊敲响了丧钟。
(17)导出幽默。
将导语写出幽默,也是一种很高的写作要求。它要求记者既富有幽默感,又具备敏感的新闻眼光,在采写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捕捉那些有利于表达主题的幽默细节或场景,并通过委婉、含蓄、深沉的表达手法,使审美主体进入一种包含复杂情感,充满情趣而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收到异峰突起、平地惊雷的惊人效果。埃菲社在一篇题为《失而复得》的消息里,就将其颇具幽默色彩的事实巧妙写进了导语。
埃菲社东京11月11日电 一名居住在横须贺的77岁日本老妪为防小偷,把200万日元缝在了和服的腰带中,怎料多年后老妪将和服捐赠出去时,却把现金忘在了里面。
有些新闻事实本身并不具幽默色彩,但通过作者的合理联系,仍可使导语妙趣横生。英国《新科学家报》在报道一项科研成果时,就采用了这种合理联系的技巧。
全世界的司机在恳求交警时说的话都一样:“对不起警官,我不知道超速了。”但司机们可能很快就不得不编出更好的借口了。新研制的电子助手将探测路标并警告司机不要忽略它们。
(18)导出反差。
有些新闻事实本身就具有性质反差强烈的因素,适当将其列在一起对比,可轻易突出新闻的某种特征。比如,《香港商报》在一篇题为《北京关注谁入主白宫?》的消息里,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11月2日,美国选民就要投票选举他们的新总统了,大选目前正成为美国国内最重要的话题。而距华盛顿万里之遥的北京,对这次选举的关注程度似乎一点儿也不亚于美国国内。
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导语的种类还可列出许多。但每一种类型,对新闻题材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只有与题材内容相适宜,才可能使我们写出的导语富有个性。不加分析地生搬硬套,不仅无助于我们的导语写作,还可能弄巧成拙,使我们写出的导语不伦不类。
29#
发表于 2012-8-19 10:33:02 | 只看该作者
从表达方式上求新
导语写作除要选好角度外,还要在表达方式上求新。要敢于突破旧模式,打破老框框,努力探索新颖明快的导语表现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这里介绍的几种导语写作形式,并非固定模式。只是因其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点,才列举出来,以开拓思路,启发大家思考。
点题式 是指在导语写作的关键地方点明主题思想。其特点是开门见山,主题鲜明,使读者一目了然;适合于思想性强、角度选择颇具倾向性的稿件。比如下面这条导语,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本报消息 被北京市延庆县破格录用为公安干警的某部战士郑国庆,10月下旬回部队看望战友。当许多临近退伍的老战士向他打探地方用人信息时,郑国庆深有感触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守纪律的兵,最受地方欢迎!”
在退伍军人安置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这名战士能被地方公安部门破格录用为公安干警,实属不易。这里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守纪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这条导语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择部队官兵最具优势、最易忽视的方面加以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此可见,事物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许多情况下,共性甚至大于个性。在导语写作时,只要能抓住其中一两点个性化的东西,整个事物的特点便凸显出来,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入式 是指利用引人入胜的关联事物、局部情节或常识性东西,将受众引入作者表达意图,其特点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适合于非事件性新闻导语的写作,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比如,消息《13万元买回8个训练日》的导语:“一个训练日到底能值多少钱,恐怕谁也不好说,反正某防化团是掏13万元买回了8个训练日。这笔‘买卖’究竟合不合算?6月2日,该团领导手捧刚刚递上来的阶段训练成绩单喜上眉梢:破财换回战斗力,这笔钱花得值!”就从一个训练日的价值,说到某防化团“训练账”算法,体现出团领导牢固的战斗力观念。
一些经验性消息,因内容抽象,表达上很容易落入俗套,使人感到乏味。比如消息《六连营产营具连续6年无丢失》就是一篇反映营产营具管理的稿件,如果按一般写法,很难写出特色。可它的导语却换了一种手法:“在六连指导员的办公桌上,有一只陈旧的笔筒,但现任指导员刘丙刚已是它的第6任主人了。”从笔筒这一典型事例,引出连队营产营具管理的经验,表达效果自然会好一些。
反衬式 是指通过敏锐的观察,把客观事物中对立的两面,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强列的对比吸引读者注意,使导语富有戏剧性和色彩感。其特点是性质反差强烈,事物特点易于突出。比如消息《士兵一条建议 百万工程上马》的导语:“1月21日,预算110万元的收油泵房改造工程在某油料仓库破土动工。出人意料的是,这项工程的立项竟出自一名普通士兵的建议。”就是将“百万工程”与“士兵建议”两个因素作对比,产生了鲜明的反衬作用。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采用反衬方式的素材也比比皆是,常见的有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美与丑、悲与喜、爱与憎、穷与富、先进与落后、繁荣与荒凉、高尚与卑微、廉洁与腐败、光荣与耻辱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反衬手法运用得好,经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式 通常提供两种以上选择,尔后通过排除其它,肯定一种选择的写法;多在需要强调或澄清某种容易混淆的观念时采用,其特点是态度鲜明,是非观念清晰。比如:“面对进退走留,是以部队建设为重服从部队需要?还是以个人利益为重斤斤计较?某师109名编余干部毅然选择了前者。”稿件倡导的态度、作者的主观顷向极为明显。
提要式 多用于内容并列的非事件性新闻导语写作,方法是将稿件所要表达的内容一一列举出来,主题鲜明,条理清晰。比如《解放军报》曾在10多年前发过一条消息,其导语就采用的这种写法。这条导语是:战士坐在马扎上看什么?战士围在饭桌前吃什么?战士躺在床铺上想什么?在今天结束的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基层建设研究会上,政委张明春代表集团军党委提出以上3个问题。
提问式 通过提问引起受众注意,适合于主题单一、一事一报的新闻。其特点是主题突出,针对性强。这种方式侧重于强调问题,提出的问题多带普遍性,有的只问不答,有的有问有答。像导语“离退休老干部的年货准备得怎么样了?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困难?春节前夕,军区司政后机关的领导和有关同志带着这些问题,分头走访慰问了所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和干部遗属,积极为他们送温暖、办实事,受到了离退休干部及其家属的高度称赞。”在报道走访活动的同时,也向部队提出了一个时期应注意的问题,以引起足够的重视。
设问式 ?自己提问,自己作答,突出的是文章本身提出的问题,强调的是问题的特殊性,而不像提问式那样侧重于问题的普遍性。如:《人民法院报》一篇消息的导语“在医药连锁店里买到了假药,能否获得双倍赔偿?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日前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强调的只是“药店卖假药照样可获双倍赔偿”这一问题的本身。采用这种形式,必须坚持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不能像有的文学作品那样,弯弓盘马,引而不发。
类比式 是将某些属性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得出某种结论,引发人们对事物某种属性的深层思考。这种形式多用于调查性新闻,易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典型性认识,说服力较强。比如英国《泰晤士报》去年8月曾发了一条题为《10亿英镑用于喝酒 3亿英镑用于买书》的消息,它的导语这样写到:“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英国大学生花在喝酒上的钱,是他们买书与课程辅导材料的钱的三倍左右。”这条导语通过类比,反映了英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有关导语的分类和表现形式还有很多,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但从表达形式上创新,是推动导语个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内容决定形式,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首先要考虑内容的需要。对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加分析地生搬硬套,不仅无助于导语创新,还可能牵强附会,影响表达效果。此外,在采写实践中,应注意创新导语写作的新形式,不断积累导语写作经验。即使同一种形式,也要力求出新,力争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28#
发表于 2012-8-19 10:32:19 | 只看该作者
个性化导语写作手法的18种探讨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张永红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对导语在新闻写作中的地位,都有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导语在新闻作品中最重要、最精彩,是文章的精华、路标和广告。导语写得出奇斗巧、勾魂摄魄,就能紧紧抓住读者,使其穿门入户,通阅全文;导语写“砸”了,整个文章也就没戏了。正因为如此,许多名记大腕对导语的写作极为讲究,常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有的甚至翻来覆去、几易其稿,唯恐自己写的导语没有个性、落入俗套,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式。
可是,翻阅手头稿件,一些新闻导语的写作并不尽人意,让人读着起劲、爱不释手的导语越来越少了。塞满眼际的,大多是些形式单一、结构老套的模式化导语,要么是“某月某日在某地发生某事”的传统写法,要么是“……这是某部为某做法采取的又一举措”等陈词滥调,枯燥、乏味、呆板,缺少新意,令人生厌。
出现这种现象,有写作技巧的问题,也有对导语写作的认识问题。在新闻要素的认识上,有人认为要五个“W”俱全;在新闻事实的选择上,有人认为应将所有事实都浓缩于导语中。带着这些框框写导语,必然会像套公式一样去填空,有的像“晒衣绳”上的衣服,一件件地挂出来,不分主次;有的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写出的都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
应该看到,导语作用的多样化,决定了它有时是为了突出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有时却是为了吸引读者通阅全篇。从新闻价值上看,它并不一定是均匀地体现在新闻的诸要素上,也不一定平衡地体现在新闻事实的方方面面。它既可能体现在新闻事实上,也可能体现在主题思想上;既可能体现在新闻的所有要素中,也可能体现在某一个或几个要素中;既可能体现在新闻事实的全过程,也可能体现在新闻事实的某些关键环节。从引导作用看,它吸引读者的地方,可能是新闻的主体,也可能是某些局部情节,甚至可能是某一瞬间。从传播事业的发展前景看,受众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也要求我们的导语写作更富有个性。实践证明,传统新闻写作理论,已越来越难以支撑受众对导语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不断开掘导语写作的作为空间,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这里,笔者就结合自己的采编实践,谈一谈采写个性化导语的肤浅体会。
从角度选择上求新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一个单位,同样一个人物,同样一个事件,不同记者会有不同的观察分析角度。即使同一个记者,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倾向,选择不同的新闻素材,提炼出不同的新闻主题,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出不同价值、不同内容、不同思想、不同形式的导语。因此,能不能写出一条个性化导语,很重要的是看能不能选择一个最有新意、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角度。
a.选择最能反映本质特点的角度。
每一个新闻事实,都有许多观察角度;但并非每一个观察角度,都能写出个性化导语。只有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角度,才能客观揭示新闻事实的内在规律,写出富有新意和吸引力的导语。一些新闻导语之所以出现雷同、一般化,很大原因就是没能发现事物的个性,没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
某团六连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10多年前,笔者到这个连队采访,听说他们一套笼屉用了13年才换掉。本计划从他们继承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缝缝补补一下用了13年的角度去写,可转眼一想,如果仅从使用年限上衡量,为何只用了13年,而不继续修修补补用下去?带着这个问题,我到连队进行了深入采访,得知他们为了保持笼屉的使用年限,投入的维修资金不仅已能换好几套新的,而且漏气严重,根本无法正常使用。于是,我将导语的角度换成新形势下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写了一篇消息《六连用了13年的笼屉喜“退役”》,很快被《战友报》在一版加框作了突出处理,并在“连队短新闻征文比赛”中获奖。这件事告诉我们,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才可能使我们的导语富有新意。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倡在角度选择上追求个性化,并不是单纯为选角度而选角度,而是为了更好地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特点。如果不顾事物的本来面貌,甚至不惜歪曲事实,这种角度选择得再巧妙,也没有任何意义。
b.选择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角度。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会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必然联系,会不可避免地打上厚重的时代烙印。我们要写出富有个性的导语,就要善于捕捉和发现那些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新闻事实,选择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角度,以此回答解决社会变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去年10月,我在某高炮团采访时听说他们搞了一个训练革新,解决了新课目演练濒濒爆胎的问题。刚听到这件事,并没引起我的多大兴趣:不就是一个普通的革新成果吗!后来,当听说他们是在听了“少数同志”的“不同意见”后才作出的决策,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当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军委扩大会刚刚开过,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要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而他们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工作态度,不正体现了这一精神吗!于是我在导语中简要概述新闻事实后,笔峰一转写道:“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奇思妙想’当初并非多数人的想法,而是‘少数干部’的‘不同意见’。”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使我们的新闻导语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就要将眼光时刻注视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注意用上级的指示精神去衡量新闻事实,选择报道侧面。其次,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时代痕迹,很可能就是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矛盾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很可能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佳切入点,选择这样的角度采写稿件,其针对性就会更强一些。当然,这里所说的角度,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固有的,能够反映新闻事实本来面貌的;如果单纯为选角度而选角度,把某种八杆子打不着的精神硬往新闻事实上贴,就可能歪曲新闻事实的本意,最终即使勉强贴在了一起,也可能使我们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c.选择最有新意的角度。
导语的新意,不仅体现在时间概念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新闻内容上,也就是说,你报道的内容,只有在许多读者事先并不知晓甚至连想都想不到的情况下才有新意;有些新闻信息,尽管已被人知晓或很容易被人预料到,但如果能从中选择出不被人知晓或出人意料的信息,同样也具有新意。实践证明,新意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一条标准,也是最具诱惑力、最能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只要能选择出最具新意的角度,写出的导语就容易出新。
许多记者、通讯员感到,会议新闻很难出新。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会议的内容已被人熟知或已预料到,缺少悬念;会议的形式也很单调,大多是固定的程序。但如果我们撇开这些,能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一些不为人所知、所想到的事情,同样可以出新。去年年底,《河南日报》刊登的一条会议消息的导语,就颇具新意:“参加12月27日召开的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记者发现了一个与往年大不一样的情况:主席台上没有一位省领导。”一个全省性会议,竟没一位省领导出席,体现了会议的一个特点,记者就此角度进行报道,导语自然就写得新鲜有趣。
d.选择受众最关心的角度。
去年11月,香港发生神秘病毒事件,引起内地媒体的广泛关注。国内有关这起事件的报道中,《京华时报》的新闻导语就显得别具一格:“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香港31名儿童感染神秘病毒事件,昨天,市卫生局表示,目前北京尚未接到类似病例的报告,也未发现任何不明病因的传染病发生,但已作好应急准备。市民只需做好日常的预防保健措施,不必因此产生恐慌。”
这个导语之所以与众多媒体有所区别,很重要的就是选择了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角度。它不是泛泛地去报道神秘病毒事件,而是站在报纸特定读者群??北京普通市民的角度去报道,回答了市民普遍关心的“本市有没有发现类似事件?”“政府为此做了哪些工作?”“市民在预防中应注意些什么?”等问题。每一个新闻媒体都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要写出富有个性的导语,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努力反映广大新闻受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要反映与大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很好地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求近心理和得益心理。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e.选择最能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
我们选择导语的写作角度,既要善于观察,更要善于思考。观察的环节,在于收集素材;思考的环节,在于整合素材。能否将必要的素材收集到手,反映了一名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能力;能否将素材整合好,更是一名记者业务素质的综合反映。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记者同时去采访同一件新闻,看的是同样的事实,听的是同样的介绍,写出的稿子却截然不同,有的不加选择,只是按照事情的发生过程,将事实被动地叙述一遍;有的却按照主题思想的表达需要,大胆取舍,整合自如,能动地反映新闻事实。这里的区别,主要发生在思考的环节。比如有一篇消息的导语这样写道:“出了事故的没被处理,没出事故的受了处分。这是某防化团防事故工作中出现的两个‘怪’现象。”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来出事故的属于正常驾驶,事故责任完全在对方;没出事故的,属违章驾驶,潜伏着很大的事故隐患。稿件提醒部队不要一出事故,就大惊小怪,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分析事故原因、引以为戒上,引导读者抓住防事故的关键,走出防事故的误区。稿件主题思想较为鲜明,原因就在于作者将两个性质不同的关联事件放在一起去报道,找到了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切入点。
由此可见,要选择最能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就要善于将具有强烈反差的事实与事实、背景与事实、原因与结果等矛盾的对立面结合在一起去思考、去表达,因为这个角度是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也是最能帮助读者认识事物本质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报道,会对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f.选择读者知识水平最易接受的角度。
我们报道的新闻事实,有些是读者熟悉的,有些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医疗、科技题材的报道,往往技术性强、专业词汇多,从专业角度报道很难被读者接受。因此,我们要注意选择读者知识水平最易接受的角度。比如,某学院与某医院曾研制出一种有关心功能监测的医疗仪器,对一般官兵来说,很难引起兴趣。《解放军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曾用了这样一条导语:“你想知道你的心脏健康状况吗?一种新仪器1分钟内能告诉你35项参数。这种仪器叫心功能监测微机处理系统,是第二炮兵学院和161医院共同研制的。……”看了这条导语,一般读者都能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仪器了。对于类似的事件,读者关心的并不是这一成果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内部构造怎么样,而是对普通官兵工作生活有何意义。导语写作要接近读者,就要多从他们有兴趣的地方去考虑。
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当好广大新闻受众的良师益友,努力使新闻成为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可靠向导,必须注意使我们的新闻宣传通俗化,让专业人士看得懂,让非专业人士看得明白,以便于他们理解,更便于他们接受。
g.选择最富人情味的角度。
一般说来,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大多是个性化较强的导语;大众化导语,很难引起读者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作为记者、通讯员,在从事导语写作时,要注意发现那些人情味较浓的感人细节,捕捉容易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敏感地带和表达方式,并以此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方面,许多新闻工作者曾作了有益的探索,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去年9月,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人数超过千人,美联社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个导语:
美联社美国芝加哥9月8日电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死亡者今天超过1000人。这些死去的男女将士来自城市和乡村。他们当中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50多岁的丈夫和父亲。无论年龄、背景如何,这些人具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再也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这个导语在反映新闻事实的同时,也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情感,使作品充满着很浓的人情味。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还要怀有一颗同情心,在新闻采写中全身心地投入,带着感情感受新闻事实、采写新闻稿件。要注意抓住那些诸如冒险、冲突、幽默、悲欢离合、两性、反常、个人利益等富有人情味的东西,将感情倾注笔端。此外,还要注意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尽量使故事情节奇峰突起、波澜起伏。
27#
发表于 2012-8-19 10:29:37 | 只看该作者
善用“冲突”构建新闻导语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李韧
新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了新闻,父亲会丢掉他用了几十年的便携式收音机,母亲也会拒绝再订阅下一年度的报纸,孩子们则将在毫无意义的冗长的电视连续剧的陪伴下度过童年,而大学新闻院系的老师和学生也就不得不换个行当了。
新闻是如此重要,因此对于每一个初学新闻,或者刚刚跨入报社门槛的人来说,能否写出真正的新闻对于读者和自己意味着什么已经不言而喻。
以消息为例,新闻总是由这样几个部分构成的: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正文和新闻结尾。新闻的标题不能像文艺作品的题目那样含蓄,它必须一针见血、一语破的,具有开门见山的作用。消息头则是版权所有的标志,表明新闻的发布者和报道时间。导语集中体现了新闻里最重要的信息,新闻的正文和结尾通常是对导语的解释和深化。
新闻报道的熟手都会同意,导语是新闻最重要的部分。美国的一位新闻学教授认为“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1)另一位美国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写作导语。”(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Melvin Mencher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好报道等于好的导语。”(3)英国新闻学教授赫伯特•里德更是把新闻导语视为新闻的生命所在。(4)
那么,如何写好新闻导语呢?这是每一位初出茅庐的新闻记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新闻学专业学生面临的最初困惑。事实上,即使是一个熟练的记者,仍然也必须面对导语的写作问题。每一条新闻的发布都意味着一条新的导语的诞生。导语写作是一门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艺术。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把“冲突”这个要素熟练地运用到新闻导语的写作中去,那么,解决这个难题则只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罢了。
在东西方的新闻实践中,冲突都是新闻记者时刻追求的一个重要价值要素。暴力、犯罪、死伤、财产损失、战争等等,都是富有冲突的报道领域。但是,冲突并不仅仅是这些,它的新闻内涵实际远比这些深刻。根据《辞海》的解释,冲突是指“文艺作品中所刻画的不同性格、不同情势、对立力量或人物内心各种思想感情的矛盾及其激化。”(5)
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冲突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条新闻导语:
美联社北京5月20日电 他的工人威胁要杀他,他的妻子由于过度担忧终于病倒而住进精神病院。但是,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先生,顶住了来自"左"的势力的压力,成为共产党中国改革浪潮中的一名佼佼者。这位52岁的裁缝的儿子,在昨天会见西方记者时,讲述了他同"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战斗的经过。(6)
这条写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著名改革人物步鑫生的导语,就充分体现了“冲突”要素。美联社的记者没有在导语中写他取得的改革成就,写他的事业辉煌。因为,与这些要素相比,对一个人生命的威胁和妻子因过度担忧而患上精神病的事实是最具吸引力的要素。冲突在这里构建起新闻导语的核心。
法国《快报》周刊2003年12月4日刊登了一篇题为《诺贝尔奖的秘密》的文章。它的导语如下:
一页纸。一个孤独的男人1895年在巴黎写下的薄薄一页纸,他的家人在他死后才发现这一遗嘱。写在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7)
在这里,第一句话里的“一页纸”和“一个孤独的男人”之间构成了第一次冲突,它们向读者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这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人留下的一份不为人所知的遗嘱。在第二句话中,“短短几十行字”和“全球享有盛名”之间为读者构成了第二次冲突。这种强烈的对比把诺贝尔奖的神秘性通过导语直接摆放到读者面前。
对普通人物和事件的报道也能找到冲突点,这需要耐心和仔细的观察。1998年,当我刚刚进入新华社重庆分社做记者时,采写了一条《重庆农民投资创办外语学院》的消息,导语是这样的:
新华社重庆八月一日电 五十二岁农民陈文学尽管小时候家境困难,没有经济能力完成小学教育,但并不影响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不久前,他把近几年致富所得全部积蓄拿出,和其他人一起创办了一所外语学院。(8)
农民办学校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件比较有戏剧性的事情,而这个没有完成小学教育、自小家贫的陈文学拿出全部积蓄创办外语学院的经历使得冲突更加明显,从而也使导语更具可读性。
冲突当然不是构建新闻导语的惟一要素,但是,在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成千上万条新闻中,真正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影响的,往往是那些使用极具冲突感的导语的新闻。
独特行为的冲突。行为人与社会习惯截然不同的作法引起读者强烈的冲突感,这种冲突有时并非有害的,它可能是有趣的,如:
美联社密歇根州霍兰2月1日电 一位喜得贵子的父亲认为在一个男孩的名字里加上"小"或"二世"过于平淡无奇,于是作为工程师的他就用软件业的做法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取名。
这名工程师叫乔恩•布莱克•丘萨克,他在同妻子杰米商量后,决定给他们的儿子取名为乔恩•布莱克•丘萨克2.0(版)。(9)
里程碑事件中的冲突。新闻报道的事件是第一的,最新的,是对旧有历史和规范的突破,如:
美联社圣多明各2月7日电 一个由美国和多米尼加的医生领导的18人治疗小组6日成功地为一名一体双头的多米尼加女婴切除了一个没有发育完全的头。据称,这种手术是史无前例的。
这位7周大的双头女婴名叫丽贝卡•马丁内斯。在她的头顶上另外长有一颗没有发育完全的头,但在这个头上也有眼睛、耳朵和嘴。医生称,如果这个未发育完全的头不被及时切除,将对女婴大脑的正常发育造成损害。(10)
历史的冲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此类冲突不断出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过去的不能转化为现在的能,从而使读者受到震撼,如:
新华社三峡工地6月1日电 6月1日零时,三峡大坝中的闸门按计划准时启动,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奔泻千年的滔滔江水被揽入大坝与群山的怀抱,"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从诗境变为现实。(11)
类比的冲突。将相似的东西进行比较,从而让读者发现其中强烈的冲突,如《陈水扁的进攻与退却》一文开头:
记得儿时看京剧,武戏开场前,总是先把锣鼓敲得震耳欲聋,然后由浓眉大眼、虎背熊腰的主角登场,作一个威风凛凛的亮相以博取满堂彩。如果锣鼓喧天声中出现的是个身材矮小、拳脚不灵的小花脸,观众准会报以一阵哄笑。
陈水扁这次玩弄的公投把戏,就是一场锣鼓敲得响,导演太蹩脚的闹剧。他高喊民主、和平,反对中国导弹,升高两岸敌意,甚至叫嚣要进行"圣战",跟北京最后一搏。(12)
不幸引发的冲突。美好愿望的破灭、事件悲剧性的结束或一个人物的不幸遭遇,都会在读者心中引起某种共鸣,这种冲突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如:
首先是眼睛:那是一双又大又蓝的眼睛,一种淡淡的发暗的蓝,像知更鸟卵一样的颜色。并且如果是在阳光灿烂的春日,你直视这双眼睛——这双不能回视你的眼睛——刺眼的、4月的阳光会使它们变得苍白,就像高处无云的天空中那种淡淡的蓝。
10岁的喀尔文•斯坦利,这双眼睛的主人,这个打生下来就失明的男孩,喜欢这些描绘,并且两次想听听这些描绘。他听着因为他只能听......(13)
事实上,随着新闻报道的持续进行,这些用冲突要素构建起来的新闻导语还将不断增加。只要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把握住新闻中的冲突要素,用简单、明晰和生动的语言,一个新闻领域里的新手也能写出读者爱不释手的新闻来。
导语是引导读者阅读记者作品的一扇门,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体现记者的智慧和思想。这扇门张扬记者的个性,体现记者的风格,并让经过的每一位读者驻足不前,产生步入你构筑的新闻殿堂的欲望。
注释:
1、[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21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
2、杜荣进主编,《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412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3、Mencher,Melvin,《新闻报道与写作》[影印]/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p131, Ninth Edition,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4、杜荣进主编,《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412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5、《辞海》,1999年版彩图缩印本(音序),卷1,28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6、《新闻导语实例选萃》[内部用书],175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994年
7、选自《参考消息》,2003年12月15日,第9版
8、据新华社海外中文专线1998年8月1日电
9、选自《参考消息》,2004年2月3日,第6版
10、选自《参考消息》,2004年2月8日 第2版
11、据新华社海外中文专线2003年6月1日电
12、选自《参考消息》,2004年2月3日,第12版
13、选自《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p215,新华出版社,1999年
26#
发表于 2012-8-19 10:28:52 | 只看该作者
导语——开启受众的金钥匙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曾文英
写一则消息,导语的设计十分重要。其作用不仅在于对主体内容的提炼,而且还在于提高新闻的整体效应。
何谓导语?“导语就是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新闻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当代新闻文体写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辞海》(修订版)又指出:导语为“新闻工作术语,在一篇较长的报道开头,用简洁的话介绍主要的内容,提示它的主题思想,以便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全篇”。从受众心理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导语的作用起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受众兴趣和注意力
消息的开头如何,与其整体的关系非常大,它直接影响到受众的阅读兴趣、情绪和所处状态。记者如果在撰写消息时精心设计好导语,新闻就会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受众,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泰国北碧村发生“蛙战”》是一则曾引起广大受众普遍兴趣的消息。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在泰国南部博他伦府博他伦县北碧村的一块田野里,前不久发生一起有数千只青蛙参加,历时一个多小时的‘蛙战’。”这简短的导语激发了受众揭启“蛙战内幕”的企盼,而产生急于往下看的浓厚兴趣。如此,可以看出导语在受众中的重要位置。
二、调动受众思维的积极性
消息的导语如能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受众积极思考,新闻的效应也能真正发挥出来。那么,怎样调动受众的思维积极性呢?众所周知,有引导就会产生思索,有思索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导语通过巧设疑问,能起到开启受众思维的积极作用。例如,《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消息开头“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里?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查勘的结果:……在唐古拉山脉主峰拉丹冬雪山南侧的沱沱河,全长不止5800公里……”。这则消息“开头见问”,提出了人们普遍想知道的知识性问题,因而赢得了受众。
三、从受众关心的问题入手
每一时期、每一阶段,都有受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这些热难点问题,正是新闻媒介所要关注的焦点。如果记者能从解决问题入手,撰写好导语,这对受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人民日报》的另一则消息《马鞍山减速机厂工程师金铭新无端受排斥 工人上书为知识分子说公道话》就是针对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进行报道,请看其导语:“最近,中共安徽省马鞍山市委认真处理工人来信中反映的问题,对排斥知识分子的减速厂党支部书记裴吉宏就地免职调离该厂……。”记者心里装着受众,撰写的稿件,找准典型之“矢”,射问题之“的”,其导语击中了要害。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导语在消息中不仅有提示新闻内容的作用,还有利于激发受众兴趣和调动思维积极性,犹如一把开启受众的“金钥匙”。那么,记者编辑怎样恰当地设计和撰写导语呢?笔者认为:
一、要精,有概括性。导语只是新闻的提要,并不是消息的全部内容。因此,导语要切中消息的重点,语言要精炼、概括,不能拖泥带水,不能泛泛而淡。那种占用长幅和时间,交待新闻背景和随意发挥的做法,都是不应该的。如果说标题是新闻消息的“眼睛”,那么导语就是面向受众的“窗口”。记者要抓住新闻中心,以简洁的语言撰写导语。
二、启发,吸引受众。不管是受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还是社会上存在的难点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都有责任引导受众正视这些问题。因此,报道的新闻,导语设计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针对性”是指导语的内容要正视问题, 不要回避矛盾;“启发性”是指导语要善于引发受众思考,有启示作用。
三、要活,不拘一格。导语不仅要概括新闻的内容,还要紧紧扣住受众。这就需要记者在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讲究灵活多样的报道方式,导语也不例外。实际操作中,可以变换一个视角,找准导语的切入点;从受众心理需求入手,适当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烘托气氛。有人提出导语散文化,就是这个道理。总之,只要我们从受众出发,切实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消息的导语不仅可以采用叙述的方法,也可以用抒情、描写、议论等方法。
(作者单位:广东省饶平电视台)
25#
发表于 2012-8-1 20:16:44 | 只看该作者
民生化、现场化、通俗化、人文化
——做好教育时政报道之我见


主讲:湖南教育报刊社记者 李旭林

    根据安排,今天我与通讯员朋友交流的主题是“如何做好教育时政报道”。对于我这样一个始终滚打在一线的普通记者而言,我认为应该是分享与探讨,是相互交流与促进。我不是专家,前面讲课的几位是真正的专家,是真正的大家。我与大家一样,只是一个实践者与探索者,没有理论,没有体系,也是“泥腿子”,能写得几下,但要说得精彩,那还差得太远。熟悉我的兄弟姐妹都知道,从2003年大学毕业从事教育宣传起,我主要是在教育通讯领域默默耕耘,经常泡在基层。9年来,写了两百多篇经验通讯,专访了120多位党政领导、教育局长、大中学校长。去年11月份,因为工作需要,我派至省教育厅新闻中心,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时政报道上。可以说,这也是对我新闻宣传工作新的挑战。8个月来,一百多篇时政报道让我逐渐向时政记者乃至全媒体记者转型,逐渐摸索到了一点时政报道的心得体会,今天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掏出来“晒晒”、“晾晾”。
    关于教育时政报道,向“百度”老师求教许久,都没有看到这个概念具体的诠释,也没有这方面的理论大作可供借鉴。我个人认为,教育时政报道是教育新闻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版块,我们通常称之为“教育要闻”,它更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全局角度、上层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受众欲知未知而应知的重要的教育事件进行报道。各类重要的教育会议,各类重要的教育政务活动,各类教育新闻发布会、通气会,上级领导对教育工作的视察、调研、座谈,都应属于教育时政报道的范畴。教育历来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教育时政报道能在第一时间展现出群众所要了解的具体政策、中心工作,所以这类报道聚焦率相当高,有着非常宽广的表演舞台。
    但是,教育时政新闻普遍存在报道公式化、程式化、说教化的问题。会议报道是台上讲话、台下人头;领导人接见是握手、谈话;领导人出访是一大队人马从一个场合蜂拥向另一场合。如何跳出传统的说空话、套话的程序,让教育时政新闻报道更好看、更耐看、更具传播力,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感染力,是我们教育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民生表达,人文情怀,突出现场,注重细节,是教育时政报道不可或缺的内涵所在。
时政报道,首先是在“时”字上做文章,也就是第一时间在媒介上进行发布。现在各个教育局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那么我们就有了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资源平台,很多媒体都可以通过教育门户网站获取新闻信息甚至现成的新闻报道,这样,我们的教育门户网站就成了“新闻发言人”,就成了新闻集散地,各位通讯员的工作就有了更大的价值体现平台。但是,新闻时效性不是我今天重点强调的话题,大家都很清楚时政新闻的“新”是第一要素,这点再多说显得很没有必要,我想重点围绕时政报道如何凸显“民生化、现场化、通俗化、人文化”说说几点感受。

    “民生化、现场化、通俗化、人文化”首先体现在报道格式的破旧立新上,以报道领导公务活动为例,许多教育局、高校的门户网站上,报道领导政务活动标题一般是“某某领导来我县(校)视察”,第一段是作简单概括介绍,什么人到什么地方视察什么,哪些些部门哪些领导陪同;第二段是看了什么,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最后一段就是领导“一、二、三、四点”的重要讲话,基本是三段式结构,显得很呆板,看后平淡无奇,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报道,在各个高校的门户网站,各市州教育局的门户网站屡见不鲜,而且大都“面孔一致”。这样写不能说不行,不能说没有及格,对于通讯员而言,他能把事情写清楚就非常不错,写到位,写出韵味,写出彩,那就需要多动脑筋。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沉闷的报道格式呢?关键是要融入“民生化、现场化、通俗化、人文化”的要素。如开头就可以多样化。可以把领导最精辟的讲话作为引语,开门见山地引出的他的见解,精辟扼要,直入正题,把最有价值的,最需要了解的信息首先呈现,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到领导的观点、意见、精神。如我在报道王柯敏厅长参观“刺绣当随时代——新湘绣•学院展”一文中,我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湘绣历来是我们湖湘文化的艺术名片,作为曾经的美术爱好者,我今天是专程慕名而来参观、学习、品鉴的,是来收获一次视觉盛宴和艺术熏陶的。”4月30日下午4点,人头攒动的湖南省博物馆主馆三楼,正在热展的“刺绣当随时代——新湘绣•学院展”吸引了众多市民的观展,也吸引了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的脚步。
    这样的开头,一下子把厅长与民众的距离拉近了,显得亲切、随意而幽默,也把此次观展的主题一笔点出,没有生硬之嫌。
    再如,我在报道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深入湖南考察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文中,文章的开头充分运用了描述性的语言,给读者呈现出没有任何阅读压力的画面感。这篇文章的开头这样写的:
    “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千里之外企业车间里的生产场景,还可以“面对面”地向生产一线的“师傅”们请教……很难想象,这是在湖南省一所普通的职业学校里上的一堂平平常常的课。这种被称之为“3G实景课堂”的教学模式,正穿越时空把企业“搬进”了教室,让学习和实践、知识和技能、企业和学校完美对接。“每堂课都是一次面对面的‘现场直播’,每位学生都有深刻的‘在现场’感,教学场所在这里得到无限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澎湃,你们开创的空间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命!”3月20日上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率调研组专程来到湖南考察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他对这样的教学场景深表赞赏。
    你看,这样的开头既有画面展示,又把教育部领导的称赞有机融合,不露痕迹,显得生动、活泼又不失庄重。
    文章开头难,生动、传神、感染力强的开头能吸引阅读人气,如果一开头就是老气横秋,政治开路,我相信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读下面的后续之文。教育时政报道“民生化、现场化、通俗化、人文化”主要的载体还是在正文。许多教育时政报道在正文中,语言很官方,板着一幅面孔说教,读后令人感到生硬甚至反感,为什么,就是因为报道者没有站在普通读者的视角看待问题,没有民生情怀,没有人文精神,没有让读者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所以文章读起来拒人千里之外,读后不能引起共鸣,领导的形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
    有人会说,时政报道是严肃的,“搞不得花架子”,把事情讲清楚,把过程交代了,就可以了,现场感搞得那么强显得不严肃、不庄重,这其实是一种认识偏差,很多时政报道正是通过细节、现场、通俗化的民生表达,使时政报道的独特精神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下面,我们来看看一则报道中的有一段是这样表达的:
    走进安静、整洁的雅礼中学校园时,一幅书写“周密安排、精细管理、明确职责、提供优质服务”的醒目宣传标语映入眼帘,整个校园在夏日清凉的细雨中呈现出一派宁静、舒适、芬芳的氛围,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校长刘维朝介绍说,为使2100名考生在舒适的氛围中迎接人生第一大考,学校多次组织后勤组、保卫组对校园环境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对食堂就餐环境进行优化,确保就餐质量;设立消防、医疗、应急通道等安全保障措施,全力营造安全的参考环境;精心制作温馨的宣传标牌、指路牌、考场平面图,以方便考生进入考场。现场听取汇报后,梅克保对学校各项人文关怀举措表示了由衷称赞。随后,梅克保前往学校电子监控室,当大家经过考室时,脚步都放得很轻。在监控室的高清监控视频前,70个考室的考生们正在埋头考试、认真作答,考试进程井然有序。梅克保看后连连点头。
    再看一篇我写的关于厅长督查高考的报道:
    当来到益阳市的试卷保密室时,两名身穿制服的公安人员伸手拦住了王柯敏。“对不起,请出示有效证件,这里是保密室。”王柯敏微笑着对工作人员的高度敬业与警觉性表示了称赞。在获得允许进入保密室后,王柯敏拿起桌子上的《保密室值班记录》,认真查看起试卷接送记录情况。正在值班的来自益阳市公安局的胡警官告诉王柯敏,保密室实行24小时的三班倒,每班4个人,对省里的有关规定与安排进一步细化,落实安全保密“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对试卷的入室、整理、分发、送出都有到人、到时间的详细记录,确保试卷绝对安全、无一漏洞。从保密室走出时,王柯敏主动接受安检器的安全扫描。随后,王柯敏来到指挥中心,操作员在监控室按要求当场迅速回放了试卷接送的全程监控录像,在清晰、无盲点的画面上看到整个接送过程有序、安全、顺畅,王柯敏的脸上露出了笑意。
    上述两段文字里,有场景,有细节,有现场,有对话,领导也没有作什么所谓的重要指示,但是看后,却让人分明感受到他们对学子殷切的关爱之情,体现出他们浓浓的人文关怀,同时在字里行间也传递出湖南各地各校全力打造“温馨高考、爱心高考、阳光高考”时政信息。
    那么,在正文中如何有机融入领导语言精神、不露生硬痕迹,使读者愉悦接受呢?在报道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微微深入湖南高校调研统战的时政报道中,在正文里有一段我是这样展示的:
    ……随后,李微微、王柯敏来到学校植树点,手持铁锹,一锹一锹地铲起土填入树坑,堆起围堰、培实新土、提桶浇水。李微微意味深长地说,种这棵树让她感觉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棵树象征着学校的人才,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为党外知识分子提供更好的平台,鼓励他们为湖南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我们一起努力,让这棵树根正叶茂!”
这样的处理,完全抛却了以往领导搞完视察就作重要发言的模式与套路,而是把领导的期望融入到了现场的活动中,融入到了生活化的场景当中,捕捉到了瞬间,捕捉到了细节,捕捉到了令人感动的一刹那,使文章立时充满画面感,这样的政务报道看起来才是立体丰满的,这样的民生表达,与时政报道的精神是不是得到有机统一呢?

    “细节体现精神”,在教育时政报道尤其是领导参与的活动中,以这句话为引领,我相信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听了这句话后,大家肯定会埋怨说,领导很多时候只走马观花地看看,我怎么去体现细节精神?怎么去展示领导者的立体形象?我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去刻意追求这种细节,刻意去体现这种人文思想,而是要在脑海中深深根植这种思维,深化这种意识,不然,很多生动的细节与场景就会在你熟视无睹中悄悄溜走,你写出来的还是程式化的时政报道,干巴巴地挤不出油水。
    除了文章本身构架要积极打破传统的教育时政报道模式,在开头,在正文,在语言,在立意,在构思上狠下功夫突出“民生化、现场化、通俗化、人文化”外,新闻标题也是一个很大的体现因素。很多会议报道,往往就是“某某会议在哪召开”,这是四平八稳的标题,也是索然无味的标题,有时也是很无奈的标题,因为一旦牵涉到内容比较敏感,很多新闻稿件就要送审,(我在教育厅写的每篇报道都是送审过的)往往就会把一些副标题、引标枪毙掉。但是,不管最后呈现的表现形式到底如何,我们都要敢于说明理由,说明我们的写作立场与切入角度的科学性。强调以突出新闻传播力的角度强化时政新闻标题的民生色彩,且看下面我做的一些时政新闻标题——
    “长沙市“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启动——王柯敏寄语全省广大教师以“润物细无声”情怀扎根教书育人事业”, “我自豪,我是一名光荣的职校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湖南”“营养改善计划营养我省168万农村学子——湖南召开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会议” “1600余名学生“技工”现场竞技62个竞赛项目——2012’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开幕” “2014年基本实现校车全覆盖——肖雅瑜到省教育厅督促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等等,这些标题,我在力争表现会议、活动主题的同时,又把普通读者最喜欢最乐意获取的信息,在标题里得到呈现得到展示。标题是新闻之眼,你强调什么样的标题表达,你就拥有什么色彩的新闻报道。
    民生表达,突出新闻性,避免枯燥无味的政治说教,让读者在最便捷的信息渠道里获取时政新闻的本质,还可以在会议报道的导语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最有价值的,最能吸引读者目光的“猛料”最先晾晒出来,使读者一睹为快,避免了沉闷的官方表达。
    今年,湖南各高校和市州教育局将相继成立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委(组)统一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干部人人参与的思想作风建设工作责任体系;领导班子出了问题,将取消该单位在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的评优评先资格,并且党委(组)书记要向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作出书面检查;进一步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工作巡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督政制度、领导干部约谈制度、行风评议制度、教育工作问责机制。6月28日,湖南省教育系统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会上公布的这些旨在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新举措,将成为稳步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助推力。
    6月底召开的全省教育系统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像这类会议报道,政治性很强,那么在特别强烈的政务色彩中如何凸显新闻性呢?我在构思文章时,在导语中提炼出了本次会议几个关键的开拓性举措,这也是读者最需要掌握的信息,这样的开局,比一般程序式的开头更显民生情怀。当然,除了导语直接对接新闻本质之外,还有些时政报道,可以在正文之外把一些新闻点提炼出来,作为全文的看点。如我在《加快构建与湖南现代产业相适应的现代职教体系》——2012年度全省职教会议》报道中,在正文之外设置了4个新闻点:
    ●坚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招生1:1分流,努力完成中职招生35万人的目标任务
    ●积极推广株洲、长沙、蓝山、邵东等经验,引导职教集群式、集约式发展
    ●紧密对接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生产业,积极破解制约“四化两型”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发展瓶颈
    ●千方百计落实好职业教育经费政策,确保职业教育投入与本地财政投入、教育总投入同步增长
    像这样的“看点”,或者说“阅读提示”,或者说“新闻点”,也是在最显著的位置,最便捷的渠道,给广大读者展示本次报道的主旨所在,要义所在,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凝聚精华,避免了让读者在会议报道中去寻找这些“珍珠”,寻找发光点。
很多时候,大家看了一些时政报道后觉得很涩,没有味,觉得不够丰满,原因何在呢?除了上述剖析的种种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没有充分挖掘新闻背后所隐含的丰厚的新闻原料。

    有心的读者会发现,现在我做时政报道时,很多时候在文章后面附了“阅读延伸”,或者是一个主打文章配发两到三个辅助性的报道。这些阅读延伸和辅助性文章,就是教育时政新闻应该注意融入必要的背景材料,摒弃就活动报活动,就会议报会议的肤浅作风。特别是报道领导人重要的公务活动,更应通过背景介绍,向观众展示其意义。开拓主打新闻稿以外的信息,这也是我践行“民生表达,人文情怀,追求阅读价值”的一个自我创造。
    如在《廉政话剧走进湖南高校校园——首演式在湖南大众传媒职院隆重举行》一文中,我就以阅读延伸的形式较详细介绍了这部话剧诞生的背后故事,增加了整篇报道的可读性与知识性;如对肖雅瑜到教育厅督促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报道中,我也在背景介绍中融入了省教育厅办理建议的具体工作进度表,让大家详细了解了办理人大代表建议的一些程序操作;如在报道全省教育系统庆祝关工委成立20周年纪念中,我以组合报道的形式,附加了“湖南超10万家庭参加学习型家庭创建” “ 湖南离退休老同志超三成参加关工委工作”,使这组时政报道具有了较厚实的阅读深度与广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9:50 , Processed in 0.0818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