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与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2 10:0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与对策





  王世发


                       (本文发表于《新读写》2007年第3期)





2006
年高考作文命题与前几年比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促进高考作文命题改革,指导高考作文教学将会产生一定作用。认真审视与分析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作文命题的变化
    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发展,作文命题越来越呈现出多元与开放的局面。这主要表现为:

1
.全国卷作文题型与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顾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话题作文走过了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从1999年开始(当年作文题为: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一直到2005年连续七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均为话题作文,前三年全国卷作文题均为关系型话题作文。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不再是话题作文,而是材料型作文,这种材料型命题的形式不同于过去的材料作文,因此有人把现在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命意作文”或“题意作文”,这些说法主要是用来区别话题作文和过去的材料作文。2006年全国卷作文命题中提出了四个新的要求:“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这些新的要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全面理解材料”是指材料中各部分内容都要考虑到。“选择角度与侧面”是指作文可以多角度立意,立意的切入点要准确、小巧、集中“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意在强调考生要读透材料的内涵,理解材料的意蕴。“不要套作是指不能用套用的方法来投机取巧,强调考生作文本原性和个性化。

2
.各省市作文命题越来越凸显个性。比如北京卷《北京的符号》,地方特色和人文色彩十分浓郁。“符号”就是标志,北京的符号,就是北京所具有的代表性的事物和象征性的事物。北京的符号既有古老的,也有新兴的,特别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深入人心,会不断涌现新的北京的符号。这一命题给考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受到了考生和社会的普遍欢迎。上海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显示了上海大都市的一种人文情怀,亲切而又大气,这道题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写作情境,能使考生产生写作的冲动,激活考生的写作欲望。福建题采用多头话题作文的形式,体现了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把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改造结合起来的作文教学主张。重庆题仍然沿用2005年的命题方式,采用一大一小的形式。江西题以“雨燕减肥”为话题,意境优美,充满童趣。山东题读诗人雷抒雁《星星》这首诗,然后根据联想和感悟作文。作文的材料选用诗,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突破,这是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未曾有过的。还有天津的命题作文《愿景》,湖北题根据带“三”的词语的联想与感悟作文,这些命题都很有个性,富有创意。

3
.彻底打破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200617套高考卷中,话题作文7道,命题作文6道,题意作文4道,相较于2005(16套高考卷,话题作文9道,命题作文4道,材料作文2道,看图作文1)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6年作文命题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处于三分鼎立之势,这三种题型平分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作文的命题趋势是:话题作文在逐步减少而且将会逐步隐退,命题作文呈上升趋势,题意作文的势头已明显显现。揣测今后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题意作文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

4
.预测未来,作文命题将不拘一格,百花齐放。高考制度改革快30年,是不是只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可拟呢?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命题方式也会与时俱进。最近《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已有人撰文,提出高考作文不必要求写成篇的文章,可以根据考生的学习实际,进行多种表达方式与思考感悟能力的水平检测。可以根据不同表达内容、不同表达领域、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分值分配。每年轮流着考查两三种专题内容或表达方式,每一种10分或15分,这样来化解60分作文阅卷评分的难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现在考作文指向的虚高玄伪的积弊。这些虽然是一些设想,但它表明人们在探索作文命题革新的方式,可以预想,不久的将来作文命题一定会突破传统的束缚,出现新的气象、新的面貌。
二、应对策略

1
.立足现实生活,写出真情实感。作文一直强调要符合中学生实际。什么是中学生实际呢?它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中学生10多年的感性生活经验;二是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应该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目标,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才能说真话,抒真情,才能够以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达到“心出于吾之口,意出于吾之心”的境界。从高考作文的要求来讲,高考学子应当立足现实生活的大地,尽心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重点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什么是真情实感?就是原汁原味地、实话实说地写出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所思所想。文章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才能够打动读者。

2
.亲近名著,广泛涉猎。近代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把语文教学的任务说得很明白、很透彻。他说,读书、写字、做文章,语文教学历来就做这三件事。读书与作文确实密不可分,历来高考作文也证实了这一点。会读书的人不一定就是会写作的人,但是会写作的人一定是会读书的人。2006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其意图就在于引导学生读书,尤其是引导学生亲近名著。福建的三道话题作文前两道均出自文学作品,“诸葛亮草船借箭未满十万支”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萆船借箭”的故事。“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出自西方荒诞剧代表作《等待戈多》。福建一直十分注重名著的阅读,2004年要求考生从所列的著名人物和文学形象中选择一个作为话题作文,所列的文学形象有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这些文学形象都是中外名著中的重要角色,他们都有积极的人生哲学,对生活都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如冬妮娅、桑提亚哥;有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代枭雄,如曹操;也有争议的人物,如宋江的投降、薛宝钗的悲剧等。注重名著的阅读,并且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正确导向。今年湖北题:根据带“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也与读书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考生书读得多就会占有一定的优势。如《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足鼎立,《论语》中“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师”,《孟子》中“三过其门而不入”,《左传》中“三折肱,为良医”,汉代刘向《说苑》中“三缄其口”,《汉书·董仲舒传》“三年不窥园”,《颜氏家训·勉学圹三纸无驴”等。只要考生读书涉猎广泛,就一定能写出有个性的佳作来。

3
.重视教材学习,举一反三运用。2006年高考作文题,其中有3道直接涉及到高中语文教材。浙江题:请以“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道话题的材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是什么》,而且材料中康德的名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和哥德的名言“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均出自课文原句。这道作文题关键是对话题中“息”字的理解,对“息”字理解的深浅决定文章立意的高低。第一个“息”是休息、休闲、停息之意,可引申为调整、停滞不前等意思,后一“息”当追求讲。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义,就抓住了话题的重点。福建题采用多头话题作文,其中第二第三两题均来源于教材。“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文《等待戈多》。要完成好这道作文题,考生必须对“戈多”这一人物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意蕴烂熟于心。戈多在剧本中是一种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希望,是西方现代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一种期望。当然写作这一话题,要跳出教材的框子,不能停留在课文“等待”一词上,应扣住“已经来了”,侧重于指向人生理想的树立和精神家园的建设。据福建高考作文评卷老师反映,许多考生竟然不知道“戈多”为何人,闹出了很多笑话。“留一点空白”源自高中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日本·清冈卓行》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宗白华)。这两篇课文从艺术的角度阐述了“空白”的意义。由此扩展开去还有人生的空白、工作的空白、阅读的空白、写作的空白、教育的空白、学习的空白等,这些都体现了教材是基础的特点。上述作文命题暗示我们,一定要重视对教材学习,切不可将课文抛于脑后,弃之一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10 , Processed in 0.0821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