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个性应当缓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2 13:3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个性应当缓提  



韩军




仿鲁迅先生《论“费厄泼赖”应当缓行》,是“莫急于提倡、莫极力主张”之意。
去年,一位朋友,参加教育部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其间,来我家做客,聊起语文教育,说他们当地教委官员,让他回去后,给全县青年语文教师做个报告。我问讲什么题目,他说,就讲青年语文教师的“个性”。我沉思半天,建议还是不讲此题,若讲,当慎重些为好——尤其在大庭广众,面对众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没多久的青年语文老师时。

其一,相对其他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更复杂一些,更难把握。正是这种复杂,使得“出落”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比“出落”一个合格的数理化教师更难。大家想想,师范大学相应专业毕业一个大学生,走进中学,成长为一个大体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物理教师、化学教师,快的三年(一轮)就够了,就成了;而不少青年朋友教了五年语文,还徘徊在语文教学殿堂之外,仍不能“入其道”。何为大体合格?这是个模糊概念,一般来说,就是,上课,学生喜欢,考试,成绩不错,教师能独当其任,校长因此也喜欢。到底要历经多长时间,每人具体情况各有不同,领悟能力各有参差,我说不准,也不好说。据我个人观察,整体来说,修炼成大体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比修炼成大体合格的数理化及其他学科的教师,耗费时间长。

据我个人非常不成熟的意见,一个青年教师,尤其刚刚走上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还是先求共性为好,缓提“个性”。青年朋友宜先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多看,多思,多仿。先看看前辈先贤是如何上课的,仔仔细细地琢磨体会他们的教学思想,认认真真琢磨他们上课的一招一式,甚至在自己的课堂上一丝不苟地模仿。待个三年五载,自己对先贤前辈的思想经验已基本领会,对语文教学已经大体入门,再追求自己的“个性”,为时不晚。

一般来说,“共性”就是多数他人、前人所追求的、所做的,“个性”就是你自身所追求的、所做的。对于一个以“个性”为事业的最终目标的人,在事业的起点上,是求共性,还是求“个性”呢?自不待言。只有建立在对共性了然于胸的基础上的“个性”,才会根深叶茂,才会焕发盎然生机。
目前语文学界情况是,有青年朋友,受学界浮躁学术气氛和世间急功近利风气影响,刚走上语文教学岗位,就把追求教学“个性”当做旗帜,在还没有基本了然“语文教学自身是什么”“语文教学历史上曾有过什么”的情况下,就专欲谋新,执意求异,一味猎奇。此勇气可嘉,此精神可敬,而此做法欠妥。多少带有一种鲁莽,一种虚无。如此追求”个性”,最终结果,可能是,苦心孤诣创新,辛辛苦苦复归——回到前人原点。举例说,叶圣陶先生可谓陈矣,他的语文教学理论可谓旧矣,而概览当今教坛,实事求是说,有多少以“个性”为标榜的探索、经验、模式,是从整体上冲破了叶先生理念的?是跳出了叶先生掌心的?几千年的传统中国语文教学,可谓古矣,可谓老矣,但五四至今百年各种新的、洋的语文教学方法、实验,百花齐放,有多少不是由于背叛传统而最终成为昙花、成为前鉴与覆辙的?钱梦龙先生20多年前就风行教坛的上课方
式可谓过时矣,今天想来,无非是诱诱逗逗、问问答答,一点不时髦了,(至今我仍记得20多年前读钱先生上课实录《愚公移山》时所受的感染)可今天有谁的以”个性”为标榜的上课方式,敢于超越并能够超越这种诱逗、问答呢?(当然我并非说诱逗、问答的上课方式是钱先生独创,而是说诱逗、问答在钱先生那里已然炉火纯青,已然成了他“导读”理念的重要部分。)

“个性”当然要讲,且要大讲,不过是对那些已大体合格的教师、非常优秀的教师而言。
其二,在教育教学中,“个性”是一个第二层次的附属概念,教育教学的第一层次、核心概念应是“学生所需”。学生所需与教师之“个性”,二者在教学中难免冲突。任何时候,“学生所需”都比教师的“个性”更重要。若教师“个性”凌驾于学生所需之上,冲击了学生所需,这“个性”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其三,今日倡言“个性”不合时宜。环顾全国,如今教育现状已然是:教师已经日益“科员(officer)化”,学校已经“工厂化”“军营化”,教学流程已经全面“操作化”“工业化”甚至“流水线化”。不信,看看教材,已细密得不透水不漏风,已经没有“个性”的“插足”“立锥”之地,看看“教参”、练习、试卷甚至教案,已经“分工协作”“批量生产”,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我对此痛心疾首甚至深恶痛绝,我相信恐怕许多人都跟我一样。但,我要说,这已然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趋势,已经是一个不可能阻遏住的“必然过程”。在此种“必然”的教育现状下,由几十万人组成的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已然变成(蜕变,亦或正常?)一支浩浩荡荡、整整齐齐的“科员(officer)队伍”与其说他们是知识分子,不如说他们是熟练的操作工人、操作员工(officer)更为恰当。因此,他们崇尚操作、崇尚简单、崇尚容易、崇尚“拿来
就用、用完即弃”的“现成产品”“公共产品”(如现成的大批量的教案、作业、试卷等等),他们不渴望自我创作、不渴望激情,甚至不愿付出感情、爱心。我并无指责、贬斥之意,我只是说,这是一个让人黯然神伤的现实,却是一段无可奈何的“必然”历史!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在这个历史关口,对这支几十万人组成的浩浩荡荡的队伍,讲谈什么“个性”,确实有点不合时宜、不合“史”宜!

再从管理者角度说。一个已然“工厂化”“军营化”的学校,其校长,可以容忍一个两个甚至三个五个有突出“个性”的老师,但是断然不能容忍十个八个甚至全校整个教师队伍个个都有自我的“个性”。如果那样,他统领学校、驾驭教师的难度,将高出何止百倍!尽管,许多校长也倡言“每个教师要有个性”,但你宁愿相信那不过是一种“姿态”!若有老师“不识时务”“不识大体”“不会听话”,专心一意于自我“个性”,那可真要小心你的生存环境哟!如果有谁仍不认同我的观点,那么,请你对比一下“今日北大”与“过去北大”吧。在任何时候,大学都比中小学有更大的自由度、宽容度。也就是说,大学比中小学,在任何时候,都更提倡、更容忍有“有个性”的教师。过去北大,像辜鸿铭那样有个性、特立独行的教授,济济一园!而今日北大,特立独行的教授,还有几个?今日北大这样的高等学校,都不能容忍教师“个性”,你中
小学还能怎样?

“个性”过去曾有,让人怀想;“个性”未来会有,让人向往。而“个性”,目下没有,这是“必然”。
我深感,教师个性,之于教育非常重要,之于语文教学、教师,更其重要。众兄已论述得非常圆满。我非故意“反弹琵琶”,而是吐出胸中久郁之“块垒”。
我想说的,无非是,倡“教师个性”“教育教学个性”,实在需要太多太多的“现实前提”和“历史前提”!若断然掐断这诸多“前提”,笼而统之谈什么“个性”,甚至众口一致喧哗,那本身就是一种浮泛。掐断“前提”属“四舍”,张扬“个性”是“五入”,结果当然是——历史与时代的“不准确”。如此之言,乞深长思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58 , Processed in 0.0738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