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人的教育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6 13:2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人的教育史




——评干国祥《破译教育的密码》






    乔治·布莱说:“人的确是个场所,仅仅是个场所,精神之流从那里经过和穿越。”读干国祥的《破译教育的密码》,我就感觉到精神之流卓越的穿过,并且心甘情愿地沉浸在震撼之中!





    我欣赏作者,就在于他能够很快的透过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且条分缕析地理顺其中的逻辑关系,然后,作出独到的解释和辩正!《破译教育的密码》就是这样一本书,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却能把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剖析得入木三分。





   《破译教育的密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教育哲学和阐释学,这也是破译教育密码的核心所在,作者用天才的奇思妙想,从神话、寓言、电影入手,譬如《不听话的意义——从教育的角度解说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神话》、《一场青春的宿命中》、《如果兔子并未中途睡觉》、《电影中的教育元素》等,对教育学上的一些难题,作出“我”的阐释,并且探求这些难题背后人类集体无意识,给我们提供很多视角和眼光,而这个“天窗”的打开,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别一种风景和另一个世界,也势必会给人精神震撼的快感和知识重构的信心。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先验理论支撑下的课堂实践,这些课堂因为有理论的支撑,愈加根深叶茂,而先验理论到这里也找到注脚,愈显血肉丰满。第三部分是一个人的教育史,换言之,就是作者的人生阅历和心灵历程。这三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教育者个案的形成。看似松散,却浑然天成,别具匠心。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诗人的写作是为了推翻那座遮蔽真正存在的事物的屏障,诗人必须超越那些已经陈旧的真理,必须拒绝为人们提供浅显的真理,必须去寻求那些一直存在而不为人知晓的真理。在这一点上,作者是当之无愧的,在教育界不断热炒西方的教育理论,津津乐道于建构解构的时候,作者却从另一条边缘小路,走出一道异样的风景。






    这条路,除了刚才所说的通过边缘学科对教育的阐释,还有一个就是脱离教育的体制,以一个教育边缘人的视角,远距离观察。要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思想都是一种通向“未知之地”的旅行,因此,这也是一种对现实的“离开”。惟有离开,才能具有一种视野,才能对现实重新审视;惟有离开,才能具有“回家”的可能;惟有思考未知的真理,才是回归现实之家的方式。在一种大智慧和大视野里,可能存在另外的真理,一种不可能通过经验模式而获得的真理,只能通过不同寻常的目光才能看到。很让人振奋的是作者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先是从教育体制下挣脱出来,然后,投身《教师之友》做编辑,这种角色的互换,一定对先前的教育经验,有深刻认知,这种认知,是建立在局外人冷静审视下的认知,而沉浸在庐山之中的人,是很难知觉出全貌的。






      作者走向教育的边缘,从现有的教育规划和教育话语中勇敢地挣脱,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重要的是智慧!作者走向边缘,是想要在现有的教育垄断之外,寻找新的教育元素,鲜活的生动的教育第一手材料。作者在童书中寻找,在电影中寻找。这两个点非同小可,一个是寻找教育本源,寻找遗失的朴拙,一个是寻找教育艺术,提炼浓缩的智慧。






    作者甚至直言不讳的说,要在这本书里有意识的淡化爱心,因为爱心的强化,已经让很多人错误的以为——只要有了爱心,就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现在的教育,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一种宽广的大视野,缺少多元复合的独到认知。鉴于此,一味的爱心教育,感情骚扰,很有可能让学生喧嚣于文本的表层,无法冷静客观的深入内核,无法借助文本,和作者来个真正的平等对视。课堂在获得温度的同时,如果没有深度,学生是要高烧不止的。一句话,不是不要爱心,但首先需要的是爱的智慧。而这,或许就是“深度语文”诞生最重要的原因。












    在小序《内心的神殿》里,作者系统的阐释了他的心灵观和教育观。





    从洛克的白板说入手,良好的教育就是在心灵的白板上刻上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话语。但洛克错了,弗洛伊德和荣格从心理学的角度,否定了洛克的白板说。每个人从出生的时候起,便带着本能、欲望和情结。加德纳更是告诉我们,人是带着丰富的差异性来到这个世界的。而杜威和皮亚杰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揭示教育并非是一个刻写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回到中国,作者列举了儒家法家道家等人对人性善恶的阐发,实质仍然指向教育的要义。





    作者借助神话来阐释人性的元素,并将他们视为人性的种子,这些种子存在神殿的哪一块土地,以什么样的方式排列,他们终究要开出什么样艳丽的花?神似乎并没有善恶之分,他们没有恒久的信仰与信用。神话告诉我们——人的心灵本来就是这样丰富、矛盾、多变而又暗含着某种不可知的必然。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也供奉着自己的神,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神灵,或者壮阔,或者悲凉。人从混沌中走来,在安全感和意义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人都要努力寻找自己在神殿里的秩序。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与心灵之神对话的过程,作出选择,承担后果 ……这种用神化解释心灵的驱动,虽说是一家之言,但明显具有启蒙价值。





    在《不听话的意义——从教育的角度解说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神话》中,作者站在教育学的角度,完全颠覆了这个神话的意义,而且颠覆得有理有据。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话,偷食禁果,在蛇——也就是内心的欲望勾引下。他们终于不听话了。于是,他们受到惩罚,可是,我们只是觉得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的头痛,从来,有没有想过——一个一辈子都听话的孩子有多么可怕!两个人类的先驱,终于,走出了听话的桎梏,勇敢地对上帝说——不!其实,这并仅是在犯错,更是在成长,也就是在为成长付出代价!为了心灵丰厚,为了人类的很多思想自由,亚当们必须要失去很多。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这是人类的宿命。如果说,这个解读让我惊喜的话,那么,后一个解读则让我惊异!作者剥去上帝的凶狠的外衣,让他成为一个老谋深算的父亲,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上帝知道儿子终究会犯错,他于是推迟他犯错的时间,设置犯错的各种诱惑,让他最终走出这一步,获得智慧果,而这,正是父亲的真正意愿!这个父亲的教育学意义在于——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在勇敢地犯成长的过错,甚至设计这个过错,让这个过错具有最丰富的教育意义!





    作者对童话的理解,意味深长。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童话,它象征一生的希望,一个需要用全部生命来解答的“情结”。《天虫》无疑就是干国祥先生的“情结”。我觉得这个童话,应该是作者写得最动情的文章。因为我透过它,看到作者层层冷静包裹后,最孤单落寞的心。《天虫》还是寓言,是作者一生的寓言,现在已经局部兑现,将来还要无限延展,延展到更广阔的天空和生命里来!





    一个12岁的男孩,原本就是忧郁的孩子,又被同性群体排斥在外,所有的男孩,都得到了朋友赠送的蚕种,养上了蚕,只有他除外。在这里,养蚕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认同,甚至以此来吸引不相往来的异性关注。但只有他没有蚕。他一个人拖着长长的影子,孤独的走在无聊中,也许是上帝的眷顾。他竟然发现了,一片小小的树叶上也有蚕种,于是把他小心的摘下来,他也养上了蚕,每天听着春蚕咀嚼桑叶,也听着自己精神生命的成长。终于蚕宝宝出来了,男孩突然发现别人的都是雪白的蚕宝宝,而自己的“蚕”竟然有着鲜艳的颜色,女生都惊叫起来,因为他养了一条毛毛虫,他们都让他把它扔掉,可是,面对自己养了很多天的毛毛虫,他还是固执地养着它,于是,他更加孤独了……





    别的男孩的蚕都出来了,慵懒的苍白的悠闲……当他打开纸盒的时候,一个穿着不可思议美妙衣服的虫子,在凝神留恋了很久以后,慢慢张开巨大的翅膀,飞向湛蓝的天空。





    那一刻,在女孩的惊呼和男孩的沉默中,“我”无声地流下了眼泪……





    在这个童话中,预示着很多,有作者成长的影子,还有作者的个性,自然也有作者的梦想!每个人内心中都渴望自己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渴望从灰姑娘变成公主,这是人类共有的梦想情节,作者也不例外。只是在这样的梦想里要徜徉多少冷眼和鄙薄,又需要承受者具有多少自信和动力作支撑。我不断感动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寄托!它让我想起了贾平凹出道之前的《丑石》,可以说,《丑石》也是贾平凹写给自己的童话,那么一块一无是处的丑石,牛似的模样,不能砌墙,不能捶衣,不能垫脚,甚至想弄走、想扔掉也不得——真的再也没有比它更丑的了。这是社会给贾平凹的评价,可是,它就那么固执的寂寞的等待——直到天文学家的来临。一块来自神秘莫测的天空的陨石,自然不能为世人理解,于是,他的寂寞就成了一种光彩,一种亮度。丑到极点就是美到极点!





    于是我又想到柳宗元,我一直怀疑,贾平凹《丑石》写作的蓝本就是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柳宗元以愚触罪,贬谪潇水之上。买小溪。为其命名为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何为愚也?因为在世人的眼里——愚溪不可以灌溉;不可以行大舟;不能够兴云雨;不能够利世人……





    然而,正因为愚溪的不同寻常,自然不可以做世俗之用。柳宗元愤然自述: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终于,我看到作为丑石的贾平凹,终于发出钻石般的光彩;作为愚溪的柳宗元,也终究荡涤起唐波汉水,那么,作为毛毛虫的作者,又将飞舞出什么样的教育视界?






                     二






    在第二部分《海拔五千——探索面向未来的课堂》中,作者从“对话生成”和“文本解读”两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提出了面向未来课堂的几个关键词——主题·可写·互文·对话·存在,这是作者对未来课堂的建构,也是作者在实践中探索的结果。特别是“只读和可写”的提出,价值更是不容忽视。以往的教学只是揣摩领会文本的既定意义,那么,能不能在文本阅读中生成建构自己的意义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每个阅读者都可以通过文本阅读,生成当下的、自己的意义,都可以在自己元认知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意义。但这并非是文本的多重意义,只是“可写“的阅读观给个体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为了更好的“可写”,作者引入互文性文本这个概念,通过同题、异质的互文材料,给文本烘托深广的背景,为学生提供可咀嚼、可补充、可想象、可对话的空间,为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建构提供动力支持。最终,让学生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言语和精神(个体阅读的意义),结合个体“可写”的结论,作者又提出一个“临时性共识”,以完成生本对话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形成,最终,在智力挑战下,达到情智落差,和个体言语——精神的建构。





   《斑羚飞渡》和《丑小鸭》就是这种思想支撑下的探索课堂。前者促重“文本解读”,后者强调对话生成。在《斑羚飞渡》中,教者大胆“可写”了“敬畏生命”这个哲学命题,最终,在大量互文性文本的引入下,达成了“临时性的共识”,之所以说是“临时性的共识”,就是一直到课堂结尾,整个课堂都是开放性的,每个个体都可以“写入”自己的见解,教师并没有给学生留下任何共识的答案,每个个体都在“敬畏生命”这个哲学命题上,达成了自己的“存在”(个体的独特认知,并在这种新认知的基础上更好的生活)。在《丑小鸭》中,由于没有很强的预设,所以,鲜活的对话生成特别明显,学生很好建构起自己的语言和思想。这就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强调文本解读的深度,课堂控制力势必要加强,而这往往影响课堂对话的生成;而强调对话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却又常常以牺牲深度为代价。而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或许正是很多朋友所关注的深度语文“度”的一个诠释。





                          三






    在《一个人的教育史》中,作者给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它的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借此看到一个教育探索者成功的个案。这一个案是完整的、清晰的、可读的。在这个个案中,作者反复提到几个关键词:宗教、阅读、种子、岁月、孤独。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宁愿把这里的宗教看成是本义,干干在宗教里的确获取很多,比如一种执著,一种虔诚,一种孤寂无闻的献身。当然,最重要的是作者把这种宗教情怀移植到教育上来,并且获得一种长久的敬畏教育的心境。在《再见,梦里春晖》里,作者站在经亨颐和他女儿的埋骨之所,只默默燃一柱心香,对自己说:能够做到少者怀之,就是寂寞一生,也就值了。这种对教育大师的虔敬,对教育的心清如水,可能正是作者大有斩获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阅读,作者自己说,他的读书并不多,甚至非常驳杂;但由于视野广阔,能够最大限度的融会贯通,狂沙吹尽,为我所用。特别是作者的阅读长期是一种批判性阅读,所以,养成了与任何作者展开血肉厮杀的习惯。这种阅读习惯,虽然有时候浏览的只是一二,但经典作者的天才思维,总能让作者在矛盾重重中,发现灵魂的光芒,虽然只是一线,却撕裂了真个存在的黑暗,然后石破天惊地获得灵感,而这种灵感又很快会在实践中运用,并且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做一个行走的佐藤学,或许是作者一个永恒的梦想。





   “种子和岁月”是作者经常提到的词,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几乎等同于作者提到“某某史”。其实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在作者的眼里,教育无非是撒下一颗种子,然后,等待岁月的检拾。孟子就曾经说过:“其进锐者其退速。”对个体而言,任何一个受教育过程,它的价值和功用,它对心灵发育的开天辟地,完全可以用“史”来标志。因此,教育绝对不能短视,猴急猴急,急功近利,而要耐心的守侯:等待种子发芽、鹅黄、吐绿、经历风雨霜雪……然后,或辉煌,或暗淡!

   还有,就是弥漫在书中的孤独,我觉得这种孤独不是一种不解,而是一种姿态,一直学问的境界。在“享受孤独”的同时,在红酒和咖啡里,有谁能够像作者一样,品味出寂寞里散发的灵气呢!于是,我们看到,这本书与其他的书大不相同之处,就在于书中是根、是觉、是慧,是苦吟出来的,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黑夜的绵延和漫长的思索。






  当我完成这篇文章,突然想起作者上的《和氏献璧》,结尾的时候,作者别出心裁的作了一首《璞之歌》,我知道这不仅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寓言,同时,更是播给学生的一个种子,于是拿来作为结束:





我是一块神奇的石头





无论有多少人认为我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






我坚信在我的内心深处






埋藏着独一无二的美玉






我相信这一点






就像我还相信






我一定会用一生的时间






来雕琢这块神奇的石头






让它在每一个时刻






都发出生命的光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8:52 , Processed in 0.07300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