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长文化自觉与教育创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6 16:2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长文化自觉与教育创新  作者:尹后庆  
 
  校长如何从现实的体制机制和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如何从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如何从功利性目的与教育本质和人的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解脱出来?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领头人,在办学理念和行为选择上不能局限于行政力量的推动,不能屈服于世俗压力,而要集聚智慧和勇气,以文化自觉去推动教育文化转型和学校的自主发展。
  校长文化自觉的主要领域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师生长期积淀下来的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长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办学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动选择上。
  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根据费先生的观点,文化自觉是对观念和行为的觉悟,是对观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创造,是对观念和行为自主性的生成与确立。因此我认为,文化自觉的核心是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在本能上的自觉性。
  1.文化自觉应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种行为方式。校长文化自觉的核心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的需求出发,思考并选择恰当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发展。
  2.文化自觉应成为反思办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一种习惯。在文化的视角下洞察学校教育的一切,高度重视文化对教育行为的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使得在先进教育文化支配下的教育行为成为办学的“本能”,成为规划管理、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的必然追求。
  3.文化自觉应成为学校承前启后的一条通道。“自明”来自于“自知”。校长文化自觉首先应来自于对学校办学传统的诞生、形成、延续的全面认识,进而由对学校传统的自知自明求得继承和扬弃的文化自觉,求得办学的自主能力与自主地位。
  4.文化自觉应成为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一座桥梁。在全球文化大交流的背景下,文化自觉不能囿于一国一地,应吸收别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
  校长文化自觉的主要领域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师生长期积淀下来的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校长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办学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动选择上。
  倡导学校创新文化应成为校长的文化自觉
  要在学校培育创新文化,需要校长在思想、体系建构和行为方式选择上作出艰苦努力。这也正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使命。
  校长应在学校倡导创新的文化,使创新的氛围弥漫校园。创新不是针对少数尖子生的专门服务,而是把它作为校园里普遍倡导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行事方式,一种人格特征,从而在学校形成创新的浓厚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师生日渐形成一种不断地审时度势、变革创新、完善自我的进取精神,并将这种进取精神体现在日常的、细微的生活过程中。这样,师生会始终对事物保持敏感,会对那些理所当然或天经地义的事物用心去思考,对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的现象给予批判性审视。久而久之,它将成为一种人格特征,表现为好学深思、善于质疑、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而决不会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得过且过。
  要在学校培育创新文化,需要校长在思想、体系建构和行为方式选择上作出艰苦努力。这也正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使命。学校文化创新就是对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束缚创新的深层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的分析和审视中更新学校文化,从而让师生在自由、安全、愉悦的文化氛围中不断地探索进取,不断地创造出生命的新价值。
  引领学校创新要遵循教育客观规律
  学校是公共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单位,校长必须按照公共服务的理念来选择管理行为和办学行为,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教育的客观规律包含两方面,一是教育教学自身的规律,二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当前要特别关注两点:
  1. 认清教育内涵发展的特性。
  内涵发展阶段,教育呈现出四个特性:
  一是更加关注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章条文大多是要求学校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在学校、班级等各个层面上,教育是不是有效,最终一定是体现在学生个体身上的,一定是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师生交往中。有效的教育教学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强大动力。
  二是更加关注教育教学的多样性。教育教学的多样性是由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学生不仅在思维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认知的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而且拥有的基础可能不同,需求也会存在差异。教师的禀赋不同,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不同,对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对环境的取舍也有个人偏好。
  三是更加关注教育教学的双重主体性。既然多样性客观存在,既然有效的教育首先要透过多样性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那么,谁来选择,谁是选择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必然是第一个选择主体。除了学生之外,教师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选择主体。
  四是更加关注教育决策的多主体性。教育教学的多主体性要求教育决策同样体现多主体性。政策的制定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每一级组织和每个个体在政策诞生前都有表达观点和诉求利益的权利,都应当成为决策的主体。政策的执行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但不是照搬照抄,而是通过政策的校本化实施来落实。所谓“校本实施”,就是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既体现政策的核心精神,同时又能够解决本校层面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实践向前发展。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学校工作决策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 认清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
  近年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大幅增加,惠民措施不断出台,但公共服务的社会满意度并没有随着投入的增长而同步提高,因为社会最看重的需求已经从校舍、设备、经费等转向提升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上。事实上,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各种公共政策主要作用于“学校”,并通过“学校”作用于学生。换言之,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有效供给,必须通过校长和学校的办学过程,将人、财、物资源转换成专业化的教育行为才得以实现。可以说,学校是公共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单位,校长是这个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必须按照公共服务的理念来选择管理行为和办学行为,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选择学校的改革举措
  校长要通过文化自觉,把教育教学纳入到创造的轨道上,从而推动学校教育转型和自主发展。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高瞻远瞩、切中实际的改革举措,要在高位上实现新的突破几乎不太可能。当前,学校需要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育机制问题。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课程结构,丰富学习经历。
  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是国际上优质高中的一个基本特点。在英国,大多数高中学校的课程表都是以学生为单位制定的,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课程表,每天的学习活动都是根据自己这份课程表进行的,即便同一门学科,也可以分若干层次。在韩国,一些学校的每门课都细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 创新培养机制,建构校内外联合培养的平台。
  近期,上海市部分高中提出或实施的关于科技素养培育的试验方案,都试图突破一般意义上的“尖子生”选拔再加工模式,着力构建以中学为主,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协作的机制。比如,复旦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试验,在高二阶段的辅修课程以校外辅修为主,以复旦大学的课程为主,适当选修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有关课程。在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上,根据课程和教学的需求,把校外教育资源纳入教育教学之内,建立起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的机制。卢湾区同上海社科院联合,为学生校外社会科学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搭设了平台,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杨浦区正在创建的教育创新试验区,突出的一点就是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和校内外教育的合作,将通过搭建沪东青少年科学院等平台,在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培养等方面形成联合培养的机制,达到拓宽学生培养渠道、丰富学习经历的目的。
  3. 完善培养模式,加强自主学习与个性化教育。
  教育的个性化程度越高,取得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前高中学生的情况较以往同龄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入学基础、行为习惯在变化,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多元,个人需求更加多样。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普通高中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格健全、善于创造、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资源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和辅导,探究高中个性化教育的路子。
  教育创新的过程,是对教育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全面洞察和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准确领会下,创造性地实施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教育创新难以完全靠行政力量的推动来实现,而是要靠教育每一级层面的主体,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尤其要靠校长和他带领的教师,通过文化自觉把教育教学纳入到创造的轨道上,从而推动学校教育转型和自主发展。  (作者为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26日第6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43 , Processed in 0.08293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