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22|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向推广阅读的那份坚持致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 08:5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向推广阅读的那份坚持致敬 2009年12月31日  作者:张贵勇   来源:中国教育报
  因为坚持,这些读书人物在充盈自己生命的同时,用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大批身边的人,使他们有机会用书籍浸润心灵,一生与书为伴,从而显得意义非凡。

  ■张贵勇

  过了今天,就进入新的一年了。

  回首2009年,最令人瞩目的事件无疑是奥巴马入主白宫,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其实,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背后,是几代人向着超越种族主义的目标矢志不渝的努力。从领导美国南北战争的亚伯拉罕·林肯,到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阿提克斯·芬奇,到《我有一个梦想》的马丁·路德·金,我们无不看到了坚持的力量。

  同样,我们选出的2009年《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看重的就是他们身上不计得失、不为名不为利、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实际上,他们推动阅读的行为和故事,他们在推动读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也深深打动了我们。

  在这个世界上,爱读书的人很多,但把一颗心放到超越个人的高度,以不懈的毅力致力于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多读书读好书的人,并不多。因为寥寥可数,我们推选出来的读书人物才显得另类,如凤毛麟角,让人看到超乎平凡的伟大,让人感动,让人肃然起敬。

  毕竟,推动读书不能靠一时一刻的心血来潮,需要长时间努力甚至付出人生最好的韶华,有时候甚至会遇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困难,需要跨越许多物质和心理上的难关。而唯有坚持,才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才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阅读,得以聆听大师的教诲,丰盈内心世界。

  因为坚持,这些读书人物在充盈自己生命的同时,用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大批身边的人,使他们有机会用书籍浸润心灵,一生与书为伴,从而显得意义非凡。

  就像“最有魅力的图书馆馆长”阎衡秋,每年新学期伊始,她都从“为什么要读书”、“你会读书吗”、“怎样利用图书馆资源”三大问题入手,让新生在阅读中实现自己的追求和人生价值。她每年都进行学生阅读状况调查,还首创了寒暑假无限量借书、图书馆节假日全部向学生开放、与兄弟学校定期举行读书联谊活动等制度。如今,履任10年馆长的她已经退休,但她开创性的工作和人性化的服务深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就像张刘祥,一位勤于笔耕、倾心推广阅读的书生局长。他骑着那辆陈旧的轻便摩托车,到各地学校作讲座,向教师、家长讲述新教育的理念、阅读的好处。他打开校门办教育,邀请教育家、学者、记者、作家等各方人士进学校作讲座,为师生开拓视野。他笔耕不辍,以日均千字的博客记录着自己的教育感想。对于所做的一切,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是阅读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想用它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

  就像陈雪,来自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面对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她始终坚持引领学生课外阅读。在相对薄弱的教学条件下,她一直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每天和学生们一起读书,用心营造书香班级的气氛。在她的引导下,许多农村孩子从厌恶读书转而喜爱读书,养成了阅读习惯。一些学生甚至写出了很多优美的文字,在一些报刊杂志发表。

  就像李士杰,来自河南深山区的中学校长,多年来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让老师和学生读书,唤醒他们的读书意识,让教师自觉读书成为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让学生通过读书成长成才。他坚信,读书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他周围的人们。一路走来,书香相伴,无论走到哪个岗位,他爱读书的天性始终没有变,也感染了周围的人爱上阅读,并从读书开始改变生命的轨迹。

  就像大学校长赵作斌,在他的推动下,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把“读百本好书活动”写进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置了相应的素质学分,学生不修够读书学分将无法毕业。应该说,这一硬性规定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因为重视推动读书,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目前已达130万册,这一藏书量在全国300余所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

  其实,历史上太多的精彩瞬间,都是凭借坚持的毅力创造的。记得1968年的墨西哥城奥运会,坦桑尼亚选手艾哈瓦里在比赛中拉伤了右腿肌肉,经简单处理后他重新回到赛场。尽管对手们早已经不见踪影,但他仍坚持比赛。当艾哈瓦里拖着流血的伤腿,一瘸一拐地走回主体育场时,观众散尽,落日余晖,他倔强的身影印在很多工作人员的脑海中。对于这份坚持,他解释说,我的祖国派我来不是听发令枪声的,而是要我冲过终点。

  在这个相对浮躁而功利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这种坚持的精神和毅力,无论在运动赛场,还是在推动阅读上。实际上,坚持不仅仅是一种日常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坚持什么放弃什么,生活境遇和未来发展都会有所不同。但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像《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一样,设定了目标就坚持去做,遇到再大再多的困难都不放弃,才会等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这关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每年选出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目的也在于此。尽管这个奖项没有丰厚的物质奖励,对评职称也没有用,但我们要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读书之于生活、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要让他们知道有一些人在做着有意义的事,为着更多的人读到好书而默默努力着、坚持着。

  因为能长久温暖人心的,不是物质和金钱,而是心灵的力量。

  感谢这些推动读书的人,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看到执著背后的可爱。

  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一诗里写道: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愿更多的人加入推动读书的队伍中来,愿更多的人从阅读中获得幸福和安宁。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9:08:07 | 只看该作者
■获奖感言

  我一直深信:广收博览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融会贯通;书破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然而,现实似乎是阅读已淡出了中国的基础教育,人们只重视分数。孩子不读书、家长不读书、老师不读书、校长不读书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事。这直接导致国人尤其是青少年思想缺失,精神缺钙,心理羸弱,以至于范进中举现代版不断上演。

  苏联作家布罗茨基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进步就是一部读书史,人类文明正是靠着书才得以传承、光大。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能否真正阅读,决定着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20世纪年仅12岁的周恩来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言犹在耳,振聋发聩。

  而如今,我要说的是“21世纪,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因为,只有阅读,我们全民族才能真正精神起来!

  所以,我真心祈盼:我们每个人都能手捧经典,我们每一所学校都能开一门经典阅读课,阅读文化,阅读精神。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9:07:4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故事

  我是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靠读书走出了大山,上师范,当教师、中心校长、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如今是济源高级中学的校长。读书成就了我,也成就了我周围的人们。

  回想我的读书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9年以前,我是率性读书,中小学阶段着迷小人书、连环画。高中、师范时期接触名著、了解名家大家。

  参加教育工作以后一阵子读诗歌,一阵子读哲学,还有散文、流行小说、人物传记,甚至于民俗术数、收藏鉴赏,等等。真正有目的的读书,则是从1989年开始的。当时我被调到一个深山区的乡镇做教育管理工作,我感到了使命与责任,随即开始定向阅读教育类书籍。准确地说,主要是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书,包括教育理论、管理类、方法学、励志甚至于教科书。

  如今,赠书和荐书几乎成了我的爱好。每遇好书,我总要多买几本与朋友分享。我的朋友遇到困难了,我就送给他相关的书;我所在的学校,我所知道的问题学生,有不少在看了我推荐的书之后,慢慢地在改变。

  热爱阅读,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9:07:13 | 只看该作者
                李士杰:带领师生爱上阅读

  河南济源市高级中学校长,针对山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提出了“教师备课资料库”建设工程,要求老师必须每月读一本书,每天整理教学资料不少于500字。

  ■推荐理由

  1998年,李士杰到位于河南深山区的大峪镇中心校任校长。当时,辖区设初中4所,小学38所,学校偏远闭塞,学习资源贫乏,教师数量不足且素质低下。怎样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办好教育,李士杰想了很多办法,在那里工作的6年间,李士杰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让老师和学生读书。

  要读书,必须有书可读。李士杰到任后,出台了《大峪镇学校购买图书补助方案》,规定学校购买的图书中心校补助50%的费用,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各中小学校购买图书的积极性。同时,李士杰到处争取资金用于补助学校购买图书,每年还亲自带领校长和老师们去省城郑州挑选图书,几年来中心校补助学校购买图书的资金达40多万元。

  针对山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素质低下、培训困难的现状,李士杰提出了“教师备课资料库”建设工程,要求老师必须每月读一本书,每天整理教学资料不少于500字。

  积极的措施带来了全镇教师买书热、读书热、抄书热,也产生了每一个教师都珍爱的、为之付出和提升自我的读书笔记和备课资料。

  读书活动悄然提升了老师的素质和内涵,几年内李士杰所在的中心校教育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中招成绩一度超过市内名校。

  《大峪镇中小学生诵读活动方案》把推动学生读书作为中心校的重点工作、长期工作,率先在全市明确规定各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并把学生的阅读和背诵按30%的比例计入学业成绩。诵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摘抄本和背诵本,也诞生了五彩缤纷的教育奇观:小学生口头作文语惊四座,故事、童话续编纷至沓来。深山区的孩子们开始不断在市、省和国家层面频频获奖。

  读书创造了闻名遐迩的“石板文化”:栗园小学坐落在黄河岸边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村边小河两岸石板错落有致,学生们将诗词名篇、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等创作在石板上,在近一公里的小河两岸童趣、文化、美景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2007年,李士杰到位于中心城区的济源市高级中学当校长,第一项活动就是“开展快乐阅读,构建书香校园”。教师“每天读一小时书、每学期读两本理论书、每学期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体会或教育教学论文”。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9:06:35 | 只看该作者


  
■获奖感言

  温家宝总理今年在国家图书馆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时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读书应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句话:优秀的作者在每一页书本里都放下了思想的翅膀,打开书本就是为了找到这双翅膀。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通过阅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与时代保持同步。虽然声光电的阅读适合开阔知识面,但要提高自我心灵修养和专业修养,书本阅读不可替代。

  阅读是一种力量,千万人的阅读力量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我们的生活将因此而改变。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9:06:07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故事

  那是春天的一个清晨,我走在初一年级的走廊上,两边的教室里传来清脆的读书声。熟悉的课文,清脆的童声,这一切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是工作的常态,也是灵魂的寄托。突然,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一个女孩正声情并茂地朗读着,我立刻被她的朗读内容所吸引。她读的是自己和妈妈游览英国的小故事,生动而感人。我马上找到了她,她叫宗冠仪,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阅读了很多书,写作能力也很强,她把自己和妈妈暑假游英国的经历写成了很多小故事。我饶有兴趣地看了这些故事,里面透露出一位中国中学生的坚强、勇敢、乐观和上进的优秀品质。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在学校树立为榜样,肯定能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古代学人不就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我们介绍了宗冠仪的读书事迹,号召全校同学向宗冠仪学习。很快,这个爱读书、爱旅游、爱思考、坚强勇敢的小姑娘成为了学校的“小明星”,学校掀起了一个读书的小高潮。不久,宗冠仪同学的《我和妈妈游英国》一书出版了。当我为这本书写序言的时候,我不禁想,希望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应该多些书香的浸润,少些功利的急进。

  2006年,初中部装饰一新的“心灵憩园”正式向全体教师开放了,目的是让教师们能够在繁重的教学间隙有一个身心放松的地方。但是不久我就发现,教师们只在这里新鲜了一阵,来得越来越少了。我意识到心灵的休憩要靠心灵的交流和浸润来进行。“读书沙龙”!一个想法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不久,心灵憩园的“读书沙龙”开始了,在那里,老师们就自己的阅读经历、阅读体会展开交流和热烈的讨论。还记得那时我刚刚读完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感到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马上安排人员购买了若干本放在读书沙龙的书架上。在周五的读书会上,我向老师们介绍了这本书,并谈了自己的阅读体会。一周后的读书会上,大家就《于丹〈论语〉心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在北京八中过不了一个星期就尽人皆知了。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9:05:40 | 只看该作者
           张凤兰:行走书香世界的智慧人生

  北京八中初中部校长,在工作中将阅读与教育结合起来,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创造了一种阅读式教育的模式。

  ■推荐理由

  凡是接触过北京八中初中部张凤兰校长的人都会对她优雅睿智的谈吐以及深厚的阅读功底留下深刻印象。在不同的场合,张凤兰随口而出的名言警句、信手拈来的名人轶事、成语典故,总是那么令人折服,让人沉思,发人警醒。

  少年时代即从阅读中大为受益的张校长,把阅读当作了自己一生的精神食粮。博览群书、反思与创新、注重阅读的育人功能是张凤兰阅读的重要特点。她几乎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在了阅读上,每年在阅读中做的剪报就有五六大本。她的阅读面非常广,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教育管理到金融知识,几乎无所不包。在广博而精思的阅读基础上,张凤兰始终能用宽广的视野、前瞻的角度、人文的情怀来影响着学校。她认为阅读修心养性,是自我教育的最好方式;阅读成为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风气,就会变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精神气质。所以,她在工作中将阅读与教育结合起来,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创造了一种阅读式教育的模式。

  张凤兰用她爱读书的习惯影响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她常常这样对青年教师说,读书是最佳的充电方式,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力量。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极其开阔的教育视野,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了然于胸,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每年放暑期前,她总会从自己的阅读书目中,精挑细选几本认为值得一读的好书推荐给全体老师。如《追梦人》、《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从清华园到未名湖》、《穿越艺术》、《于丹<论语>心得》等。一位老师写道:“久违了这种平心静气读书的时刻,沉重的心灵仿佛在阅读中得到了释怀。”

  张凤兰不仅培养了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群体,更影响了成百上千的学生。八中教师在一节节课上、一门门学科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扩大阅读,学校阅览室、教室图书角每年都在增加新的图书报纸和杂志。校园文学社、阅读节、各种朗诵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还有学生自创的漂流书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张凤兰爱学生,更爱喜欢读书的学生,她说爱读书的孩子肯定不是一个坏孩子。她总是在各种场合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书香渗入到学生的言谈举止中。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9:04:57 | 只看该作者
■获奖感言

  去年,我看到了《我与父辈》,阎连科用平淡的笔墨讲述了父辈对子女浓浓的亲情,讲述了自己在温暖的亲情之下获得的滋养,以及对这种亲情的真诚感恩,使身为人子之人读之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诚如阎连科所述“这本书是写给我家族的‘80后’的孩子,更是写给整个社会的‘80后’和‘90后’的。每一个孩子不能不知道他的父辈是如何走过来的,不应漠不关心父母曾经的生活与经历。我希望他们看后能认识父辈,重审亲情,考问自己面对父母,索取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又承担了什么。”

  在现代人生活中,尽管有着文字、声、光、电等不同方式,阅读已然成为如呼吸一般自然的生存必需了。我们今日倡导的应该是会阅读。看着孩子们在如洪水般的信息浪潮中翻卷沉浮多有溺水时,我们还能心安理得地以“开卷有益”、“让孩子自由阅读”为借口而放弃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吗?我崇尚为批判的阅读,倡导让孩子学会选择性阅读。看着孩子们在信息大潮中淡定若水、摒糟取精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9:04:29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故事

  自幼时阅读第一本连环画起,我就讶异:世间竟然还有如此快乐的事情!从此我与阅读亲密结缘,至今记得一些可圈可点的阅读收获:在小学时被俄国科普作家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深深吸引,在中学时被《青春之歌》深深打动,在青年时代陶醉在众多经典文学作品中,步入中年以后,除了继续徜徉在墨香书林中外,更是借助银幕和视屏窥探到了大千世界的全部精彩。

  感谢阅读,使我这一生如此快乐多彩。但是也有些许的遗憾,那就是记忆深处时常跳出的几节有关阅读的时光片断:那是在“文革”中,整个社会变成了一片文化沙漠,除了《毛主席语录》和“毛选四卷”,找不到其他书看,我们只得在私下偷偷交流个人藏书。有一段时间实在交流不到书看,只好将一本《袖珍数学手册》研读了十几遍。还有一次,如获至宝般借到了一本《红与黑》,但只给我半夜12点到凌晨4点一共4个小时的时间阅读,我偷偷摸摸地以空前绝后的速度飞快地看着。没料到3点45分时,下一个性急鬼就砰砰地敲响了我的门……“文革”时的阅读饥饿感使我至今想起来心有不甘!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9:04:03 | 只看该作者
           阎衡秋:最有魅力的图书馆馆长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原馆长,为了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首创了“寒暑假无限量借书制度”,每年都会进行学生阅读状况调查。

  ■推荐理由

  很多人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微不足道,但在很多教师眼中的边缘岗位上,她的工作获得了众人的肯定。

  在上海复旦附中新建成的借阅中心里,阎衡秋亲自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知识魔方”,并将它悬挂起来,使每个走进这里的学生第一眼就能看到。魔方的各面雕刻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思想结晶,例如,共产党宣言、独立宣言、相对论等。

  为了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阎衡秋首创了“寒暑假无限量借书制度”,规定阅览室周末、节假日全部向学生开放,与学校教研组联手推出“读童话”、“国际物理年”等关于学生阅读的专题寒假作业,并与兄弟学校联手定期举行专题读书联谊活动。她觉得,没有什么比看见人头攒动的图书馆更令她感到满足。

  每年复旦附中的新生入学时,阎衡秋都要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白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你会读书吗”、“怎样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在电子阅览刚兴起时,她率先进行了学校基础教育数据资源库建设,使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加广阔。

  在复旦附中图书馆,阎衡秋以书为媒,引导着学生的成长,通过分析学生的阅读记录,了解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思想动向。那些喜欢阅读、善于阅读的学生被鼓励,走进了学校的明星社团“书迷会”。每年年终,借阅图书最多的前十名学生还会获得图书馆授予的“阅读明星”称号,并获赠100元购书券。

  要让图书馆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将图书馆工作主动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于是,2000年,阎衡秋勇敢地走上了教学一线,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信息利用基础课”,并自己编写了校本教材。随后,又尝试开设了“科学与艺术”和“影视鉴赏”课,指导学生阅读和使用信息,拓展学生的科学与艺术视野。一名学生在送给她的贺卡上这样写道:“虽然您不是我的任课老师,但您开设的选修课陪伴我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年。”

  在许多老师的眼里,阎衡秋和她所打造的现代化图书馆已成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帮手。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为充实教案,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当语文教研组对一句诗的解释争执不下时,就会通过图书馆向高校的教授求助。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随时阅读有益且实用的图书,阎衡秋主动与各学科教师联手,列出推荐书目,重点采购这些书籍。这些年来,图书馆还积极参与区、学校重大课题的科研工作,其中,有关图书馆建设的两个课题——“中小学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探索”和“论新课改形势下中学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均已结题并获奖。

  从2000年起,复旦附中图书馆每年都会进行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到现在已坚持了近10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9:50 , Processed in 0.07624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