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褚宏启:我国教育已到内涵发展阶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2 09:0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褚宏启:我国教育已到内涵发展阶段 作者:褚宏启  来源:人民政协报
褚宏启
  中国教育的发展在过去30年里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外延扩张。比如我国在上世纪末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2005年和2006年中等职业院校每年扩招人数达到100万,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等,这些都是规模化扩张。而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到了内涵发展阶段。
  所谓内涵发展,可以沿用西方政府的三E标准,即效能、公平和效率,内涵发展的本质是高效公平的发展。要实现这三点,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已经不适用了,必须对教育进行精细化管理。
  另一方面,过去教育的发展主要由政府主导,政府主导有其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做大事、快做事。比如中职扩张、高校扩招等都是根据行政命令执行,是政府主导模式的一种体现。但在过去,政府主导模式比较粗放,对学校干预过多,学校自主权小。但政府主导模式并不是必然等于粗放,我国的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还是要靠政府主导。
  教育市场化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但西方的市场化改革受到西方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其偏离了教育目标,损害了教育的质量和公平,并未带来人民所期待的效率。市场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出现道德缺失,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医疗改革中出现过。因此,市场的局限性决定了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市场规律不适用于教育,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而是具有它自身存在的功能,是一个社会的基本领域。教育同时具有文化、社会、经济功能,与社会各个领域相关联,保证社会的延续。所以政府不应该放弃对教育承担的责任,在教育领域积极引用市场机制的同时,不能任由市场的力量在教育领域肆虐,而是应该阻止市场对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救治市场失灵。
  因此,我国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应该是政府主导的内涵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根据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政府理念进行自身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专业化程度。
  教育行政改革方面,因为行政只是手段,目的是教育,所以必须从教育的意义上判定教育行政的质量。教育的目的是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这两个维度中界定的,因此教育和学校的贡献主要是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样,从这两个方面来衡量教育,教育一定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和心。中国教育从总体而言,被放大和强化的是知识,而忽视了孩子的身体和心智的成长,这对孩子一生的幸福都非常不利。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教育应该是致力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现代教育行政观则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要求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的本质是理性化,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要有随意性。民主化强调社会参与,强调自下而上,但目前我国的教育行政和管理还没有放开,参与度很弱。2005年,我们做过一个调研,调查某个地区960位老师,这些老师中仅有7%认为教师对学校管理参与较多,32%的老师认为有一些参与,61%认为极少参与。调查发现,老师们非常希望参与学校管理,但学校给他们的机会太少。法制化就是反对人治。为了保证教育行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需要建立现代决策咨询审议问责制度,杜绝大事不商量、小事大商量的不正当决策。第二个维度是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即政府要考虑如何为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服务,除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以外,还要重视研究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只为了考试而教育,教育的范围应该扩大,同时要重视对校长和老师的培训,重视技术和督导评价、资源库的建设等。责任政府即政府要考虑如何对内涵发展的结果问责,要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和教育公平标准,要注意倾听相关利益者的声音并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法制政府即如何为内涵发展建章立制,内涵发展必须用国家的公权力推动。总之,政府应该转变其行政职能,成为教育体系的构建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教育标准的制定者、教育质量的监管者、教育市场的规范者。
  另外,教育行政还需向专业化发展,包括建立起明确的从业标准和要求,其从业人员需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有完善的指示体系作为从业依据,建立起系统的伦理规范以约束从业人员的管理行为。教育行政专业化最关键的是人的专业化,因此最重要的是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从业人员的职责、资格、培训、考核制度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褚宏启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17 , Processed in 0.0698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