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刀语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5 20:2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刀语录作者:谢 云
  有许多话,一直窝在心里。像一根刺,卡在喉咙里。我使劲地忍,我怕它们出来后,让自己骇怕。我怕它们像一个傻孩子,或丑八怪,让做母亲的感到羞耻。我更怕它们一旦出口,就会引起哗变,甚至临阵倒戈。我努力咽着口水,想压下去,它们却拼命挣扎,想要出来。很多年来,我和它们,就这样对峙着、僵持着——直到这个词语突然出现。像惊蛰时的雷鸣,它唤醒了我,当然也唤醒了那些话。是的,这个词语就是:脱口而出。
  
  1.“我们不能先行,但能做到先醒;我们不是思想家,但应有自己的思考;我们不能扭转季节,但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也许还不优秀,但正走在通往优秀的路上。”这是我在A61论坛“教育随笔”作版主时写的版块“导读”。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仅积聚了版块的人气,还激发了不少教师的热情。后来将它用作知行社的“宣言”,社员们都说,一读到这话,就有莫名的激情和冲动,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学生需要赏识和鼓励,教师也是。人,都喜欢被正向激发,而不是反向打击。
  2.我们关注的问题,只是我们愿意关注的。我们发现的问题,只是我们能够发现的。我们解决的问题,也只是我们所能解决的。但很多时候,在发现与解决之间,一直有着巨大的矛盾和痛苦:我们发现了问题,却难以解决。就像卡在喉咙里的刺,我们知道它在,却无力自拔。就像陷在肉里的痛,我们知道它在哪里,却无力阻止。这样的痛和刺越多,这样的刺痛持续的时间越久,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少到连我们自己原本敏感的内心,也不再被关注。这是我们的成熟和悲哀,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我们的沦丧和堕落。
  3.朋友风来云往有句话,仿自鲁迅先生,说:“真的教师,愿意在平淡中获取那一刹的亮光,愿意在琐碎中捕捉那一瞬的甜蜜。”我喜欢这样的说法,也惊讶于她对教育的理解。教育是美好的事业。只是这美好,更多地被掩盖在琐碎、繁杂、零乱、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疲于奔命,穷于应付,奔波、忙碌、挣扎。很多人在这奔忙和挣扎中渐渐麻木。但我依然坚信:为每一点微小的美好,比如“那一霎的亮光”“那一瞬的甜蜜”,而勤谨努力,而倾情付出,是值得的。
  4.把学校比做花园,把孩子比做花朵,这是诗意的,但不够科学和准确。学校不是温室,花朵也太过柔软。蓓蕾不长久,花开只一季。我倒是觉得,孩子更像一棵树,有自己的根系和成长。它的生成与发育,是缓慢而优雅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古话。“桃三李四杏五年”,这是俗语。我们怎么可以期望今天种下一棵树苗,明天就能收获累累硕果?感觉里,揠苗助长这个词,嘲笑的并不是那个农夫,而是今天,很多做教育的聪明人,甚至包括那些所谓的专家。
  5.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原点和皈依。它的重要程度,可套用余德利的话说: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不过,仅有这样一句话还不够。或者说,仅有爱也是不够的。我们至少应当继续思考:我们是否有给孩子爱的能力?我们能给孩子怎样的爱?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我们该怎样给孩子爱?这些问题不弄清楚,想透彻,爱越多,越可能泛滥成灾,或南辕北辙。
  6.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永远的存在。这似乎也是正常的事。如果理想和现实一样,那就不叫理想了。如果现实就是理想,也就没必要再追求什么了。我们所理想的,我们所希望实现的那个目标,悬在前边,就总有达到的时候。有梦就会有行动。有方向,才能知道怎么行动。
  7.教育,持续一生的战争。这是《南方周末》一个特稿的标题。我也说过,成长是一生的事情。同时我还说:让我们慢慢学会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无论是对我们的学生,还是我们教师自己。为此,我对那些所谓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持高度警惕态度,就像我对所谓的“让孩子快速成才”,或“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总是嗤之以鼻一样。
  8.道不远人。真理总是简单的,易于言说和传诵的。智慧的获得,过程也许复杂,但其最终呈现,也必是简洁明快的。禅宗讲顿悟,讲当头棒喝、明心见性,我们平常也都有过“豁然开朗”的体验。“真佛只说家常话”,我一直觉得,那些满口概念、术语的人,尤其是喜欢用繁多的概念和术语把原本简单的东西弄得很复杂的人,多半是“半瓶子晃荡”的主儿。
  9.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给灵魂一只温柔的枕头》。我用安徒生的“清白的良心乃是一只温柔的枕头”作为由头,然后说道:“一个正常的社会,是不可以、也不能够泯灭掉良心的存在。既如此,学着或坚持讲点儿‘清白的良心’,也可算是给灵魂找到了一个温柔的枕头吧。”现在看,教育也是如此。抛开教育事业的神圣一面,就从事教育工作本身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做到问心无愧,教育的面貌,也许就会好得多。
  10.中国人好走极端,一说到教育是服务行业,立即就说要把学生当成衣食父母,并套用商界说法,说学生和家长就是上帝。教师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师爱的体现——但是,尊重并不意味着降低自己。尊重是平等,不是谦卑。尊重是互相的,不是某一方对另一方。过于疼爱叫溺爱,过于谦卑则是低三下四。
  11.微笑是爱的标志,也是自信的体现。教师应当时常微笑,态度温和,这样才可能让学生亲近。而只有让学生亲近,才可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我对那些被学生“誉”为“冷面杀手”的教师,既心存怵惕,又心怀鄙视。
  12.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自然真实的。不作假,不作秀,不牵强附会,也不刻意雕饰,应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是我对所谓的公开课一直不以为然的原因。我更喜欢看到的,是原生态的课堂,是真实的、充满变化的课堂,而不是一切都预设好了,把学生可能有的思想、情感都装在挖好的坑里,只等着学生往里跳。这样的课没有意义,因为它不真实,不是真实的课堂,也不是真正的教学。往深处说,这样的课属于严重误导,甚至可以说具有欺骗性。
  13.教学需要情境,就像喝酒需要心境。这年头,吃什么、喝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跟谁一起喝。有了好的氛围,不想说话的人也会倾心诉说。有了好的心境,不想喝酒的人也会开怀畅饮。有了好的教学情境,不想学习的人也会乐此不疲地学习。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把知识的琼浆玉液喝下去。
  14.我并不反感考试,也不反对成绩(分数)的存在。只是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也许是:成绩(分数)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说,用以评价学生的成绩(分数),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学生所学,是否能够真正体现三维目标的达成,是否是学生一生发展所必须?只有这样,成绩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鞭策学生的作用,起到检查和督促学生发展的作用。
  15.过于看重知识与技能,势必减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实在地说,对学生的一生成长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所谓知识与技能,除了应付考试,究竟能有多大意义?但丁说:“道德可以弥补知识的缺陷,知识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正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缺失的一种矫正和反拨。只是,这种矫正和反拨并非立竿就可见影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大力探索实践,尤其是在教育目标已经改变而评价尚未完全改变的情形下。
  16.让每一棵花草都能沐浴阳光雨露,这应该是课程改革的一种理想追求。但是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回到教育的正道。学生的学习没有快乐,老师的工作充满压力,无论师生,都感受不到教育的乐趣,享受不到教育的乐趣。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的职业倦怠,或都与此有关。
  17.课程改革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把“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前,我们是把学生看成机器,看成知识的接纳者和承载者,而现在,开始真正关注学生作为“人”的需要,关注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应该是中国教育更富于人性、更富于人文关怀的开始。
  18.归根结蒂,我以为,教育的所有内涵,都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和谐。任何事,过犹不及。任何要求,过分强调或追求,都会引起混乱。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是不正确的,现在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不对的。三维目标,既叫“三维”,就是说它有三个维度,缺一不可,重一不可,轻一也不可。尽管不能平均用力,但也不能厚此薄彼。三维齐头并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19.作为教师,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人,对生活,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才能真正地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去看待、去关注,我们的预设才可能成功,我们的生成,才可能精彩,我们的教学,也才可能有效。
  20.无意间读到一首诗,《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好像是美国诗人写的:“总得有人去/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极喜欢诗里的情怀:些许浪漫,些许悲壮。星星脏了,而抱怨又不能改变什么,如果可以,就让我做那个擦星星的人吧——即使最终不能擦亮星星,我也能够把自己擦得亮一些,更亮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0:43 , Processed in 0.0833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