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作,儿童生命的曼舞轻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31 12:0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潘文彬

习作,儿童生命的曼舞轻扬
——由两节习作指导课说开去


曾经听过的两节有关表达感受的习作指导课,一节是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上的人教版教材上的习作课,一节是教坛新秀邢跃武老师上的自主开发的习作课。两节课的授课对象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注意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习作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捕捉感受,表达真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中放飞思想,完成习作。这两位老师的精彩教学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反思和改革习作教学提供了鲜活可感的实例。
一、“作文,从真感受开始”
学生习作难,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这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了。究其原因,我们以为,这可能与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偏颇有一定的关系。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写作教学依然缺乏对儿童生活的关注和挖掘,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往往过多地强调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多方面的要求,求新求异。学生常常是奉命而作,至于学生会不会写,想不想写,有没有兴趣写,课堂上老师却很少顾及,甚至置之不理。如此一来,把一些浅显的东西神秘化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意,只得闭门造车、挖空心思去编造一些故事。
    其实,习作是儿童生活的真实反映。记得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作文就是中小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外界信息的审美感受的过程和结果。”《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习作是儿童个体的一种精神生活,是儿童自身的一种独特体验,是儿童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一种实际需要,是儿童真情的一种自然流淌。可不是吗,习作本该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儿童的一种生活需要,它并不神圣,也不玄乎。这里,我们不妨来细细品味靳老师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下面我先做个自我介绍,然后你们再说。我姓靳,一个革命的“革”字,加上一个一斤二斤的“斤”字。这个字读什么?
生:靳。
师:真聪明!继续听,我下面说的这段话有几个要点?我姓靳,今年58岁,是天津南开小学的语文老师,看到你们个个精神抖擞,特别认真,我很兴奋。我想,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特别成功。我的话说完了,有几个要点?
生: 我认为有4个要点。第一,您的姓。
师:姓什么?
生:姓靳。第二,您的年龄。
师:我多大?
生:58岁。
师:第三呢?
生:您所在学校的名称。
师:哪儿?
生:天津市南开小学。
师:第四?
生:第四是我们这堂课一定能上成功。
师:这就是我的什么?
生:这就是您的内心感受。
师:说得太好了!(生鼓掌)这位同学听的能力非凡,她听了一遍就迅速总结出四点来,而且,将我见到同学们的心情概括为两个字。哪两个字?(板书:感受)大家说——
生:感受。
师:再说——
生:感受。
师:再说——
生:感受。
师:什么叫感受?就是看到外界的事物、人物、文章什么的,心里有所感悟,对吗?
生:对。
师:这就叫做“感之于外”。(板书:感之于外)读——
生:感之于外。
师:什么叫“受”呢?就是“受之于心”。(板书:受之于心,指着“心”字)我们用这个字代替“内”。读——
生:受之于心。
师:一起来读这两句。
生: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师:感受,太重要了。感受是习作的前提,感受是立意的开端,感受是传情的基点,感受是行文的动力。作文不是从审题、立意、选材开始,而是从真感受开始的。
从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感受到靳老师对习作的深刻理解——“作文不是从审题、立意、选材开始,而是从真感受开始的。”这是多么精辟的言说啊!它既道出了习作的本质,也为学生撩开了习作的神秘面纱,重构了习作的概念,使学生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文章是感情的产物,学生只有对生活有所感受,有所思考,才会产生习作的冲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文章。要不古人怎么会说“情动而辞发”呢?写文章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它需要的是真感受,而不只是方法和技巧之类的东西。试想,当文人墨客有感而发,文思如泉的时候,有几人能顾及到起承转合、红线串珠这些写作技法的呢?感受是习作的原动力,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学生的习作就会遮蔽童心,失去童言,远离童真。那么,现实中,学生对作文到底心存怎样的一番感受呢?我们再来看看靳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听听学生的声音: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以“作文”为题来说一说你的感受。实话实说,你喜欢作文吗?
生:我有时候喜欢,有时候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我喜欢写作文是因为有时我受了委屈可以写在作文本上,这样心里会好受些。我不喜欢写作文是因为有时老师的作文题目不太符合我的生活,觉得特别难,所以,我就不喜欢写作文。
师:也就是说,有时老师布置的作文题你没有内容可写。好,实话实说,说的都是真实的想法。
生:我大部分的时候是喜欢写作文的。因为老师布置的题目都十分合我的心意,所以,我写出来后,老师给我的分数都比较高,我有一种荣誉感。
师:老师给你鼓励了,你有荣誉感,所以你喜欢写作文,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她的体会非常深刻。给点掌声。(生鼓掌)接着说,实话实说,喜欢还是不喜欢。
生:我以前不喜欢写作文,但是从这学期开始,语文老师让我们每天写日记。经常写日记后,我觉得,写作文可以抒发自己的心里感受。我现在开始慢慢喜欢写作文了。
师:你们语文老师听了多高兴呀!以前不喜欢,现在喜欢了。我还是想听听哪些同学不喜欢作文。
生:我非常不喜欢写作文。因为有时候,我的作文写得挺好的,但怕老师和同学们会说是抄的。有时候,我的作文写得不好,又怕老师和同学们会说我的水平不好。
师:好了吧,怕人家说是抄的;不好吧,又怕人家说水平不高。因此,左右为难,不喜欢作文。好,真的是实话实说了。
生:我是不喜欢写作文的。因为我没有什么耐心。写作文要有耐心,要耐心去观察,去思考,而我没耐心去看去想。
师:你是嫌麻烦对吗?你们看,过去写作文,首先要审题,再确定中心,然后得选择材料,选好材料还得列提纲,接着根据提纲再起草,起了草以后还得修改,修改了以后还得誊清,然后交给老师,结果得了一个“中”或者“差”。老师再改,再誊清,你说麻烦不麻烦?
生:麻烦!
师:没内容,嫌麻烦,还有其他原因吗?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写。我从一年级到现在写作文总是得中等,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写好作文。有这个原因吗?
生:有。
师:概括一下你们的发言,大体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有三个:第一个是没内容写;第二个就是不知道怎么写,就是缺少写作文的方法;第三个就是嫌麻烦。你们不喜欢作文的原因恐怕主要就这三条。现在,我们要改变这种作文的状况。我们先从感受出发,你们把这几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板书)感受是习作的开端,感受是立意的前提,感受是传情的基点,感受是行文的动力。
生:(齐读)感受……动力。
    从这段直达学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对待作文的一些心态,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些许原因。我们感到学生畏惧作文,既有其自身的原因,诸如生活经验的缺乏、知识基础的薄弱、思想认识的浅薄,等等;也有教师的原因,诸如写作素养的缺失、教学理念的滞后,教学行为的偏差,等等。教学中,靳老师深知学生的作文心理,在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之后,再次强化了“感受是习作的开端,感受是立意的前提,感受是传情的基点,感受是行文的动力。”这句话,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生改变畏惧作文的状况。这样,学生在靳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作文,原来是从真感受出发的,是出于倾诉感受的需要,一次作文,其实就是一次心灵之旅。可以想见,当学生知道了作文的真谛的时候,他们心中的那种畏惧作文的心理必然会得到消解,而对作文产生一种别样的感情。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学生也不是没有感受,而是缺少留意生活的习惯。太阳每天都在升起又落下,生活每天都在继续着。只要学生能够心存热爱,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就会从司空见惯的事物当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就会在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令人感动的东西。这感动,或许只是源自路边那无言的小草,只是源自树头那飘落的黄叶,只是源自老师那鼓励的目光,只是源自奶奶那幸福的微笑……有了这些感动,学生就不会为作文而发愁了。那么,我们怎样引导儿童到大千世界中去捕捉感受,积淀经验,形成习惯。我们或许能从邢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中寻找到答案: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是第一次走进百家湖小学给大家上课,此时此刻,老师的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请你们猜一猜。
生:我猜想老师一定很激动。
师:是啊!和同学们在一起,老师的心情始终是激动的,飞扬的,你真善解人意。
生:我猜想老师一定很高兴。
师:看着同学们这一张张笑脸,老师当然高兴。再猜一猜老师还有什么样的感受?(就近请一位男生)用手摸摸老师心跳,感受到了吗?(耳语:心跳快、激动、紧张。嘘,先别说。)谁来猜一猜,他要对大家说什么?
生:他想告诉我们,老师给我们上课有点紧张。
师:他说对了吗?(对)你怎么猜到的?
生:我猜想老师心跳一定比平时快,那是紧张的原因。
生:我看老师脸红了,说话时不流畅,声音有点发抖,可能紧张。
师:你通过听话,发现老师有点紧张;从老师脸红了,面部表情看出老师有点紧张,观察真仔细。他们都猜对了吗?(是的)握个手,谢谢你的配合!继续猜?
生:我猜想老师给我们上课,一定感到很荣幸。
师:是啊,老师早就听说百家湖小学六(4)班是个优秀的班集体,同学个个聪明可爱,今天有幸与大家零距离接触,能不感到荣幸吗?其实,每个人自己内心的感受,自己最清楚。刚刚接触就几分钟,同学们就猜出老师的内心是激动、高兴、紧张、荣幸,真的很棒,此时此刻,老师的内心除了以上这些感受外,还有些自信,有些新鲜呢。
这是邢老师教学的开场白,幽默风趣的话语中透发出一种教学智慧,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聊,实是教者的匠心独运,在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留意生活,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捕捉感受,表达真情,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我们看到,通过这样的闲聊,学生逐步打开了话匣子,很快进入状态,他们在揣摩体会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捕捉感受离不开仔细地观察和细心地体会。而这,正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


“作文,从真感受开始。”当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们就会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并用自己的真情去拥抱,去感受,去体验。这样,他们便会觉得,生活就是习作的源泉,习作的内容原来是这样的丰富多彩,用之不竭,而写作文的所谓技巧又是何等的简单——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语言文字写下来,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而然。这不正是体现了“我手写我心”的习作真谛吗?
二、“作文,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我们认为,对话不只是阅读教学的专利,其实,作文教学也一种对话,是学生、教师与生活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对习作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对话。这种对话是围绕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或几个富有张力的、能够拓展思维的、直抵学生心灵的话题而展开的。教学中,通过话题的展开,启情导趣,导开言路,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够在真情对话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生活储备,迅捷地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调取出与本次习作要求相匹配的素材,且能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从而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还是回到课堂上来聆听那精彩的对话吧。先看靳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看到现实的生活,引起你感情的波澜,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要表达出来的欲望,这时候,才能写出作文来。如果现在我问你,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事情,可以说吗?也就是说,我现在要引导大家写什么都行,写人写事,写风花雪月、写天气变化,理想、幻想、甚至于梦想,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生:我想写我的第一次。
师:想写你的第一次什么?
生:我第一次被爸爸打了。
师:爸爸为什么打你呀?
生:因为我没有做作业。
师:爸爸做什么工作?
生:我爸爸送快餐。
师:爸爸为什么要你按时完成作业?你挨打的时候恨爸爸吗?
生:不恨。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爸爸也希望我成绩好。
师:那么疼,你不恨吗?
生:不恨。因为爸爸是为我好。
师:这次打呀,打出了那么难得的认识。爸爸用什么打的?
生:用尺子打的。
师:还有凶器!(生笑)当爸爸举起尺子时你是怎么想的?当尺子落在你身上时你又是怎样想的?你哭了吗?
生:哭了。
师:哭的时候你想些什么?哭完了以后你又想些什么?把这些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对你的爸爸十分崇敬的。当然,我们也会觉得你爸爸的教育方法不太恰当。同意我的认识吗?
生:同意。
师:非常好。你这篇文章就可以叫“挨打”。
生:我想写这样的一篇文章——《被冤枉的滋味不好受》。
师:你被冤枉了?谁冤枉你了?
生:妈妈冤枉的。
师:怎么冤枉的呢?
生:有一天,我躺在床上。妈妈到阳台上晒被子,发现被子上有一块是湿的,就骂我不懂事。因为那是冬天。
师:妈妈以为你尿床了?(生笑)
生:后来,她才笑着对我说,其实不是我尿床,而是热水袋破了。
师:妈妈冤枉你了,你又是个女孩子,你心里怎么想?
生:心里觉得很难过。
师:当妈妈向你道歉的时候,你又怎样想?
生:我想原谅妈妈。
师:妈妈委屈了女儿,可是女儿不计较。女儿觉得妈妈能向女儿道歉,是何等高贵的品质呀,所以当你受了委屈的时候,一定不要只是怨恨,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长辈、同学、同胞,我们不要想报复他们,更不要想让他们变得不舒服,而想着怎样友善地解决误会。好吗?
生:好。
……
师:还有不少同学要说的。时间关系,我们一会儿用笔来倾诉,可以吗?
生:可以。
师:(出示投影)今天我们的作文是这样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生:这次作文不规定题目,也不限定内容范围,请你自由写。你想写大自然秀美的山川,变幻的风云雨雪;想写千姿百态的事物,各种各样的人,想写自己的爱和恨,快乐和烦恼,想写自己的幻想、梦想、理想都可以,动笔之前先认真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然后放开来写,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写清楚,注意不写错别字,写完以后,读一读,有不满意的地方修改一下。最想告诉别人的可以理解为感受最深的。
师:读得真好,拿过来就读,读得那么好。作文绝不是教给你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而是你和我情感的交融,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在这个时候,我才真的对你的作文进行了指导。
在这里,靳老师设计了一个极为宽泛而自由的话题,让学生敞开心扉,展开对话。我们看到,在对话的过程中,靳老师关注的是学生对生活感受的真实表达,注意启发学生的心灵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给以学生最大的自由,抒发其内心的感受;我们还看到,在对话的过程中,靳老师能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循循诱导,抵达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靳老师始终用那浑厚亲切的话语与学生进行着真情交流,他那亲切和蔼的话语,就好似和煦的清风,给学生送去温馨和惬意,吹开了封存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积淀已久的那份情感。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聆听到了学生生命花开的声音。我觉得,这样的习作指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指导,才能够达到如冰心所说的那样,让学生“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到纸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像《《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邢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那么,此时此刻,你们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呢?静下来想一想,想清楚了再说。
生:我此时很激动,因为客人老师来给我们上课,这节课一定很精彩。
生:我刚开始时很紧张,因为老师身材很高大。但与同学交流时,我感到老师很随和,现在好多了。
师:你的适应能力蛮快的吗,继续下去你会更加“好多了”。
生:非常紧张,不过见你和蔼,说话亲切,我想你一定是位优秀的老师,肯定能上好这节作文课。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们一起努力。(请一位不发言的男生起立)你紧张吗?(点头)老师和你握握手,好吗?别光点头,说话——
生:我此时此刻很紧张。
师:能给大家具体说说吗?
生:此时此刻我很紧张。我现在在众目睽睽之下上课,心里像十八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我的脸色铁青。
师:打断一下,到底是多少个水桶才七上八下?
生:十五个水桶。
师:够紧张的。你说在众目睽睽之下上课,好像不准确,应该……来,你回头,大胆地看看后面听课的老师们。看好了,想想应该怎么说?
生:在几百双眼睛关注下上课。
师:脸色铁青,你能够看到?应该怎么说?
生:脸色白了。
师:白了?再想一想。
生:我感到脸发热。
师:哎呀!你的手心怎么了?请同坐看手心出汗。你说说看,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怎样?
生:他很紧张。
师:现在,请你来具体说说此时此刻心里怎样紧张,你有把握么?
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十分紧张,因为有几百双眼睛注视着我。我的心里像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我感到脸发热,手心也湿漉漉的。
师:(走近拍一下)你的腿?
生:我的腿一直在发抖,脚心都冒冷汗了。
师:真够紧张的。说得好吗?掌声鼓励。我的手心也出汗了,老师谢谢你。不过老师要提醒你,今后课堂上,大胆发言,自信一些,别紧张,好吗?
师:其实,我们平时积累的词语,也有不少能够表现出人物紧张的,谁来说一说。
生:心惊胆战、胆战心惊。
生:提心吊胆、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不少!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不少片段是写人物紧张感受的,回忆一下,能说说吗?
生:《黄河的主人》课文中有形容人物紧张的片段,写艄公在黄河上行船的时候,在波涛汹涌的情况下,很紧张。
师:老师如果能听你把描写艄公紧张的情节说出来就更好了。老师也来说一个,好吗?(老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体味)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师:想起来了吗?
生:这是《半截蜡烛》里的一个片段。
师:这段描写人物紧张的文字,写得多细腻啊!看来,我们平时读书,学习课文,还应该留心,注意积累好的词语、片段。这样,我们习作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挥笔自如。
师:此时此刻,你的内心又有什么新感受呢?想一想。
生:我的心情渐渐变好了,就像窗外的天空一样,一片晴朗。
生:我的心里很高兴,我们又多了一位朋友。
师:我也很高兴,这么短的时间里,结识了你这位重感情的朋友。握个手吧。
生:我很伤感,因为这节作文课就快结束了,你也要走了,我们不能再见面了。
师:“你要走了,我们不能再见面了”我听了怎么总觉得别扭,你的意思是说:老师上完这节课,要离开百家湖小学了,因为老师的学校还有工作等着老师去做,你舍不得,是吧。
……
    邢老师的教学一直以聊天的方式进行着的,他先让学生猜测自己首次走进百家湖小学为同学们上课的感受,再让学生自由地谈谈自己进入课堂后,在几百位听课老师目光注视下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并引导学生将这种感受表达具体。我们看到,邢老师的启发之下,学生能够与自己的心灵展开对话,及时地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与老师和同学展开交流。在对话的过程中,邢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更加具体明白的表达出来。比如,在引导学生表达紧张心情的时候,邢老师的指导就充满着智慧。对于紧张心情的表达,可以描写一些外在的表现,如:手心出汗、腿在发抖等;也可以描写内心的活动,如:六神无主、忐忑不安等;还可以通过想像、类比等方式来表达,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心情就像窗外的天空一样等;还引导学生从阅读学习中体会,等等。这样的指导,是细致的,多方位的,使学生不仅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感受,而且明白了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还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在不断变化着的,邢老师注意在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去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并让他们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捕捉感受、表达感受的进程中,逐步地感悟到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都会引起不同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习作就是要准确细腻地表达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我觉得,这就是邢老师的匠心所在。
“作文,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就会把目光投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尊重儿童应有的权利,关注儿童健康的成长,理解儿童,亲近童心。这样,我们在习作教学时就不会只去讲授那些劳而无功的写作技巧,而会注重学生生活体验的积淀,情感世界的丰富,思维空间的拓展,语言材料的积累,让学生的习作拥有汩汩欢唱的源头活水。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洋溢着儿童的烂漫,流淌着儿童的真情,飞扬着儿童的智慧。
三、“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我们知道,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对于尚未成人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每位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都有被人欣赏,被人肯定的愿望,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其实,儿童的习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师的宽容、信任、引导和激励。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写成了习作之后,他们满心欢喜,最渴能够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认可和赏识。此时教师就应该顺应儿童的心理,为其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采用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靳老师深谙此道,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自我的心理需求,他的习作讲评的设计别具特色,充满创意。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靳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小小作家笔会”这6个漂亮的美术字,并让学生推荐两位同学来主持这个笔会,这种新颖的讲评形式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这里我们不妨来回放一下当时的一个教学场景:
师:掌声有请两位主持人。我把位置让给你们俩。我先讲几句:刚才40分钟同学们在下面写,我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指导。这节课,我们要进行这篇作文的讲评,我又没有看,又没有批改同学们的作文,因此,我想请两位主持人替我做主。我想先听听主持人的意见,你们准备怎样主持呀?
生1:我觉得作为主持人最重要的是要使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
师:那么怎样使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呢?
生1:和大家打成一片。
师:主持人光和大家打成一片可不行,光打成一片就乱成一团了。还要做什么?主持的时候,第一件事先要做什么?想不起来?你想起来了吗?
生2:我准备先让每个同学先介绍自己所写作文的题目,然后让同学们选出自己最想深入了解的作文。在读作文的时候,如果有意见可以随时打断,欢迎对他的作文进行评点。
师:她的主持方案能通过吗?
生:能。
师:鼓掌通过。(生鼓掌)华彦,你同意她的主持方案吗?
生1:同意!
师:希望你们两个配合默契,珠联璧合,让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因为这套方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下面就开始吧。不过,我还是要当辅导员的,在点评作文当中,如果我有什么意见,同学们愿意听吗?
    这个简单的教学环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和靳老师的教学智慧。我觉得,这个教学环节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成功信心的树立。“小小作家笔会”这种形式的学生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课堂上学生以“小小作家”的身份参与交流,他们信心倍增。第二,个性才情的展示。教师信赖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展示了学生的才情,尊重了学生话语权;第三,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来主持,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兴趣,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行进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忘记自己的主导作用,能够适时地给予引导、点拨,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差异的,以往的讲评课唱主角的常常是一些优等生,大部分学生还是难有表现自我的、体验成功的机会,而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又是以这些优等生的作文作为衡量、评判学生习作的标准,这样,就会使大部分学生对习作“望成功而莫及”,这势必会关闭他们的情感闸门,扼杀他们的表达欲望,从而使他们对写作产生一种畏惧和抵触的心理。而在靳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个个都是主角。我们看到由于主持人的提议,每个学生都很愉快地介绍了的自己的作文题目,对于那些大家都感兴趣的题目,学生就把它写在黑板上。令人惊喜的是,学生的作文题目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可谓是异彩纷呈。这里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学生的作文题目:《我能行》《长大后》《我——未来的漫画家》《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恐怖的一幕》《爸爸第一次发火》《与事实相反的梦》《梦断篮球场》《一件异想天开的傻事》《我的理想——兽医》《你好,老靳》《极限接触》《我是一只蚂蚁》《我的第一次》《它就这样离开了人间》《妈妈流泪了》《讨厌的绰号》《老友万岁》《我发现了一根白头发》《第一次被爸爸打》《我的烦恼》《看家的恐惧》《我的偶像》《集体力量大》《小偷先生,你们绝望吧》《我说服了爸爸》《好聪明的甲鱼》《爸爸你太累了》《我好后悔》《第一次独自睡觉》《妈妈,你不能输》《世界杯夺冠》《我也曾淘气过》《啊,我发现了》……看到这些题目,靳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看,黑板上写上了大多数的题目,这些题目多有创造性呀,都是你们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这些题目包括写人的,写事的,写物的,写理想的,写幻想,写梦想的,写喜怒哀乐的,什么都有,直抒胸臆,多好呀!”
    与靳老师不同的是,邢老师把交流题目的环节放在了学生动笔写作之前,同样也是很精彩的:
    师:我们这堂作文课,就是要你把刚才捕捉到的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那么,我们在写作文之前,准备给你将要写的文章定一个什么题目呢?要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给文章定下一个好的题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啦!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想作文题目,想好的记下来。巡视发现个性习作题目,相机板书:
一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我快乐 我失落;沟通 从微笑开始……
师:《一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是谁定的题?看来你是从这节课给你的感受这个角度来命题的。很好,老师希望你的文章能够写出别开生面的感受。
师:《我快乐 我失落》是哪一位?能够说一说为什么定这样一个题目?
生:我快乐,在短短的,不到40分钟的时间里,邢老师的作文课使我感受到了快乐,我知道,邢老师就要和我们分别了,我们心里很是依恋,有种失落感。
师:《沟通 从微笑开始》这位同学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中,捕捉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感受,这个题目新颖,有创新,老师真的希望早点看到你的作文。
……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写下了许多精彩的作文题目。现在请你们拿起笔来尽情地去把自己捕捉到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吧!
    看到自己的题目出现在了黑板上,学生的心中怎能不升腾起一种激动和愉悦呢?怎能不亲近作文,喜爱作文呢?
    两节课上,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凝聚着儿童智慧的作文题目,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赞可夫说的一句话:“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也许就是这两节课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效果的原因吧。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当这个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当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把目光投向每个儿童,关注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让他们生命之花在习作中绽放。这时,我们便会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把讲台让给学生,最大可能让每个学生把自己习作中最得意的地方展示给大家。课堂上,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那独具匠心的题目,读读自己作文中那些生动优美的语句,甚至一些用得精当准确的词语,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习作的过程中,揣摩品味,欣赏辨析,合作分享,学会尊重,懂得赏识,体验成功。如此一来,我们就有可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鼓起他们前进的风帆,让他们的个性和灵性在习作中曼舞轻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23:03 , Processed in 0.0767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