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随文诗歌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开 题 报 告[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1 11:2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随文诗歌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歌不仅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它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樊发稼老师说:“儿童和诗歌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他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兴趣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世界本质上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像天地广阔。
诗是文学样式中语言最凝练的艺术,诗歌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多接触、多学习、多创作诗歌不仅有益于课堂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展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有这些都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一些教师尝试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课外补充或当课创作一首诗歌或用以概括课文内容,或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因为选择恰当,时机合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还没有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理论工作者来专门就这一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相关的文章也没有发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1.培养学生浓厚的诗歌学习与创作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通过儿童诗歌创作,使学生积累儿童诗歌常识,提高学生对儿童诗歌的诵读、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儿童文学的热爱之情和厚实的文学底蕴。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观察、认识生活的能力以及儿童诗歌的创作能力。
4.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益。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可以概括为:
1.“随文诗歌”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少年时代是一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孩子们记得最多、背的最多的是电视广告、唱得最多的是肤浅庸俗的流行歌曲。用诗歌取而代之,丰富学习内容,这是孩子们学习的需要。随文诗歌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2.“随文诗歌”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
我们可以依托“随文诗歌”的研究,让学生从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用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发浓郁的芬芳。
3.“随文诗歌”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它要求我们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开展“随文诗歌”研究,正是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适合的诗歌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原创力。
4.“随文诗歌”是优化语文教与学的需要。
通过围绕课题进行对应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验,为目前的小学课文选择或创作一些与课文内容相配的适合学生阅读的随文诗歌将会优化阅读教学,为新课堂增添新的活力。通过实验,编写与课文内容相配的《随文诗歌集》可以更好方便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广大教师备好课提供参考。将诗歌引入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诗歌,久而久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与创作水平,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课题界定及理论支撑
(一)课题界定
诗歌泛指各种形式的诗。诗歌借助于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高度凝练的语言,用很少的文字概括诸多的内容,是文学的精华。
随文诗歌指的是根据课文内容而选择的对课文学习有帮助的诗歌。这类诗歌可以是从他处直接引用的,可以是师生现场创作的。随文诗歌形式多样,可以是古体律诗,可以是现代新诗。
阅读教学是指小学语文课文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本课题通过在具体的课文教学时融入随文诗歌的实验,探讨随文诗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随文诗歌是优化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促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支撑理论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视语言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收集积累语言素材。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生随文诗歌的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3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理论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王崧舟老师等努力倡导诗意语文、诗意课堂。诗意的灵魂是价值引领,没有高尚价值引领的语文是庸俗的语文、粗劣的语文,甚至是罪恶的语文。诗意的血脉是文化传承,应该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美丽姿态。诗意的光华是生命的唤醒,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闪耀生命光华的语文。诗意的情怀是感受复活,就是要学生动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情感、直觉、灵性甚至是下意识、潜意识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词语的肤温,去聆听词语的声音,去掂量词语的体重,去把握词语的脉动和心跳。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说:语文教学过程要诗意策划,即充分地考虑与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中层次的美、活动的美和细节的美,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所酝酿的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情境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诗歌阅读的特点分析
   可以用问卷调查来了解小学生对于诗歌的知晓率,并且掌握不同年级学生对诗歌样式的兴趣程度,这样有益于为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适合的诗歌形式。
2.诗歌对儿童心灵成长的积极作用
    儿童的成长,特别是心灵成长,与诗歌学习有没有某种重要的关联?联系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学生的成长轨迹,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在孩童时代接触、阅读、创作诗歌对人的心灵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3.小学生创作诗歌的可能性研究
    学校“红蜻蜓”文学社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是创作的天才,只要进行适当的指导与引领,学生都能以诗歌的形式写出他们心中的理想。现在要将其引入课堂学习,是不是适合所有学生,有待继续研究。
4.随文诗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随文诗歌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优化阅读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有趣、有韵、有味;二是拓展语文元素,让学生不仅仅学到书本上有关知识,同时也能学到与书本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知识。
5.与课文内容配套的随文诗歌的开发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经过认真深入地学习教材,师生共同寻找、创作与文本相适应的诗歌,既能有益于课文的学习,又能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
6.随文诗歌在阅读教学中的呈现形式及时机的把握


“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随文诗歌的介入,主旨是有益教学。所以,选择什么内容、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什么时候介入有待科学探讨。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
7.诗歌学习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促进作用
随文诗歌除了有益阅读教学之外,还应能够促进学生朗读、审美、语感等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8.建立“随文诗歌”专题网站
将本课题研究的所有资料都在网站上公布,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互动平台,动员更多家长、学生撰写随文诗歌,丰富内容,扩大影响,加强辐射,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
9.形成“随文诗歌”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我们将深入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探索“随文诗歌”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努力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阅读教学风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36 , Processed in 0.0603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