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的度越与建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1 18:3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学的度越与建构作者:张立文
  一、度越“旧国学”
  
  在21世纪的今天,为道屡迁,变动不居,大化流行,唯变所适。“国学热”也是唯时代之所适,为道变化之所需。为了使国学热健康发展,必须度越“旧国学”,以建构新国学。如何度越“旧国学”?
  第一,度越国粹主义。度越国粹主义,不是放弃忧患意识、自强意识和爱国之心,而是度越以单纯的国粹来拒斥欧化主义的蔓延,度越以复古主义来抵制西方文化的涌入,因为单纯的国粹与复古主义既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也与当时中国社会时代精神相背离。同时,必须度越以恢复旧“道统”来反对新统,以恢复旧“国统”来反对新国统,因为两千多年来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国统已经寿终正寝,建构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社会理论思维的道统,在强大的以工业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理论思维的新统的冲击下,旧道统不仅败下阵来,而且已不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第二,度越保守主义。度越保守主义,就是立足于发展国学。既不是复古,也不是国学原教旨主义,原教旨主义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只会成为逆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这会导致国学生命的终结。
  第三,度越狭隘民族主义。国学既是中华多民族共同之学,不能仅看作是汉民族之学,也是全世界华人之学。国学不是民族中心主义,不是排外之学,而是容外之学;不是闭门之学,而是开放之学;不是固守之学,而是发展之学。国学只有如此,才能繁荣壮大、生生不息。度越狭隘民族主义,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国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以及厚德载物、日新之谓盛德的精神,使国学不断日新日日新。
  第四,度越国学中心主义。国学不是游离于世界多元文化之外的学术文化,而是世界多元文化之中的一种学术文化。它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的原理,绝不搞罢黜百家、独尊“国学”。它既不会妨碍、阻挠、压抑异文化的生长,也不会威胁、扼杀、克服他民族文化的发展,而是“以他平他之谓和”。中华民族国学只是作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他文化的一方,与其他文化构成平等、平衡的和谐关系,在他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既没有你克服我、我吃掉你的二元对立关系,也没有你贵我贱、我重你轻的不平不等关系,而是并育不相害,并行不相悖的共生共荣、共立共达的关系。
  第五,度越国学优越思维定势。在振兴中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今天,往往给人造成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什么都优越、什么都先进的错觉。中华民族确有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学术文化,曾占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这种自古以来的“夷夏之辩”的思维定势,在近代西方洋枪洋炮对华夏长矛大刀的冲突中,唤起了中华有识之士的文化自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体认到中华学术文化在近代没有与时俱进,由优势转为劣势,由先进变为落后,由视“夷”为落后而转变为以“夷”为师,向“夷”学习,这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度越国学优越思维定势,才能解放思想,学习、吸收外来的先进科技、制度、观念,以振兴中华。
  
  二、建构新国学
  
  何谓国学?虽见仁见智,但笔者为论述方便,把其规定为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与时偕行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总和。近代以来,曾被规定为中国已有的学术文化,而与古代有异。国学是中华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情感、生命智慧,简言之,是中国心、中华根。心衰即国衰,心亡即国亡;根深即国茂,根壮即国强。就此而言,国学乃中华民族命脉所系、精神所寄。
  在度越“旧国学”五大观念后,如何建构新国学?笔者曾在《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一文中提出,要有全球的新视野、和合的新思维、变通的新理念、生生的新价值、现代的新方法五个方面,现作几点补充。
  第一,国学与社会现实生活。国学就其本质而言,是经世致用之学、生命之学。国学就其源头活水而言,它来自于现实,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生活。这就是说,国学离开了现实社会生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水无源则干涸,木无本则死亡。这是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因此,要建构新国学必须走向现实,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面对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严峻的冲突和危机;面对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观念、道德、信仰在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面对西方强势经济、文化、科技的冲击下所面临的冲突和融合等,要上下左右、中西内外的有机整体地思量求索化解之道,以便开出融突古今中西内外之道为和合体的新国学。
  第二,国学与民族精神生命。国学是与民族精神生命息息相关之学。民族精神生命往往在民族、国家、社会面临冲突危机中凸显出来,民族精神生命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一个民族若丧失了精神生命,这个民族必然走向衰落,所以过去的殖民者要征服一个民族,就是要去其民族精神及其核心价值。一个民族的自立、自强、自觉,便体现为这个民族精神的自立、自强、自觉。在当前振兴国学,就是去掉西学的遮蔽,弘扬民族精神生命。然而,在振兴国学的过程中,一些已被时代所淘汰的东西,亦沉渣泛起,他们打着“国学”的旗号,以售其私,为害国学的新发展。因此,为国学者,应不计功谋利,以国学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担当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生命的自觉使命意识,丰富、充实、发展新国学。
  第三,国学与民族文化的创新。民族精神生命的生生不息,在于民族文化的创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也蕴含着民族精神生命的创新,这是大本达道。无创新,是导致民族精神生命衰老、陈旧以致丧失生命力的主因。
  国学的创新要先从大本达道着手。所谓大本达道,是指位天地、育万物之道。换言之,是指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保合太和、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身心合一、希贤希圣、经世致用的民族精神。这就是说,国学创新的核心价值和基础,是民族精神生命的创新,这是立国之本、立民之体。抓住了此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大本,而不是首先从“小学”着手。
  第四,国学与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是对民族的生命存在和民族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是对民族价值理想、终极关怀的执著追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思想、精神灵魂、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的共同维护、共同信守的生命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国学),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和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价值和基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网络普及化的新形势下,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要求作为其源泉、载体、价值和基础的国学,有新的发展,以适应新形势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需要,所以建构新国学是时代的理势。
  第五,国学与中、西、马。中华民族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互动、交流、对话,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发展的新时期。中华民族文化在受容、吸收、改铸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中丰富、发展了自己,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融突中而中华民族化,即中国化的西方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西、马文化的融突而和合中,必然转生为中华民族新文化形态,即新国学。
  这种情境在国学演变的历程中曾出现过。唐和宋初的儒教文化、道教(家)文化、佛教文化互动、交流、对话,并提出兼容并蓄的文化整合方法,但没有融突而和合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经宋明理学家出入佛、道之学几十年,并尽究其说,而后返诸《六经》,终究融突儒、佛、道三教之学而和合为新的理论思维形态的理学,开创了理学的新学风、新精神,体现了时代精神,使中华民族国学发展到“造极”阶段。当今,我们必须像宋明理学家那样,出入中、西、马几十年,尽究其说,才能融突而和合为一种新的理论思维形态,塑造出中华民族现代的新民族精神。我们期盼一个中华民族国学发展的新的“造极”时期的来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自《理论视野》2007年第1期)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26 , Processed in 0.07304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