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突破阻遏“新课改”的痼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7 15:4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突破阻遏“新课改”的痼疾
——以“作文思维观”取代“作文常识观”
王大绩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酝酿阶段,就有一个著名的问题:“冰化了以后是什么?”回答“冰化了以后是水”,这就是一种“常识”,作文的空间可以容纳它;但不能只是这一种答案。回答“冰化了以后是春天”,就展示了一种思维的迁移,展示着写作的广阔天地。问题是,在相当数量的写作课堂上,甚至在作文评阅中,这种思维迁移的天地被视为禁区。尽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仍然不能使“作文常识观”消融。
  例如,面对“图书阅读率下降,网上阅读率提高”这样一则写作材料,考场作文只局限于谈“阅读”;面对“北京的符号”这样一个标题,考场作文只局限于写故宫、老舍的作品等“北京以往的符号”,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一个中学生了解“阅读”,一个北京的孩子了解“北京以往的符号”,不过分,但也不是义务,不是他们必须熟悉“阅读”,熟悉“北京以往的符号”,有细节,有感悟,能够保证写一篇优秀作文。学生应该具备由作文材料或作文题目向自己熟悉的生活迁移的思维意识。
  正是“作文常识观”阻遏着这种写作必须的思维迁移意识。
  在北京,经过阅卷领导小组充分讨论,才形成这样的共识:“说苏轼是北京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北京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浅尝辄止、自以为是、不求甚解的时候,石钟山下的苏东坡就可能成为北京人仰慕的一个符号了。说司马迁是北京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北京人迫于种种压力失掉了尊严和信仰的时候,‘天地苍茫一根骨’的司马迁就可能成为北京人仰慕的一个符号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北京的包容与大气,又有什么绝对永远不能成为北京的符号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都可能成为符号,而让它们真正成为某种符号,必须仰仗的则是写作者卓越的思维。”(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200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命题总体评价》)
  而在某些省市的阅卷中,就未必有这样符合“课标”的认识高度,“作文常识观”仍居主导地位。就是在北京,面对2008年“广口瓶装填实验”的材料,阅卷领导小组中某些成员也未能正视题目中“请就以下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的明确要求,主张订出所谓“一等立意”、“二等立意”的荒谬标准。如果“作文常识观”借助阅卷领导者的权力,反馈到作文教学与备考中去,必将严重地阻遏“课标”的落实,进而制约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的阅卷老师至今仍然不能自拔,还在挑剔作文题目材料中的毛病:这不是“实验”,顶多是个“演示”。这种挑剔也是“作文常识观”的一种反映。作文题目和材料给出的无非是一幅生活场景。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名不副实的事情。这不恰恰可以是“请就以下材料,展开联想”的一个角度吗?很多杂文不就是这样切入展开的吗?
  每年高考之后,众多专家、学者纷纷评说高考作文题目,也产生相当恶劣的影响。他们根本不是在评说作文题目,而是在公众面前竞相展示各自片面、狭隘的认识水平。
  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引发了一场“关注现实热点”的热议,这也是一种“作文常识观”的反映。从“作文思维观”的高度看作文题目,并无哪个命题更贴近现实,哪个作文题目更疏离现实的差异。并非直接给出现实热点的题目就贴近现实,给出诗歌、寓言或历史性的题目就疏离现实。
  固然,“兽首拍卖”、“明星代言”、“品味时尚”和“我说90后”等作文题目,在直接要求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新闻热点;但这只是作文题目涵盖的一个侧面,正如“冰化了之后是水”。
  这里,我们就用2009年新课改辽宁卷的作文题目“明星代言”为例,说明一下“作文思维观”吧。仅就“明星代言”而论,题目就给出了五个角度:甲“认为可信”,乙“表示愤慨”,丙“给予理解”,丁“主张负责”,戊“呼吁监管”。其中每一个角度,都连通着学生熟悉生活的空间。
  再看具体些:甲的发言涉及“名称与实际”、“多数与少数”、“调查与信度”、“自信与听信”等诸多领域;乙的发言涉及“传统与时尚”、“宣传与质量”、“典型与个案”、“调查与民情”等诸多领域;丙的发言涉及“友谊与义气”、“盲从与明察”、“受害与害人”、“知情与责任”等诸多领域;丁的发言涉及“表象与实质”、“精神与物质”、“责任与追究”、“法制与自由”等诸多领域;戊的发言涉及“综合与单一”、“专责与兼管”、“先禁与后罚”、“国际与国内”等诸多领域。而每一个领域,也都连通着学生熟悉的生活空间。
  如果统观,那2009年这个高考作文题目与前些年考过的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相信自己与听信他人”等,几乎没有实质差异。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文题目是极其开阔的,我不能,任何人也不能,就是全世界的人合在一起,我们的思维也不能抵达作文题目的边际——吾思维有涯,而文题无涯。用这样的“作文思维观”打开“作文常识观”封闭同学思维的枷锁,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第一步。
选自《语文报 高考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12:20 , Processed in 0.0791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