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9 11:2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转载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流理念和统一目标,现实的作文教学实践促使我们思索这样一些问题:究竟有无必要把"创新"作为中小学生作文的统一要求和主要目标?中小学作文教学是否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重任?中小学语文教育又该建立怎样的一种作文教学观?
  
  一、基础教育写作教学的目标定位
  
  写作的宗旨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标新立异"还是为了表达真情和表现生活?应该说是后者,而"创新"并不是写作的根本任务,也不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写作主体(即作者)通过自己的写作成品表现生活,表达感受,与写作受体(即读者)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努力感染或感动读者,从而给他们以某种审美享受或人生启迪,这便是写作的真正要义。正如刘锡庆教授所言:"作文的本质,即是娴熟地运用书面语言,去微妙精深地表情达意。"①写作之所以力求创新,是为了增加作品的吸引力,给读者以更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如果把创新当做目的来追求的话,实际上违背了写作的宗旨和本质。
  "创新作文"相对于过去模式化的作文教学而言,是一种有意义的变革。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做到不拘一格,有所创新,这一要求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应该注意到,把它作为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推崇和大力倡导的写作理念和训练要求,不仅违背写作活动的规律,而且由于目标定位太高,也是脱离学生实际的。
  写作要从"体验"到"思维"到"表达"都做到创新,这实际上是对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要求,而不应该把这作为基础教育中对广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因为写作要想篇篇出新,这不是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能获得成效的,而是需要写作者的大量积累作为基础,这种积累与写作者的生活阅历、专业素养、阅读活动、思维方法和写作实践等密切相关,特别是要有对社会人生的丰富感受和真切体验。正在进行语言学习和知识积累的中小学生,无论是生活阅历还是语言素养,都尚未拥有丰富"库存",要求他们写作必须创新是不现实的。在当前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由于成长环境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很多学生因难以做到"创新"而无法获得理想分数,以致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写作兴趣。对此,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教育"不是要去将千分之一的学生培养成作家,而是要去关注其他的九百多人",②是十分中肯的提醒。
  从中小学生的写作活动来看,他们正处于学习写作知识、习练写作技能的阶段,能够用书面语言相对流畅且有文采地表达真情实感、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就已经很不错了,这理应成为评判他们写作质量的恰如其分的尺度,而不能以"创新"作为最高或最优的评判标准,否则便会在反对模式化教学的过程中步入另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式之中。正如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所认为的,"学生文字里面的逻辑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最重要"。③设想如果有学生写的文章是用普通的手法表现传统的美好事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没有"创新",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去肯定和提倡甚或打高分吗?不妨想一下,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又有多少"创新"的成分在里面呢?但正是由于它所表达的真善情感和"大味至淡"的特色而具有恒久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的目标设定,对初中段(7-9年级)的要求首先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第一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第二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新的表达"(第三条)。对高中段的要求首先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第一条);"能考虑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第二条)。很明显,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能够"感情真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其中"多角度观察"和"有创意的表达"等要求固然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视,但这样的目标定位应该是不同于文学创作的要求的。特别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这就在提醒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需要来设定相应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评价,而不是一味按照文学创作的要求把"创新"当做作文教学主要乃至惟一的目标维度。
  写作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感悟"活动,产生这种感悟的本源只能是人的生活实践(包括阅读活动)的积累。生活实践不仅是提供写作材料的源泉,也是引发写作者写作激情的动力所在。作文的创新能力确实可以体现作者丰富的想像力等素质,但是这种素质只能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形成。忽视这点,就难免会在作文教学中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况。不少人认为既然创新作文是一种能力,便纷纷探求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途径,例如被称之为"作文游戏"的"词语连缀"就很时兴,出题者提供一组在意义上毫无关联的词语,要求写作者把它们连缀成一篇有规定字数的完整文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作文游戏"可能会引起学生一时的兴趣,对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的培养有一定作用,也会产生一些组合巧妙、文笔生动的文章,但是这种"文字功夫"与作者亲身体验生活而获得灵感的写作活动是根本不同的。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写作技巧的训练是必要的,但是以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以依靠一种"程序操练"就能培养的话,那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义务教育);"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普通高中)。而上述"作文游戏"由于不是受实际生活的触动和激发来行文,从而使文章缺少了真情实感的内核,因而只能是一些为了"连接"而拼成的文字而已,从这类文字中可以看到"聪明机灵",却看不到才情文质,更看不到生命的质感和精神的力量。作为一种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让学生"游戏"一下文字未尝不可,但应该明确的是,依靠"游戏"的方法是写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作文"的。
  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能够用书面语言表达真情实感,进行人际交流,更好地感受和表现真善美,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我,这便是基础教育写作教学的目标定位。
  
  二、作文不应缺失生命的质感
  
  "创新作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自我抒发空间,使学生的写作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他们更自觉地追求思想观点的标新立异和语言的生动鲜活,内容上也不乏生活气息。但是从总体上看,缺少的是表现生活中更有分量的东西,往往内容生动有余,思想容量不足,特别是普遍缺少一种对生活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和深沉感悟。对此,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学生作文过于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而很少去关心个人以外的东西,很少能够看到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的对社会、对民族、对世界的关心和感受,缺乏一种大气。"④而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曹文轩则做了这样的概括:"这些年看了太多的少年文字,十之八九竟都是一副看破红尘要自绝于世界的‘清冷模样',你想不明白这个世界究竟在哪里伤害了他,也不知他的内心之灰色到底是否来自于他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但就是那样的姿态--一摆千年的姿态。纯真不再,温馨不再,美感不再,崇高不再,庄重不再,雅致不再,真诚不再,阳光也不再,剩下的就只有一片阴霾与心灰意懒。"⑤
写作应该表现"真性情",但并非"随性"就能"所至"。作家水平的高低和创作成就的大小,并不只是依靠写作"才华",最终取决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人生观、人格品质、生活阅历、敬业态度、文学素养等。光靠对写作的一点悟性和偶尔萌发的灵感,虽然也可能写出一些不错的文章,但最终会因为缺乏积累而"江郎才尽"。
  近年来不少学生的"创新作文"折射出来的生活观念和做人心态,要比培养创新能力更值得关注。现在社会上流行"轻松写作"的时尚,文章似乎成了一种仅供人们饭后茶余进行"消遣"的文字,一些报刊也开设了取名"游戏文字"的专版,大量"轻松"写出的给人"轻松"感觉的文章充斥版面。文化成为一种"消费",表现真事真情的生活内容被认为是太"正规",作者和读者都满足于在虚拟性的文字空间中怡然自得,而那些虚拟、虚饰乃至虚假的东西则往往是打着"创新"的旗号的。笔者曾让100余名在校中文系大学生以《回归》为题作文,由于文体不限,给学生的发挥空间是很大的,结果有83%的学生采用的是虚构或虚拟的写法,虽然其中不乏构思独特、情节生动的文章,但却缺乏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真实的力量。而在他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能引起心灵触动、感动甚或震动的题材,却没有想到去写或者不愿意去写。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前所提倡的作文惟"创新"方为上乘的导向不无关系。
  这种浮泛的文风正在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写作行为。时下许多中小学校流行"快乐作文"的教学模式,社会上举办的此类作文辅导班门庭若市。让初学写作的学生不再把作文看作是烦恼的事情,而是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写作,这对调动其写作兴趣、树立写作信心,自然是有积极意义的。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无可非议,只是不要因此让青少年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写作就是一种很轻松很快乐的事情,或者以为只有心情快乐的时候才能写作,而无须再付出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劳动。
  有必要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需要作者倾注自己的心血,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这种积累,来自亲身实践和深入体验,来自大量阅读和反复练习;同时还应该明确,写作虽然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文章只要不是锁在抽屉里仅供自己欣赏,而是有一定的读者,就应该顾及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强调这点,并非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树立对写作行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写作事业的使命感(尽管对学习写作的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同样是必要的),而是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写作,不是随心所欲地"堆砌文字",更不是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游戏文字"。真正的写作从来都是严肃的甚至是"沉重"的。
  让学生在拿起笔来写作时,不再受到考试的重压,不再只是被现实的功利因素所驱使,引导他们热忱投入生活,积极参与实践,注重人生积累,这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三、作文教学应强化人格意识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重视对写作客体和写作载体的训练要求,而忽略了写作主体和写作受体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写作主体在其心理结构的内部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人格意识,由于其表现形式的隐性特征及应试教育造成的明显功利性,往往被忽视。也即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关注和强调的主要是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方面的要求,却忽视了写作者自身的内在因素与写作的关系,忽视了写作成品的社会效应。
  写作活动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就是文章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就是作者的人格力量。
  人格是个体与所处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所谓人格意识,指的是人之所以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的观念,它涵盖了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和伦理学上的道德观。正是人格意识统摄着写作主体心理的诸多复杂因素并使之成为一种主导倾向,这种主导倾向不仅制约着写作者选材立意等文章诸要素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写作者自身的行为规范,这二者应该是统一的。⑥人们的个性存在差异,而对人格的要求应该是趋同的,因为它体现了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人格意识的基本内涵体现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其中"真"是写作的前提条件,它要求作者真诚对待写作,真实反映生活,而不能一味胡编乱造,弄虚作假;"善"是写作的道义准则,它体现了作者的良知和道德,要求写作行为注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不能只顾个人宣泄,不顾社会效果;"美"是写作的理想境界,它既要求作品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也要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努力使自己具有完美的人品。
  可见,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既是写作者人格意识的基本内容,也是激励写作者进行创作活动的巨大动力。而对于一个具有健康人格意识的写作者来说,真善美既是他进行写作活动的永恒要求,也是他对自身人格的基本要求。背离这点,其人格意识和写作行为就可能迷失方向,走向委顿堕落。
  作文教学观念的开放不等于摈弃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写作应以诚信为本,不能为了"创新"而不遵守基本道德准则。在引导学生大胆想像、勇于创新的同时,应该提醒他们,写作需要张扬个性,但不要忘了追求和表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事物,不要丢失做人的起码良知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由着自己的性子写文章,把所有"反传统"的思想认识都视为"创新",显然是失之偏颇的。正如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所指出的:"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内心必定要充实。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能失缺的。"⑦
  写作活动有其自身规律,写作教学应该遵循这种规律进行。在作文教学中,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状况,一概以"创新"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其写作活动,势必会出现为了"新"而"新"、没有"新"而硬出"新"的情况,甚至为此不择手段。近几年高考作文中,总有一些被视为"构思新颖"的习作获得高分甚至满分,实为抄袭之作,究其原因,与一味强调"作文创新"而忽视作者人格意识的导向不无关系。一些看来很有"新意"的文章,无非是表现形式和以往有所不同而已,虽然这种不同体现了某种创意,但是缺乏来源于生活土壤的思想的"灵光",缺少生命的质感和精神的重量,必将导致文章的平庸和浅薄。
  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绝不是一味崇尚"虚拟"和"另类"的内容,从而使写作变成一种纯娱乐的时尚行为。不能因为倡导创新作文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惟"新"即"优";更不能以模糊价值观念、消弭人文精神作为代价,这在整个社会注重物质享受、把写作当做纯粹消遣娱乐的"游戏"的今天,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师生明确,诉诸实感,抒之真情,追求善美,平实为文,是写作的基本要求;通过写作活动陶冶情感,净化心灵,提升人格,丰富精神,则是写作的价值所在。
  
  ①刘锡庆《理想的中小学作文教学》,《语文建设》,2002.10 ②温儒敏《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8 ③《人才•作文•阅读》,《新闻晚报》2003年11月25日 ④《中学生作文怎么了》,《文学报》,2002年5月9日 ⑤《知名作家给"新概念作文"泼冷水》,《文汇报》2004,年1月20日 ⑥林可夫主编《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第36页 ⑦《中学作文严重缺钙》,《青年报》2000年11月12日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2:01 , Processed in 0.09307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