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铁芳:随感之何谓语文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4 10:4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铁芳:随感之何谓语文教育



       昨天在长沙铁路一中听了两节语文课,一节是古文《爱莲说》,一是一堂生活语文课,讲生活中的广告词的写作。课后要我点评一下,我发表了一点自己关于语文教育的几点看法,供大家思考。感谢上课的两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这里是就当时的发言重新加工而写成。

       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说,语文的重要性远在我们的想象之外,或者,无论我们怎样重视语文教育,都不会过分。正因为如此,谈到语文以及语文教育,不由得让自己内心充满着一种敬意和神圣感。可以说,关注语文和语文教育,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一
        语文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我们是否还需要不断地思考何谓语文教育的问题?
        有人提出,人即语文。这个观点虽然有些笼统,但对我们思考语文还是很有帮助。语文的本质还是要回到人,回到人的生活。这意味着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不仅仅是课文的基本理解,还需要回到学生,回到学生的生命世界,回到活生生的生活。换言之,在促进语文知识理解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课文的教学启发人对自我生命与生活的理解,启发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否则,语文就必然沦为应试的工具,语文就没有回到人这一根本性主题,而是让人服务于语文知识。
       语文向人的回归,还有一层重要的意思,那就是语言。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这个意义上,语文就是给每个人建构生命的家园。什么样的语言意味着什么样的家园,贫乏的语言意味着贫困的家园,优美的语言意味着丰盈的家园。由此,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显现出来: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的汉语言体验之中,确切地说,是激活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与认同,增进学生对汉语言之优美经验。这意味着怎样促进他们积极地理解、体会优美的汉语言,乃是语文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目标。当课堂变成急匆匆地赶路,完成我们预设的知识性目标之时,学生对汉语言的体会就会被遮蔽。
       二
       古典语文教育又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需要古典语文教育?
       我以前从没有想过为什么需要古典语文教育的问题,好像这是一个自明的问题。其实不然。古典语文教育的目标当然包括对古典语言知识和相关能力的培养,这是基础性的目标。但好像还不止于此,古典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至少还包括对古典语文魅力本身的体会,让学生融入古典语文情境之中。这意味着古典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古典语文与其现代译文之间的关系,避免匆匆地以古典语文的现代理解来取代学生对古典语文自身的体验。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或许这就是学生亲近古典语文的基本方式。当我们总是一点点把古典语文揉碎,揉成现代的片段,古典语文自身的魅力就大大减少了。这就好比我们阅读外国优秀作品,无法进入外语自身的阅读美感之中,而只能匆匆流连于汉语言译本的变形的意境之中一样。
       三
      古典语文的现代意义又是什么?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语文的同时,怎样把古典语文融入当下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
      学习古典语文,有一个基本视界问题。古典语文的基本视界当然首先是回到古人,体会原作的意义,也就是全面体会读点语文自身的内在意蕴。但学习古典语文还不能止于此,我们进入原作的视野之后,还需要回到今天,回到学生自身的当下视界之中。这意味着古典语文意义的再创造,也就是把古典语文的理解背景进一步扩大,延展到当下,从而激活古典语文的理解空间,由此而让古典语文活化在学生当下的生命世界之中。这就是伽达默尔讲的视界融合,也就是原作的视野与当下学生自身视野的融合,古典语文的意义就在这种视界的张力之中充分展现出来。
      四
     什么是生活语文?
     生活语文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生活离不开语文,没有语文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语文也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是死的语文,封闭的语文。问题是什么样的语文才是生活的语文?这里面的关键词当然就是生活和语文,这意味着生活语文课应该既有生活味,又有语文味。生活语文的基本出发点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欣赏生活中的语文的优美,当然也发现、批评生活中的语文的平庸和缺漏;二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创造、使用优美的语文。体验、欣赏、创造、评价生活中的语文,体验、欣赏、创造汉语言的优美以及汉语言的丰富表达力,这就是生活语文的根本之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23 , Processed in 0.1477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