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教学应具有鲜明的“对话性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6 21:3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教学应具有鲜明的“对话性格”[zt]

                                
   “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作文教学而言,必须在充分认识作文本质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运作机制,使作文教学的命题、表达、评价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
    众所周知,文章是用以交流的,而发表文章,是将自己的观点、情感展示、诉说给他人,是一种与读者的对话活动;阅读他人写的文章,则是能动地接受或改造作者观点,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是一种与文本、与作者进行的对话活动;即使是阅读自己写的文章,也是此时的我与彼时的我之间的对话活动。所以,作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对话活动,必须建立以对话为核心的作文教学运作机制。
    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在思想上缺乏对作文本质的深刻认识,把作文教学视为一个“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的单向过程,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缺乏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关注;在实践上,过分重形式训练,过分思想内容的正统,导致“八股”、“假话”、“套话”的大量繁衍,缺乏发自学生内心深处,闪烁着生命光华的“真心话语”。
    为此,作文教学当具有鲜明的对话性格。所谓“对话性格”,指的是作文教学必须牢牢把握作文是对话的本质,在作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对话意识,充分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使作文教学具有鲜明的对话色彩。确立这种“对话性格”,使作文成为了一个学生与生活、读者、文本之间展开对话的多维度空间,学生成了“对话”的主体。在这样的对话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学生的生命情感得以宣泄,“真心话语”得以表露,从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使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感受到成长的愉悦,同时,更加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话语天地”。
(一)、命题: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原用来指写作要言简意丰,使作品有丰富的内涵,用在作文教学中也同样非常贴切“八分之七的水面下的冰山部分无疑是丰富多才的生活,八分之一的水面以上部分则是从某些角度反映生活的作文。如果这样的比喻成立的话,那么“命题”则是一个促使学生将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之所得转化成作文的“枢纽”,一个操作体系。好的命题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就像一扇“天窗”,有一种打开学生心灵的力量,让学生通过启发“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使人一吐为快。又是一个能容纳各种不同声音的话语空间,各种不同的声音只要是健康的、真实的,都有发言权,充分展示生命的多姿多彩。现举一些命题类型:
  1﹑发现型。生活是海洋,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通过命题,促使学生去发现以往不曾发现的,获得新鲜的感受,以使其有浓厚的写作兴趣。比如教师为培养学生敏于发现的能力和细腻的观察的能力,设计了一项名为“寻访古老事物”的作文,其操作程序是这样的:(1)首先在家里或其它地方寻找你觉得最古老的东西;自私观察,把能体现它古老的特点写下来;(2)寻访了解这项事物的人,请他讲一讲与这个事物有关的故事,并作一些记录;(3)根据观察采访所得,将资料整理成文,并给文章取一个能吸引人的题目。这一个命题将学生的视线引向了平时较少关注的领域,通过观察、采访等手段,引导学生细致地发现,同时也使学生交往、倾听等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写作具有鲜明的对话色彩。
1﹑体验型。学生不是生活的局外人,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更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从而成为作文的素材。比如,教师设计的作文题为“信用卡”,其操作程序是这样的:(1)借用父母的信用卡,用一段话描述信用卡的外形、图案;(2)采访父母,请他们介绍该使用卡的功能,使用方法;(3)用这张信用卡进行一次消费(或进行一次取款),把消费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写下来;(4)把上述材料整理成文,这样的命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的热情,在体验生活过程中认识生活、记录生活、热爱生活。
3、评价型。“对话”不能缺少评价,学会评价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对话”意识与能力。比如中秋节前后,市场上月饼大战开始,我们便让学生写“关注月饼”的作文,鼓励学生去商场、超市,观察各个品种月饼的外包装、色泽、香味、图案。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看看月饼的内馅,品尝以下滋味觉得哪一种月饼最令人满意。同时,统计或咨询一下单位时间内购买月饼的人数,比较一下哪个品牌的月饼销量较高,然后撰写成文。通过观察、调查、统计,最后评价形成文字,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表达:引导学生与读者对话。
    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写作教学,多数语文老师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思考文章的读者的问题。读者对写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没有明确读者的文章、书籍、报刊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在写作表达中引导学生与读者对话,能激发学生的倾诉冲动,使学生在作文中更表现出生活活力,说出心里话 ,还学生作文的“本真”。
1﹑确立读者。读者是对话的另一端。在写作中确立读者,实际上是给学生下了一个轻松、美好、人人都能接受的命令,即给了学生一个更现实的写作目标。写作主体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引起读者的关注、共鸣、赞扬必然全力以赴,有更为强烈的写作欲望。所以确立读者可以强有力地拉动整个写作链。即便找不到实际读者,也可以由教师扮演角色来读。比如县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创建文明社区”活动,这是一次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动笔锻炼的好机会。我们便设计了“我为创文献一计”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在社区展开调查,提出自己的设想,并撰写成文。确实本次活动的读者为居委会干部、社区负责人等,请他们过目,并提出意见,如果他们评价很高,或者有建议被采纳,则文章被评为“优”。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把评价权交给了最有评价权的人,促使作文教学的社区会化,强化学生觉得对话意识与写作责任意识,是学生的作文表达具备了明显的“对话性格”。

2、虚拟阅读期待。所谓“阅读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必然在心中有一种对文章的预设、假想、要求,这就是读者的“阅读期待”。“阅读期待”往往会影响写作时的方式、风格,所以在确立文章之后虚拟的“阅读期待”,有利于学生写作时的表达。比如在教学“书信写作”时,教师就有意识的虚拟“阅读期待”。教师先问:“学生们,你们平时家里谁辛苦?”许多同学都说是妈妈。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妈妈家里、单位里辛苦工作的情景。回忆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想一想:假如明天是妇女节,你觉得妈妈最想、最需要听到怎么样的话语?学生便自由的想象、自由表达,最后下笔成文。由于实际读者清楚,又虚拟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所以使学生的作文充满了真情实感。
(三)、批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就成为了一种存在的事实,成为文本。但文本并不是保守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作文完成后,即便是小作者本人也成了读者。他应和读者、教师一起评判文本。与文本进行又一次深度、理性的沟通。在这评判的过程中,教师的批改无疑是相当的重要的。他引导着学生“对话”意识、“对话”能力的发展,它实质上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1﹑强化评语的“对话”功能。评语并不是作文教学过程的终结,而是引导学生反思,批判共鸣的载体。所以评语必须要有“对话”功能,引起学生对习作的反思与批判或情感的共鸣,对学生实施教育,使作文教学同时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我家里有些不顺心的事,妈妈回来了,我仿佛又进入‘死亡谷’。到爸爸那里还是到妈妈那里?老师,您能告诉我吗?”这位老师立即约这位女孩谈心,给她安慰。平时多给她微笑和鼓励。同时又在批语中写道:“谢谢你把心里话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唯其如此,作文才能成为师生之间的“情感通道”、“对话平台”,作文教学才能体现“关爱生命发展”的主题。
  2﹑建立评语的“对话机制”。如批改前将所有学生的作文通览一遍。这样做,便于教师把握整个班本次作文的总体风貌,从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把握学生作文的共性,在作文教学中予以关注;也便于教师发现典型问题,把握学生作文的个性,迅速面批。这样抓住“共性”与“个性”,使批改有鲜明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在批语中引导学生对话:如甲同学的条理性正是乙同学缺乏的,就在乙同学的作文上批上:“请你去学学甲同学的作文,他的作文写得可有条理了,相信你通过修改,也能做的像他一样好。”这样,即使甲同学得到激励,又使乙同学有榜样可学,同时促进了两位同学的“合作学习”。
    通过对话,使学生的作文具有鲜明的对话性格,不失为一条有效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的“绿色通道”。
    (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7、8合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6:35 , Processed in 0.09782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