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参加市小语六下教学研讨会学习汇报 文/李淑琴[孝感航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1 01:1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学习中提高    在实践中提升
——参加市小语六下教学研讨会学习汇报
文/琴风
    5月13日至14日,我们六年级的四位语文教师在市直体育路小学参加了由市教科院举办的孝感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教学研讨会,我们和与会教研员及老师们观摩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录像课,观摩了来自玉泉小学刘圆圆老师和区实小的张翼老师的阅读教学同课异构现场课,课后参加了由管季超教研员主持的现场研讨,对课例进行评析,提出了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听取了赵洪主任的大会总结和指导性意见。这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阅读教学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使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提高我们新课程的实践能力,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指导意义。通过学习与交流,我们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多了一份收获,多了一份思考。
    前两节录像观摩课是武昌实验小学的蒋卉老师执教的是阅读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蒋老师那扎实的语文功底、高超的驾驭艺术、精妙的教学智慧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叹为观止。文本所记叙的事情年代久远,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加之文本篇幅较长,语言非常平实,学生很难被文本打动。如何克服这两大难题,蒋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她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去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内涵,拉近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距离。李大钊的形象顿时丰满起来,她让学生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可亲的,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可当他面对工作时,面对凶残的敌人时,他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李大钊的形象在课堂上鲜活起来,学生随时能聆听他的声音、呼吸乃至内心表白。蒋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既能“深入”,又可“浅出”,她根据长课如何短教的原理,站在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线索、场景描写进行了第二次重构,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由“坚决”品析到李大钊的毫不犹豫,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咀嚼到他留下的决心;由“多么重要”感悟到主人公那伟大的灵魂。两节课有详有略,有张有弛,重其所重,略其所略,不拖泥带水,浑然一体。
  后两节录像观摩课是杭州市蒋军晶老师执教者阅读课文《鲁滨孙漂流记》的教学。他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阅读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和知识把课文读懂,引导学生粗知课文大意,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本组“走进名著”的编排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阅读整本书的概念,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蒋老师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阅读“梗概”与“精彩片段”,做了一次次精彩的高效的“名著导读”,学生阅读着,饶有趣味地探索着发现着,阅读整本书的欲望萌发了强烈了,走进名著的目的实现了。
  玉泉的刘老师和区实小的张老师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从家常课这个角度看上得也很精彩。我体会,她们的精彩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精彩来自她们对文本的细致准确的解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强调对文本的细读,才能把握好文本,驾驭好文本。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美丽端庄的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在于她的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入科学的忘我精神,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人生价值。两位教师都紧紧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课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丰满了起来。二、精彩来自两教师对于年段特点的把握和对本组教材的把握。刘老师第一课时重在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抓住长句子重点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理顺文章层次结构,初步理解“美丽”。张老师教学第二课时,她紧紧抓住重点语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悟中提升。她牵住句子“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辐射到另外四个重点句的理解感悟。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玛丽·居里对科学的执着与献身精神,她分层设境,抓住“终日”“烟熏火燎”两词,分五个层次引导阅读理解感悟,学生越读越好,越悟越深,进步看得见。三、精彩还来自两位教师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和积累运用,玛丽·居里的人格内涵叩击着学生的心扉,扎实地教学,平实地读书,浓浓的语文味在课堂上涌动着。四、精彩来自两位教师恰当的引导,六年级学生不爱发言,课堂上沉闷,教师恰当的启发鼓动都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听了他们的课,我心里也有一点别扭,这两节课说得是同课异构的课,可是一文本的两个课时怎么也无法去比较异同,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理解同课异构的。我的理解应该是同一教学内容,教者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者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会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这里的同一教材内容应该理解为同一文本的同一课时的设计,也可以是完成课文的所有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教学策略不同,实质是殊途同归。这样才能有可比性,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教者的教学水平。
  在这次学习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如课堂上“如何训练语言又注重情感熏陶?”“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如何整合?”“如何简单教语文?”……
    总之, 学习是短暂的,记忆是深刻的,回忆是美好的,追求是无止的。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提升。              (2010年5月15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4:58:52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15:33 , Processed in 0.09130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