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语文教师成长个案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4 18:4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著名语文教师成长个案分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站   
         


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现已著名,进入专业发展成熟阶段的典型人物进入了笔者研究的视线。现试从散见于各类报道及其本人的部分文字中选择几个代表人物分两组展开述评,探寻其专业成长的轨迹。

一、韩军和袁卫星

韩军,北京市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的省市级专家)、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省级教学能手。19931月,在全国语文教育界首次提出“人文精神”的概念(比文学界早半年),由此引发九十年代持续多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19996月在《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发表长文《反对伪圣化》,在社会各界引起较大反响。20009月,发表《“新语文教育”论纲》,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新语文教育”概念。在全国上公开课、讲学200余场。现在任教于清华大学附中。

 袁卫星,1970年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1990年参加工作,全国中语会语文教改研究中心理事,上海《语文学习》1998年第9期“全国优秀青年语文教师”专栏人物,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封面人物”,全国青语会2001年“全国优秀青年教师”通讯介绍人物,主持国家级课题《个性化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获市首届教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获第三届全国语文教师教学业务大赛 “四项全能”称号。撰写的100多篇教改实践论文先后在《人民教育》《北京教育》《上海教育》《江苏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刊发表,其中13篇论文获全国论文一等奖,10篇论文获江苏省一等奖,专著《中学语文教与学》获首届“语通杯”全国语文教研成果大赛专著类一等奖,《美丽的过程》获江苏省首届群众文艺五星奖提名。

上述二人,属于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步入了专业发展成熟阶段的典型,是很多年轻语文教师仰慕的新星,在这两个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无论是韩军还是袁卫星,专业起点至少从学历来讲并不高,都毕业于师范专科学校,但其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背景为他们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

“从走上教师岗位第一天起,我的阅读超出了平常的语文教育圈子,把触角伸展了文学、文化、哲学类典籍报刊上。除了《读书》《新华文摘》《二十一世纪》《哲学研究》等语文教育学科外的杂志,《西方哲学史》《西文现代哲学》《中国思想史》等书籍,都是我钟爱的。

正是这些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影响了我的学术思维,使我能够从哲学、文化的角度,来对语文教育进行宏观的思考,使我对愈走愈狭窄以至拐入死胡同的纯粹工具化的语文教育,有了一定的反思。在僵硬的语文教育理论指导下,语文教育的确有愈来愈背离自身本真、背离汉语教育民族化的趋势。于是,我才有了一系列文章。”20
“到翔宇之后,读书方面最大的收获是开始孤身一人,孤灯一盏地与思想家对话:孔子、墨子、老子,佛学大师、禅学大师,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草原部落、北大抽屉,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康德,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思想家赋我以哲,使我开始跳出学科教学的小圈子,从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去探求教育的哲理和诗意。” 21
他们的阅读视野宽阔,有良好的积累。他们的写作不只仅限于学科教育的论文,下水作文,散文和诗歌亦有涉足。袁的文艺创作《美丽的过程》获江苏省首届群众文艺五星奖提名。1999年曾以在读高中读大学以及工作后的三首同题诗《致宝岛》为教材,向全市同行公开执教《亲近诗歌》一课。 

(二)通过个人努力不断优化的外部环境 
 韩军最初不认同教师职业,“1981年,19岁,我从一所高等师专毕业,我去了一所中等师范任教。做教师,本不是我的第一选择,执了教鞭,是不情愿的。不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而是这个职业选择了我”,22但他依然敬业,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获得了一系列荣誉,32岁时,成为特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付出的努力是无须置疑的,同时,由个人的不断努力而获得的外部环境的支持,对于韩军的专业成长作用明显。“连续多次被全校教师投票,推选为市(地级市)级优秀教师。当时分到我们学校的市(地级市)级优秀教师名额有限,每次只有一名。而我成了全校获得荣誉称号最多级别最高的人。”“1991年,我参加全省教学能手讲课大赛,被评为文科组第一名,荣获‘山东省教学能手’称号。同年,还被推选为‘山东省优秀教师’。”“我35岁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那么多耀眼的光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近年,又兼任《中国教育》杂志总编辑,主持全国最大的语文教育网络论坛"韩军在线",担任《中国青年报》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评委等等。” 24
袁卫星时年26岁就在一次由学校领导主持的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喊出了"学校给搭多长的梯,我就能登多高的楼"的口号。这一年,成为市教坛新秀;第二年,成为市教学能手;第三年,成为全国中语会教改研究中心理事;第四年,成为市学科教改带头人;第五年,成为市首届名教师;第六年,“双破一拔”,成为全市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

荣誉和花环是对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专业成长的勉励和督促,是优越的外部环境的具体体现。

(三)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理论指引

观察这两个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分析他们的教育思想、理念,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先进的理论对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前面所引的两位教师的阅读对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能够从哲学、文化的高度来对语文教育进行宏观的思考。

19931月,韩军在语文教育界提出了“人文精神”(不是“人文主义”概念)这个概念:

“而我提出‘反对伪圣化’,系统论述‘新语文教育’概念,也是借鉴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资源。”,“‘新语文教育’标志着随着对语文教育思考的深入,其语文教育的思想观点也越来越清晰、越系统。” 25
袁卫星则这样说:

“在阅读教学中定位‘读--悟’,在写作教学中定位‘学--创’,开始探索‘专题语文学习’,成功建成并使用了网上专题语文学习课堂‘卫星话语’”;“思想家赋我以哲,使我开始跳出学科教学的小圈子,从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去探求教育的哲理和诗意”;26
“尤其是新生代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群体形象中挣脱出来,把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个体内核确立起来,成为‘个人’。不再让行为遮蔽思考,不再让角色掩埋真我,不再让义务消减权利,不再让个性臣服共性,不再让他律取代自律。在教育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实践自己的创意,享受自己的成功,追求自我的实现”。27
从他们建言立说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理论对他们的影响和他们思考的深入。

二、余映潮

选择余映潮进行分析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活跃在语文教育舞台上的年轻新锐实在很多,他们天资聪颖,有优秀的教育背景和外部环境,非一般语文教师所能企及,而余映潮的专业发展过程相对来讲,更普通一些,也正回其普通,才更有普遍性。

试从其个人的自述来探寻他的专业发展之路:

“1968年,19岁的我远离武汉下乡了,没想到一去不复返,竟然在乡下生活了14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在那窄窄的田间小路上奋力前行,走过春的泥泞,夏的炙烤,秋的风霜,冬的漫长,每跨出一步都会感觉到痛苦;在又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提着胡琴,背着书袋,串村走乡,沿途设点教‘跑学’,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奔波中感受劳累;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在乡镇中学当语文教师,当英语教师,当音乐教师,尽心尽力,任劳任怨。”

在这所有的日子里,我都尽量珍惜我那已经不再年轻的岁月,钟情于在求知、求能、求智道路上的跋涉,坚持着读书,坚持着笔记,坚持着思考。

在我34岁、女儿快上小学的时候,我才从乡下走进了县城,走到了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岗位。

我尊敬的前辈朱绍禹先生199910月在武汉有这样的赞许:‘什么是研究,余映潮的工作就是研究,就是优秀的研究,他让你们如痴如醉。’就我的工作而言,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中的诗句说到了我的心中: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984年,我开始发表文章

1997年,我50岁。那一年,我开始上示范课。”

…… ……

“厚重与深刻,表现于读书的数量与方法。许多年来,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许多年来,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许多年来,我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那就是做读书卡片。在1979年以来的我所订阅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大大的""字,这说明我已经读过它而且做过读书卡片了。”

“我现在手中所拥有的,是数以万计的资料目录索引和资料卡片,这是覆盖面极大的、内容丰美的教研情报。国内数种语文刊物的历年精美文章的目录,被我分门别类地收进各个专题研究的目录卡片中。”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能够讲课了,也许是写了近百篇‘教例品评’吧,也许是写了近百篇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文章吧,也许是读了数百篇有关教学设计的论文吧,总之,我是50岁开始学讲课了。”28
看余映潮的专业发展,结论是两个词: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三、分析

分析两组教师专业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有非常共同之点:
1、专业特性非常明显:语言、文学、文化和教育、心理的综合素养。

2、个性和创造是专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3、专业发展的方法:实践、学习和反思形成教育思想,尽管建言立说颇有争议,但它毕竟是教育思想的表现方式。

4 外部环境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袁卫星),主动整合资源,借助外部环境的能力强。

不同之处在于:专业发展的速度的差异,第一组两位代表人物是一种超常规发展,按叶澜教授主编的《中国教师新百科》中提出了教师发展阶段理论(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经过如下3个阶段: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和最佳创造阶段。每位教师的成长的快慢会因为环境及个人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他们同样有新手的困惑期,但他们的主动发展阶段由于基础,由于努力,因此跨越得很快,很早地进入了最佳创造阶段,成为专家型的教师。而余映潮的发展厚积薄发,应该说更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可算得是常规发展。

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基础、条件、主观努力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发展速度,但超常规的发展需要基础、才气,优越的外部条件(炒作),这不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都具备的,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意识的。

常规发展应该是每个教师的共识:深刻把握积累的特点、厚积薄发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要坚持实践,坚持学习,坚持反思,努力创造,语文教师进入个性创造阶段是完全可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0:35 , Processed in 0.0806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