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适流毒不清,中国便不会产生国学大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9 14: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胡适流毒不清,中国便不会产生国学大师
徐晋如
我所尊敬的前辈学者季羡林先生年登上寿,而驾鹤西归,在民间可谓是喜丧。然而,一群无良媒体,不顾季老生前坚辞国学大师称号,依然无耻地称逝者为“国学大师”,这不仅是对季老莫大的侮辱,更反映出某些媒体从业者失去基本道德底线之后穷凶极恶的心态。他们的丑恶表演,给季先生的喜丧抹黑。

当代中国,一个最突出的症结是知识问题民粹化。孔子说惟上智下愚不移,知识本来只能属于少数人。可是今天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可以在一切问题上指手划脚。大多数人还不明白何谓国学,就忙不迭掷地把“国学大师”的帽子戴到季老的头上。知识问题民粹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2006年上半年,人大国学院联合百度、国学网举办的国学大师评选,选出来的十位“国学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郭沫若、冯友兰和和钱钟书。国学大师的评定问题,本来只有专业人士才有资格置喙,可是现在主办方竟要通过全民普选确定名单,除了供人娱乐,不能有别的任何价值。比如胡适,对国学完全是门外汉,他的学问非常差,正因为不懂中国文化的精义,才会提倡“全盘西化”。又比如梁启超,他的学问比他老师康有为差太远了,正因为学问差,没有真正安身立命的思想,这才一辈子多变。其余像鲁迅、蔡元培的学问,都很一般。而真正的国学大师,比如康有为、钱穆、潘光旦,这几位都根本不会入选。然而,媒体要的是热闹,大众要的是娱乐,学问云云,又值多少钱一斤?

季老毫无疑问是一位学术大师,但季老所研究的问题,与国学完全无关。称呼季老为“国学大师”,是对季老一辈子所从事的印度学研究的否定,是对逝者莫大的侮辱。季老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他一辈子过着纯粹学者所应该过的生活,他在印度学研究领域做出非常多开拓性的工作,称之为学术大师毫不为过;季老对传统文化有着文化托命人的自省意识,对于五四以来全盘殖民化的文化路向有着深刻的反思,然而,季老终究不是国学研究学者,当然更不是媒体希望他做的所谓“国学大师”。即使撇开研究领域的问题,我们也应看到,在新文化运动开创了新的学术传统以后,随着老辈学者的日渐凋零,中国已经没有国学大师,也不可能产生国学大师。这是因为,“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胡适,开创了反国学的风气,在此风气笼罩中国学术界之日,国学便永无出头之日。

然则胡适所开创的风气究竟为何,又是如何影响到国学的发展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先得对何谓国学,有一明晰的定义。

国学之称,本不恰当。盖国学过分强调了与西学之别,不知西学亦有今古之别。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学,其实与西方古典之学“百致而一虑,殊途而同归”。当国学还被称为中学之时,冯友兰先生就指出,所谓的中学与西学,其本质是传统之学与现代之学的分别。故概乎言之,国学即中国传统之学,其治学目的,即横渠四句教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是内圣外王之学,就内而言,是通向人的心灵,使人心向善;自外而言,国学是一种制度设计,它所寄托的是大同之世、太平之世的理想。这些,其实与西方古典哲学的目标完全一致。它们都是形而上学的,而非科学的知识体系。

而胡适所开创的学术传统,却是以科学化为其根基的现代之学。中国传统学问,总是指向世道人心,而胡适以降的学术传统则反是。今日中国,每年产生几千吨的学术论文,但这中间究竟有多少有益于世道人心?教授们的高头讲章,都是一些“浅入深出”的所谓“学术成果”,而这些成果只能供教授们在小圈子里娱乐,其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究竟能有多大作用?产生今天这种尴尬的情形,胡适不得不任其咎。当年,胡适花费极大力气,考证出《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便是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然而平心思之,这种考证真的有价值吗?荀子说,有一些所谓的“知识”,“不知,不失为君子,知之,不免为小人”。如果一门知识不能让研习者通向高贵,习成君子,这门知识的价值就是极端可疑的。科学的本质是工具理性,把人文学科科学化,使得一切知识都得追求“有用”,最终是人类无灵,信仰丧失,人心干涸。同时,学术变成了很多教授学者的饭碗、门票,却完全与生民无关。学术界如此缺乏圣贤气象,能产生大师吗?

胡适倡导“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不知问题亦有小大之辨。中国传统之学,讲究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到了胡适这儿,却变成了他自诩的“考据癖”。这同梁启超所提倡的“窄而深”的研究是一致的。但正如钱穆先生所指出的,“其实人文学科窄了绝不能深”。他说:“自然科学,愈分而愈精。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后者是前人之成绩,今人可学而接受之,而更自此向前。前者如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绘画、音乐、雕刻诸艺术,都不能说通晓了前人的,接受了以前成绩再前进一步。人文学科只求能懂得,慢慢地吸收、消化、汇通,却并不能继涨增高。进入大学中,学人文学科的学生,最理想是懂得前人的,却并不能要他定要再进一步,超过前人。”(钱穆:《从西方大学教育来看西方文化》)今天学者普遍不读元典,单会用胡适的“科学方法”去写论文,只重材料,不重自身思想修为,其于国学,本未能懂,更不能通,在此种情形之下,又安能有国学大师出现?

胡适倡导的学术,还有一个口号叫作“整理国故”。其含义是用西方之理论解释中国固有之材料。一方面,鲜活的中国传统学问,被他武断地宣判死亡,成了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只有“材料”的价值,另一方面,则认为只有西方的理论才是惟一的真理。时至今日,以西方理论来套中国问题的“研究方法”,依然是学界研究的最大宗。比如,史学界说中国先秦时期是奴隶社会,秦汉以后是封建社会,不知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西方那种封建经济,中国的封建是封土地、建诸侯,是先秦时期的一种政治制度,而不是经济形态。文学界放着《文心雕龙》这样伟大的理论著作不去使用,却用各种西方理论“研究”中国文学,其得出的结论,大概除了变成书店的滞销书,以及帮助作者评上职称,不能有别的价值。当大多数人跪在西方文明面前之时,要求这当中出现一些国学大师,岂非痴人说梦?

在学术界没有真正认识到我们的学术已经步入歧途,没有彻底反思胡适学术传统的危害之前,要求中国出现国学大师,大概只能是空想社会主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28 , Processed in 0.09647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