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边缘地带——创新的沃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6 10:1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边缘地带——创新的沃土
江苏省扬州中学    蒋念祖

关键词:教育科研 理论 实践 思维训练 审美教育 科学 人文创新
中心论点:中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取得成绩的关键一是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在相关边缘学科的探索中拓宽视野,激活思路,生发创新的契机,获得创新的灵感;三是教学、科研中真切感悟到审美愉悦,汲取创新的原动力。
80年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85年以来,在教学中持续开展思维教学和审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主持了九五重点课题“系统开展学科思维教学”和九五规划课题“全方位系统开展审美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参加了教育部重大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艺术教育标准研制组核心组成员。围绕思维教学和审美教育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著有《高中论说文写作与思维训练》、《美学和美育系列讲座》、《艺海漫游》、《美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和《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二人合作),主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美育系列》(5本,140万字),《中学生语文素质教育丛书》(28本,800余万字),《初中语文备课大全》(6卷,400余万字),多次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以上论文论著编著,5千万字以上,先后二十多次获奖。《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师资培训》上曾先后作专题报道或介绍。2002年至今,先后得到江苏省“新世纪园丁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国际影视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专著《美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论著三等奖,连续两次获得江苏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在教育科研上所以能够取得一点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说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边缘地带,是创新的沃土。
  首先,作为中学教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边缘地带是我们开展教育科研的最适宜的空间。搞科研应当恰当定位,那就需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中学教师搞纯粹的理论研究(其实也离不开实践),条件、实力比不上高校,研究机构的教授、专家,中学教师搞科研,要选择适宜的空间,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边缘地带。实践是激发我们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实施、检验、收获我们理论研究成果的沃土。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学教师缺的不是实践,而是理论基础。因此我们主要须在这方面下工夫。我的科研之路是从对教材、对学生的研究开始的。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听老教师们传授经验,教书要抓好“两头”,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啃教材的过程中,很快发现,光是盯住教材不行,必须借助于“理论”这个工具。于是由浅入深学习语言学、文学理论;同样,为了抓好“学生”这一头,我们又由浅入深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理论的学习不仅帮助我们“抓好两头”,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境界,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维。实践中可以研究、应当研究的问题太多了,关键是我们要具有理论眼光。“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具备了理论眼光,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理论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王国维说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最后的境界,就是理论与实践对话、融合,在这边缘地带孕育出创新意识,激发出创新能力,生成创新成果的境界,其中的喜悦可以千百倍地弥补探索的艰辛。
其次,作为语文教师,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边缘地带是创新的沃土。搞科研要处理好专业与所谓的非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寻找、发现、利用创新的沃土。语文教师当然要熟悉语文教学的业务,但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仅仅抱住教材,很可能成为一个冬烘气味十足的教书匠,即使熟悉了语文这个学科的业务,也不一定有所创新,有所成就。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而且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自身具备尽可能深厚的文化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各门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各门学科都与我们的语文专业有关,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其实是小语文与大语文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链接、碰撞,必将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孕育、生成创新成果的广阔天地。就我的实践而言,心理学、科学认识论、思维科学与语文的链接、碰撞,生发出了语文思维教学的系列论文、著作、教参、教辅;文艺学、艺术哲学、美学、文艺心理学与语文的链接、碰撞,生发出语文审美教育的系列论文、著作、教参、教辅;而这两方面的理论、实践的链接、碰撞、融会贯通,又自然地将我们的视线引入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这片新的天地,而科学、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恰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相信这将是能够收获丰硕成果的一片沃土。
再次,作为一个热心于语文教研的语文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在功利与超功利之间的边缘地带获得科研的动力;或者说,在科研的动机上,要处理好功利与超功利之间的关系。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免不了急于求成、急功好利,干什么事情都希望立竿见影,很快取得成果,当然也不排除希望由此获取名、利的念头。事实上有我与无我也是辩证的。绝对的“无我”,境界高远,似乎难以企及;但是我们真实地感到,光想到“自我”,往往事与愿违。所以我觉得,所谓的“功利”,应该是“有我”与“无我”,“小我”与“大我”之间的“边缘地带”。现在五十出头,该有的已经有了,不该有的也不想有了。功利的观点淡泊得多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职业的侵染,在与书本打交道,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确确实实感到个中乐趣:把书中的道理体悟明白,尤其是把似乎不相关的学科理论融会贯通,从中感受到理论的自洽性、理性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心里所想所得表达得明白畅达,进而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实现;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教学相长、感受到童心的纯真,诗意的和谐,或者从那充满期望的眼神中,从惊奇的发问中,发现充满生机的一片新绿,获取创新的灵感------如此等等。或者审美创造,或者审美静观,或者二者的结合,都同样会给我们带来审美的快感。爱因斯坦说过,对美的追求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的动力。就教师来说,读书写作、教学科研不仅是奉献,也应是享受;不仅是为功利目的所趋动,而且也会为非功利目的所趋动。“有所为而为”与“无所为而为”的融合,会使我们的阅读写作、教学研究乃至整个人生成为日神精神,酒神精神相互融合的审美化、艺术化的过程。回想当初,功利观念还是重了一点,功利观念是双刃剑,对于科研既可能促进也可能促退。过于急切的功利观念可能使得我们耐不得寂寞,坐不住冷板凳;患得患失,受不了意外的挫折和打击-------《韩非子》里有个寓言,说赛马的骑手,一心想超过对手,而不把心思放在协调人和马的关系上,反而欲速而不达。真正做好学问,确实需要一点“虚静”的心态,一点超功利的心态。实际上,功利与超动利的边缘地带,才是孕育创造欲望、生发创新激情的沃土。
  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是对立面的协调。因此,理性和情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正是在诸多对立面的对话交流、相互融合中,正是这片边缘地带,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孕育了无限生机、无限希望;这片边缘地带,是我们开展教育科研、感悟创新愉悦、取得丰硕成果的沃土。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二期“封面人物”寄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18 , Processed in 0.0787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