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一个“闲”字了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1 13:4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怎一个“闲”字了得
江西省永丰县棠阁学校
张振芳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只有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撇开习惯的知人论事的惯例,换一种方式解读文章,趣味多多。
一、
环境
先说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大的时间是“元丰六年”,与
今天距离甚远,无法揣摩,单就“十月十二日”就可以品品。农历十月十二日,应该说是深秋初冬了。秋,这是一个奇怪的季节,往往能够触动古代文人,尤其是羁旅文人的心灵。“秋思”的主题在古代文学史中是重要的一笔。马致远的《秋思》是佼佼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一词,道尽了游子的心酸,扣动了读者的心扉。
再说地点。承天寺,是寺庙,是人们修行养性所在。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留钟磬音。”诗中“幽”“空”“寂”三字,体现了寺庙的特点。
二、
景物
先说月。在古代月是一个奇怪的东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寄托思乡之情;“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焦急等待……最著名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词有愁绪,有豁达,有祝福,可以说苏轼对明月是十分敏感的。应此,读到苏轼因为“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一句时,我很怀疑。“欣然”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吗?要知道,深秋的深夜,寒气逼人,何人睡不着觉?一定是有心事的人。“愁”乃心上秋。作者的内心一定是思绪绵绵,才转辗反侧。
再说竹柏。“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清澈透明,而竹柏的倒影清丽淡雅。在这里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与寺院相吻合。问题是,寺院里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只有竹柏进入了作者的视线,出现在作者的笔下?
这是三首咏竹的古诗,作者是郑板桥: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节复一节,千枝攢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这是一组咏松柏的诗句: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
《春送僧》贯休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愿君子长松,慎勿作桃李。



——
李白
为草当作兰,为本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颜。




——
李白
柏劲松青入云幔,林深溪浅出仙山。
我爱松柏真高洁,家雀安能枝上攀。

——
佚名《柏树》



竹松的意象是作者的精选的!竹松的坚韧和高洁,是作者将她们流出于笔端的原因。
三、
结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问的好,明月处处有,唯独承天
寺深秋深夜的明月,让人欢喜惹人忧烦;竹柏处处有,唯独承天寺明月下的竹柏,撩动苏轼的情思。唯独像苏轼这样的人不常有。是“闲人”吗?有一点可以肯定,工作上不会很繁忙,白天劳累的人们不可能深夜出去闲逛。真的“闲”吗?不可能。生活在刀光剑影的社会里,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有追求空净,与世无争的无奈;有看破红尘,无牵无挂的豁达;更有坚忍不拔,高洁傲岸的硬骨头精神呢!
怎一个“闲”字了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2:51 , Processed in 0.1023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