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年一甲子,天干地支的轮回,意味着结束,也预示着开始。时值祖国母亲六十华诞,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国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梳理和盘点。前不久翻阅《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的10月刊,看到了一个以介绍新中国教学改革经验为目的的专题,题为“60年特别纪念——寻找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现简要整理之后与大家分享。
组委会在主题活动说明中写到:为了彰显教师的主体地位,我们“寻找”的是在教学实践方面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优秀人物。他们成名的起点在课堂,在课堂教学曾做出突出贡献,其理念与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是一次大众的“寻找”,众多读者和网友广泛参与,通过杂志与网络推荐他们心中的课堂教学开拓者;这也是一次专业的“寻找”,在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专题工作组的成员名单中,我们可以找到顾明远、田慧生、成尚荣等教育大家的名字。
基于这样一种评选方式的结果,我想是具备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这些杰出的一线教师,是新中国基础教育的亲历者、践行者和缔造者,学习并传播其思想,理解并践行其行为,是我们向先行者们致敬的最好方式。在入选的78名教师中,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也有一些不甚熟悉的面孔。细细阅读这些特级教师的介绍,我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从学科分布来看,78名入选者中语文教师最多,有40名(占51.3%),其次是数学教师,有16名(20.5%),其余各科只有1—2人。为什么会出现分布如此不均的情况呢?这也许和学科特点有关。再看这40名语文老师,从性别看,其中女性10位,男性30位;从任教年级看,其中在小学任教的有16位,在中学任教的有24位;从任职地域看,京津和江浙一带较多,西北地区几乎没有。为什么会这样?这些现象本身就值得我们去探究。
由此想起在语文教育史的课堂上,郑老师曾经提到的关于教师培养的问题。教师是培养出来的吗?优秀的语文教师具备哪些群体特征?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者为什么初中多、高中少?以上是郑老师的疑问,也是我的困惑。这些新中国语文教学的开拓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我初步计划以这40位语文特级教师为样本,探讨相关问题,目前还未进入深入思考阶段,先分享一下整理好的资料大纲,欢迎有兴趣的同学和我一起讨论。
下面把入选的40位语文教师的基本情况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大家。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份 任教年级 任职地域
⊙一句话介绍⊙主要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一、王企贤 男 1906 小学 北京
1、 学生永远是他心中的第一
2、 教师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斯霞 女 1910 小学 江苏
1、立志终身做小学教师
2、“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随课文分散识字”的识字教学经验和爱心教育的理念
三、霍懋征 女 1921 小学 北京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
2、“讲读法”。善于抓住教学规律和教材的重、难点,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出发逐步进行引导。在整个教育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四、袁瑢 女 1923 小学(校长) 上海
1、把一生的爱都给了学生
2、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语文教学的科学研究,及时总结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形成了“细、实、活、深、严”的教学特色。
五、王国兴 男 1933 小学(校长) 安徽
1、 痴迷于教育的改革者
2、“诱学式”、“成功式”教育法
3、“快乐式作文教学法”
六、李吉林 女 1938 小学 江苏
1、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
2、吸纳中国民族文化“意境说”精髓,创造性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中,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
七、贾志敏 男 1939 小学 上海
1、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
2、“以学生为本,以激励为主,以训练为主”的课堂风格。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特色。
八、于永正 男 1941 小学 江苏
1、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
2、“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3、作文教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
九、袁浩 男 1941 小学(校长) 江苏
1、基于学生心理改革小学作文教学
2、开展“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改革小学作文教学”的课题实验。不把作文训练局限于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不把它看作时单纯的写作技术,而是提高到培养人这个高度来考虑。
十、靳家彦 男 1944 小学(校长) 天津
1、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
2、“导读式教学”的创立人之一。在课堂教学上,倡导“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以读为本”的导读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主张“生活-认识-表达”的作文训练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