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人说教(7)】 秀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2 07:0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闲人说教(7)】      秀课




                                     文/梦泽闲人[云梦]



     周三、周四是我们学校雷打不动的教研活动时间。每周三下午,都是数学备课组的教研。有时周二一位老师讲了公开课,这个教研活动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评课。

     评课的主要方式是:1、优点;2、不足;3、改进意见。

     这些评点还得记录在案存档,作为学校教科处的工作成果,到时上级来检查,学校就有了书面材料可以应对了。

     讲评公开课是学校教学集体教研的亘古不变的主题。

     按照目的的不同,一般将公开课分得很细,如青年教师的优质课,为了评比,有校、县、市、省等不同级别;中老年教师的示范课,为青年教师作示范用的,以体现传、帮、带作用,让党的教育事业能够薪火相传;还有教研部门组织的研讨课、观摩课、考评课等。

      尽管各类公开课的方式不一,但都需要有学生的参与、有同行老师的聆听、教学管理人员的深入课堂,还得有课后的评点。



       教书的年头多了,各类公开课见得多了,对公开课的感觉就迟钝了。

      特别是有官方硬性规定的公开课:每学期没人必须讲公开课若干,听公开课若干。于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公开课、没有新意的公开课,使人产生了“审美疲劳”,讲听公开课成了例行公事。听课的不怎么上心,讲课的也不怎么精心,评课时东扯西拉的说上一大堆空话套话,其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记得当年年轻参加工作不久时,学校组织这类活动少,可我们几个年轻人到是主动的去听有经验的老师的课。

     当时,学校一位副校长教数学,我们四位年轻人将自己的课程作了调整,再去听他的课,如此连续一周听完了一个单元的课。事先有时跟校长打个招呼,有时没打招呼就坐到了教室里。这是现在所说的名副其实的“推门听课”,也是学习研究型的听课,虽不评课,有时也私自讨论讨论。

    由此可见,听课讲课确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其间的效果应该是很有区别的。


     “被听课”的感觉,对于老师来说,应该是五味杂陈的。公开课的作派与平时上课在很多地方还是有区别的。因此,除非是自己想去出出彩头,捞一点荣誉奖状之类,一般还不都是喜欢“被听课”的,特别是那种“推门听课”。

     这是因为,在自己没有首肯的情况下的被听课,总觉得好象自己是被监督检查的对象,还有那种“赤身裸体”摆在别人面前、瑕疵无可遁形的感觉,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

      如我们连续听课一周的那位副校长,听了几天,他当面不好说什么,可背后还是有点牢骚,后经学校工会主席出面转达了他的意见,才终止了我们的私自听课行为。



      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到底听了、讲了多少节公开课?毋须待言。
等老了,我成为学校数学组年龄最长的老师后,还在省政府教育督导专家们面前“秀”了一节公开课。

     五年前,学校报请省级示范学校到了落实阶段,省教育督导专家组到了我们学校来评判资格,要随堂听若干节课。学校将其中一节课的任务交给了我。
我讲的是一节“研究性学习”课。当时,这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课型。此前没有听过,也没有讲过。按照自己对这一新课型的理解,请同事们帮助做了一个简单的课件,就在专家面前“斑门弄斧”了。

    课的内容是“平面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虽然事前没有在学生中“预演”,也没有相关资料可供参考,可学生们的配合还是蛮积极的。

      课后,陪同听课的教务处陈主任告诉我说,专家对我的那节课很感兴趣,说我讲得很成功,教育教学经验很丰富,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很强。给了我这节课一个“优秀”的等级。



      听过别人的公开课,印象最深刻的是1990年在宜昌县参加省数学教研会第六届年会上。当时,正是我省在黄石市教研室与黄石二中进行“目标评价管理教学”实验的教改活动终结时期,这一在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做过大会交流的教育改革实验在我省进行了推广,而宜昌县在会议期间给我们与会代表讲了一节观摩课。

     这节观摩课正是体现了学生自我目标评价学习的范例,课堂上学生活跃,且自主进行小组讨论的时间比较多,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去的年代,数学公开课的互听互评,方法很朴素,作法很平实,一支粉笔一本教案,老师就在讲台上演练起来。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现在的公开课,声、光、色、影等均进入了课堂,大大丰富着讲课的方式与内容。不过,也觉得“作秀”的时候居多。因为,每节课若光靠那些外在的“色诱”是不是可以取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真的很难说。并且,这些带着“秀”的课堂与平时的教学还有着一大截距离,这公开课“作秀”的成分是不是有些大了。

     偶尔的公开课作作秀确也无妨,但是平时的教学中,还得靠老师们的口头、笔头功夫了!

                                                                                                                                                        2010年10月10日


源地址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989734.html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9:08:32 | 只看该作者
文/梦泽闲人[云梦]
15#
发表于 2010-11-22 23:14:24 | 只看该作者
【闲人说教(16)】    活动





新一轮课改之中出现了一类新的课型:综合实践活动课。
就象上一轮教改中出现的研究性学习课一样,是一种全新的课型。是与传统课堂上那种师生互动的活动完全不同的一种活动。
由这个活动,使人容易产生广阔的联想。
文革期间的所谓“开门办学”,是将学生放入到社会中去,例如工厂、农村、部队,去参加工人、农民或解放军的生产活动。让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得到“锻炼”。这种“锻炼”纯粹是指思想锻炼,是从政治的角度去看的,是所谓的“反修防修”的一种措施。以打破美帝“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新中国第三、第四代人身上”的痴心妄想。
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国际间的交往活动的增多,中国学生在创新、动手等方面落后于国外的学生。国际间的竞争由意识形态转移到了经济实力以后,决策者和专家们看到了我国教育上的差距,因而在课改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要求。
这应该是综合实践课进入新一轮教材的指导思想吧!


综合是内容,实践是形式,活动才是课程的实质。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这综合实践课在如期的进行着,这从有关的报道中可见。但是,高中阶段,身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还没能看到。
过去高中设有劳动技术课,简称劳技课。一般由数学老师兼任,多数时候形同虚设。还有信息技术课,则是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任教。现在新课改中还有一门通用技术课,大多是快要退休的物理化学老师兼课。
这些课不知能不能算作综合实践活动课?若是,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就没有了什么新意,旧瓶装新酒罢了。
若不是,那又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呢?


就我的想法,劳技课应该属于活动课,信息技术课也是,通用技术课呢,还是。
这是因为,这些课并不强求理论上的完整,而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掌握。纸上谈兵是达不到课程目标的。
如劳技课,画画三视图,做做摸具模型,测测地形地貌等;信息技术课呢,就在电脑上操作文档建立、电子表格运用、傅奶昔动画制作、远程终端控制等等;通用技术课,修修电视、整整摩托、开开汽车、做一架飞机等。
看看,这些需要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吧?
可是,原来上这些课的时候,还是没有脱离其他课程的模式,在黑板上讲三视图、二极管、问多斯文档。学生的动手还是在试卷上做题。教学偏离了“活动”这一重要的轨道,所以,这些课程活动得很不够。
如此一来,就需要单独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了么?


听闻了一些省、市、县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研活动。有理论探讨、有经验交流、有开展得好的学校的现场会。也看到了不少论坛帖子与新闻报道中关于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信息。如清明扫墓祭奠先烈、到青少年教育基地去瞻仰伟人功绩、上城市各类场馆去参观展览、到大自然去踏青呼吸新鲜空气等等。
至于传统的春、冬季田径运动会与球类比赛活动等,也应该属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吧!
从盘锦学来的大课间做广播体操,无疑是融养成教育与综合实践于一炉的好活动。
学生的活动确实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开展的。那为什么新课改中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来强调呢?
如前所述,当前学校教学中偏离了活动课本质的坐听讲课属于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应该属于学生活动的课程大多被教师占去了,因为考试评价中没有这一项。
故而,直到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只限于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实施,还没有进入高中校园。


在中国的成语中,有矫枉过正一说。综合活动课即是过正的结果。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读书过来的人应该都知道,活动课其实一直都是学校里面的一门重要课程。
除开春、冬两季田径运动会与球类比赛这些体育活动不说,单看每天的课程表,就有明确的活动课安排:课外活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课表中的课外活动一栏被取消了,被某门所谓的正课取代了?现在的课表中除了每周一至两节的班团活动课外,就再也见不着活动二字了。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学校创建了一间图书阅览室,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都向学生开放。我班上的一名女生总是第一个到阅览室去的读者,带着笔记本,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扑在书上,如饥似渴的阅读。作为老师,我也喜欢去看书,于是,在阅览室里,我是教师中的第一个阅览者,她是学生中的第一个阅览者。
还有的学生呢?各取所好。打的打球,跑的跑步,练的练书法,吹的吹笛子。总之,活动五花八门,学生生龙活虎。
这属不属于活动课,学生是不是在实践着?


条件变了,现在的学校,学生的活动应该更加丰富了,也应该有组织有计划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式作为一门课程提出来,比以前的那种自由而目标不明确的课外活动应该强多了吧。
但是,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功利化思想的加重,高考与教育评价的不协调,导致活动课名存实亡。仅仅在口头上重视敌不过学生的功利化要求,这活动课能否承担起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教育任务很是难说。
或许,我的担心的多余的。但愿如此!

                                                                                        2010年11月20日
14#
发表于 2010-11-16 18:38:10 | 只看该作者
【闲人说教(15)】    课改





自从踏入学校这块地盘以来,基础教育界的改革就从来没有间断过。
刚进入文革时期,教育界的改革就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在毛主席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下,教材首先就改革了,改成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式样,教材从全国统一的系统知识课本(1964年版)变成了由各省自编的纯粹应用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课本。
记得读小学五年级时,语文上的课文,大多数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如雷锋、王杰、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数学上的问题,大部分是关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题。这个与中国传统的算学著作到是相当吻合的。
经过“停课闹革命”与“复课闹革命”的折腾后,新的教材更加彻底的变成了应用课本。读高中时,学的理科课本是“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到下一届学生,这些课本就直接演变成了“三机一泵”,即拖拉机、柴油机与水泵。数学呢?学三视图,做几何模型等。这在现在属于劳动技术课的内容。
回乡教书了,小学课本还是省编的,中学课本理科恢复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名称,在周总理提倡的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影响下,基础教育开始走上了正轨。可是,在新一轮的政治冲突中,教育界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教材又回到老路上去了。
读师范时,教材换过了几茬,应用性极强的“正交试验法”进入了师范课堂。
再次走上讲台,教的高中教材仍然的省编的。当年开始恢复高考制度,高考题由各省自己出。再过两年,高考由国家统一命题了,教材也恢复到了国家统编了。
即使是国家统编教材,可也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统编教材三几年即出一个版本,如数学的代数几何三角各分科由合到分、由分到合,几经周折。现在,又出现了多个版本,有国编、有省编,教育部提出了“一纲多本”的方针,与高考命题方式的改革同步进行着。


教材的改革与教法的改革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与生产劳动型教材相适应的教法是“开门办学”。所以,学生们在一个学期内会有多次走出学堂,到田间地头去搞“支农”劳动,再就是学生为了学校的建设自己动手做砖瓦烧窑,这个是我在读高中时经常参加的劳动课。
读师范时,开门办学去插队。与农民打成一片。记得那一年到云梦隔铺永红大队住队,在挖渠道的劳动中,一位农村大叔笑着问我:你们在这里挖渠道,那学的东西有没有用?
我说,应该有用吧,如把渠道挖得直直的,不就是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际吗?
到我教书后,高考制度一恢复,课本跟着变了几变,教学方法也要变了。开始教物理,学校没有实验设备,所以在黑板上讲实验。省里在我县搞物理教研活动,请了武汉师院的老师来讲热力学。第一次听了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知道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巧合的是,我老伴的一个姨表弟到我所在的学校读高中,课余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正是《毋须燃料动力》,论证的是永动机的可能性,被我一顿好批。
后来教数学,县教研部门提供给我们以学习交流的机会,到天门、汉川、华师一附中去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在恢复了的教育教学期刊上也学到了一些教法,如本土的精讲多练法、条分缕析法、最优化六步教学法、目标评价教学法等。还有从国外引进的什么反馈控制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一时,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教育界的大众话语流行开来。


真正从更高观点下提出的教育改革,是在近十年。
2001年,市里组织各学校负责教学的管理人员到武汉去参加了一个由省教科院主办的课程改革讲座活动。
从江苏请来了一位中学名校长介绍了他的学校怎么开发校本教材。印象最深刻的到不是怎么编写教材的事,而是他说的一句话:“我这个校长从来不管钱,管得不好审计局要来找你的麻烦,说不定纪检机关也要来找你。我也不管人事,那都有人管的。我只管新事、难事。”
当然,讲座的主题还是请华师教育学博士郭教授来讲课程改革。这位留过洋的博士讲的理论一套套,将什么叫做课程、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向什么方向改革等重大问题说得很透。我听后获益匪浅。
还有官方人物来讲,是教育部基教司的一位女司长,她讲的更大气,从国际国内的形势、将来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等各方面介绍了教育改革的势在必行。


现在的改革叫做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种说法更全面。课程是包含了教材、教法、考试等基础教育各个方面全部内容的。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均可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中去。
这一轮的改革是开放式的,教育部给予了各省很大的自主权。各省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编写课改教材,因为高考命题权也交给了各省教育厅。
湖北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经使用好几年课改教材了,有关部门也组织老师们参加了各级各类的课改培训学习了。高中是前年才开始使用课改教材的,而且是用的教育部编的课改教材。此前曾经听说高中数学是由武大的齐民友教授主编的一套课改教材,不知道为什么最终没有使用。


我们市的九年义务教育课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从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与教研活动中可以想见。高中近两年也兴起了课改培训热。没有经过课改培训的老师不得进课改课堂。
很遗憾,我还没有参加这类培训,因为补习生还是学的旧教材、参加旧高考。
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课改的思考。
既然是全面的改革,我揣摸,教材的改革到底只是内容的重新排列组合添加删减还是将过去的教材推倒重来?如果是前者,这在过去的教材变革中已经进行过多次。如果是后者,是要对人类积累的知识财富的价值进行重估吗?
看了高中数学课改教材后,我的思路大致清晰了一些。应该说,是属于前者。只是动作比以往的大一些。删减的不是某科目的全部,只是一些次要的过时的东西,增添的是与时代结合很紧的内容,例如关于计算机语言。其他的则是重新排列了章节顺序。
教材这一项的改革是看到了。可有些改革看不到,例如教法。没有听过新课改的公开课,只是问了一下同事。他们说,课还不是那样讲。问了一下学课改教材的在级学生,他们说,老师将教材的顺序打乱了,好像是回到了原来的教材顺序上去了。
如此看来,这一轮新课改成了“换汤不换药”,教法的改革没有跟上教材改革的步伐。


为什么会如此?
我在问自己,不是说这轮课改是大动作大手笔吗?怎么一到高中就“穿新鞋走老路”呢?
“千万里,我追问着你”。终于,我问到了考试这一栏。新课改学生还没有参加高考,所以与课改相配合的高考是什么样子还是未知数。可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已经进行过了,一样的试卷,一样的分数排序,一样的笔试解题。这考试与非课改什么都一样。那教材教法怎么动弹得了呢?
由学校相关人士那里,我知道了新课改的评价方式,是有相关改革内容的。例如:学分制、过关毕业制。但是,还没有实行之前,这些成了一纸空文。查了一些课改实行得早些的省份,他们的高考好像改革的动作也不大,实行当中也是步履维艰。
这课改,与其他任何一项改革一样,也存在“分娩”前的“阵痛”,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课改,说我爱你真的不容易!

                                                                                               2010年11月16日
13#
发表于 2010-11-12 21:43:03 | 只看该作者
【闲人说教(14)】    工具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而广之,对学生来说,“子欲读好书,先买好工具”。
读书的工具是什么?字典词典、教辅资料、笔墨纸砚,其他生活方面的用具暂不算作此列。足矣!
如果这样跟现代的学生们说,他们一定会叫你回到原始社会去算了。
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了,学习读书所用的工具早已更新换代了,怎么还能够停留在过去的年代呢?
仔细列举一下学生手头的读书工具,除开传统的外,最先出现的应该是计算器吧,此后新的工具层出不穷,什么学习机、电子词典、复读机、手机、电脑等,至于那些录放机、mp3、mp4等,还不能算是学习工具,虽然学生大多持有。
这些所谓的工具一代比一代先进,功能也逐渐强大。在学生中,先前只有少数人持有。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发展,一般学生也都有了。先进的电子产品变成了学生们的学习工具,这“器”也就比过去的“利”得多了。


“器利”了就应该“事善”,想当然尔!
其实,很多的学习工具,并没有起到工具性的作用。越是先进的、功能强大的工具,越是隐蔽了其工具作用,而变成玩具了。
我的远房侄孙读小学三年级,侄子为他买了一个计算器,做四则运算的那种。后来到我这里玩,我考他:36+75 等于多少?他说,我的计算器没带来,怎么算?
看看,这计算器一流行,三年级学生做二、三位数的加减法不是动脑筋去做,而是用手去摁,这对工具的依赖性也太强了。
前几年,我的一位同学的孩子ZC上高中。因为是他家最小的孩子,家长宠惯了。孩子上高中第一个要求是让家长跟他买一个步步高的高档学习机,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为了方便学习,作为学习工具。
家长当然得买,不买不上学。可经过一个学期后,这孩子的成绩不升反降。他的班主任王老师跟我说,ZC上课老爱低着头玩学习机。
我说,学习机不是可以帮助学习吗,怎成了玩具的?里面有什么东西可玩的?王老师说,这学习机里面储存了不少小说漫画什么的,ZC就在课堂上看这些。


近几年,学生中手机的持有变得普遍了。
很多学生属于留守一族,家长在外地打工,孩子在家乡读书,说是为了与家长沟通方便,所以手机成了不可或缺之物。即使不是留守孩子,也从家长那里要了手机,理由是人人都有我怎么就不应该有?
对于读书来说,手机似乎不属于工具之列。孩子们说,我要用手机短信问别人题目;或说,手机内置的有计算机功能,还可以查生字生词什么的。怎么说手机不是学习工具呢?
这道理当然很牵强,在一个教室里跟同学讨论问题,还用的着手机吗?
我见到更多的则是学生下课在教学楼梯上边走边弄手机的情境,以致挡住了后面的人变成了“楼行难”。在放学的路上,学生边骑车疾行边打手机的事也甚为常见。这不是学习时间还好点,可是在课堂上,不少学生也总是拿着手机玩弄。手机的功能现在已经强大到可以与一个小型电脑相媲美了,从网上可以下载小说、影视、歌曲了,而用手机上网聊QQ也成了时尚,这应该是学生迷恋手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每次的大型考试,总能够见到手机作弊的信息。这时候,手机与学习的关系才显现得充分而彻底,手机的工具功能才会被社会承认。可,这工具是“善”于事还是“不善”于事?


科技的发展,导致了工具与玩具的统一。例如手机、电脑就是。用其工具性能即成工具,用其玩具性能即成玩具,工具与玩具也就一线之隔。
可是,在中小学学生自制力还不是那么强的情况下,玩具的吸引力往往比工具的吸引力大得多,容易入迷。因此,这些电子产品的负面作用往往大于正面作用。我的一姨侄女读高中时,为了写作文,有时到我这里来借用网络查找资料。
百度一点,相关资料或者说作文就成了,山寨作文很快就出笼了。剩下的时间就变成QQ聊天了,假学习之名行玩乐之实。这QQ一聊,就上了瘾,每周末,都想方设法到网吧去QQ聊天,读到高三也一样。可惜我姨夫小心翼翼的,不敢在家安装网络,到头来还是希望落空,侄女的高考终归名落孙山,去读了高职高专了事。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手段也多样化了。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我们学校管理层为老师们配备了时尚而现代化的“武器”——笔记本电脑。教室里也安装了视频头宽频银幕,老师们则在电信等部门强大的攻势下安装了家庭宽带网线。
备课上课换了纸笔,一时间,课堂内外都在议论网事,上课之前老师们也手忙脚乱的做准备,下载或制作课件,截取音像资料。每逢周三晚,各个教室里都在放映电影电视大片,学校一片喧嚣、热闹。
这是五、六前的事。
现在,校园又趋于平静了,老师们大多数时间还是在黑板上用粉笔描绘着学科图景,学生们还是通过传统的纸笔锻炼着自己的解题与知识应用能力。
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怎么一下子就冷下来了呢?那种课堂上声色影像齐上阵的教学怎么就不坚持下来呢?
这工具的先进性还是得通过人的思维去承接,用所谓“落后”的工具能够达到的效果并不一定就差于“先进”的工具。教学与学习,还是需要在平实的教学活动中去完成的。


我宿舍楼下住的是学校的政教主任,问他在网上干些什么活。他说,早就将网线拆除了。原来一上去就不想下来,弄得觉少睡,家务事少做,老婆有意见,自己也疲劳不堪的。
这电脑的工具作用被玩具作用掩蔽了,成年人尚且如此,那么学生又怎么能够避免呢?

                                                                                             2010年11月12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00:07:28 | 只看该作者
【闲人说教(12)】    状态



今年高考以后,补(1)班班主任代老师关心地问他班上的考生ZZL,考得怎么样?
ZZL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开始有时间时,我的状态还没有来,等我的状态来了,可又没时间了。”其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老师们议论考生时,这句话成了我们办公室的经典名言。


上周二的晚自习,找学生LX谈话,他的数学作业缺交次数较多。我问他为什么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说“学数学就是做数学”,不做数学题,那些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数学方法的使用能力怎么能够提高。可他说,只要状态好,肯定就能够考出好成绩。
我一愣,状态好就能考出好成绩,这提法挺新鲜的?
我问他,什么样的情形叫做状态好?好状态又是怎么来的?
他不做声,我也不做声。沉默了数分钟后,我说,还是不要去想那些虚无的东西罢!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题题的解答做起,从对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补强做起,扎扎实实的搞好复习才是当务之急。


今天暑假补课时做过我的课代表的LH同学,在班上算成绩好的学生。开学后,他提出不做数学课代表,要我换人,九月底,我才让班主任刘老师把人换了。他不当数学课代表后,数学作业却时而不按时交了,好几个晚自习也看不到他的身影。我找他问情况,他说,我现在状态不好。
又一个状态出现了。
我开导他,状态不好要自我调整,复习备考的时间不多了,八个月不到,这个机会不能让其浪费,要靠自己牢牢抓住。
他频频点头,我也就“放过”了他。


记得我读师范时,学生会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一个演讲活动,活动即将结束时,学生会主席请语文张老师上台去作闭幕结语。
当时,张老师就坐在会场靠门边和我相邻,门边有几个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声说话调笑,张老师眉头一直紧紧绷着。故当主席请他讲话时,他说,算了,状态不好,没情绪!
在MZ高中支教时,我一次听取班主任们汇报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好几个班主任都反映说,学生们在学校开展的各项励志活动后,学习劲头很足,遵守纪律,刻苦用功,状态很好。


在学校教育中,状态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实在太高了。你也说状态,我也说状态,师生都在说状态,那么,状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查了词典,得知状态也就是情况、状况、样子。可是作为人身上所体现的样子,不应该只是说人长得怎么样、健不健康的,这状态,大多是从属于人的心理范畴吧?
学生的状态不好,对学习、对生活、对考试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个谁都知道。所以,在教师工作中,又多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调整好学生的状态: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竞技状态等。
状态如何调整?
我至今还未看到过有关的专门研究。私下里常想,一个自身状态不良的教师,能够有情绪去调整好学生的状态吗?应该是不能的。所以,想调整好学生状态,教师先得调整好自身的状态。
时常看到牢骚满腹的老师、愁眉不展的老师、阴阳怪气的老师、心浮气躁的老师,当他们迈进教室时,我猜想,这下学生该得有罪受了!
因此,教师的心理调节很重要。不要带着不良情绪进入课堂,那些本可避免的师生冲突大多是在情绪不良的状态下发生的。阳光满面的老师在讲台上一站,学生们会不会精神为之一振?


学生状态的好坏,有来自教师的影响,也有来自自身的影响,当然还有外界的影响。可以说,状态不是自然生成的,环境的影响似乎更大一些。
故,教师调整学生的状态,得从环境的整治开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当指校园、班级的外部设施得体且温馨,适当的形式是需要的。更主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或者说是人际关系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班际关系等,是有利于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
前几年连续当了三年班主任,一位学生家长对我说,她孩子回家告诉她,我们班主任对学生特别的关心,大家都很喜欢这位班主任。虽然,这有阿谀奉承之嫌,却也是我自己所极力经营的结果。
班集体,属于最为直接的影响学生情绪的环境,风气好的班级的学生,是不是更能够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下?
班风学风对学生状态来说很是重要,这个是不容置疑的。而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不完全的班主任的事,科任老师也有义务去经营学风班风。
教师对学生状态的调整,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真正说来,学生自身的状态调节才更为见效,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随着时间与环境变化着的,因此,状态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教师教书育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2010年11月4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4:06:50 | 只看该作者
【闲人说教(11)】    天职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那么,学生以什么为天职?
以学习为天职?不是,学生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而是成长,在一个特定环境下的成长。学校是一个集体场所,成长在集体生活之中应该遵守约定俗成或公订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游戏规则”——纪律。
学习兴趣、个性发挥、爱好发扬等,都可以自由选择。可是,集体生活中的纪律不可以“自由选择”。与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相比,学生当以守纪为天职。


说学生以守纪为天职,这不是与他们的主要任务相违背吗?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天职。天职不是主要职责或责任,而是一种自然形成或天然存在的责任,是一种超越职业之上的带有身份标记的天性。
那天,那节课晚自习课,老师不在,学生自由学习。一位学生不由自主的哼起了歌,嗓子很不错。可一教室人都转头盯着那歌者,眼含愤怒。这是我读高中时的一个细节。
在集体中,每个人无不受着集体的约束。所以,学生必须受集体纪律的约束,否则,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学生不认真学习,只对他自己造成损害。故,天职与职责或任务是有区别的。
今天,我正讲课,到了关键处,学生听得很认真,我也很带劲。突然,教室们被推开了,一位迟到的学生DYQ高声喊道:“报告!”同学们望向门口,我停止了讲课。DYQ在同学们烁烁的目光下尴尬的回到他的座位上。我的情绪被这声报告破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
迟到,这一小小的违纪,造成的破坏作用是多么的大!


大前年我当高二(4)班班主任,在班会上,我拿了专题“学生的天职是什么”到会上讨论。学生SM说,“学生学生,为学而生,所以学生的天职就是读书学习”。学生LH说,“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上大学,考大学才是我们学生的天职”。学生CWZ说,“学生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现在不是在提倡素质教育吗?所以,学生的天职就是提高自身素质”。
当然,各有各的说法。当我说,学生的天职是守纪时,他们(她们)睁大了眼睛,迷茫而不解。
我解释说,学生在学校学习是孤立的个人行为吗?不是,是集体行为。集体行为需要共同的约束力,这就是纪律。纪律严谨,对整个集体都有利;纪律涣散,这个集体全完蛋。所以,我们的学习成绩、考大学、素质提高等等什么的,都应该在集体纪律约束下去完成和实现。那么,遵守纪律就是维护集体利益,破坏纪律,不就是破坏了集体利益吗?在集体中,每一个人与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利益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学生们终于点头了,我也如释重负。


可家长们不一定认识到了这一点。
大多数家长在送孩子上学时,往往对熟悉的老师说,把我的孩子管紧一点。可个别家长却说,我孩子在家里惯坏了的,所以望老师适当照顾一下。还有家长替违纪的孩子打掩护,明明无事迟到了,家长硬说孩子是因为家里有事没按时到校的。
更有现代派的教育家们,在西方镀了点金后,就拿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学生应该怎样怎样学西方的,自由呀,个性解放呀,教师应该让学生想怎样就怎样呀,采取自由课堂呀,不应该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呀等等。
似乎,教育学生守纪成了扼杀学生创造力的罪魁祸首,成了压制学生个性自由的强权暴政。
试想,一个毫无纪律观念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什么样的建树?会有什么样的合作精神?会有什么样的良好习惯?


学生有他们的天职——守纪,那么,教师的天职又是什么呢?
教书!非也!
中国传统观念中,师者,“传道”在“授业”之前。传道,应该是指做人的道理,是培养合乎封建道德的人。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将传道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合乎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人。
因此,我认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
那还是在当民办老师的时候,学片的刘主任到我的班上听课。小学二年级语文,讲的课文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我照着教参上的分析,将课文进行了串讲。课后,刘主任评课说,不能光按照教参上的分析讲,应该将课文内容与对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教书是为了育人。
教参上虽然也挖掘出了课文中的政治思想内容,可离二年级学生的实际甚远,是用成人的观点来分析的。三十多年了,这节评课我印象深刻。“教书是为了育人”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的教师生活。教书不是目的,育人才是目的。三十多年前这话合适,现在这句话也不过时。
调到一中了,开始没有当班主任,可是,在大会小会上,“既教书又育人”还是不断的强化着年轻教师的观念,也是作为公开课评课的一项标准。
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不是班主任或学校管理层的专利。


学生有学生的天职,教师也有教师的天职。
尽天职与一般意义上的尽职是不同的,尽天职属于个人自主管理自主教育下的自主行为,外在的制约机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有理由的迟到旷课,谁能阻止?只教书弄分数不管对学生的道德精神上的引导培育,谁又能够将你怎么样?
可是,站在社会、家长与个人的立场上看,没有尽到天职的学生,往往会遭到社会的唾弃。家长对其失望,同学对其厌恶,个人意志消沉。没有尽到天职的教师呢?很快就会被人遗忘,或社会、或家长、或学生。

                                                                                                2010年10月30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8:57:35 | 只看该作者
【闲人说教(10)】    冲突



冲突的产生是必然的!
教师与学生,不同年龄段的两类人到了一块,心里想的、手中做的、嘴里念的,怎么能够完全一致?怎么会没矛盾?
教师要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学生要耳听“周杰伦”、眼看“老夫子”、嘴嚼“麻辣烫”,与老师的期望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到不了一条路上去。
矛盾产生了,冲突发生了。矛盾是冲突之源。


观念上的冲突,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冲突。
温和一点的,是嘴上的口水仗;激烈一点的,是肢体上的“亲密接触”;更暴烈的,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冲突发生在师生之间,时有教师打学生、学生弑老师的事件报道,也有家长助孩子伤害教师的事件发生。这样的冲突已经发展到极致了,已经突破了师生关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发展到了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或“阶级斗争”了。
冲突发展到了这种程度,谁之过?
教师之过!


为什么?
看看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就知道了。
教师是成年人、成熟人,学生是未成年人、幼稚人。教师处理事件的能力强于学生,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高于学生,思考问题的周密性大于学生。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还酿成冲突升级到肢体接触的地步,这不是教师的过错是谁的过错?
青少年学生,思想偏激、行为过激、反叛意识强,这些似乎是一提埋在他们心底的火药桶。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也属于孩子们在成长过程的正常反映。
成年的教师,读书人出身,还在继续与书打交道。经营书与文字、知识是雅事,读书教书是理性的事业,教师是智者的代表,在民众的眼中。
那么,这些智者的群体,为什么还要去点燃那些感性大于理性的青少年们心底的那桶火药呢?为什么要让师生间的冲突升级到那样的不可收拾呢?
“教不严”是师之堕,冲突没有很好的控制,更是师之过。


伟人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教育”。
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已有的旧经验与教师传授的新经验在学生头脑中的矛盾冲突过程,又是教师的旧经验与学生的旧经验在教材知识的联结下的矛盾冲突过程。
试想,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思想冲突,一个班几十名学生都只是一个思想——老师的思想,人云亦云。那这个班的学生还有什么独立性,还怎么指望他们能够创新?
可见,冲突是一柄双刃剑。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可以通过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可以在碰撞中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可以在冲突中取得观念上的一致,或留大同存小异。所谓“不打不相识”,“和而不同”,不正是冲突的正面作用吗?
但是,若冲突从思想上到行为上向两极发展,个人主义膨胀,又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不良后果。那些因师生冲突的恶性事件发生,正是这种发展的结果。
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冲突为前进动力、为加深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为师生间交流渠道的通畅,那是将坏事化为好事,是教师需要着力达到的效果。


控制冲突发展的方向,是需要智慧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是一种在当时境况下的急智与机智的发挥,是需要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例如,给学生分辩机会、调查清楚后再处理、延迟处理、事后再说、冷处理、家校结合解决冲突等等。
记得刚参加教育工作在本村当民办教师时,由于年轻气盛,容易冲动。一次,课堂上几名学生小打小闹的,我将他们几个关学,放学后,留下他们在教室里,一个个揪耳朵,他们边哭边为自己辩解着。
这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群学生,十岁左右,我十六岁。因为我给了他们分辨的权力,还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等我读了师范回老家的镇子上教了几年高中,他们也正好读到了高中,又成了我的学生。现在在一起相聚,说到揪耳朵的事,他们已经淡忘了,只是津津乐道着我如何与他们一起共同复习备考的事。
在镇高中教书的第二年,一名学生不认真听讲被我批评后,在神态上表示出不服气的样子:翻眼、犟颈、鼓噪。看到这种情形,血气上涌,不管不顾的将坐前排的他拉出来,推搡到墙角,一脚就踢到了他的腿上。
这是我教书生涯中唯一的一次真正的踏打学生。也是年少轻狂的不成熟的表现。直到现在我还在后悔着当时的不当作法。
进入中老年行列后,我再也没有动手打学生了。甚至连狠毒的语言也没有用到学生身上去,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我在尽量的压制自己的冲动。
在处理与学生的冲突时,我时时在暗自提醒自己:我是老师,是成年人,不要跟孩子们一般见识。
于是,我平安的度过了许多冲突即将恶性发生的时刻。


避开冲突恶性发生的教育智慧,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方法问题,而在于心态问题,智由心生。
或许有人会说,教师也是人,泥人也有个土性,怎么会不失去理智呢?在那些学生顽劣的表现面前。
这就要从教师的角色进入程度来说事了。教师把学生是看作所谓的“衣食父母”、“上帝”,用一种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学生,还是用一种母心父意去看待孩子。
若用前者,那么对学生的顽皮淘气等“不良表现”肯定会带有厌恶的心理,当然,心情就会不同,就有气、就会将冲突放大;若是后者,那么对孩子们的淘气,会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把孩子们的调皮当成了天性去理解,心里会充满爱意,“这孩子真可爱、真顽皮”,这冲突怎么会升级呢?
也许,教师对冲突的控制不当,有时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造成的。确实我们不应该将板子全部打在教师身上。
教师需要学生的考分来向学校交账、向家长交账、来博取自己的生活生存需要。压力下的工作心理会那么好吗?好不了。
故我们可以说,冲突的恶性发展,是教育评价之过,是全社会之过。
这样,教师心里可能会好受一点,可我们也不要忘了,教师是直接责任人,不能够掉以轻心。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应该如履薄冰般的小心谨慎,“治大国如烹小鲜”,处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冲突亦然。

                                                                                        2010年10月25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07:31:02 |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sina.com.cn/u/1597320885

以上转帖的源地址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07:29:51 | 只看该作者
—— 闲人说教(6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示范性作用。文明用语、规范用语,还有科学用语等,既可以将学生引入到知识的妙境之中,又可以起到准确生动的交流作用。
讲课就得“讲”,讲就得发声,发声用什么样的语言为载体最合适,在当今流动性社会生活的形势下,当然是普通话无疑。
普通话在古代被称为官话,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官本位”思想,在民国时期被称为国语,应该是“家国”观念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解放后将之改称为普通话了。普通话,大众语言是也。
实际上,普通话的称谓虽然表现了新中国以“民为贵、国为重、官为轻”的民主思想,可这普通二字还是有些欠通。难道各地方言就不普通了?说普通话的人数也不一定就比说方言的人多呀!所以,推广之初,普通话并不普通。


普通话作为教师的教学语言,那是最为恰当的了。
经过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多年的研究经营,这普通话已经成了最为“干净”的语言,她摈弃了各地方言中的那些“语言垃圾”,且最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词汇丰富而规范,可以与书面语言想媲美。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哪种语言可以与之PK
教师是文明的直接的传播者。语言的文明无疑在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我们听到一位人士操着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与人们进行交流的时候,你会不会内心油然而生敬意?我是会的!
那么,当我们在课堂上说着得体而流畅的普通话与学生交流着学习方面的问题时,我们的学生也学着老师讲着普通话,干净如明镜,优雅似流泉,这教与学的活动是不是充满着美的享受?


十多年前,我曾经参与了MZ高中的教学管理工作。接待了从江西九江市教委与一中过来的几位领导,他们来参观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的。听到不管年长年轻的他们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时,我这个当时还中年的人却用一口土话应对,我感觉到羞愧难当。
于是,我开始在我们学校提倡起普通话教学来。
当时学校老师中不少本地人,除了语文教师外,大多数老师都用本地话教学,在教职工大会上,我作了普通话教学的动员。除了老年教师外,中青年教师一律要求用普通话。
我说,土话教学虽然学生听得懂,也能够搞好教学质量,可是,我们的课堂能够出得了台面吗?能够走出校门吗?我们的老师以后要走出去,参加到县市省级的教学交流活动中去。故首要的事,就是练好普通话。


什么事情都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开始了“半路出家”的旅程:普通话教学。
年幼读书时没有学过汉语拼音,当然也没学过普通话。那时连收音机与广播都难以听到。高中毕业在家乡务农,想跟着收音机继续学英语,可听不懂普通话而作罢。上师范后才补课学拼音,听影视也多了,这普通话才有些耳熟。
虽然听得懂,可说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记得第一次在课堂上说普通话,差点没哄堂。不少学生听到我的普通话,都忍不住发笑。可我没有笑,还是一如既往的讲下去。好不容易过了开口关,胆子也壮了起来。
讲普通话要组织语言,还有些词语的发音很特别,一不小心,就把普通话说成了云梦话,在云梦叫做“屁啊通话”。我开始说的就是。
为了练习说好普通话,我有时向我女儿请教。女儿对我的普通话嗤之以鼻,说我的普通话别人谁也听不懂。
虽然,受到如此大的打击,我还是坚持着、坚持着,这样一坚持,就是十多年了。


MZ高中工作了三年,临别的教职工大会上我对自己的工作作了总结说,来这里支教三年,我最大的收获有两项,其一,戒了烟;其二,学会了普通话教学。
回到了一中,我还是用普通话教学。原来的同事觉得奇怪,可我让他们见怪不怪。除了课堂上用普通话外,在校里校外,我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是跟学生说话,我就用普通话。
现在,学校的年轻教师多了,外地老师也多了。他们大多讲普通话,我与他们的对话,自然而然的就用普通话。当然,我的普通话水平不是很高,但自觉比我校的同龄人还是高那么一点点。
如果不用普通话,到教室里我已经觉得自己说不出话来。这说明,任何事情都是一个习惯问题。习惯成自然吧!


自用普通话教学以来,我参与同事的教学交流、公开课等活动后的评课,这普通话讲的准不准,就成其为一个话题。当了几年青年教师优质课评委,打分之中,普通话教学是其中一个评分依据。
我自身的教学语言随着普通话流利程度的增高,其幽默性也在提升。这是用土话讲课所不能比拟的。
在电脑应用普遍以后,我一直用拼音输入法打字,这与我的普通话教学有着相互促进作用。普通话说好了,拼音的准确性也就提高了,汉字输入的速度当然也加快了。
所以,我得感谢九江那一群人对我的启示。人生的某些动作,有时可能就起源于某些突发事件或偶然机会之中。这难道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前定么?

                                                             20101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0:27 , Processed in 0.1305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