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流行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6 19:2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流行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我们所探讨的流行文化是指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即在资本主义文化产生和澎勃发展之后,才具有现代基本含意的那种文化。
  现代流行文化是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流行文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它的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高宣扬,p86)    社区流行文化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以消费文化的生产为主的新时代。在这时代中流行文化具有的特点
  1. 流行文化更加缩短其生产和在生产的周期
  2. 流行文化界主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更加技术化和技术复制化
  3. 流行文化随着电子化和技术化的发展,采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途径,越来越符号化和幻影化
  4. 流行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发生了颠倒现象,当代流行文化将其形式的变化列于比其内容更加优先的地位
  5. 流行文化更多地采用神秘化的形式,离开理性主义的传统文化形式越来越远,神秘性作为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无非就是「不可理解性」或者甚至就是某种「不需要理解的东西」
  6. 流行文化更多地同「性」和身体结合在一起,以至于可以说当代流行文化几乎等于性和身体的特殊文化
  7. 流行文化更加消费化和商业化。

当代流行文化的五大特征 

 流行文化正在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汹涌的潮流。对于这种潮流人们可能已经作出了各种反应,包括对于它的一些评价。但是,对于一个对象的认识应该是在对其特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这种认识人们大多并不是根据一种理论分析的方式,而是根据过去的成见或者直觉作出的,因此,对于当代流行文化的特征的论析就有其必要性。以下,论者归纳出五点特征。[1]
  一、 对于文化层阶的消解    非主流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消解了文化的层阶,即它把传统中关于文化的高级与低级、典雅与粗俗的定位作了否定。它不仅不是精致的文化,而且根本就不屑于作出这一区分,也根本不进行这种努力。流行文化的某一类型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完全来不及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分层。它是在时间之流中以新颖和过时作为区分的标志。由于流行文化没有高低的层阶,因而也就缺乏一种文化的引导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剥夺了是统治者机构和知识分子平时秉有的话语权,在表达的民主性上它可以具有一种变革意义,但是也具有无政府状态的可能性。由于流行文化没有内在的层阶标准,因而在评价上它的运作方式和指标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2]其实,从深层次来说,流行文化是在现代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运行规则。如果说到我们既有的一般的文化,那么它是以传统作为自己的圭臬,另外又以某些知识分子或者专家作为这一圭臬的看守人,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流行文化追求新颖,当然不可能崇尚传统,因此原先有效的评价体系只能弃置一旁。
  流行文化看重的只是“现在”,这种对于当下的强调在现代性社会就往往被商家染指,由此形成一套文化上的生产-消费关系。流行文化的产品有其精神上的内涵,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它才可能流行,但是它的精神不是提升人的内心世界的动力,而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消费品。它是按照市场供需状况调整产品的供应结构。流行文化的消解层阶也体现在它对于文化的隐秘意味的无视,传统性的文化往往有着隐秘的和神圣的内涵,这种不能仅靠思想,还需体验加以把握的性状,成为人们对一种文化产生不能割舍的感情的根源。流行文化既没有长时期的积淀过程,也缺乏知识分子进行相关的理论辩解和宣传,它就只是针对人们需求。人们可以喜爱某种流行文化,甚至出现追星那种狂热的倾情,但是难以形成一种宗教式的沉醉与迷恋的感情,人们没有仰视它的那种层阶距离。
  二、 有关思想资源的转换
  文化和文化思想是相关的,不过二者有着区别。文化是一种存在范畴。如利奥塔指出,“文化存在于一个民族与世界和与它自身的所有关系之中,存在于它的所有知性和它的所有工作之中,文化就是作为有意义的东西被接受的存在。”[3]这就是说,文化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关于文化的思想则是对于文化的阐释和引导。譬如,自从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近代问世后,它就渗入到人们生活中,尤其每天固定时间出版的报刊影响更甚。对于这种Daily news(每日新闻)的定期阅读,我们可以从人们需求对于社会近况的了解来说明,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非得了解它的规定性。这时参照黑格尔的阐说就可以见出颇有意味,他认为当时的欧洲人已有了每日早餐后阅读报纸的习惯,这是现代人的“晨祷”,即人们已把读报培养成了固定程序,如果哪一天无报可读或没有时间去读,则这一天就相当于没有祷告那样,生活就沦为空虚和没有意义。黑格尔关于读报的阐说,就给报刊阅读赋予了一种文化意味,而我们看来也是揭示了读报的文化意义。
  关于文化的理论阐释,传统文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民间文化,它依凭的传统规范,    服装流行文化

如春节作为一年的年头岁尾,要求直系亲属的大团圆,这一团圆成为一种文化仪式,标志着一年的平安幸福,否则就是一种深切的遗憾,这种规范通过一些传说、礼俗而获得强化,有时成为一种惯例,深入到人的无意识之中,不自觉地就会就范。另一种是精英文化,它以一些文化精英的学说作为根基,它包括某些哲学家、宗教领袖、学派的中坚人物的学说等。这些精英学说的最高形态都可以上升为一种哲学,哲学代表了精英文化的核心。而流行文化则既没有传统规范,也不依凭什么哲学思想,它的文化核心应该寻求一种经济学意义的阐释:即人的行为过程的经济性。一方面是社会的公众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压力需要抒缓,另一方面是社会可能并未注意公众需求,公众在民间文化中不能得到现时的言说,在精英文化中又不能得到针对个人的言说,在此状况下,流行文化就是在经济体制的参与下,动用商家的力量加入到文化建构的过程。它没有根据过去的传统根基,也没有对于未来的长远规划,而是立足于此时此地的公众个人。在流行文化中,它的价值目标就是对于此刻的关注。这一关注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进餐对于肚腹的抚慰,出发点到最终目标都没有终极关怀的承诺。
  三、 知识合法化问题的回归
  从叙述派学说看,文化是一种言说,而言说就需要某一知识来进行合法化的包装。可以说,民间文化是通过各种传统化的方式,包括传统礼俗、传说、宗教、仪式等加以强化。精英文化经历了一段时期发展的坎坷之后,走向了“科学”道路,即作为知识,必须要通过学科研究的方式进行证明,言说过程还有若干规范要求,它通过法律条文、词典、学科术语、科学公式、科学定律等加以体现。精英文化经由教育、大众传播、国家干预等行为得到强化,并且知识的言说就被作了垄断,似乎非精英化的知识就不配称之为知识。精英文化的知识观把事实的唯一性与知识的唯一性等同起来,一件事实是怎样就只能是怎样,不能指驴为马;可是对于事实的言说可以具有不同的方式,驴和马是不同的动物,但属于大型草食动物并且是马科动物上二者具有同一性。说马与驴是不同动物,同说马与驴都是马科动物都是有效的,而在言说形式上却是迥然不同。近代以来西方形成的精英文化把知识的合法化变成了一座专制主义的殿堂,知识体系的竞争被作了意识形态性的阐释,即是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流行文化重新定义了知识的合法化问题,它是在时间序列上恢复了“地方性知识”的有效性。所谓地方性知识即未走进课本与词典等的知识,“如巴厘人按出生的长幼序数而被命名为‘头生的’、‘二生的’、‘三生的’、‘四生的’四种,过了老四又开始新的循环,第五个孩子也叫‘头生的’,第六个则叫‘二生的’, 在一母所生的同胞中,叫‘二生的’那个人也许是‘头生的’老五或老九的大哥。这种循环式的称谓系列并不能真正反映同胞之中的长幼之序,却体现着一种往复无穷的生命观念,它不可翻译,却是具有文化特质的地域性的知识,故称之为‘地方性知识’。”[4]这一地方性知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完全相近的表达,即每过12年就是一个生肖序列,每五个生肖序列是60年,算是一个“甲子”,一个“甲子”就是一次轮回,由此形成了中国人朴素的历史循环观。当人们面对变化时,是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说。从西方引入的公元纪年以及西方的工业革命生产模式,打破了这种循环,时间仿佛成为一条线形的矢量。流行文化则使得循环重新成为可能。一次潮流之后,隔了若干时间又可能重新回归。传统的精英文化是以理性原则作为支撑,它的知识的合法性体现在各种学院式的学说之中;流行文化是贯彻的非理性原则,它的知识则奠立在以无意识欲望为中心的个人感受上,各种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的言说,都可以成为流行文化的凭借。另外,它也可能成为当代人们心理障碍的幻想性的替代物。
  四、 体制化构成的新型模式
  当今时代是体制化生存的时代。对于这种体制化生存的说明,从马克斯·韦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论述可以见出基本梗概。那就是,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实行世袭制度,社会阶层代代相传,子承父位;社会等级森严的结构中,让人安于现状。资本主义的革命性变革不只是采用了机器生产,更重要的是调整了生产关系,使得社会实行一种按照个人表现和能力给予一定职级的任职制度,社会荣誉也随着个人业绩定夺,起到了鼓励人们勤奋工作的积极性的作用。如果说中世纪欧洲是采用社会等级制,那么资本主义就是采用根据能力、教育水平、个人业绩、工作需要等方面综合评定的科层管理制。这种科层制度依靠一定的体制化得以实施。譬如对于教育水平的认定方面,以前只是通过一种考试,甚至是很不规范的认字、赋诗等只能考核一个狭小方面的方式来认定教育水平。现代教育体制则使得水平认定规范化了,小学、中学、大学各有自身的教育目标,知道了某人受教育年限,再辅以规范性的考试,那么水平认定是客观的,就是说各地的认定都是大致相通的套路,可以通约。
  应该说科层管理制是一种比较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对于社会的变革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科层管理制同人员的提拔相关联,即每个人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随着年资的或业绩的或二者俱备的增长,地位也可以随之上升。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德通过统计分析提出了“彼德原理”,即不称职原理,他说:“(在科层组织中)他们中的许多人,肯定会赢得一、两次提升,从一个能够胜任的职位向另一个更高的能够胜任的职位,而在新职位上的胜任又使他们有资格被再次提升。对于每一个人,你或我,最后一次晋升都是从称职级升向不称职级。所以给定足够的时间,并假定科层组织中有足够的等级,那么每一位雇员都要升到并停留在他的不称职级上。彼德推论表明:总有一天,每个职位都会被不能履行它的职责的雇员所占据!”[5]彼德原理是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出现的,其中难免偏激之处,不过它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体制化提供了一个视角。
  流行文化的特性就在于,它不同于我们上文说到的体制化。流行文化也可以有着自己的体制特征,但是它对于常规性的文化起到了一种抑制作用或替代作用。如果说常规的文化实行一种科层管理,科层体制是逐级提升,个人的提升成为可以预期的目标,提升也有着社会评定的指标体系作为参照;那么流行文化则没有逐级上升的常规模式,它完全可能一夜成名,不久又销声匿迹。当年歌手苏小明凭借一曲《军港之夜》,红遍了大江南北,歌手费翔更是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表现成为流行歌坛的重量级人物,然而他们都被人淡忘了。这里,他们的成名并没有一种可以量化的成就标准作为依托,成名与淡忘都不是在完全可以预期的范围中运行。可以说,流行文化在体制化生存的现代人常规科层文化映衬中,相当于人们的一个梦幻。体制化生存的常规使得社会成为合理化的工场,没有了惊奇与意外,而流行文化成为理性原则无暇光顾的人们的非理性精神的最后领地。生活在一个合理化的社会可能是公平的,但也是使人压抑的。考虑到常规的体制化生存还有“彼德原理”那种负面影响,那么流行文化的存在也是必要的补充。
  五、 转换时空:抹平地域与民族差异
  流行文化是急速传播的文化,这种快速传播必须突破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障碍。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只能采取一种超越地域性和民族特性的方式出现。可以说,流行文化是没有地域特色和民族性文化。作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各地饮食文化对于食品味道有不同讲究,中国就有南甜北咸之说,而作为国际性快餐业大户的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食品公司的食品,就是追求一种国际口味,它并不吻合于某地、某个民族的口味,可是反过来也不同哪个地方与民族的口味冲突;它不是好吃的食品,但对于人们也不是难吃的。流行文化可以很快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一位美国学者在菲律宾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现象,即菲律宾人往往非常熟悉美国的文化产品,人们甚至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美国歌星的演唱,“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的生活在其他方面和产生这些歌曲的那个相关世界并非处于完全的共时状态。”[6]这些菲律宾人哼着美国歌曲时,他们对美国歌曲的体验并没有自身的文化经验作为依托,反过来他们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个人感情又缺乏相应的歌曲加以表达,于是就在哼唱美国歌曲中得到一种可能不同于美国听众的、加入了自己理解的感受。阿帕杜莱认为菲律宾曾经是美国的殖民地,现在它虽然是独立国家,但是文化上仍然受到美国强力影响,他把这一哼唱现象称为美国文明在政治上对于菲律宾人的强暴。阿帕杜莱的说法可以引申到文化殖民和文化帝国主义的议题上去。
  不过,我们可以设想这些美国歌曲的两种状况。假若这些被哼唱的歌曲属于经典歌曲,那么美国歌曲成为世界其它地区耳熟能详的对象,这除了表明这些歌曲确有实力之外,也表明了美国文化的强大传播能力,因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作品要能被其它地区人们所接受,单纯的传达是远为不够的,还必须要使当地人们能够达成对于传播国文化的认同,这就必须建立一种文化的强势地位让人信服。这里文化的强势和弱势地位,固然可以用以说明文化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但是既然传播的属于一种优秀的文化,它也理应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倒是对于别国的封闭才应被指责,所以关于文化侵略的言说必须是针对西方的一些征服行为才适用,不能作为一般性的概括。假若这些被哼唱的歌曲不是经典作品,那么本身不具备非凡实力的作品要广为流传,就只有扮演成流行文化的姿态。流行文化在其源发地没有传统的深厚根基,也就不存在以一种民族文化去征服另一种民族文化的问题。可以说,不同民族文化有着一种空间距离感,而流行文化却是不同代际之间的时间差异感。它在不断地演替和回归中,用时间的流逝抹平了地域的和民族的文化差异。

余论 

 以上是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流行文化的基本特征。作为基本特征,它只是流行文化体现的比较重要的性征,并不能代表流行文化全部的特征,另外,这些基本特征中没有说到在论者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流行文化与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那就是,传统文化是经由许多代人才逐渐形成的,而流行文化可能只是各领风骚三五年,流行文化的快速变化必须有一种动力推动,那么这一动力就是市场利益驱动。资本投资人看上了某种消费潜力、消费趋势,于是就作出投资,该投资需要进行一种造势,使人们形成对于它的注意力,以此形成一种大众消费趋向。总的来说,流行文化属于商业文化范畴。这也应该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特征,不过这一特征融贯到了上述五个特征中,并列提出可能混淆了其中内在关系。正是由于它的商业文化性质,才导致它与传统的普通的文化的差别。
  流行文化是我们身边的文化事实,它正在模铸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的生活也可能成为新的流行文化产生的契机。从叙述派文化观点来讲,文化模铸人的生活,而人的生活也在书写文化故事。回想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国人生活中家用电器由基本上只是电灯发展到拥有电视、洗衣机、冰箱、空调、家用电脑等多种用品,这些物质的改变也导致了人们生活状况的变化。譬如盛夏时的纳凉是中国传统习惯,它也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而电视的进入家庭使得邻里之间少了一些交谈的机会,甚至家庭成员之间也少了很多交流。电话进入家庭之后,走家串门的事已不再是单纯传递信息,它更多地包含了感情联系的内容。电脑网络通讯的使用重新界定了通信、聊天、读报等行为的意义,并且也改变了生活的节奏。叙述派文化学家布朗认为,文化作为一种叙述,具有相当于“语法”的规范,人们自己的生活通过各种讲述酝酿出语法,而我们又可以通过语法来读解人们生活的故事。[7]文化是人们生活的读本,也是人们生活的写本。个人经由某种文化进入生活,又通过生活谱写出文化的新的语句。流行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蓬勃生长的新的文化类型,它会引导人们对于生活作出新的理解,也会使得人们讲述新的语法编织的故事。由对流行文化特征的论说,我们找到一种窥探流行文化的门径。不过对于流行文化的深入剖析,还必须借助于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参与,还必须对一些典型个案的调查和数据分析,这些问题留待以后再作进一步梳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18:28 , Processed in 0.1049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