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话词话课堂应用方法例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7 21:0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话词话课堂应用方法例说
徐畏军   
  我国古代对诗词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整体的品鉴。把握的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把握的形式则主要表现为诗话和词话,它们或着眼于整体风格,或着眼于思路结构,或着眼于一字一句……诗话词话是我国古代文人审美经验的总结,其作者之多,著述之丰,阐释之精,内涵之深,成就之高,几乎可与诗词本身分庭抗礼。
  高中生虽然在必修阶段学过一些古典诗词,但鉴赏诗词的能力还普遍不高,对教材中的古诗词仍有生疏感和距离感。在此情况下,教师如何在选修课程(古诗词选读)教学中适时地引入诗话词话,其意义价值就显而易见了: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进而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把握古人跳动的脉搏。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具体地应用诗话词话,从而让诗话词话真正地融入课堂,成为中学诗词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呢?以笔者所用的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为例,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提问引导法
  这种方法引入的诗话词话,主要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所引入的诗话词话,可以创设主问题,引领全篇。如果说一首诗词好比是一池水,那么,主问题就是击水之石,“一石激起千层浪”,师生即可在“石“与“浪”的波动与回响中共同体悟诗词的美;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若干个关键词句作深层解读,牵一发而动全身,突破几点,带动全篇。
如教学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可结合词话设计出引领全篇的主问题:
  近人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说:“此词咏梅明志,遗貌取神,孤芳自赏,傲然卓立。”想一想,作品歌咏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表明了什么样的君子人格?
  通过此主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品味梅花“驿外断桥、黄昏风雨”的凄苦困厄的处境以及“争春无意、妒任群芳”,“尘泥作尘、香犹如故”的高尚坚贞的品性,从而领悟词人寄寓其中的忧国伤时、坚守节操的情志。
  再比如教学高适的《燕歌行》,可这样引入诗话:清人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说:“沉痛语不堪多读。”请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并分析诗人具体抒发了怎样的沉痛之情。
  让学生通过对“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几个关键语句的鉴赏突破,进而来领悟全诗谴责将领荒淫失职、腐败无能,表现边塞士兵凄情惨状的沉痛主题。
  2.注释参考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诗词的鉴赏活动中,直接引入准确、形象、深刻的诗话词话,为学生独具个性的解读感悟和见解做注释及参考。力求变“我注六经”为“六经注我”,让诗话词话真正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当然引入的诗话词话既可以与学生的感悟“不谋而合”,也可以与其“大相径庭”、“大异其趣”,但设计的意图无非就是要调动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进而加深他们对诗词的领悟 理解,并为其提供审美知识的积淀。
  如黄庭坚的《清平乐》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联系到作者晚年曾两次被贬官,流放到我国西南荒僻地区,度过十年类似管制的生活,最后死在宜州贬所的身世遭遇,提出了作者可能是借惜春之情,抒发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的观点。在肯定他们观点的同时,笔者引入了与此有关的三则词话给予其观点以佐证和参考:
①黄山谷《清平乐》词,亦寓言也。(李佳《左庵词话》)②全篇宛转一意,但何以特别提出这黄鹂呢?冯贽《云仙杂记》卷二引《高隐外书》:戴顒携黄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声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这里借寓自己身份怀抱,恐亦非泛泛之笔。(俞平伯《唐宋词选释》)③结语暗寓身世,大有佳人空谷,自伤幽独之感。(周笃文《宋百家词选》)
  同样,再比如教学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时,在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解读出“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表面上是在描写夏季的暴风骤雨的景象,而实际上却是暗示朝廷保守派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可拈出以下诗话:
  唐代韩、柳齐名,皆遭贬逐……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馋人之嚣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摒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俞陛云《诗境浅说》)
   通过引入诗话,不仅让学生强化了对此诗颔联的理解,并且让其获得了对于中国诗词“兴寄说”这一传统的初步认识,可谓一举两得,一石二鸟。
  3.二次评析法
  二次评析法是指学生在诗词鉴赏解读过程中,对诗词评论家就此诗词写成的诗话词话所进行的评析。当然所谓“二次评析”,不是对诗话词话作架空、抽象、武断的是与非的简单的裁定与判别,而是在紧扣诗词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相应的诗话词话作出高与低、优与劣的冷静而理性的指认与分析。由此可见,“二次评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指向诗词本身,而目的就是为学生与前人就同一首诗词的阅读体验作跨时空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突出学生在诗词鉴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也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如历来对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评论鉴赏,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而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否有寄托上。由此,可引入以下词话让学生作“二次评析”:
  清人张惠言《词选》卷一曰:“此感士不遇也。”“‘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屈原《离骚》:“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是我原来穿的衣服的意思。)主张此词有寄托,并攀比屈原的离骚,认为有以美人香草比君子贤德之意。李若冰《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云:“统观全词意,谄之则为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抑之则侈陈服饰,搔首弄姿。”主张无寄托,以温庭筠“有才无行”的人品为依据,否认有忠厚缠绵之思,以为不过侈陈服饰,描摹美人图而已。请你结合这首词,评析这两则词话,并谈谈你的意见和看法。
  无论学生认同哪一则词话,抑或是另有新解,只要能紧扣本词的内容自圆其说,论之成理,言之有物即可。
  4.模仿撰写法
  应用诗话词话进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就某诗词的用词造句、意象意境、章法构思、技巧技法、思想情感等模仿前人撰写诗话词话,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个性体悟与认识。要求学生模仿撰写诗话词话,主要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丰富意蕴和艺术魅力,并能就此给予恰当的评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下面是笔者教学王维《山居秋暝》时学生所写的诗话,摘录几则如下: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联,松青如盖,月白如水,泉响如乐,林静如洗。皓月静静地洒在林间,月光仿佛有知;清泉潺潺地 流于石上,泉水似乎有情。②颔联给人的是月光如水,清泉流过的静谧感觉,而到颈联,突然几笔点染,竹林里出现了喧闹着归来的浣纱女,荷叶晃动处渔舟也已经归来,欢乐、热烈以及生活的乐趣凸现于眼前。静谧中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使人感受到生命的热烈欢快。③中间两联集中写景。颔联写物。上句月光抚松,由远而近;下句泉流石上,由近及远。颈联写人。上句喧笑,由隐及显,下句渔舟,由显而隐。④中间两联貌似描写景物,却意在传达感情。颔联侧重写景,意在用物清来表明志向高洁;颈联侧重写人,意在用人和来期望天下通达。⑤王维下笔就说“空山”,读完全诗,发觉却是“不空”,也许诗人在这“空山”美景中已经“物我两忘”,“忘乎所以”,在瞬间获得了永恒的人生超越,所以说“空”。
  学生通过对此诗的个性化解读,把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诉诸笔端,形成文字。尽管有些评点可能还略显粗糙,稍显浅薄,留有商榷余地,但是读着这一则则“诗话”,我们不禁会想:前人留下的诗话词话是那样精妙绝伦,令人叫绝;学生笔下的诗话词话不也同样能够异彩纷呈,令人欣慰
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0:10 , Processed in 0.13947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