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首个中文系百年纪念:人文学者不可丢“三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7 22: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首个中文系百年纪念:人文学者不可丢“三气”
   10月23日,中国第一个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来建系100周年。作为最直接传承本国语言文化的科系,“百年中文”的纪念,被赋予了很多的意味。而人文学科的时代价值在哪里,人文学者该如何保持气质,也再次被审视。
    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最近接受了本报专访,就上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提到的“中文系师生有责任介入当下的社会改革及思想文化建设”,认为人文学者不能丢掉“三气”——志气、意气和豪气,尤其发人深思。
    大学需要留存一种学术志向、一种学术传统
    记者:参加北大中文系百年庆典,有个细节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庆典简朴但学术味儿很浓,但听说,你们有规定,出版的前辈著作,每本书不能超过300页。这样做,是想传递什么理念吗?
    陈平原:是的。我们把这次庆典的主旨定为:以学术为本,赓续传统;以友情为重,凝聚人心。
    对大学来说,学问是最重要的,热闹的庆典背后,必须有坚实的精神支持与学术追求。所以,今年一年,我们组织了10个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会议,系庆期间也有“中文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研讨会,以及“众声喧哗的中国文学——首届两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论坛”,还编辑出版了20册的“北大中文文库”。
    值得一提的是,出版前辈著作,不是几十万字的“文存”或几百万字的“全集”,而是规定每本书不超过300页。不是因为没钱印,更不是学术实力不够,而是希望择其精要,让老先生的文章走向年轻人——起码本专业研究生必读。
    在我看来,所谓“纪念”,不是记住一个口号,或供奉几个名人,而是让大家通过阅读和体味,实现学术上的薪火相传。我们更看重的是著作的分量,而不是世俗的名声。中文系历史上名师辈出,这一回只选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北大工作的;因为,新中国成立前的教授流动性很强,且在好多大学兼课,我们不能把半部学术史揽入怀中。比如,大学者陈寅恪也在北大中文系讲课,但那时他是清华的教授,我们不能为了撑门面去争抢。
    以学术为本,是为了给当下的老师们留存一种学术志向,一种学术传统,一种学术热情。这样做,看似不太张扬,却能给人以精神的震撼。
    中文系师生应介入社会改革及思想文化建设
    记者:“百年”之后,您认为人文学科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陈平原:我做过西南联大的研究。看那时的老照片,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在天地间,着实让人感动。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多了,但是否还有那么一股志气、意气、豪气?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三气”,人文学才可能做得有滋有味。
    任何国家的本国语言文学系师生,所从事的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而是包含着价值、立场和责任。
    我以为,中文系师生有责任介入当下的社会改革以及思想文化建设。不是不要专业,而是在专注专业的同时,保留社会关怀、思想批判、文化重建的趣味与能力。说到底,人文学是和一个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或“知识”,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
    这么说,不等于让所有老师都关注当下,也应该鼓励闭门读书、不闻窗外事的,应该允许不同文化立场及学术趣味的教授各自独立发展,不强求一律。你整天上电视,名声显赫;我闭门读书,十年磨一剑:各有各的舞台,也各有各的听众。有骨有筋,有雅有俗,有内有外,这样的话,中文系才能比较大气。
    至于人们经常谈论的“人文学”如何被边缘化,这是目前中国教育过分市场化的结果。现在,我们的教育走进了一个误区,即把大学当成职业学校、培训中心来经营,宣扬“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忘却了大学的责任。大学教育,是为你一辈子的知识及精神打底子,而不是职业培训。当然,学校性质不同,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总的来说,我以为中国“人文学”(包括中文系)最低潮的时刻已经过去,若调整适当,是应该“贞下起元”了。
    大学或院系,要有意识地培养几条“大鱼”
    记者:但要做到您说的“大气”,允许和鼓励人文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做学问,势必与当下的学者评估标准冲突。比如论文指标……
    陈平原:学问不是评出来,而是做出来的,是经过20年、30年、40年,心甘情愿坐冷板凳、呕心沥血做出来的。你说10篇论文,就一定比1篇论文价值更高?未必。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不争一时之短长。大家现在被各种评比、评奖、评估搞得鸡飞狗跳,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潜心学问。这很可惜。
    作为系主任,我的基本原则是:为中才立规划,为天才留空间。好的教授视学术为生命,根本用不着催促;有的老师,或因能力限制或因健康原因,或对学术根本不感兴趣,再催也没用。但中间这一大块,若有合理的评估体系及奖励机制,能做出更大的业绩。所以,最重要的是调动中间这部分老师的积极性。
    同时必须记住,一所大学或一个院系,要有意识地培养几条“大鱼”。对于那些有个性、有才华、有脾气的好学者,要让其山高水长自由发展。暂时看,会损失一些评比所需要的“指标”,但若干年后,如果真的出现一两个大师级人物,那就值得了。作为一个院系的领导,也应该有这种容忍度。因为,神奇的灵感以及创造力,是很脆弱的,甚至稍纵即逝,需要有心人格外呵护。这方面,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肯定是不行的。
    随着民生的逐步改善,中国人对于本国语言文学的兴趣会迅速提升;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使得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天平,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认为中文系的价值应该有更新的体现。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2010-10-27]
     [信息作者: 吕绍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36 , Processed in 0.06683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