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时候,一些教育的先行者,开始从提升学生素质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特别是有人已经从课堂教学上入手,撤掉了讲台,改变了课堂结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热闹场面与教学效果,给予传统的课堂一个巨大的反击。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立足于大语文教学改革,既汲取了先行者的经验,又在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从周目标引领,到前置性学习,从小组互助,到课堂展示,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语文教育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罕见的。
所谓周目标引领,就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将学期教学的主体内容科学分解到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周目标一旦确立,一周内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便可以具体化:识字、写字,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积累,现代文阅读,各种习惯、能力、方法的培养,都通过周目标来体现和完成。这样,既能使此后师生的教与学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又能形成一定的知识链接,从而在师生中构建一种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
李升勇校长认为,以前,好多教学目标都没有进入课堂,甚至没有进入教师的教学视野,教学目标仅限于教科书和教参,无法构建明晰的知识、能力、智能体系,点点相联,只能构成一条单线,无法形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面发展。周目标就是变线为面,一个周目标就是一个小方块,最后块块相加,就拼接成课程标准的全面要求。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内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周目标确立以后,学习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的事,不再是教师领着、扶着、盯着、管着去学,而是必须自主独立地去面对一切。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相对充分的时间,在给定了学习内容和要求后,什么时间学,怎样学,学多少,都由学生自主安排,不再受教科书和课堂的限制。相对自由的心灵状态,必然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生命活力,即使性格较慢的学生,也会“笨鸟先飞”地于课外提前或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以便在小组互助与课堂展示中拥有发言权。于是,就有了异彩纷呈的适合于各个个体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就有了自然之势。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地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不但可以提升当下的学习质量与效率,还会对学生终身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在大统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一般是指向中等水平学生的。这虽然关注了学生中的多数,可是,学习优秀者就因内容之“浅”而失去兴趣,学习较差者就会因为内容较“深”而不知所云。于是,这部分人的学习的兴趣就会日趋减退,原有的优秀者最终沦落为中等水平;原有的水平较差者就每况愈下,差之更差。不同个体甚至同属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快慢多寡是正常的,任何高明的教师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学让所有学生接受与学习起来都恰到好处都是一厢情愿。孔子的“因材施教”,就在大一统中失去了生命张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节课内数十人不可能都得到检测和反馈,滥竽充数者可以生存。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其后的展示人人有份,任何个体“蒙混过关”都几无可能。即使在传统课堂上从来没有发言的学生,也要想方设法寻求话语权。而周目标学习将学习的内容放在了课堂之外,不同个体的学习就会因人而异,虽然各取所需,由于目标一致,所取内容就有了针对性。所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环境、条件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进度,同一个问题可以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上网搜集相关的信息,还可以向身边的人询问。而学生将各自所学的知识展示于课堂之上,就会因为这种特殊的“发表”而快乐,反过来激发下一次的周目标学习。这是一种良好循环的学习链。
周目标的确立,并不等于教师游离于教学之外,相反,教师的学前指导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学习组织的建立必须以组织教材为基础,教师在确立周目标的同时,必须对各项学习目标进行科学预设,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并给学生以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用过关方式检测,哪些内容需要在课堂上探究,教师必须了然在胸。为了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认真地研究学生,特别是研究周目标确定与此后的小组互助与课堂展示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这种预设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何作用等。
李升勇校长认为,周目标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指向的同时,更关注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与终身的发展,所追求的是教育的效果,而不是单一地指向“应试”。它的“素质”含量很高,是指向未来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后置性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填鸭式的、哺育式的,学习的过程几乎完全被教师所掌控,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所进行的目标明确的自主习预习。那么,前置性学习是否一般意义上的预习呢?是否更换其名而未改其实呢?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二者虽有相同之处,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般性预习虽然可以“因人而异”,但由于总的目标不明,学生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迷失方向的情况时有发生,事半功倍也就在所难免。前置性学习则是周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中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方向既明,心中亮堂,学习的重点难点也便一目了然,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现在是后喻学习时代,老师单纯的教已经不行了。学生的总目标周六一到手,就可以根据各种学习目标随时提前学习,提前达标。而且可以借助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从而积累字词、诗词、成语、观察、阅读、访问、调查等预习成果。
一般化的预习内容是教科书,前置性学习不但包括教科书的内容,还要向与之相关甚至“无关”的学习内容和相关资料延伸。对于一篇课文,学生自学内容不仅要朗读全文、寻找重点词句和概括文章大意等;还要搜集作者的生平及社会背景,文本涉及的背景及相关事件、人物等相关资料。而且,还要用生活解读文本,调动学习个体所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再现文本生活原景;用文本拓展生活,学习积累文中知识;让文本服务生活,体会作者态度与情感等。
“功夫在诗外”。预习内容的扩展,使学生再反观教学内容的时候,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观。在此后的小组互助与班级展示的时候,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甚至超越教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景观频频出现。这反过来又给学生以自信,使他们在以后的前置性学习中更加主动与积极。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我们提出的前置性学习,是针对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知识传播多元化提出的。但内容的多元与扩展,并不等于忽略课文本身,学生预习场是环课文而生成与扩展的。如果抛弃课文而只顾扩展,教师就会及时引导,让学生很快步入预习课文内容与扩展学习“二者得兼”的最佳境地。
一般性预习虽然实现了变教为学,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但是教师教育的主导性相对弱化。前置性学习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文化积淀,自己首先要进行拓展阅读,搜集相关资料,对于课文的作者、背景、相关人物、相关事例、相关知识等未教先知。同时,还要标画课文字词,准备检测内容;分析文本,梳理多元话题;联系实际,预设流程和问题;整体把握,预设语言和升华;促进内化,预设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等。这样,教师就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学习内驱力,从而在信息源、方法、途径方面提供相应的资助和具体的指导。
教师对教材、生活和知识的理解感悟,一般来讲要高于学生,加之充分准备,就会在教学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无数个想法或者解题方法时,教师就会言简意丰而又及时地给予筛选和优化,让学生有洞若观火、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不是学生交流问题走偏走错了方向时,老师只是作一个看客,茫然无知、信马由缰地“放羊”。
前置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习氛围是一个重要因素,创建学习势能场是对教师水平和能力的一种考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习惯,明确学习要求,提供学习范例,丰富学习方法等,则成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
当今大班额的教学现实,为学生课堂交流展示设置了路障。很多课堂教学,甚至是名师的教学,一节课下来,也只有十几个甚至更少学生进行了有限的展示。而学生一旦得不到展示,势必成为欲言不能的无奈者,或者是消极的看客,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挑战。
李升勇校长认为,真正触发学生动力的课堂需要人人展示,于是,就有了小组互助。学生四人组成一人学习一组,于是,一个个小型学习组织就应运而生。
学生个性各异,大胆者往往抢先发言,在课堂上多有表现的机会;羞怯者即使胸有成竹也“犹抱琵琶半遮面”。长此以往,积极发言者更加积极,而不敢发言者更加畏缩。
在小组互助中,学生人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小组内交流展示。由于在前置性学习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小组交流时都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反过来又为前置性学习注入了生命张力;而前置性学习的高效,又为小组交流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小组互助时,人人都要对词语的理解,中心句的确定,段意的分析,文章作者情感的把握,相关问题的质疑、拓展和延伸等发表意见,也就是人人都要展示。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是立体的、多元的,因此,小组互助就成了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每个同学把个人的学习成果拿到组内交流展示,增加、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于是,小组互助交流的内容超越教材文本的情况也便时有发生;教学参考书上的固定答案受到了学习的挑战,甚至“后生可畏,焉之来者之不如今也”的景况时有发生;某一问题的结论有时与教师也有相左的地方,“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不由得让教师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惊叹。
小组互助中,学生在信息交流、汇集、整理的过程,既是一个思维、方法的学习训练过程,也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分享的成长过程,信息汇集、筛选、整理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学习角色的认同,这是小组合作的难点,组内交流的严肃性,组员的态度和角色的分工转化,都决定着合作的效率,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是培养成就感的关键。以上凡此种种,由于在小组互助中人人都在这些方面努力,就会主动地学会合作,学会评价等,这正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授所无法达到的。
学生的展示有同有异,但更加重要的是合作。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应异中求同,汇集小组成员的全部知识和智慧,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为在全班展示提供共同的内容。展示时会有重复,所以过程中有归纳总结,小组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形成成果的过程。促进知识的梳理和内化,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汇集整理,最后构成全组的知识高地,内化为全组的学习成果和每个学员的共同拥有。
就背诵而言,传统教学的一节课上只是几个“优秀”学生背诵,其余则是没有机会甚至是没有资格的“失败”者。小组互助内背诵,人人都能背诵。各组选出各自选手再进行比赛,这样的比较就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个学习型组织,无论个人所在的小组成绩是好是坏,对其他同学都是一种激励,收获的就不再是“失败的教育”。
在小组互助中,学生要走进文本,品味生活。他们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感知:本文从几个方面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几个方面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几个方面写了什么景?同时,还要分段解读,从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词中读出什么内涵的意趣。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做?都要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此外,还要掌握作者、背景、相关人物、相关事例、相关知识等相关资料。从而为班级展示作好准备。
对于小组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关注展示内容,更关注学习的主动与否。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下一次的小组互助中更加积极主动,且逐渐形成小型学习型组织,培育合作精神。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形成“学习共同体”,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成就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
小组互助的主要管理者是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人人都是管理者。大家都要按规范要求完成互助内容。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检查、相互激励。由于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都希望在班内展示中取得佳绩,所以,人人在管理他人的时候就有了责任感。没有教师的监督,更没有教师的批评,完全是在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展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习惯,真正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才能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实现兵教兵的势能场。
在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学生注意力问题,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后,由于人员减少,学习空间变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再是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过程管理问题。一个班同时有8个以上的小组在活动,在小组内部,教师的管理和影响必然受到影响和限制,谁来管理?如何管理?又成为合作学习的重点问题,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干部的作用开始突显,所以,学习骨干的培养又成了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如何约束自己,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引领、监督和激励,这既是学生干部面对的问题,也是教师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
记者曾采访过一些学校的小组交流活动,也颇为其热闹的场景而感叹。可是,在热闹的表层中,老师大多成了游离于小组群体之外的局外人。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小组互助则不然,尽管学生拥有自主管理的意识,但教师既要对小组互助过程的预设、展示和提高提前备课,还要不断地巡视于小组之中,对组内出现的学习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措施,对不按要求做的,不会在组内学习的学生还要有针对性的指导。以至各个小组谁是主题发言人,谁做辅助性发言,谁担任质疑角色,最后由谁执笔形成知识高地等等问题,教师都要适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为了夯实基础,把双基落到实处,本课时小组交流展示以后,要有一个知识检测环节。教师把准备好的字、词拿出来,让全班认读、听写,然后交小组长,小组间交换评判,最后报出各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小组第一阶段的得分。
如果说小组互助是学生人人参与的话,班内交流则是组组参与。由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将交流互助中形成的意见在全班交流与展示。这种展示比诸小组交流,显然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提升。
语文学习成效的好坏,与学生朗诵水平的高下有着直接的关系。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就特别关注了朗读的展示。先是学生高声喊道:“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然后,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凡被选中的朗读者,都会非常自豪地而又大声地朗读。
核心组展示朗读之后,还要开展擂台攻守。核心组由谁展示朗读由全班说了算,可以挑最好的同学来读,去感受朗读的美好。也可以选择薄弱环节,抑制他组得分。
不管第一个朗读者的水平如何,都由其他学生依据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流利、和有感情朗读标准进行评价,而且还要接受朗读挑战。随着“我读你来评,攀登新高峰”的响亮叫喊声,其他展示组的学生轮流朗读。最后,由老师教师点评,定出优胜组。
文本解读是班内展示的一个亮点。学生高喊“攻防打擂,超越自我”之后,便选出一个展示组,四位学生踊跃地走向讲台,先由主体发言人发言。这种展示是以记分打擂的形式开展的。一组代表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同时还要准备接受核心组的检查和质询。如果回答不出核心小组的问题,就要被扣除2分;如果补充者仍回答不准确,要被扣除4分;如果全组都无法回答要扣出10分。不准确酌情扣分。
对于发言小组来说,展示的过程既是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梳理思路、增强表达能力的过程,还是一个深入思考和学习交流的过程。展示过程表现的好,可以增强学习信心;展示过程不够,可以通过其他小组的补充与批驳增长见识,加深与修正自己的观点。对未展示的同学来说,在分享发言者的成果的时候,还可以印证自己的学习的正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特别是一些重点难点,往往都是在这种交锋中被大家掌握与破解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学生在班内交流的时候必须言之有物甚至要有一定的“新闻”发现。而另外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又往往对别人的见解进行反驳。于是,小组交流就不只是对正确意见的认同,也有了近似正方反方的辩论赛。
胜负乃兵家常事,小组之间的交锋也自然有胜败之分。一场交流之后,胜者还想下一次小组交流时保持不败的战绩,败者则力求在下一次的交锋中转败为胜。为此,都竭其全力地在一次“战争”前积蓄力量。这就为前置性学习和小组互助注入生生不息的活水。于是,前置性学习与小组互助便始终处于良性互动中,学生争先恐后学习就成了一种文化景观。
班内展示不等于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展示,无序状态下的热闹必然缺失两样东西:一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体之动,二是学生有时会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不下而游离了教学的主要方向。所以,这时教师不是混迹于学生之中,放任自流,而是终始引领着展示的方向。在学生激情昂扬的时候,教师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在学生展示中不同观点一争高下而又难分难解时,教师不但要作出评价,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导演,迅速地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航向。课堂虽然活跃,但不可知因素几乎随时出现,教师要从课堂生成的话题中不断地提炼出主导性话题,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把文本的几个或多个主话题表述出来。
据李升勇校长介绍,展示之中的加分扣分权掌控中教师手中,如果交给全体学生,既不易操作,又容易发生混乱,分散、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班内展示结束前的几分钟,教师要做言简意丰的总结发言,对学生尚未明了的问题,要指点迷津;对争论的要点,要评判正误;对特别重要的内容和教学的难点,要特别要言不繁地进行解说。同时,给予展示者恰当评价时,更要鼓励与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展示不太好的同学,也要给予信心的支持与委婉的点示,使其在下一次的展示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教师有似于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要正确地分解话题,及时地引领方向。儿童毕竟是儿童,这种活泼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变成了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而是变成了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再是陈旧知识的剪切板,而是变成了文本走向生活的对接舱;不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而是变成了智慧生成的孵化器。
最后是教师布置延伸性的作业,一般是让学生从几个话题中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感受、体会。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改写、续写、仿写、扩写、缩写等。这样,学生再写这些作业的时候,就会言之不物,甚至兴趣盎然。
时下教学内容是多了还是少了?是深了还是浅了?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多了,深了。”理由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声浪早已经此起彼伏。其实,人们大多只看其表而未窥其里,只见其形而未观其实。
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在丰富教学内容与扩展教学篇目的时候,学生却呈示出乐此不疲的景观。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并不是指某一种教科书,而是一种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可见,教学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本教材,另一类是生活教材。文本教材是经过加工、提炼、升华过的固化的生活,是前人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除教科书、教参书、教学挂图外,还包括图书、报刊、影视作品、广播、广告、标语、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报告会等等。生活教材则包括:自然景观、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重大事件、生产活动、经营管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等。有些人经常把教科书与文本混为一谈。其实,教科书只是文本的一部分,是国家为了教师教学的方便统一编制的教学材料,它既不是教学材料的全部,也不是文本的全部。强调教科书的局限性,并不是讲它一无是处,它毕竟是经过不少专家、学者精心选编的,是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检验的,其中是不乏优秀文章的。问题是不应把它当作圣经,当作法律,当作教学内容的唯一,而是把它当作教学的一部分,当作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语文课就有了40项内容——时政课、科普课、文学课、观察课、民俗课、识字课、历史课、美文课、经典课、成语课、书法课、诗词课、艺术课、礼仪课、网络课、影视课、棋艺课、戏曲课、采访课、环保课、文化课、体能课、规划课、义工课、经商课、家政课、消费课、国防课、生产课、地理课、内修课、安全课、法律课、励志课、特长课、管理课、经营课、朗读课、尚贤课、生命课。
李升勇校长认为,教师人生经历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个人的知识感悟、生活体验也是宝贵的学习材料,它可以给学生更直接的帮助。
李升勇校长认为,现行教科书重点考虑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工具性,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和人文性。课文的选择偏向了知识和学生的当前需要,却疏离了中华和世界文化的核心,忽视了学生的终身成长。正因如此,才有了语文课堂教学“低、慢、差”现象的“固化”状态。
人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甚至将教科书的少与浅作为减轻学生负担的标志。其实,学生的负担过重,不是教材内容的深与难,而是教师讲授的重复与练习的过滥,特别是没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更没有开发内蕴于学生之中的巨大潜能。学生学习,本应是个体获取知识、提升生命质量的幸福之旅,可现实大多变成了一场心力交瘁的精神苦役。如果将人类经典文化纳入学生学习的视野,且让其感受到其无穷的魅力,并在学习中享受提升生命质量的快乐,就可以化难为易,变苦为乐。
学生是不是感到特别困难呢?非也。走进他们的课堂,一二年级学生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古代经典的时候,那种精神振奋与心灵快乐,是我们成人怎么也想不到的。与孩子们谈起学习,他们一脸的轻松,高度的愉悦。看来,学生本可以轻轻松松地学习到高深的文化,而我们却将一些既低又浅的文章讲来讲去,这必然使学生产生“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的感觉,学习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人们都知道学习的规律是由浅入深,但却不知道还有由深入浅的规律。深的学好了,浅的不学自会。古代乃至现代一些所谓的神童,大多是由深入浅学习者。
经典的力量是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孩子的记忆力也是令人拍案称奇的。一个学前的孩子,可以游刃有余地背诵几万字经典,上学之后的所有学习都得心应手。对于小孩子的背诵,我们往往视之为死记硬背。其实,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死记硬背可以开发大脑,特别是有利于右脑的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将会给予人类一个巨大的惊喜。日本七田真的右脑开发之所以风靡世界,就是给人类只开发了大脑百分之几的人们燃亮了一个新的希望。
这样,我们再看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学习那么多那么深的内容,却能够轻松自如甚至快乐无比便也就情在理中了。
现在有些人把学生紧框在课堂之中,把目光锁定在教科书上,闭门教书,为教书而教书,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化,不但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社会化,而且致使学生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其实,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熟悉生活,高质量地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生活的课堂有两个特点:一是联系生活。学习文本知识,不是就知识论知识,而是把文字还原为生活,再现文字背后的生活原景,从中体会、感悟生活。二是学习生活。“事事洞明皆学问”,留心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从生活纷繁的人与事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
对文本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把文本还原于生活的过程。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沟通的媒介,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沟通的过程。由于作者大多是成年人,更多的是有成就的成年人,其生活阅历非常丰富,而且情感思想又与人生阅历息息相关,所以要学好语文,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一味的就教材论教材,就课堂论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目光指向辽阔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生活,语文只能在课堂上漂着,不可能进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能力的培养,绝不是课堂上分析研读教科书的结果,要让语文回归于文本,必须先让语文回归于生活。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淀,才能更好地解读已经固化的文本生活。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观察课、时政客、地理课、体能课、家政课等,就是引领学生走向生活的新的课型。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经过两年的改革,基本实现了基于知识,超越知识的教学目标,编写了基于教材,超越教材教学内容,构建了基于课堂,超越课堂的教育时空,形成了基于生活,超越生活的课堂生成。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八个转变——教学目标由就教学论教学转变为教学为教育服务,教学材料由单一教科书转变为生活全景,课堂教学方式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教学顺序由教后学转变为学后教,教学活动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教学关系由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课堂生成由平面传递转变为立体涵养,教学过程由重积累知识转变为重体验成长。市教学研究室吴健同志认为,这是一次对语文教学颠覆性的改革,学生学习的生命状态和学习水平,都有了本质性的飞跃。在乐陵市参加德州市教学能手评选的16人中,第一实验小学竟然5人榜上有名,元旦竞赛、毕业会考中更是名列全市第一。社会与家长认可,教师主动改革和学生快乐学习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所以,有人说,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名符其实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