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中有许多关节,比如肩关节、膝关节。关节就是骨头与骨头相连接的地方,可以活动。关节靠韧带连接起来。一篇文章通常是一个完好的整体。它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的,部件与部件之间,往往需要用过渡语或段来连接,如果没有这些过渡语或段,部件之间就会显得硬梆梆,不自然。这些过渡语和段犹如人体中的韧带,虽然不是文章的主体部件,但它起着特殊的串连作用。它往往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时牵动全文的一个纲领,以它为切入口。比如《太阳》。这篇课文具体介绍了太阳的基本形状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到底哪里是写太阳的具体形状?哪里是写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呢?在分析时,我们可以抓住第四自然段中的一个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一句虽然没有独立,但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前半句是概括前面的主要内容,后半句又概括接下去要写的内容。这一句实际上是这篇文章的关节,抓住了它,就好像抓住了衣服的领子,提纲挈领。《海底世界》,顾名思义,是介绍奇妙而丰富的海底世界的,究竟介绍了哪些方面呢?到底该怎么分析?它的牛鼻绳在哪里?稍一浏览,就可发现,就是那个过渡段:“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这一句单独成段,旨在强调其重要性。“景色奇特”是对前面几个段落的概括,“物产丰富”是对后面几个段落的概括,抓住了这一句(段)也就等于抓住了全文纽带,能牵动全文的所有机体。
上面两例说的都是说明文。过渡语的运用并不限于说明文,其他文体照样也在运用。因此我们同样可以用抓住过渡句或段的方法来分析记叙性文体或散文。《一只贝》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一般人都喜欢抓住结尾处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其实,对此文的分析还可以抓住“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这一过渡句展开,围绕一个“捡”字,设计这样一组梯度明显的系列问题:A孩子们要捡的什么的贝壳?B这只贝壳孩子们为什么不捡?C后来孩子们想不想捡这只贝壳?有没有捡到?为什么?通过“捡——不捡——想捡”这样的思路,文章的脉络一下子就理清了。
过渡有许多类型,有的过渡来贯穿全文,有的只是局部的过渡。我们所需要的,当然是那种能贯穿全文的过渡。
文章的样式是极其复杂,但纵然是千姿百态,只要是优秀的经典之作,其内部总有一根拎起全文的纲,总有一颗能照亮全文的星,总有一个破解文章秘密的号码。只要我们细细寻找,一定能发现它。
(311200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朱华贤) (T:0571—82703925 E—mail:xszhuhx@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