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1 10:2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暑期专号)

如今,报知春节迫近的已经不再是腊八粥的香味,而是媒体上充满压力的热火朝天的春运了。每入腊月,春运有如飓风来临,很快就势头变猛,愈演愈烈;及至腊月底那几天,春运可谓排山倒海,不可阻遏。每每此时我都会想,世界上哪个国家有这种一年一度上亿人风风火火赶着回家过年的景象?
前些年在火车站碰到一个情景使我至今难忘。大约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吧。一个又矮又瘦的中年男子赶火车回家。火车马上要开,车门已经关上。这男子急了,大概他怕大年之夜赶不回去,就爬车窗。按常规,月台上的值勤人员怕他出事,一定要拉他下来,车上的人一准也要把他往外推。但此刻忽然反过来,车上的人一起往窗里拉他,月台上值勤人员则用力把他推进车窗。那一刻,车上车下的人连同那中年男子都开心地笑,列车就载着这些笑脸轰隆隆地开走了。为什么?因为人们有着共同的情怀——回家过年。
为此,每每望着春运期间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团聚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动情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由此,我想到前些年每逢春节都会出现的一个话题,就是年的淡化。淡化的原因有二,一是生活方式的骤变,致使数千年里超稳定的生活中形成的严谨的年文化松解了,而一时又难以构成新的年文化体系,淡化的现象必然出现;二是由于我们对年文化的无知,把传统习俗视为陈规旧习,认为可有可无,主动放弃,如燃放烟花炮竹和祭祖等等;甚至提倡休闲度假,或把春节变成西方的嘉年华。失去了民俗的节日自然变得稀松平常。特别是有些民俗深刻嵌在人们的记忆里,一旦扔掉,无以填补。应该说,这种主动地去瓦解自己的文化才是最致命的。
可是就在这时,春运形成了。春运是近20年出现的最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心中“年的情结”依然执著,年在人们心里并没有淡化,淡化的只是传统的方式与形态。
春节,时处大自然四季周而往复的节点,也是生活阶段性的起点。人们心中的寄寓与祈望就来得异常深切,民族特有的情怀也分外张扬。在民间生活中,这种精神性的东西都要以民俗为载体,所以民俗中每一事项,莫不有着精神内涵。比方年夜饭的魂是团圆,放鞭炮的魂是驱邪,拜年的魂是和谐,贴春联福字挂吊钱的魂是祈福等等。我们曾指责传统节日都变成了饮食节,好像饮食非文化,其实所有节日食品并非一般食物,皆有一往情深的寓意。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这里边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地域气质。如果我们不从文化上、精神上去看节日,就不明白节日为何物,不经意间随手丢掉。失去的可能是最重要的东西。
(冯骥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24 , Processed in 0.07194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