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如此多娇 引北大才子竞折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3 12:5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联如此多娇 引北大才子竞折腰

博锐管理在线 2010年6月4日


    近日,由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协会和中国奇联编委会,在北京大学的论坛中发布了一个征联广告,这个征联以太阳能绿色产业为由头,借助中国文学楹联形式的力量来宣传现代绿色科技,以引起大家对绿色科技的重视。这个征联内容的上联是:太阳能出太阳宝太阳宝太阳能太阳能的太阳宝,同时给出一万元的奖金。此征联广告一经发布,引来北京大学学生参与,两周内收到71条下联,经奇联编委会认真评选,应征的71条下联中无一条达标,此消息令人震惊。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级别的人文学府,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作为中国最具才华的年轻一代的文学青年,竟然也对中国传统文学体载缺乏功力!这不能不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首先,对联本身存在难度,“太阳能出太阳宝太阳宝太阳能太阳能的太阳宝”一联巧妙的以流水对的格式推出,对联艺术性极高,所以下联的应对难度极大,中国太阳能学会产业委员会主任罗振涛认为“太阳能出太阳宝太阳宝太阳能太阳能的太阳宝”堪称华夏千古奇联。

    其次,当前大学生漠视古文化体裁学习。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数量如雨后春笋般猛涨,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今日的大学生似乎很少有那种“胸怀天下,振兴祖国”的豪情壮志,取而代之的是网游,校园缠绵悱恻。你要和现在大学生谈一下黑格尔或者曹雪芹,他们只会掩鼻而走,掉头不顾。他们把经典文化看成了浮夸和虚妄的代名词,更不用说对于对联文化了。  

    第三,大学教育忽视古文化的传授,老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大学生的就业率变成大学教育的指挥棒。大学一切课程的设置都尽量向社会的需求靠拢,虽然对联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此“瑰宝”已经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价值,所以对联课程被束之高阁。大学教育忽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直接导致大学生对于古文化知识的严重缺乏。

    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影响着学生的对联水平,浮躁的社会正日益侵蚀着学校这方净土,很多老师的素质令人堪忧。

    大学生是民族振兴的未来,我们不奢望每个人都能吟诗作对,但对联毕竟传承着华夏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智慧,大学生对不上对联实在令人痛心。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12:54:13 | 只看该作者
我为北大学生应征对联惨败喊冤

博锐管理在线 2010年6月4日

    前不久,一幅上联为“太阳能出太阳宝太阳宝太阳能太阳能的太阳宝”的对联进入了大众的眼球,因为北大学生应征此对联惨遭失败。这一事件被人们议论纷纷,大部分人对于北大的这一表现,表示不能理解。责骂者有之,批判者有之,真是“惹得纷纷口舌多”。

    批判之余,我们应该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北大学生对不出下联真是怪闻吗?我不以为然,站在学生的角度,我为北大学生喊冤!

    首先,学校缺乏对联教育,导致学生对楹联文化陌生。在古代的私塾教育中,对联是必修课,学生从小接收对联文化的熏陶。老师常用对联课来考学生的才思,增进知识,这使得我们联想到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情景:老师以“独角兽”作为上联,其他学生纷纷以 “两头蛇”、“四眼狗”、“八角虫”、“九头鸟”应对,先生都不满意,鲁迅对了“比目鱼”,结果获得了老师的大加赞赏。从中可以见到古代教育对于对联的重视。所以只要读过几年私塾的学生,各个皆能出口成章,吟诗作对。现在学校不开对联这门课,中文老师对于对联常识也是绝口不提,即使对联水平高的,也不会获得老师的肯定和欣赏。所以学生对楹联文化很陌生,对不出“太阳能出太阳宝太阳宝太阳能太阳能的太阳宝”的下联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楹联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正日渐消弱。对联文化曾经是农村过年的一大特色,当新年即将到来之时,家家户户准备红纸,毛笔,由家人或邻居亲自动手撰写对联。只要有点文化水平的,都会亲自上阵。那时候即使只是小学水平的,都可以亲自动手编写对联。如果是个初中生还不能独立写对联的,将会被村里人说成是没有文化的人。所以对联水平被看作是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在这种社会环境的要求下,人们的对联水平肯定会得到锻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都懒得亲手写对子,商家抓住这个商机,通过复印技术批量生产。人们受到对联文化的熏陶越来越少,南方人过年更是直接贴个“福”字就搞定。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联文化离我们也渐行渐远。

北大学生虽然被冠以“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称呼。但每个时代对才华都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古代的才子标准可能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对当今的才子,我们不能用古代的尺度去衡量。就像唐朝的美女以胖作为标准,而今天的美女却追求骨感,越瘦越美。时代变了,标准也变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摈弃对联文化,毕竟对联是古人智慧的浓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那些热爱对联文化的,我们要报以尊重;对于对联不感兴趣的,我们也绝不批判。所以对于北大学生应征对联惨败,我们应表示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3:32 , Processed in 0.0715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