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风格的“风格” 文/袁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8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风格的“风格”

    听专家作教师专业成长辅导,总听到教师要追求自身的教学风格的观点和论述;承担优秀教师的评选工作,做民意调查时也常问询这位老师的教学风格是什么。可每问及此,他的多数同行往往张口结舌,莫衷一是。不觉想起自己参评名教师时,评委老师事后告诉我,你们学校的老师谈起你的教学风格,都说不大清楚,只有教研组长约略说你的课有点抒情色彩。这就是了。我想象着我的同事们在听到这一问题时的诧异,继而在脑中回放我的教学镜头,然后摇摇头,不知道把我归入哪一类“风格”,因为我好像没什么特别突出而固定的“风格”。

    上《统筹方法》的时候,我喜欢冷静细致地画图分析,尽可能严谨缜密,让学生不仅从文意上也从文理上学习课文;上《敬业与乐业》时,我喜欢随文迁延,东引西联,像个演说家似的振振有词,让学生在众多的格言和实例中点头称是;上《石壕吏》时,我喜欢在“夜捉人”“泣幽咽”等多处,引导学生想象并补充当时景象,体会人物心境,再深情诵读;上《云南的歌会》时,我喜欢从“歌声”到“歌者”再到“歌会”的与学生闲聊,随兴所至,如话家常……至今,有同学回忆说,你上《杨修之死》时真像个评书艺人;有学生说起,你上《细节描写》的写作指导课,像个樱桃小丸子,笑死人。这样说来,我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风格了,从教二十余年,倒好像没什么风格。

    不觉吓出一头冷汗。连个“风格”也没有,哪算得上成熟教师?怎对得起那些个荣誉称号?于是查字典,翻资料,了解“风格”到底是什么。词典上解释风格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资料中最熟悉的就是布封所说的“风格即人”,但两者均是谈艺术创作的。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优秀教师就是艺术家,艺术家总有自己的表现风格,所以,优秀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果是如此吗?不妨这样假设一下,一个以幽默教学风格著称的教师来教李清照的《武陵春》,或者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他该如何引导学生在一片笑声中领略诗意呢?抑或一个努力维护并彰显其典雅风格的教师,又该如何满口书面语的文绉绉的带领学生品读《俗世奇人》呢?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面对的教材艺术风格是多样的,丰富的,我们怎么可能为了突出自己的风格,而让艺术作品都以同样的脸孔走向学生呢?

    再说学生,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他们欢迎自己的老师有一种固定的风格甚至走向统一的模式吗?显然不会。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儿童年龄越小,其心智稳定性越弱,注意力集中时间也越短。如果他(她)的老师一味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孩子起初听课还感新鲜,堂堂听这样的课,恐怕是受不了的。(其实成年人也好不了多少,仿佛再好吃的食品也不肯顿顿吃、再好看的衣服也不愿天天穿一样,其欣赏口味也是有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当我们看到某些小学课堂上,孩子们在老师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下,可以整齐划一地完成规定动作时,不觉感慨于老师日积月累的操练之功;当我们听到奶声奶气的发言,语气语调全是语文老师的翻版时,又不免疑惑,老师一尘不变的个性化表达,其影响力究竟是喜是忧。

    有一个办法能改变这种状况,就是经常换老师,让孩子们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学状态。然而,从教育的实效考虑,这又是不可取的。于是只能依靠教师的“多面”,依靠教师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我以为,这不鲜明也不固定的“风格”,未尝不是一种“风格”,这于教师成长也未必不是一种有价值的追求。谁喜欢上一节课,就等于上了一生的课?谁喜欢天天都以一样的强调讲话?那种为了强调自己的风格,而迫使教学必须形成某种格局的想法与做法,是不是有点买椟还珠的意味?

    翻阅教学资料,发现专家对教学风格的论述不一而足,且各持一说,尚无定论。我赞成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教学方式上的个性化特征。它只能形成,不能追求;它可以显明,不可以固定;它需要养育,不需要炒作。所以,不必苛求优秀教师一定要有鲜明突出的风格,也不宜将年轻教师轻易归入哪种风格。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说:“风格与模式的成熟不可分割,而模式的成熟又给风格的生命力带来僵化乃至死亡的危险。”当一位优秀教师耽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时,他的教学艺术有可能就停步不前了。

    拥有教学艺术,登临教学的艺术境界,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然而教师不是艺术家。倘我还是要被盘问是何种风格,甚或被讥为风格不明,那我就只好说我是“没有风格的‘风格’”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6:51 , Processed in 0.07036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