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语文教材这回事
日期:2010-11-15 作者:吴霜 来源:新民晚报
从报上看见上海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时所遇到的被删改发表了不满意见。又看到此事件在持续发展,有些民间的研究团体深入研讨这件事,提出了许多批评。而引起了更多人对此事的关注,许多专家、教育家包括小学的语文教师也在开口讲话。
这事我在两年多前已经遭遇到了。
自从有一个朋友把他的女儿交给我请我教她唱歌,而后这个女孩子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就有一些这样的学生在我的钢琴房里陆续出现。给他们上声乐课是我觉得很开心的一件事。而有一天,一个学生家长忽然对我说起一件我没有料到的事。
他说,吴老师,我侄女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有你的文章。这事奇怪,我的文章在全国语文教材中出现我怎么一点不知道?我回答,不是我的文章吧,是我爸爸或是妈妈的文章。他肯定地说,不是他们的。就是你的文章。于是我请他把教材借来给我看,一看之下,果然没错。我的那篇《我的舞台》赫然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语文小学六年级教材之中。
我其实心里很高兴。文章列入全国教材,这是件让人骄傲的事。怀着一点点沾沾自喜,我仔细看了一下刊登在教科书上自己的这篇文章,发现问题了。文章比原文短了很多。这可以理解,我的原文长达五六千字,一篇课文怎能这样长?删减些,正常。可是,仔细读来,怎么觉得不像我写的那篇东西了?原来,改动很多。段落有改,句子有改,里面的词汇也有改。
我陷入了一种矛盾心态。文章入选了,我开心。文章被改了,我不开心。于是请教律师,查清楚相关条例,给我的回答是:按照国家法规,凡是全国义务教育教材中的入选文章,受法律保护,可以不通知作者。我懂了,因为这不是商业行为,而是为义务教育所需。为了孩子,为了国家的未来,我们不该有任何异议。但是随意改动原文,却是不可以的,是一种侵权。于是我开始联系出版社,竟然联系上了。
编辑们的态度是非常好的。他们马上回应了我。他们说,发现我的文章是在我那本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别问我的父母是谁》里边。他们一直认为我在美国生活,找不到我。于是引用了我的文章。
其实说心里话,连这个“被改”我也是宁可容忍的。你想,有谁的文章被选入了教材而会跟人家出版社斤斤计较呢?当两位出版社的领导编辑和我见面并向我解释时,我就对此采取了更加谅解的态度。他们讲到:要选用一篇适用于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是很不容易的。那关系到对应年级的生字量,文字和文学水平进度。如果一字不改,肯定会影响适应性。如果只是删减而没有文字改动,一会使文章通顺度降低,二会影响学生学习进度的渐进性。所以往往要改,而且还经常改动不小。
“您同意我们继续选用您的文章吗?要知道选到一篇合适的文章做教材很不容易呢。”
“哦,当然!我当然同意。”这是我的回答。
虽然文章被改了,但是我仍然没有不高兴。这可能就是如今中国基础教育中教材与作家之间的基本关系体现。作家不会因为文章被改而去和出版社较劲,更不会去状告他们。其实我不知道对这件事应该说什么?儿童基础教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学习初期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掌握语言和书写的规律。不像英语,是拼写文字,他们的孩子四五岁就可以读小说了。我们的孩子呢,阅读小说一般除了少数神童,最早也要在九岁十岁才会开始吧。这给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任务是复杂而艰巨的。或许自己编写教材比选择已经成文的教材更容易?
但是还是不行,那么多优秀作家的影响在哪里呢?让孩子们读优秀作品是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在做的事情。我们怎么能懒惰呢?可是编进教材的文字就是得改,不改简直就不可行。而改后的作品往往失去了作品原有的风格和味道,有的甚至变得和原文大相径庭。这事可怎么办?
我有个主意。让作家自己改!
编辑可以提出所选作品,然后和作家联系,提出字数要求,让作家自己操刀动笔。困难么?当然困难,文字都是作家自己的心头肉,谁喜欢改得面目全非?不过,管他呢!反正球踢给作家了。难死他们也活该。有几个作家会说:算了,我改不好。您还是选别的作家的作品吧。
这样的作家,基本不会有。
那已经去世的老作家们呢?哟,我没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