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蒙娜丽莎之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6 14:3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蒙娜丽莎之约》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宁夏 孟 峰)
孟峰,男,1976年出生,小学高级教师,现任银川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银川市“青年岗位能手”。2006获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作文教学大赛一等奖。曾十次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评选活动,八次获得一等奖,两次获得二等奖。多次承担区、市级示范课、送课下乡活动。两次参加银川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获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得国家、区、市级奖项。作为老师他把讲台当作演绎自己人生理想的舞台,潜心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学生那灵动的眼神,使他醉心于小学语文事业,一次次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让他感受着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7课



蒙娜丽莎之约


一、教材分析
《蒙娜丽莎之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即让学生感受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他们热爱艺术的情操,受到美的熏陶。这篇文章文笔洗练,是一篇介绍画作的经典之作。王克难先生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描述着画作中蒙娜丽莎温婉、优雅、端庄的形象;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解读着蒙娜丽莎那淡雅而又神秘微笑背后蕴含着的复杂情感。本课的教学要体现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单元训练,抓住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本课教学重点是对照插图,在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在文章中品味蒙娜丽莎那包含着复杂情感成为千古奇韵的神秘微笑。学习作者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直接描写画像的段落,感受画作和文章语言的魅力,不断积累语言。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肖像、悄然、矜持、难以捉摸、脸颊”等词语。



2.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悟《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3.朗读课文中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受到美的熏陶,积累语言。


4.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介绍画作。
三、教学重难点
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按照统一要求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达·芬奇及其画作的资料;CIA课件、画作。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谈话导入。



2.检查字音(多媒体出示):肖像、悄然、难以捉摸、矜持、脸颊



(1)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文中虽然没有生字,但对于“悄、捉摸,颊”这几个字,学生在朗读中容易出现错误,教师有必要强调。“肖、矜、”等字是渗透性识字,学生只要借助拼音认识即可。】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设计意图:对于略读课文而言,教学要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求精的部分必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本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描写画作的部分,也就是文章5、6、7自然段。在体会画作魅力的同时要注意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介绍画作时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1.默读连语接,找出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照要求自学。



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哪些描写中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标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文前连接语中的问题,以此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课文,感受画作的魅力。学习时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理解。】



3.全班交流,感受画作的魅力。



预设一:引导学生从参观的人多等语句中感受这幅画的魅力所在。



——“我们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他才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引导学生理解“排着长龙一样的的队伍”等语句,说明参观的人多,从侧面衬托出画作的魅力。


预设二:交流第五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感受画面的逼真。
(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画面的栩栩如生。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2)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注意作者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
(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
(3)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三:交流第六自然段介绍画面中人物面部表情的部分,感受画作魅力,感悟写法。
(1)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蕴含丰富的情感。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2)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蒙娜丽莎微笑在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感受画作的魅力和语言的魅力。
(3)作者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描述出来的?(展开丰富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预设四:从第七自然段相关语句中感受画作的魅力。

【设计意图: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画面采撷了多种美的元素,集美、智慧、永恒三位为一体,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性和神秘感】



4.小组交流,全面感受画作的魅力。



(1)四人小组交流:文中还有那些语句表现了画作的魅力?



(2)师小结。



【设计意图:文中有许多描写反映了《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魅力,课堂时间有限,无法进行全员交流,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更大的交流空间,鼓励上课没有机会交流的同学充分发言,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取得更高的效率。】



5.以读代讲,体会作者欣赏画作后的深刻感受。



引读最后一段。


(三)揭示课题,总结写法。
1.作者为什么以《蒙娜丽莎之约》为课题?
2.教师根据板书总结文章表达、观察方法。

(四)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积累文中语言。
1.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课文5、6、7自然段)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遵循“得意、得言、得法”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抽出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直接描写画作的5、6、7自然段,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五)创设情景,介绍画作。
1.创设情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介绍画作。
师:假如中法两国经过多次交涉,这幅画能在宁夏展出,在我们的上课现场展出,由你来担任画作解说员,把这幅画作介绍给同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
2.教师出示画作,学生口头练说。
提示学生介绍的方法——可以整体介绍画作,可以介绍画作的部分内容,还可以介绍关于画作的创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本堂课的教学把落脚点放在介绍画作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把课堂上积累的语言,学到的表达方法观察方法进行运用。】
(六)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达·芬奇其它画作。
紧扣本单元“感受艺术的魅力”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绘画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的熏陶。
(七)布置作业(三选一)。
1.搜集关于《最后的晚餐》的有关资料,欣赏画作。

2.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

3.搜集、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感受艺术魅力,办一期手抄报。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围绕单元训练重点,由易到难,学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作业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艺术的情操。】
七、板书设计

                       传神      侧面、正面
                                              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      想象
                                              生命力          远——近
                                                              整体——局部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4:44:58 | 只看该作者
张丹,女,1982年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青山小学教师,小教一级。曾荣获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十大杰出教师”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呼和浩特市“优秀教学能手”称号。
联系电话:(0)15024902769
联系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海拉尔大街24号青山小学。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1课画家和牧童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唐朝著名画家戴嵩为好友作画,当所有的人都在夸赞这幅画的时候,一个牧童却勇敢地指出了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这节课是课文的第一课时,结合课标对第一学段的具体要求和本课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第一,通过读书帮助学生理解“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通过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和感受围观的人对他的夸赞来体会“著名”的含义;第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寻找近义词、结合上下文、结合画面等方法来落实;第三,识字写字。具体教学过程中采取先观察再指导后书写重反馈的教学方法。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鼓励学生质疑、自读自悟、读悟结合。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书写三个带有提手旁的生字“抹”、“挤”、“拱”,努力做到字迹工整、美观。
3.通过读书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读课文3至5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给文中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
教师:教学用书,多媒体课件,生词卡片。
教学环境设计与布置:多媒体、实物投影。
教具:生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
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知道了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画家(出词卡)请你读读他的名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纸(课本)。请你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在上面做个记号,并且要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帮助纠正字音。
2.识字
(1)在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难读或是拿不准的字音,告诉大家,我们一起读一读。
(2)指名说,结合字卡,领读。
(3)自己练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朗读情况。
(4)生字大家都认识了吗?我们来读一读。出示词卡,开火车读词语,如果他读对了,就请你跟着他读,读错了举起小手帮助他纠正。
(5)大家把生字读的又对又好,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这个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纠正“夹”的读音。
师:像我这样把拼音标在它的头上,就不容易读错了。
生:标拼音,齐读句子。
(6)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师:难读的句子也读好了,相信课文你也能读好,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课文,一人读一段,争取做到一字不错。
生:一组同学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好课文纸认真听。(遇到问题停下来全班解决)
(三)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同学们将课文读的真准确,相信大家对文中的主人公戴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著名)。
师:(板书:著名)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著名?
生:出名、有名。
师:用意思相近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齐读第一段。
2.学习戴嵩作画的句子。
师:说戴嵩著名,相信他画的画一定非常好,文中有一个写他作画的句子,(课件出)快来读一读。
(1)生齐读这一句。
(2)请你好好地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他的画技高超。
(3)指名读,说说你的感受。
(4)这个句子中有两个不好理解的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你知道意思吗?指名说。
师:这两个词语是国画的绘画技巧,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方法,我们来欣赏一幅图片,请你上台指一指,哪里用了浓墨涂抹的方法,哪里用了轻笔细描的方法?
生上台指示。
师:现在你明白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吗?是呀,有时我们借助生动的画面就能体会出词语的意思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吧。
(5)读句子
师:戴嵩就是这样寥寥数笔画出了一幅《斗牛图》,快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他的画技高超。
生:齐读
师:从描写戴嵩作画的句子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6)回读第一自然段
师:是呀,戴嵩画技高超,画出的画精美绝伦,所以课文第一段中才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带着你的体会齐读第一段。
3.学习夸赞的句子
(1)读

师: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快读读商人和教书先生是怎样称赞他的。
①指名读
师引读:商人看到戴嵩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出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他禁不住由衷的赞叹道:
他的画技多么高超,仅仅是一会儿时间,就把牛画得像真的一样,多了不起呀!教书先生看了发自内心地夸赞。(指名读)
②自由读
师:真是神来之笔呀!快来看看这幅传世之作吧,如果你就是商人和教书先生,你会怎样由衷地赞美他呢?带着你此时的感受自由练习读一读。生自由练读句子。
③指名展示读
看到如此精美的画作,你情不自禁地夸赞道——指名读。
戴嵩画的又快又好,围观的人都忍不住纷纷夸赞,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带着你的感受读——指名读。
他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就像是用神笔在描绘,画出的牛都像活了一样,请你再来发自内心地赞美他吧——指名读。
④齐读
(2)比
孩子们,你在刚才读这三个句子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几个词的意思很相近?
指名说。(夸赞、称赞、赞扬)
你还知道其他和它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吗?指名说,师板书。齐读词语。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巧妙呀,表达一个意思却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避免了重复,而且作者用的词语多么的恰当呀。我们在今后的说话和写话中也要向作者学习。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体会吧。生齐读。
(3)说
①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戴嵩精美绝伦的画作,你会如何来夸赞他呢?想一想,自己试着先说一说。
指名说,相机点评。
②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如果你能试着用上这样的句子,并且可以学着书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夸赞的句子来说一说就更好了。
指名说,点评。
③同学们真会学习!如果你能在刚才所说的句子的基础上再用上这些词语,你的语言就会更加形象和生动了。先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师领读词语,生跟读。
想一想,先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思考后指名说句子。评价。
④小结:真棒!积累的词语如果能恰当的用在表达中,我们的说话、写话就会更加生动了。
就是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都在夸赞,就叫做“纷纷夸赞”,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理解了“纷纷”这个词语的意思。请你带着此时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生齐读。
戴嵩的画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大家都喜欢他的画,怪不得有人还要花大价钱购买呢!可见他是一位多么著名的画家呀。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吧,齐读。
(四)复习生词
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还记得吗?我们再来巩固一下吧。
出示词语,齐读。希望你能在记住这些词语的基础上,积累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当中去。
(五)书写指导
有一个难读的词语“浓墨涂抹”(出词卡,生齐读),词语中有一个需要写的字:“抹”,这是一个带有提手旁的字,请你认真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指名说。
师板书范写,强调字型注意事项,生书空。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一个。实投出示,点评,再次练写,实投展示。
还有两个带提手旁的字,大屏幕出示,齐读,相信你一定能在刚才的基础上将这两个字写的正确又美观。先认真观察,再来写。写完就用端正的坐姿告诉大家,实投展示。(强调写字姿势)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读书,我们认识了著名的画家(出示词卡)——戴嵩,我们再来齐读一次课题吧,生齐读。文中的小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戴嵩和牧童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板书设计:

                                              21 画家和牧童





                                              著名      夸奖

                                              出名      表扬

                                              有名      赞扬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4:44:17 | 只看该作者
王振会,女,1977年3月出生,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教师,曾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教师,是河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从教十五年来,她努力工作,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智慧灵动、清新淡雅的教学风格。所执教的观摩课多次在省、市级的语文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
联系电话:联系地址: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人教版课标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8课



称赞



一、教材分析

《称赞》是人教版课标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编排主题是“友好相处,团结合作”。本课是一篇小巴掌童话,讲述了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给对方消除疲劳、增加自信的故事。俩人的对话饱含温情又富有童趣,因此我设计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带着真诚,体会情意,读好人物的对话。



识字写字是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本课要求认识10个字,会写8个字。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的记字方法,并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此我会在上课伊始了解学情,确定生字教学的重点。学生会的不教,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刺、猬、板、凳”等10个生字,学会写“板、椅”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把对话读好。



3.在阅读过程中体会“称赞”可以给人以信心和快乐。



三、教学准备



学生的准备:



学生需要做预习: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课后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在文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上课时需带好课本和文具盒。



教师准备:课件、词卡、小印章



环境设计:学生的座位纵向为偶数排,如左边四竖排,右边四竖排,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学习伙伴。除常规电教设备外,还需要实物投影展台。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质疑

1.老师讲(《称赞》)故事引出课题,并请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



2.听读感受:故事里谁称赞了谁?相机认识“刺、猬”两个字。



3.请学生试读生字,分开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是还不会的。



4.自由读课文,质疑。




(二)学习“清晨”部分



1.自由读1——4自然段。



2.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关于1——4自然段的疑问。



3.图文结合,多种方式指导朗读小獾和小刺猬的对话。



4.仿说“一个比一个好”。



(三)学习“傍晚”部分



1.引导学生认读“傍晚”和“椅子”两个词语。



2.抓住“不好意思”,引导学生体会小刺猬的心情和语气,指导朗读小刺猬的话。



3.对话朗读方法迁移:引导学生体会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并引导学生带着相应的心情和语气读一读。



4.分角色朗读5—7自然段。



5.引导学生用“体会人物心情和语气”的方法,采用多种方式把8、9、10自然段读出趣味。



6.师生合作,表演读“傍晚”部分。



(四)学习生字



1.生字认读反馈。(同桌练读,点读,指名读。)



2.学写4个生字——板、椅、但、傍(巩固把左窄右宽合体字写规范、写美观的方法)。



3.学生练写。



4.书写展示、评价指导。



(五)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生字,对改纠错:木板、椅子、但是、傍晚



(二)朗读表演



1.朗读课文,在上节课读好对话的基础上,重点体会描述小刺猬和小獾动作的句子,带着动作读。



2.相机仿说:闻一闻。



3.分小组演一演这个故事。



(三)学习生字



1.学写4个生字——采、背、清、消。发现“背、清、消”的共同部分“月字底”,因为上面都背着一些笔画,所以,月的一撇要站直,变成竖。



2.引导学生把“采、背、清、消”四个字描一遍写两遍。



3.书写展示、评价指导。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张秋生《小巴掌童话》



称赞


版本:人教课标版第三册第18课
执教者: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王振会
整理者:四川  蕾蕾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19日14:00—14:40(下午第一节)

(课前谈话)
师: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谁先说?呀,我看到这位小朋友坐的直直的,举起手来多有精神啊!老师请你。
生1:我最擅长下围棋。
师:我也喜欢下围围棋,有机会咋俩下一盘?你呢?
生2:我觉得孙畅读课文读得很流畅。
师:谁叫孙畅?(生指孙畅)
师:孙畅,在哪里坐?请起立好吗?哦,是这个小伙子!那我想他听到你的,看看他的表情,虽然他绷着脸,没有笑,可他心里在偷着乐呢!你能不能当面夸夸他呀?
生2:额……
生3:你就大胆的说出来吧!(学生们一片笑声)
师:你看,要是我发现同学的优点啊,我就这样夸奖他。来,孙畅,看着我!孙畅,你课文读得真棒,我要向你学习!你来夸夸他。
生2:孙畅,你课文读得真棒,我要向你学习!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没有,他学得特别快,但是他没有注意到我的演示,我还做了一个动作,什么动作?你看这个同学竖起大拇指了,把我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来,竖起大拇指。
生:孙畅,你课文读得很流畅,我们以后要向你学习!
孙畅:谢谢你的称赞!
师:看,表现的多好啊!得到称赞的人心里可高兴了!请坐,孙畅!还有谁想给我介绍介绍。你来。
生:我们班张丹树每次上课坐的特别端正。
师:好,非常好,夸夸他!
生:张丹树,你坐的真好!
师:好,你该说什么?
张丹树:谢谢!
师:好,每个同学都坐的特别好!还有吗?你来!
生:我的特长是弹弦。
师:你会弹弦?你会谈什么弦?
生:钢弦。
师:是吗?小音乐家——孙思涵。你呢?
生:我的特长是下五子棋。
师:是吗?张星海,会下五子棋的张星海,王老师记住了!你来。
生:我的特长是弹古筝。
师:你呢?
生:我的特长是画画。
师:你呢?
生:我的特长是英语。
生:我的特长也是画画。
师:真的吗?你呢?
生:我的特长也是谈古筝。
师:哦,那你们两个可以来一个四手联弹。呀,海迪班的同学有这么多的优点,那我相信你们在上课的时候肯定是一个比一个会发言,一个比一个会倾听,同学们说,王老师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开始上课吧!

(铃声响起,正式上课)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全体学生:老师,您好!
师:海迪班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呀,王老师给海迪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美丽的小故事。我看看谁最会听,最会看。
(音乐响起,老师讲述故事: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在小路边,它看见一只小欢在学做木工。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的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的很认真。小刺猬走到小欢身边,拿起小板凳,仔细的看了看,它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真的吗?”小獾高兴极了。傍晚,小刺猬背着几个红红的大苹果往家里走。小獾见小刺猬来了,高兴的迎上去,他送给小刺猬一把——椅子。小刺猬不好意思的说:“我怎么能要你的椅子呢?我可没干什么呀!”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收下吧!”小刺猬连忙从背上取下两个大苹果,对小獾说:“留下吧,这也是我的一点心意。”小獾接过苹果,闻了又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小刺猬也高兴极了,说:“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喜欢!
师:它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十八课《称赞》,来,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一起书写课题)
师:称,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尔,咱们在曹冲《称象》一课见过“称”字。赞,上面有两个先,第一就得蜷起腿来给第二个让让地方,懂得礼让,就会受到称赞。来,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看谁听清楚了,在故事里是谁称赞了谁了?来,请你。
生:是小刺猬称赞了小獾。
师:哦,还有吗?
生:还有小獾称赞了小刺猬。
师:用上也,把两句话合起来说说。
生:小刺猬称赞了小獾,小獾也称赞了小刺猬。
师:真棒!这就叫做互相称赞。来,快看,谁来了?
生:小刺猬。
师:他是谁?
生:小欢。
师:其实,他们俩的名字呀也特别想和我们海迪班的小朋友见面,可是,你看,争先恐后的都跑乱了。哪个小朋友会上台来摆一摆,贴一贴?快,请你来,嘉城,其他同学咱们看着,他摆的对不对?
(生上台摆放名字卡片)
师:来,往上推,放在它的下面。同学们,他摆对了吗?
生:对了!
师:那嘉诚,你能不能领着大家读一读?
嘉城:小刺猬,
生齐读:小刺猬。
嘉城:小獾。
生齐读:小獾
师:嘉城啊,不仅摆的对,还注意了“猬”这个字的本音是四声,(师领读“猬”,生跟读)当它和刺连在一起的时候,就要读成轻声。
师:来,我们和这两位好朋友打打招呼吧!你好,小刺猬!
生齐:你好,小刺猬!
师:欢迎你,小獾!
生齐:欢迎你,小獾!
师:现在呀,小獾和小刺猬在课文里等着我们呢!大家在说之前,请你先看看老师的两点提示:第一,小树叶上生字的注音;第二,一边读一边想,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
师:轻轻的打开课文85页,开始读书。(生默读课文)
师提示:出声朗读!(生齐读)同学们,自己读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朗读速度来读。(生自读课文)
师:很多同学读完之后,就用自己的坐姿告诉老师,多好的学习习惯啊!
师:快看,生字苹果树!我们做了预习,又读了课文,仔细看一看,哪些字是你已经认识的呢?你能读对哪个,就可以帮助小刺猬摘下那个苹果。谁想来摘苹果?来,请你来。
生:我认识板凳的“板”。
师:这样吧,我把话筒交给你,你把你会读的字读出来,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来帮助你操作。
生:我认识“板”,一个木字旁加一个反就是板凳的板。
师:读得真好!还有没有认识的生字?
生:我还认识“但”,一个单立人,一个元旦的旦。我还认识椅子的“椅”,一个木字旁,一个奇。我还认识“傍”,一个单立人,一个旁。
师:没有了?
生:没有了。
师:读得真棒!刚才这位小朋友呢已经认识了四个生字,请你把话筒传给后面的同学。
生:我认识粗糙的“糙”,一个米,一个走之底加一个告。
师:你说的真好!还有吗?
生:我认识“瞧”,是一个目,一个单立人,然后一个主加一横,下面四点底。
师:好!那个来,你把话筒递给那个小女孩!
生:我认识“凳”,登下面已经几就是凳。
师:没有啦?没关系!你看这两个小苹果留在树上不肯下来,谁来读一读,帮助小刺猬摘下它?来,请你。
(抽生说)
师:刺猬。你看,同学们,你认识几个,我认识几个,互相教一教就能读出来,那现在我们一起帮助小刺猬摘摘苹果,你说好吗?(生齐读生字)
师:这两个苹果不肯掉下来,为什么啊?请你读。(抽生领读)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遍。这个字读?(齐读)这个字读?(齐读)
师:有现在不认识的字,非常正常,待会儿我们到课文里边去和这些课文多见几面,你就都认识了!再来,你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吗?谁有?请你说
生:粗糙,
师:还有吗?你来
生:但是
师:你能用但是说一句话吗?
生:但是就是可是的意思
生:我不理解“傍晚”是什么意思?
师:傍晚?你知道吗?同学们,能够在读书的时候提出问题,这说明你在读书的时候非常会思考,那想解决问题呢,就得用心的把课文再来读一读。首先,请同学们认真的来读一读一到四自然段吧!(生自读课文第一到四自然段)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不能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谁会读一读?来
生开火车读:粗糙。
师:大家一起读。(齐读)
师:这个字读“糙”。那请同学们仔细的看看图,想一想,做的很粗糙的小板凳会是什么样的呢?(生看图
生:做的不好看。
师:不好看。
生:而且还不光滑。
师:还有吗?
生:还有一些裂缝。
师:裂缝。
生:裂缝。
师:对,像这种又不光滑,又不好看的,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就是~~
生:粗糙。
师:现在这个词语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那好,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板凳做的很粗糙~预备,起~(生齐读这句话)
师:小獾正在学做木工呢,虽然做的很粗糙,但是你看他多认真啊,让我们来代表小刺猬称赞称赞它吧!谁先来?请你
生:小獾,你做的板凳真好!
师:你能用文章中的语言来称赞吗?
生: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师:这句话的后面是什么号?
生:感叹号。
师:对呀,感叹号说明你多热情啊,该怎么读呢?请你(抽生读)
师:给王老师一个机会,让王老师也来夸奖夸奖它好不好?
生:好。(师示范读)
师:谁能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请你(生读)
师:我还竖起大拇指了呢!你要是能竖起大拇指,小獾就更高兴了!(抽生读)
师:小獾听到你的称赞一定高兴坏了!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学学她的样子读一读,你真能干,预备起~(齐读)
师:真的吗?现在你们来做小獾,我来做小刺猬,我来称赞称赞你们!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生齐问:真的吗?
师:当然啦!小獾的板凳就是做的一个比一个好!我发现海迪班的同学们听课一个比一个认真!来,给王老师笑一个!你们的笑脸是一张比一张漂亮!一什么比一什么怎么样,我知道你也会说。一时没有想起来的同学可以看看咱们的会场,寻找一下灵感,谁想起来了?(抽生说)
生:一个比一个大。
师:什么一个比一个大?
生:凳子一个比一个大。
生:树一棵比一棵壮。
生:屏幕一个比一个大。
师:哦,你看到了我们的屏幕一个比一个大。你真会观察!
生:射灯一个比一个亮。
师:你真棒!会从我们的会场里寻找资源。
生:小猪一个比一个胖。
师:胖了才好吃。
生:你写的字一个比一个好。
师:谢谢你们的夸奖!小獾的板凳一个比一个好,同学们的发言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自从有了小刺猬的称赞之后,小獾干的更起劲了。一晃,太阳快要下山了,这个时间就叫做(生齐说“傍晚”)
师:再读一遍。(傍晚)这个字读(傍)。
师:傍晚的时候,小獾都会做椅子啦!他要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椅子,送给小刺猬。那小刺猬是怎么说的呢?谁来读?(抽生读)
师:小刺猬是怎么说的?
生齐答:不好意思的。
师:不好意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表情呢?都看着王老师(师范读,生自己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请你(抽生读)
师:你还可以加上动作读,多难为情啊,老师再给你一个机会,你一定能读得更加流利,对不对?(生读小刺猬说的话)
师:活脱脱的一个不好意思的小刺猬!那小獾是怎么回答的呢?他在说话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大家读一读这段话,然后通过你的朗读,你的动作,你的表情来表达出来,开始吧!(生自读课文中小獾回答的话)、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请你(抽生读小獾说的话)
师:这里有两个儿化,有点儿泄气的时候,一点儿心意,你再读一读。(师带生读)
师:我也想来读一读,让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齐:好。(师读句子,生仿照老师读的语气读句子,师抽生读)
师:多诚恳的话语啊!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一边读,还一边做着动作,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大家掌声鼓励)
师:还有谁想来读一读?来,我请这边的同学(抽生读句子)
师:我听出来了,这只小獾还特别的自豪,都会做椅子了。来,我们跟他学读这句话,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齐读)还有谁想读给大家听。来,请这个小伙子读一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对小刺猬呀充满了感激,请坐。那现在我请同桌两个人,一个扮演小獾,一个扮演小刺猬,合作读一读它俩的话吧,如果你能适当的再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同桌两位小朋友分角色朗读)
师:哪一组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非常踊跃!我首先请这排的两个同学(抽生分角色朗读)
师:你们俩读得非常有感情。那同学们哪一个小组愿意加上动作向他们挑战?我们能比他们读得还要好,还要加上动作,来你们来(抽生再读)你对谁说话?对他说话,看着他。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我看看拉着手了吗?
师:自信!
生:自信!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呀把自己当成小刺猬,当成小獾,然后体会着他们的心情,就可以帮助我们读好他们俩的对话,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利用这种办法,结合着插图,自己来读读8、9、10这最后3段吧!(生自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哇,这么多同学!那这样吧,我请咱们班的女同学来扮演小刺猬,男同学来扮演小獾,王老师来读旁白。我们不用看书,看着大屏幕,一起来读。(师生一起读8,、9、10自然段)老师看见这边一个女同学和老师一起做着动作,真会学习!再来……我没有听见女同学的热情,再来……
师:原来称赞呀有这么大的力量,它可以消除小刺猬一天的疲劳,还能让泄气的小獾拥有了自信。而同学们,你们朗读的声音和样子也让王老师感到了无比的幸福!好,生字小朋友也要和你们来见见面啦!你看,它躲在了这首儿歌里,想考考我们海迪班的小朋友是不是还认识他们,认识吗?
生:认识。
师:自己读一读(生自读儿歌)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请你吧!(抽生读儿歌)
师:不仅读得正确,还非常有节奏,掌声送给他。(大家送掌声)
师:同学们那我们拍着小手一起读一遍,好不好?来跟着老师的节奏(全班跟着老师的节奏拍手掌读儿歌)
师:这当中有四个生字是要求我们今天学会写的,来一起读一读。(生齐读四个生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他们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上面两个都有单立人,下面两个都有木字旁。
师:真会观察!还有吗?你说
生:还有形声字。
师:你知道的真多。
生:还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对,都是左右结构。那同学们再看一看,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都要?窄一点,右边写的都要?(宽一点)那如果请你来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准备提醒大家哪个字,注意什么才能写漂亮呢?来,你来说
生:但是的“但”,要把右边的元旦的“旦“稍微写的宽一点。
师:左窄右宽。来,你来说
生:木字旁出头要长一点,大最后一笔是点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大的最后一笔是点,而且这个大要写的小小的。还有吗?来,请你当小老师。
生:就是板凳的“板“,是左边高右边低。
师:你连这点都看到了,真棒!
生:椅子的“椅“,木字旁那一捺要变成点。
师:对。木字旁的捺都要变成点,不然就把右边的字给踢走了。好,同学们看看这当中哪一个字比较难,需要老师在黑板上教写,一起说吧!(傍)
师:好,我们就一起写“傍”,伸出小手,看黑板。注意,跟老师一起说:先写单人旁,右半边中间是凸宝盖,写的时候这里要停一停,你看看这一横和这一横有多远,然后再写方的那一横距离要保持相等。告诉我,“方”是先写横折钩还是先写一撇?(横折钩)对,而且横折钩的横摇向下倾斜一点,最后一笔才写撇,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再看看两个木字旁的字还要老师教写的吗?一起说(板)
首先来看板,木字旁先写横,写竖的时候不要从中间交叉,要从三分之二的地方开始写竖,撇,点。撇,这一撇要写平点,下一笔立以点。捺要注意往右,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椅子的“椅”,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数笔画。好,预备起——横,竖,撇……同学们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好,那我们现在就在田字格里写这四个字了,写字之前不要着急,首先把笔拿正确,想好我们做的时候要做到三个一,然后再在你的田字格里描一个写一个,好,请开始。
(师放音乐,生动手书写)
师:好,请停笔,我请赵薇同学到前面来,拿着你的书。来,同学们,我们来看看她写的字,你最欣赏她写的哪一个?
生:傍。
师:你对她说什么?
生:你真棒!
师:哦,你写的字真漂亮,老师奖她一个漂亮的喜羊羊。好,请回,掌声鼓励她!
师:好了,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咱们海迪班的同学们一起识了字,读了课文,那我相信下节课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将这个故事演一演好不好?(好)非常高兴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了这四十分钟,下课!
生齐: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4:43:37 | 只看该作者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蜀鄙之僧》(河北 胡瑞兵)(录音下载)
胡瑞兵,男,1976年出生,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河北省保定市铁路第一小学教导主任。从教十六年来,追求教学风趣而不失厚重,灵活而不缺少扎实,努力在师生和谐的谈话之中,多角度启发学生学习。曾获保定市小学语文教学标兵称号,河北省小语年会教学观摩评比一等奖。撰写论文曾数次获市、省、国家级一等奖。







语文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1课



蜀鄙之僧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讲述的是蜀鄙之贫富二僧皆欲往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的故事,寓意志向坚定,付诸于行动,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话洗练而含蓄。富者言语中充满了怀疑与轻视,而贫者的一个“足矣”,把他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意志表现了出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经过一笔带过,语言简洁而富有想象。
文章主要阐明天下事“为之”方能成功的道理。学生依托“注释”和“大意”理解文意相对不难。因此,教学中坚持“诵读为线,释意为珠”的策略,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为之”才能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志向坚定并付诸于行动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对话时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请清朝一位名叫彭端淑的老先生用文言文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蜀鄙之僧。(大屏幕出示课题)
2.看题目,你能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讲的是什么人的故事?
解释课题,板书“蜀鄙之僧”

(蜀,指四川; 鄙,这里是指偏远的地方,僧,指和尚。)
3.“蜀、鄙、僧”是这课要求掌握的三个生字,请大家拿起笔在书上工工整整写下来。
(二)通读,知古语之意。
1.自己试着把这个故事读一读,要求把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2.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学生读音和对古文言词语的理解,随机正音和释义。如“语”的读音yù,
“恃” 、“钵”的释义等(并将该字至于语言环境中练读)。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练读,教师巡视并指导。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子何恃而往?子何恃而往!(简单提示问号和叹号语气的不同)
吾一瓶一钵足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多音字读准),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yān)。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zāi)?
3.学生齐读。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悟读文言文的技巧。
(文言文用字简洁,慢读才能好好体会,所以我们读文言文语速要慢,停顿要恰当)
结合释义、教师和学生对读,学生和学生对读,引导学生读通语句,读准节奏。
5.指名通读课文,概括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用现代文概括文章大意后,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我们读书,发现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的意思却用这么长的白话文来说明,可见文言文的精练啊。
你能不能也试着用文言文来概括这个故事呢?出示:
此文讲蜀鄙有贫富二僧,皆,终,贫者 富者 。
(学生用文言填空不太容易,教师可以做适当提示:课文讲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注意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此设计意在训练学生语言的同时,认识现代文与古文的区别在于语言简练。)
板书:贫者

富者
未至
过渡:好文不厌百回读,文章需要细细品啊,我们再读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出古文里的味道。
(三)品读,悟文章之情。
故事很简单,二僧对待同一件事的态度和做法却截然不同,同桌分角色读读课文体会体会,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1.学生练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一遍:两个同学分角色对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二遍:老师读富者的话,一人读贫者的话。
注意体会“子何恃而往?”和“子何恃而往!”所包含的富者的怀疑与轻视的思想感情。
第三遍:老师读贫者的话,全体读富者的话。
体会“吾一瓶一钵足矣。”引发学生的想象,体会穷和尚的内心想法和坚定意志。
3.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认识到蜀鄙此二僧不光是“一贫,一富”,更是“一有志,一无志”、“一勇敢,一怯懦”、“一坚定,一犹豫”、“一敢想敢为,一只想不做”……
引读(学生齐读):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4.思考: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这两位都想去南海的僧人,为什么富者没有实现,贫者却实现了呢?你想说些什?
(有志者事竟成,不但要立志,还要行动……)
5.齐读课文。
(四)拓展,寻古人之迹。
1.文言心声、文如其人,好的文章光照后人,也必然折射出作者自己的影子。下面我们读一读有关彭端淑老先生的资料,看能不能找到“蜀鄙之僧”的影子。
资料:彭端淑年少时,苦读于翠笼山紫云寺,五六年不曾下山,甚是勤奋。为官时,初到粤(yue)东,遇积案3000余件,他立即调集各州县案卷,会同幕僚开诚布公,明断有声。不一月,全部案结,吏(li指官员)民无不惊佩。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先生啊!彭老先生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段非常经典的启示:
出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自由读句。
(老先生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不但要有目标还要有行动,就是去“为”。)

学生齐读句。
教师板书:为
不为
教师总结:同学们请记住今天认识的贫者,请记住彭端淑老先生,请记住老先生的名句。学生大声朗读: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五、板书设计

                                                 蜀 鄙 之僧

                                              贫者    为      至

                                              富者    不为    未至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4:42:52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西藏 易艳丹)
易艳丹,小学高级教师,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小学党支部书记。曾先后荣获“全国课改优秀教师”、“ 江西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南昌市语文教学能手”、“南昌市赏识教育实验先进个人” 、“西湖区语文学科名师”等光荣称号。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多年沉潜探索,努力追求“灵动丰厚,情采并重”的课堂。在全国、省、市各级语文及思品教学大赛中获一、二等奖,并多次在兄弟省市上观摩课、做讲座,且深受好评;多次参与省级教科书、教辅材料的编写;曾主持、参与研究国家级、省级课题五个,所撰写的数十篇教学论文、案例、反思及调研报告分获全国、省、市一等奖,并在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



巨人的花园


一、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花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巨人把孩子们再次赶出去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巨人的花园》是第三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童话”为主题,训练重点是“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对于童话,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有过一定的接触,但在学文中感受童话的文本特点,这是第一次。因此,我们将本课设计思路定位为:围绕本组教材的童话专题,引导学生读童话,了解内容;品童话,感悟特点;学童话,明白道理;讲童话,感受魅力。在一二年级学习童话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透过童话作品中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离奇的情节,感受主人公鲜明的形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3.体会“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中心句的表层含义。
二、教学重点
想像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中心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表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
五、教学思路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解题趣
第二板块:学习生词,析词趣
第三板块:初识人物,品文趣

第四板块:想象情境,悟意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解题趣
1.揭题导入。
2.齐读课题。
3.看课文插图,体会童话作品人物的奇妙。
(二)学习生词,析词趣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教学。
(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说,齐读
训斥
洋溢欢乐
北风呼啸

冷酷
增添春意
鲜花凋谢
脸颊
欢快喧闹
绽出绿芽
拆除
纷纷逃窜
草翠花开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初识人物,感文趣
1.说说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小结:同一个巨人,同学们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这是初读课文巨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四)想象情境,品意趣
1.品读故事开头,链接原文,体会巨人的孤独。
2.品读故事经过,情境演读,体会巨人的任性冷酷。
(1)画一画巨人对待孩子们的句子。
(2)交流演读巨人三次斥责孩子的句子,体会童话作品情节的奇妙。
巨人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
巨人大声叱责。
3.品读故事结果,言语实践,体会巨人的醒悟过程。
(1)看插图质疑。
(2)分角色读8-9自然段。思考:巨人为什么会醒悟?
(3)交流:小男孩是怎么做的?巨人是如何醒悟的?并适时练笔。(指名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巨人的变化。
(五)小结。
七、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奇妙的童话)



                                           **      孩子      **

                                           **    (春天)    **

                                           **                **



注:******为学生的发言。









第二课时(略案)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复述故事,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进一步体会中心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复述故事,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中心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词,对易错字进行指导,听写。
2.抓住主要人物,按开头、经过、结果的顺序简说故事,并小结方法。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课文中的主人公,按“开头、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清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概括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3.情景体验,角色扮演,想象推倒围墙前后的画面,复述课文并交流感悟:推倒的不仅是围墙,更是巨人的心墙,从中悟出:没有分享就没有快乐。
4.链接资料袋,介绍作者,欣赏原文,推荐作品,如《快乐王子》等,进行课外延伸。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4:42:13 | 只看该作者
皮涛,男,1977年3月出生,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骨干教师”、“番禺区名师”培养对象,广州市特约教研员。先后被评为“番禺区教学新秀”、“番禺区优秀教师” 、 “广州市教研积极分子”、 “市教育教学改革先进教师”。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14年,追求朴实本真的教学境界。多次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多次承担全国、省、市级公开课教学,所执教的课例均获得专家好评。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课



中彩那天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课文。文章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通过精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根据中年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及本课的特点将“初步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本单元的主题是“以诚待人”,因此体会父亲诚实、讲信用的品质则是本课理解上的重点,理解“道德难题”之难,也就成了本课的难点。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词句的能力,但是把握主要内容和透过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上还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根据学情恰当引导、启发,在难点处巧设疑问,设置梯度,在重点处凸显语言文字训练,并及时总结提升写法。
二、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拮、寐”等6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把握主要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1.自读课文2~3遍。
2.试着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想一想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教师:自制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四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一起读课题——(齐读)。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本课导入开门见山,简单明了的交待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走进阅读,便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使学生产生初步的阅读感受。】
(二)整体把握,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词。
(预设难读的:拮据  梦寐以求  馈赠)
2.把握主要内容。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个别练说,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明白叙事性的课文可以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练说。
(4)小结。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的阅读训练重点,学习本课的学生刚刚进入四年级,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词句的能力,但是把握主要内容还存在难度,所以在此设计了一个问题梯度,教师根据学生已知的内容随机点拨,指导方法,使“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项训练落到实处。】
(三)细读课文,探究“道德难题”之难。
1.探究: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难呢?文章又是怎么写出父亲“难”的表现的?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这一牵动全文的问题,则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提问,使教路、文路、学路三线合一。定准了这一阅读的靶心,学生的探究阅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自读自悟,圈画有关词句。
【设计意图:此环节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词句,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默读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课中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默读,独立思考,阅读圈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交流汇报。
(1)抓相关词句,探寻“难”的原因
◆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父亲不知道是留下车,还是将车还给库伯。)
◆是留还是还?我们先来探寻留车的理由有哪些?
【设计意图:只有深入了解到父亲留车的种种理由,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还车时的抉择之难。】
句子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重点品读“拮据”)
句子二: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重点品读“梦寐以求”)
【设计意图:学习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并通过品读词语,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也为体会下文父亲艰难抉择的表现作铺垫。】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侧重指导语气、语调、节奏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扣重点词句,品析“难”的表现。
句子一:“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重点扣住描写神态的词:“神情严肃”)
句子二: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重点扣住描写动作的词: “赶”)
句子三: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重点扣住“擦”字,进一步体会父亲的抉择之难。)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父亲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父亲抉择之难的心理,并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方法。】
(四)学习表达,深化理解(视时间机动)。
“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从这一个“擦”字,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现在咱们反过来想一想,在擦去K字的时候,父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呢?心里想些什么呢?咱们试着写一写。
父亲终于拿起了橡皮,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本环节抓住文段的空白之处,引导想象父亲当时的动作和神态,并迁移练笔,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达心理的方法。由说到写循序渐进,进一步领悟父亲的抉择之难。
(五)总结存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体会到了父亲面临道德难题的抉择之难。那么是什么让父亲作出还车的最后决定呢?下节课再探讨。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求全、不违真。本节课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着父亲的抉择之难有所悟、有所得,然后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明确了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五、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道德难题

                                               留        还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4:41:29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湖南 贾 峰)
贾峰,男,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湖南省教坛新星、市级优秀教师、市级骨干班主任;长沙市小学校长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长沙市中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三湘都市报》小记者站指导教师。现承担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兼任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曾获湖南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特等奖、湖南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竞赛第一名;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所带班级曾获省级优秀中队光荣称号。承担了湖南省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思品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制作工作;参加了湖南省高校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师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研究”;有声乐、朗诵、主持、写作等特长,曾兼任湖南省常德广播电台少儿节目主持人;湖南《科教新报》、《三湘都市报》和《长沙师范》校报等均对其事迹进行过报道。
联系电话:联系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茅亭子巷98号(邮编:410005)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初步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        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范写“暇”,关注日字旁。
(3)学生练写。
4.请4位学生轮读课文4个自然段。学生评价。
5.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花美    人美)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请学生读课文,找出写花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2)“山阴道”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去掉“任何”,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贴切。
(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③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学生多种形式读。
3.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画面、用心揣摩文中每个词语的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读出了文章所蕴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关于“人美”,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2.推荐阅读:《德国印象》
六、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脊      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以小见大

                                 暇      人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4:40:47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湖北 刘 进)(录音下载)
刘进,男,1976年6月生,任教于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小学高级教师,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湖北省小语会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委员,先后被评为武昌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先进个人。十余年来,积极倡导“简约、扎实、大气、开放”的语文教学,曾三次荣获省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获省级、国家级奖项,他负责的“小学语文集体备课”课题已结题。近年来,参编省教研室组编的《写字》、《综合阅读》等教材,并应聘参加鄂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出版精品教辅读物十余种。指导的学生习作发表在各类刊物上,曾两次被拍成“作文TV”在湖北卫视播放。

联系电话: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
(邮编:430071)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0课



杨氏之子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四、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制作成PPT电子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形成期待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从中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教师扣题引疑,了解学生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3.教师梳理主要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读音:lianɡ  hui  yi  nǎi  yuē     qin
           梁     惠    诣    乃   曰     禽
多音字的读音:wei    ying
              为        应
重点指导学生读通以下句子:
①“孔君平/诣/其父”
②“孔/指以示儿/曰”
③“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教师相机板书“甚聪惠”,指导弄懂“甚”和“惠”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读出韵味
1.默读课文,读懂语句
大屏幕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思考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2.交流讨论,互学释疑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围绕“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2)出示课文中的四句话,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在朗读及感悟人物形象上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指导。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重点指导——
①读懂“诣”“乃”之意;
②指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读好句子。强调: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懂其意思,更要读好节奏。
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为设果,果有杨梅。
重点指导——
①指名说句意,思考:这里是谁为谁设果?是怎么知道的?
②联系上下文,学生讲明句意。
③出示原句,全班对比朗读,初步体会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重点指导——
①读懂“此”的含义,说清句意。
②启发学生弄明白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认识“杨梅”和“杨氏之子”之间的联系。
③读懂“君”指的是谁,以及这一称呼的韵味。
④想象当时人物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指导——
①读懂“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杨氏之子“善听”“妙答”—— 一悟“甚聪惠”;
②读懂“应声答曰”,体会杨氏之子“反应快”—— 二悟“甚聪惠”;
③读懂“未闻”,体会杨氏之子回答语气委婉,且回应有力——三悟“甚聪惠”。
(教师相机板书:答得妙
反应快)
④指导学生将上句连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体会文中语言之妙趣,感悟文中人物之形象。
4.运用语言,活化形象
(1)出示课文第一句,教师总结全文,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杨氏之子。
(2)朗诵全文。
(四)背诵课文,拓展延伸
1.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全文。
2.教师简介《世说新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此书。
六、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惠


                                           反应快     答得妙

湖北《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谁能说说,课题写的是谁?
生:写的是杨家的儿子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杨氏的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杨氏之子是谁。
生:我想知道课文写的什么。
师:看来同学想了解的东西还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试着为我们读一读?
点生读课文
出示课文里的话,点学生读,理解其意。
指导读“孔指以示儿曰。”
指导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点生读
全班读
师:谁能够一次读准字音?
生读
师:完整读一遍,谁会?
生读
师: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就像这样完整读一遍。
生齐读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他非常聪明
师:哪个词?甚聪慧
板书:甚聪慧
师:在这里“聪”什么意思?“惠”呢?
师: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怎样甚聪惠呢?
学生读课文,屏幕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思考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师:实在有困难,同桌之间可小声说说。
师:意思读懂了吗?
生回答
师:联系上文她完整读懂了故事。
师: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去了解它
师:谁读懂了第一句?
生:孔君平是拜见杨的父亲,于是就把这个孩子给叫了出来。这里的“诣”是拜见的意思。
师:读古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我们按照这样的方法读课文。
生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生:孔指着桌上的水果对着杨氏的儿子说:“这是君家果。”
师:老师的要求是读第一句,谁来读?
生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而出
师:孔君平兴冲冲来拜见,却未见
生:有些遗憾
师:何不把孩子叫出来问一问?
生:不会扫兴很兴奋
师:我们要读出心情
生读
师:这是个悠闲的孔君平。
又点生读
师:这是个急切的孔君平。
生读
师:你们班谁读得最好?
点班长读
师:人物的心情读出来了吧,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第二句读懂了吗?
生读第二句
师:如此丰富的内容作者用了几个字,再读
生读
师: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字多么简洁。
生再读
师:这里的“此”“君”是什么意思?
师指导学生认识“杨梅”和“杨氏之子”的关系
生:杨家人姓杨,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杨梅是杨家的宝贝,杨氏之子跟杨梅一样是杨家的宝贝。
生:是孔先生捉弄杨氏之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指导读“此是君家果”。
点生读
生:体会到是杨家最宝贵的。
指导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体会到了聪慧吗?
生:孔君平是开玩笑的,孩子也开玩笑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宝贝。
师:用别人的话回答怎么说?
生:用别人的话回答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生:以牙还牙
师:“应声答曰”怎么理解?
生:马上回答,说明杨氏之子反应快。
生:“孔雀”这个词看出机敏。
师:回答非常巧妙,同桌之间一个扮演孔君平一个扮演杨氏之子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个孩子如此聪颖,反映如此之快,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读文
师:课外同学们可以读一读《世说新语》,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就出自于这本书。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4:39:24 | 只看该作者
何捷,男,1975年12月生,福州市教育学院第二附属小学高级教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福州市作协成员、福建省教育厅及福州市教育局骨干教师讲学团成员。曾获第二届福建省阅读教学观摩大赛一等奖、首届福建省作文教学观摩一等奖、首届福建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先后被评为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受邀进行教学示范及讲座近百场,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近千篇,出版有《何捷的游戏作文风暴》、《小学生作文真经》、《快乐学作文》等多本教学专著。



联系电话:13600813603



联系地址:福建福州鼓楼鳌峰坊42号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邮编:350001)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2课匆匆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朱自清是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的大家。文章开篇寄兴于燕去燕来、草木枯荣这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全篇文字清隽洗练、思路缜密、情景交融、表达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自读自悟,但由于朱自清的文章写作年代较早,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句式独特,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阅读实践,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尝试表达。



3.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按大赛组委会统一要求,学生准备如下:



1.读读课文,查找并筛选相关资料。



2.借助课后思考题或阅读提示把握课文大意。



3.针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拟定问题。



教师准备:



1.摸清文脉,细读文本。



2.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



3.设计教学环节。



教具准备:幻灯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



1.揭题。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正确,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2)围绕文题谈话,学生交流自己对文题的理解。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把握情况。



2.初步了解作者,为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1)学生谈谈预习中对作者朱自清的了解。



(2)出示幻灯: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清华大学教授。他的散文语言精炼、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他一生勤奋,出版著作百余部,共二百多万字。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3.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的问题。



(二)初读全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



(1)听课文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表达听课文配乐朗读后的初步感受。



2.自读全文。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并在读中印证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 围绕“匆匆”,作者做了哪些思考?



3.学生交流,老师关注是否有新的问题产生。



(三)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尝试读段,指导学法。



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



(1)学生默读自学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在感受深的或喜欢的词句旁批注,和同桌交流。



(2)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句的特别之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反复朗读。



(3)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4)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



2.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



(2)根据学情,确定全班交流的句段。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中体会感情,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说明时间在不经意间匆匆而去;关注“茫茫然”、“凝然”、“伶伶俐俐”等词语以及“挪移”、“跨过”、“飞去”、“溜走”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加深体验,学习作者如何捕捉细节,感悟生活。



(3)朗读句段。



(四)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



(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2.布置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3)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①按照课文后的第3题要求写几句话。



②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第二课时(简案)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朗读。
2.听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议定本课研读目标和学习方法。
(二)重点研读,体会感情,提出问题,研读文本。
1.围绕问题:在课文中朱自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重点语句交流,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再次带着情感朗读全文。
(三)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1.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2.展示交流学生写话作业,组织评议。
3.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相关作品。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宁夏会堂赛区


福建  何捷


六年级  匆匆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我知道你们站得很久,已经很累了,放松一些。大家知道,课前十分钟咱们要互相认识一下要谈话。说到谈话,我们来玩一个小小的对话游戏,就是请大家造句,会吗?很多小朋友一年级就会了,注意,请大家用“不一样”三个字造句。
生:这里的学习环境和平时的不一样。
师:那好,还是喜欢自己平常的学习环境,很恋旧。
生:现在的环境跟以前不一样。
师:好的,感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好了。
师:不一样,说说我吧
生:您——
师:说到“您”,这是个懂礼貌的孩子,给他掌声。(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您的穿着与其他老师的穿着不一样。
师:我是按照要求这么穿的,谢谢,你非常敏锐的观察到了我的不一样。
师:再请你,你直勾勾的盯着我,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里的环境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
师:特别是这位老师——
生:这位老师比我们平时上课的老师要慈祥些。
师:哇,不错,谢谢你对我这么好的评价。
师:女生坐哪了?说说。
生:老师,你特别帅。
生:我会不一样的乐器。
师:你会不一样的乐器。你会哪些乐器?
生:会钢琴,还会葫芦丝。
师:一生下来就会吗?
生:不是,是音乐课学习的。
师:是呀,过去不会,现在会。真不一样,掌声鼓励。今天这节课呀,你觉得他说得好,就自发的掌声鼓励,好吗?
师:下一个同学要开始回答了,同学们用心地去听。还有哪些不一样?
生:我用的课本与以前不一样。
师:说说你的班上的死党,是谁?
生:小猴
师:小猴同学,请你不要潜伏了。请你站起来。(小猴同学站起,然后老师请他坐下)
生:他特别搞笑,有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个伟人一样。
师问小猴同学:他说你时而这样,时而那样,你同意吗?(生同意)
师:同意,你也说说他的不一样。
生:她有时候善良
师:请坐,会听吗?(学生鼓掌)
师:都说同桌是冤家,说说你的同桌。
生:我的同桌有时候很烦。
师:前面来个表扬,后面来个小小的批评,你承受得住吗?
生:我承受不住。
师:我来陪你,我给你撑撑腰鼓鼓劲。其他的同学也来给他撑撑腰。
生:我尽量不打击他吧。
师:瞧,多好。
师:来,你来说说不一样的同桌。你承受得住吗?
生:承受得住。
师笑:你还能承受得住,你的承受感都比咱们强。
生:我的同桌要唠叨我把桌子底下的纸捡起来。
师:你有一个多好的同桌呀,是劳动委员吧?
生:不是,他从小可唠叨。
师:会听吗?(学生鼓掌)
师:你的难度增加,你来说说,敢吗?
师:你来说说,过去的你现在的你将来的你,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会说吗?
生:我以前老被别人欺负,现在我也长大了,学到了知识。
师:将来——
生:将来我会变得更好。
师:还有谁自己想说的?来,这位小同学。
生:我以前是小孩子,总被大哥哥大姐姐欺负,现在我长大了,也变成大哥哥了。
师:你也想欺负别人了。
生:不,我现在长大了,我特别想保护那些小同学。
师:为她的善良鼓掌,好样的。(生鼓掌)
师:再来一个自发举手的。都是男生啊
生:我以前很不懂事,家长都宠着我,然后来到学校,我就认为别人也应宠着我。我在学校就很霸道,我经常欺负同桌,但他很包容我,很大度,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绅士风度,我现在不会欺负他了,我要像大姐姐一样爱护他。
师对同桌说:你一定有话要说。
生:至少他以后不会欺负我。
师:好,孩子们,今天就说到这。所有的不一样都是因为时间在悄悄的流逝,因此咱们今天学的课文也跟往常不一样。好,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孩子们,请坐
上课开始
师: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匆匆》,注意写课题的时候不要匆匆而忘记了匆匆这个字眼,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在匆匆呢?
生:讲的是时间在匆匆流逝。
师:你说得真好,小时候你们就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师哪一个作者能够把它定格在文里。
生齐说:朱自清
师:一起说的不错,对他谁能简单的说一句话?
师:谁简单的说一句
生用简短的话说朱自清的简介。
师:来,请看大屏幕,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咱们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了,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那么,既然是作者对话,那么就让我们来倾听吧,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注意听要求,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凡是书上你认为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
播放朗诵《匆匆》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真善于倾听,每个孩子几乎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交流一下。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师: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
师:还有哪些地方?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吃饭的时候……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生读第二自然段。)
生: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里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师:你从问句里可以感受出来。
生:我掩着面叹息,但是……闪过了
师:还有谁要读
生:我想读第三自然段
师:好,会听吗?(生鼓掌)
师:还有哪些同学能从段落里感受出来?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
师:第三自然段给你强烈的感觉。还有哪个自然段?
师:共有五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一个词就能让你有感受
生:我想说的第一自然段三个再来、再开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死而复生
师:失而复得好不好?
师:掌声鼓励,真不简单。
生:我想说第三自然段的跨过、飞去等,可以看出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以感觉出作者对时间的无奈。
师:好孩子。
生:我想说第一自然段的“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看出时间流逝的飞快。
生:第三自然段的闪过这个词也可以看出作者在掩面叹息。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就这么听就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而且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你看能够让你感受的这些地方遍布全文,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孩子们一听就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请听要求,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可以拿起笔快速的写下一些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
师:好,孩子,抬起头,五分钟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以第一段为例,第一段谁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 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时间匆匆?
师:是啊,在羡慕之余有无限感慨。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读出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点自己的感受就给他掌声。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就这段,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生:世间万物都有它重新来过的感受,但是时间不可以,另一个意思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
师:还有谁读出不同的感受?
生:“一去不复返”这个词我能看出时间不能回来了,是谁偷了他们?如果他们是自己逃走了他们现在又在哪里呢?
师:这个孩子了不起,请关注他,他不但读出了味道,而且提供了一种方法,他抓住了关键词来感受。
生读
师:我和大家一样都非常欣赏那种气声。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各读各的,好吗?
学生自由读文。
师:好孩子,真会读书,当你用心倾听了作者的对话之后,你和作者一起思考,你突然发现,作者在和你一起对话,这就是一种品读,这就是品读散文的方法,通过你的读和作者对话,咱们就来品一品这篇文章,不急再给你一分钟,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读一读,一分钟以后咱们再交流。开始
生默读课文
师:你想读那一段?他说那一段,咱们都看那一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自然段,我想先读再谈感受。
生读:我不知道他给了我多少日子……
师:她读得多好
生:就是作者比作八千多日子,很夸张也很形象,同时我们也知道,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的一种感觉。
师:周老师,你说慢点。这一滴水和生活中的有什么不同?
师:这一滴水大的让他害怕,让他心痛,周老师,你能读出来吗?读出它大的部分。
师:你记住它的重音了吗?周老师再来
师: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这滴水非常大,毫无边际的时间之流。
生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这也是课后的第二道题,就这句话,你还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孩子们,他是善读者,你们是善听者,看看谁是他的知音。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是赵老师的知音,我们一起来听听感受?
生:作者感到忧伤。
生:作者感到非常彷徨。
点男生读
生: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师:所有愿意做赵老师知音的孩子都请起立。赵老师,你来领读。
学生站起来读
师:掌声谢谢自己吧。特别感谢赵老师,孩子们请坐。
师:我们再最后品一处
生:我想说说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时候……过去。”
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看出浓墨重彩。
师:这些具体事情每天都做吧,你的时间也过去了吗?
师:还有谁要说?
生就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生:在我们看书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你瞧瞧朱自清怎样写?在他的笔下时间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
师:你请
生:从我身上跨过
生: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开始在叹息里闪过
师: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自己读读这段
学生自由读文。
师:一篇文章永远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人生当你走到不同阶段你会有不同感受,对话也好倾听也罢,思考也罢,你觉得越是深入,这三者我们的落脚点在哪?
生:应该是思考
师:刚才提出的疑问现在整理出来提出来。
生:怎么要徘徊呢?
师还有谁要问
生:第四段作者为什么他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赤裸裸回去呢?
生:现在又到了那里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师: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这是大家第二节课思考的内容。
学生读第二节课要准备的内容。
师:孩子们,下课。
生:老师,再见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4:38:36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北京 张 龙)
张龙,男,27岁,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教师,区学科带头人。2009年5月参加北京市第七届语文阅读教学大赛,荣获特等奖第一名;同年,参加北京市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曾获得“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区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撰写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教育文摘周报》、《北京晨报》等杂志、报刊上发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3课



最后一头战象



教材简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神秘的动物世界,感人的一段故事!



嘎羧,抗日战争后唯一幸存的战象,26载的岁月催它年迈,知道自己大限已近,它重披当年的战鞍,告别村寨,来到昔日战场凭吊,又来到战友们的百象冢,自掘坟墓,庄严地将自己埋葬。课文以嘎羧行为为线索,语言细腻传神,场面生动感人,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层次清晰,是沈石溪动物小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篇课文近2000字,学生阅读时,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动物内心世界,感悟动物情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落实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要求。



2.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3.抓重点情节开展学习活动,重视体验和感悟,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长文短教。



4.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拓展阅读,初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练习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体会作者通过对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板块一)



1.导入:1943年,日寇侵占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它们就是“战象”。战斗结束后,我们的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受了重伤的公象还活着,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同步在笔记本上书写课题。



2.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3.提炼主要情节,教师板书。



4.依据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5.总结:抓住主要情节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抓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内心(板块二)



1.交代任务: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感动的情节,画出感动的语句。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学习“重披象鞍”

(1)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2)读出画面
自己读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读出你想象到的画面。
(3)指导读出情感
(4)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动作、神态)
(5)小结:学习这段话,我们知道嘎羧是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情感的。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体会写法,体现对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

第二部分:学习“再回战场”



(1)聚焦语句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发现写法,读出情感



第一个画面大象用它的动作和神态来表达它的情感,这段话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指导读出情感。
(3)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出示两段话:

老师读:“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朝你看一眼……”



学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激发情感


配乐朗读
(4)小结:同学们,26个春秋,9000多个日日夜夜,再次回到战场嘎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也让我们心潮激荡。
【设计意图:想象画面,营造情境,品味细节,感悟战象形象。】

第三部分:略读“光荣归去”



(1)聚焦语句



“土坑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2)朗读出情感

(三)回顾文章整体,总结写作方法(板块三)



1.出示三段话



(1)体会精神



嘎羧逝去了,但我相信它在生命弥留之际的壮举会永远印刻在我们的心中,它留下的是什么呢?



(2)发现写作方法



2.小结: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感悟战象精神,发现本篇动物小说的特点。】

(四)拓展课外阅读,体会表达特点(板块四)



1.教师出示作者的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涤荡灵魂。”



2.拓展阅读《斑羚飞渡》重点情节



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3.像这样的形象他还刻画了很多,如:《红奶羊》中机智的红奶羊茜露儿、《第七只猎狗》中舍身救主的猎狗赤利等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感受动物的美好情感,高尚情怀。


4.布置作业:
(1)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整理在笔记本上。
(2)阅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设计意图:在“段落阅读”(板块二)、“整体回顾”(板块三)的基础上,课内外结合,层层深入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板书设计



                                            重披象鞍

                       最后一头战象   再回战场   动作、神态、叫声——情感  
                         (忠诚)

                         光荣归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学习作者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仿写文中的一个场景。
3.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动物小说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仿写文中的一个场景。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二)复述课文
1.按照课文的主要情节,练习复述课文。
2.汇报,教师评价、指导。
(三)仿写片段
1.出示7、14、22、23自然段重点语句,朗读,体会写法。
2.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的内心情感,进行仿写。
3.小组交流。
4.汇报,教师指导。
(四)拓展阅读
阅读《一对白天鹅》,进一步体会动物小说的特点。
(五)作业
1.阅读沈石溪作品《第七条猎狗》等其它作品。
2.推荐阅读世界动物小说之父——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等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7:23 , Processed in 0.1229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