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中小学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述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6 17:1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中小学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述评

作者:林莉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历史及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产生的背景,对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关键特征、操作要领等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文中提供了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典型案例,并对其教学效果和前景作了探讨。  

  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支持的一种研究型课程模式。研究型课程在美国有着较长的历史,其中几经盛衰。为了便于叙述,这里将它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型课程正式进入美国中小学,以杜威的"做中学"项目为主要标志。

  这一过程中杜威的"反省思维"理论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反省思维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的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源起于对"不确定"的困惑,"它包含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形成观点;典型的反省思维包含5个序列不固定的阶段或形态:问题、观察、假设、推理、检验,只有这种"严肃认真和连贯的"思维才能导致的真正的,知识;因此杜威提出反省的思维活动"必须成为一种教育目的",并倡导以"做中学"形式的作业单元通过一些典型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自主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实验,整合和积累专门化的科学知识?quot;变得精通实验探究和证明"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反省思维;除了上述理论上的探索外,他还在芝加哥实验学校身体力行,竭力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推行其"做中学"项目。

  由于进步主义在美国教育史上众所周知的影响,"做中学"项目形式的研究型课程得以正式进入美国中小学,并在进步主义的鼎盛时期一度十分活跃。如前所述,这类项目是围绕存在的"不确定"的问题和消除"不确定"的"探究"活动而展开的;因此,以能引起学生困惑的问题为核心?quot;作业单元"和以真实的探究为核心的"活动教学"是这种研究型课程的关键。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十分强调反省思维中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如:通过分析而消除可能使人误人歧途和不相关的因素;通过收集和比较数据而突出重要的因素;通过实验变化审慎地建立数据。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中小学的"做中学"项目如何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保证它具备某些专业探究的特性,杜威未能在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实践中做出解答。随"做中学"项目的泛滥,杜威的研究型课程逐渐蜕变为一些实用的职业、手艺课程或动手活动,研究型课程徒具其表,"探究"的精神内核丧失殆尽。这也许正是杜威?quot;做中学"项目遭受诸多指责并在进步主义衰落后江河且下的原因吧。

  第二阶段,研究型课程的二度兴起,以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为主要标志。

  杜威之后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再一次重申了杜威关于研究型课程的某些观点,并试图从操作程序上来规范杜威提出的研究型课程,为实施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教学程序,使之能在中小学中得以广泛地实施。

  第三阶段,以计算机支持的问题求解和探究为主要标志如:基于计算机的模拟和微世界项目。这一新兴的动向最初与Logo计划密不可分。Logo计划的负责人佩帕特称其理论基础?quot;从皮亚杰学派关于儿童的观点以及同有关思维的一般观点相联系的人工智能的观点中"得来的,学生可以把程序看成是自己的科学理论,通过计算机工具在信息丰富的情境中展开、研究和验证自己的理论。可见它的哲学思想和方法与社威、布鲁纳是一脉相承的。杜威们的研究型课程虽然突破了将学生机做白纸或知识容器的传统观点,有次提出了要让学习者通过"探究"主动思考,但如何保证探究中确实伴随着反省思维、如何促进这种思维却始终是他们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缺少相应的外在工具显示、监拄研究型课程中的反省思维,无法用有效的科学方法来规范探究行为,前两阶段的研究型课程要么庸俗化、流于形式,要么则神秘化、缺乏操作性。Logo计划以及随之出现的将计算机用作学习工具的思想使数度步入困境的研究型课程柳暗花明,由此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一种新的研究课程模式--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也就应硕

  一、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认知工具理论为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按德利的定义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内部如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认知工具作为一种思维技术,它与传递技术的不同在于1)由学习者控制而不是由教师或技术控制的;2)用来促成学习者对所学领域进行努力思考、并达成一些在没有工具情况下难以形成的想法,而非用来简化信息加工或使任务相对更容易的。例如,作为一种传递技术的专家系统,通过将专家的知识转变为一组可传递的、指导决策及问题解决的事实和规则,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形成与专家类似的知识表征,事实证明其效果差强人意;而作为认知工具的专家系统则要求学习者分析知识库,在自行建立事实和规则库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专家系统;为此学生必须界定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析因果关系、构造逻辑规则库,并对结论进行解释。   根据认知工具理论,借助外部的认知工具可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外化,有利于高级思维的教学监控;而同时合理设计和使用的外部认知工具能激活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反省思维。显然,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提供的专业数据库软件、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等可成为理想的认知工具。   

    二、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的认知工具理论为基础,它吸取了在研究型课程发展三阶段中各种形态的合理因素,但又绝不只是它们的简单加和。其关键特征如下:

  首先,以真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核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承担研究任务,井从自己参与的研究中学习。所谓"自己参与"是相对传统教学中学生旁观者的角色而言的--例如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与他们阅读这些问题的材料、听有关讲座、完成操练作业是不同的;但是它并不等于学生必须动手操作,否则很可能陷入进步主?quot;做中学"的泥潭。另外,科学研究还意味着用事实来支持观点、信念,传统的经验主义立场认为事实是自我表达的,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科学研究仅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及其官途径积累信息;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主张用事实支持思想而绝非是用事实来代替思想,其中研究者追踪自己的思路围绕问题搜集、整理信息,信息的针对性、连贯性和认识深度闪现的就是研究者思想的光芒。

  其次,在真实的研究活动中自然地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真正的科研是一种具有很强针对性和连贯性的整体探究活动,指导这一过程整体性的就是连续的思考、通过演绎或推理对连续关系的揭示和强调,也即杜威所反复强调的反省思维。多媒体教学技术是随研究的展开、在连贯的研究活动中自然引入的,并且以不打断连贯的思想过程为前提。多媒体技术是研究的促进器而非负担,研究者追踪自己的思路对问题连续关系的探究行为不应因技术的引入而中断或转移。   再次,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中仅限于其工具功能。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学习者使研究的问题更明晰、使学习者的探究行为更易于发生、促进高级思维活动;作为认知工具,它还有这样一层含义即:与所有其它工具一样使用者借助它可更灵巧地工作,同时工具在熟练者手中会更有效。进一步说就是,在这种采用技术支持的新型研究型课程中,技术之于课程仅限于其工具作用,若侵及或削弱课程的探究性质即非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研究型多媒体教学。   从现有的对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一些研究和美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来看,成功地实施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几点在于:

  第一,选定适宜的研究主题。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涉及到采用各种多媒体信息采集和处理工具支持研究,这一模式虽则本身与内容无关(content-independent)的,但是研究主题的选定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真正具有教育意义,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曾就作业单元的四个条件做过初步探讨。对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而言,适宜的主题首先必须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研究工具,此外它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应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应足够宽泛以便学生能形成具体的个人(或小组)研究方向;应反映问题的社会和科学逻辑,使学生能从对所学课程与研究主题之间关联的体验中学习。符合这些条件的研究主题往往是从核心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中衍生出来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且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工作的跨学科任务。

  第二,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研究的科学性既反映在采用的方法上,反映在从事研究的科学态度里,还反映在研究的最后"产品"--研究报告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研究方向确定后提供的一系列渐进的研究指导中把握好一个"度"即:帮助学生采用类似专业研究人员的方法展开工作而绝不越俎疱、初暴地干预学生自主探索的研究进程,不片面追求所谓"唯一正确"的结果而抹煞"求真"的科研精神。对一些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硬科学"研究项目来说尤为如此,由于"硬科学"往往存在一个可预测的结论,教师不应将之强加给学生;相反,当预期的结果不能出现时,应引导学生反思以揭示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对最终结论的影响。而研究报告的"科学性"体现在:数据的可视化演示、对科技文献要点的关注、对不同发表形式(报告、口头演说、论文、电子发布)之差异的关注、完整的研究文档。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进行密切的教学监督如:和学生就研究的问题、困难、解决办法、现有发现等进行讨论,使研究框架、要找的资源和术语明晰,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研究策略模型;随研究的演进,还应鼓励学生采用包括通用的应用软件如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库软件、字处理软件、编程软件等科学的数据处理手段收集、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个人项目的一些观点,并最终撰写和提交较科学的研究报告。此外,研究的"科学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可考虑随学生年龄、研究能力的递增逐渐降低研究项目中"趣味性"、"竞争性"等激励动机因素,逐渐向更严肃、更科学、更合乎专业研究人员工作方式的方向转变,从而逐步提升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具体方案的"科学性"。

  第三,向学生提供使用各种多媒体信息工具的指导。如:信息搜集工具(光盘、在线专业数据库、搜索引擎等)的使用方法、计算机建模方法、数据处理如最优化的编程方法智能模拟等等。这种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是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随研究的展开学生必须借助相应的工具。教师既可采用集体讲授、班级练习的办法向全班引入某种新技术,也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个别化的辅导,总之,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更熟练的信息处理者。一些研究者如对技术指导提出了建议:循序渐进,在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中应避免出现过多的新技术,否则会导致学生有限的心理资源从研究主题分散、过多地专注于技术;启用学生导师;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低年级(尤其是五年级以下)的学生尽量采用光盘数据库,因为在线方式更可能使他们在浩瀚的信息中迷航。

  最后,设定有形的任务目标。类似科学家的真实研究固然本身能促进内在动机,但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保持动机和兴趣,对学生而言尚需要可为之奋斗的有形目标如:论文研讨会、研究成果展等;可能的话,应鼓励学生将其研究成果转换为可操作的实际解决方案。这些有形目标的设置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挑战,使他们负有责任感,在完成开放的研究项目过程中不致因失却方向而一无所获,因而有利于研究型课程的管理;另外,学生达到目标后的成功既是最好的报偿和奖励,也是最好的老师。

  三、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典型案例:Make It Happen!方案Make It Happen!是美国教育开发中心(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在一项历时五年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基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教学方案。它以"I-search"为基本框架,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阶段:

  ·教师确定I-search主题,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帮助学生建立背景知识,鼓励学生选今对个人有意义的研究方向;·学生(或学生小组)构建待研究问题的框架,制订搜集信息、构建知识的研究计划;·着手搜集信息,汇总所有有关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形成I-search研究报告并向他人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收获。方案规定"I-search"必须是基于研究的主题单元,但对单元的具体主题它并没有作特别的限定。实施中要求师生尽可能地结合适用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由于研究主题往往是跨学科的,因此它还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团队对学生(或学生小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及学生小组间的合作。

  新罕布什尔州一所采用此方案的中学以该城镇的历史作为L-search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课堂上使用教师自制的录像,查询商业电子数据光盘、在线专业电子数据库,以及访问博物馆、采访相关人士等走出课堂深入社区的方式从各个方面搜集有关自己生活其间的小镇的历史,围绕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的方向。在整个I-search研究计划中,教师要求学生使用字处理软件、图形软件等工具记录、整理从社区搜集到的信息,拷贝、编辑电子资源库中相关的信息,利用数据库程序对所有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建立相关问题的个人研究数据库,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撰写"基于事实支持的"小镇历史研究报告;同时,还鼓励学生合作进行调研,通过电子邮件和专业历史研究人员建立联系,总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与历史学专业人员相同的方法研究个人感兴趣的、对自己有意义的问题,研究涉及到小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甚至家族史等各个方面,学生可就重大历史事件对小镇历史进程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研究完成后除了向论文报告会做研究报告外,学生个人或小组还需以电子文档或张贴等有形形式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展示一段时间,此外教师还可向有关学术机构或当地博物馆推荐有价值的学生论文。

  四、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评价及前景预测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取得了不少积极效果。例如它特有的真实研究的性质--研究者的身份、更专业的工作形式等明显地提高了学习动机;毋庸置疑它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促进了高级思维技能;长期以来美国中小学主要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帮助差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践表明,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同样利于差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此外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还获得了一些附带效应,例如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积极、深入的加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些学生还意识到追求知识而不是在考试中展示其掌握程度、意识到学习本身而非评分等级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研究型多媒体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无法回避布鲁纳发现教学所面临的指责。教育既然承担着人类社会生活延续和交流的功能,那么不应该寄希望于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全部人类文化遗产。因此核心课程采用这么教学模式如何与传统教学穿插进行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二,与结构化的教学不同的是,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不可能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由于研究主题多数与学生密切相关,研究过程的演进往往无法预料,教师不仅要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还要帮助克服学生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对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巧妙地设计课程使之既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不超出学生能力发展范围,又能渐次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如何保证各研究项目按一定的序列前后承接、具有发展性等等。

  除了采用电子数据库等资源的文献研究外,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还包括实验研究、优化研究、模拟研究等,例如有一种基于微机的实验室(Microco puter-Based-Laboratory)能为学生提供真实而精确的测量工具。从美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看,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代表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研究型课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之所以会如此,笔者以为,这固然应归功于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教育界对研究型课程有了更多的准备一对早期研究型课程来说教学机器面对的,文化惰性"同样存在,而时至今日美国已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国家的注重"同当代生活联系,并充分考虑学生背景、层次和兴趣"的课程体系。此外,校本课程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为学校选定研究主题、组织教学留有极大的自由度,不失为发展校本课程的一种较好形式。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繁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4:01 , Processed in 0.0706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