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编制校本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7 19:5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编制校本教材

  作者:易导群


一、             认识校本教材编制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编写

什么是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包括一系列过程,教材编制只是其中一环。

课程资源对于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教材是最基本的核心的课程资源。

课程实施必须有教材。

二、             从理论上认识教材编写

1、  教材与素材的区别

狭义的教材=教课书

教材的定义:教材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有力于教学活动展开而有计划地编制的资料”。

教材应包括的内容:法则性知识+事实性知识+相应的作业+思想内容

法则性知识,即概念、命题、定理、定律、公式、规则。

作业包括实践性作业和心理性作业。

思想内容指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文化意识、科学思想等。

素材:教科书的材料来源,经选择提炼才可成为教材内容,即素材教材化。

选材视点:是学科的重要知识内容哦内容,适合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2、  教材与学材

教材同时能作为学材。学材的五大功能:唤起学习欲望,提示学习课题和目标,提示学习方法,促进个性化和个别化发展,巩固学习成果。

3、  教材编制的基本原则

(1)       内容是“高水准科学”。不停留在现象、事实、经念认识层次上,应是“正知”,基本“法则”性知识,理论性知识,以及支持“法则”的重要事实。

(2)       既重视“既知”又否定“既知”。重视“既知”指呈现内容从“已知”到“未知”,“法则”与“既知”相联系;否定“既知”,即从日常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引出惊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欲,或从现在出发探索过去、未来,,从已知探求未知,从表面探求深层,从现象探求本质。“既知”不是普遍运用与广大世界,必须提炼成为规律性知识。

(3)       突出“法则”。即突出“科学”、“本质”、“规律”、好其支配的事实。这些是教材的核心内容。这些也是人类知识的结晶。

(4)       引进实物、图片、表格,即非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

4、  教材教材编制的理论依据

(1)       核心理论: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成功学习理论;课程观:对课程类型和功能的认识,校本教材的功能是满足学生兴趣好多样化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实施,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教育水平,也就是学生应知道什么,掌握什么,懂得什么。

(3)       学习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体验学习。

三、教材编制的技术

理论依据影响内容的组织。1

1、  按知识内部逻辑结构组织内容

合乎知识内部体系,和其它学科相互支持。例如,若A为B的前提,则先A后B。若某数学知识是学习某物理知识的前提,则某物理知识的学习应在某数学知识之后。

2、  按学习心理组织内容

(1)       合乎认知规律和遗忘规律

从已知到未知,从旧到想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循环反复,螺旋上升。

(2)       合乎学习方式

归纳型学习:事实性内容——法则性知识  现象——本质  现象1+现象2+......——规律

发现型学习:经验\现象\问题\情景——观察分析\操作实验——有所发现——形成法则性知识——在新情景中运用知识 或者:确定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调查——建构假设——形成知识——转化为能力

演绎型学习:法则性知识——事实\实例

3、按学习活动的程序组织内容

例如:活动1——活动2——活动3......活动n

又如:操作1——操作2——操作3......操作n

再如:讨论1——讨论2——讨论3......讨论n

活动前后相续,环环相扣。

4、按专题\课题组织内容

新课改教材的语文、历史、物理等许多学科教材是按专题组织内容的。

教材内容的组织有宏观层次,也有微观层次。全册为宏观,单元或章或课或专题内为微观。

三、             教材编写的程序

1、  规划:需求调查、师资能力摸底、成立机构、制定计划、预算经费

2、  设计:收集素材、选择素材、确定内容组织方式、目次、版式

3、  编写

4、  试用

5、  评价

6、  修订



2008年10月6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8:21 , Processed in 0.0720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