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寅恪流落香港时的诗作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香港沦陷。铁蹄下的香港一批文名人学者如柳亚子、萧红、叶恭绰等滞留香港,史学大师陈寅恪是其中之一。
陈寅恪父亲是清末民初同光体诗坛祭酒陈三立,其兄陈衡恪乃当时著名画家诗人,其他兄弟如陈隆恪、陈方恪都擅于诗文。陈寅恪祖籍江西,其父兄之诗就是摹学乡先贤宋代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因家学故,其诗亦雅近宋人,也颇参晚唐流丽之风。陈寅恪早岁留学英伦,返国后任教大学,并擢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名师之一,以史学鸣世,著作琳琅,影响至今。生平为诗不多,在香港时期的诗作,亦仅数首而已。着有《寒柳堂诗集》。
日本侵华,其父陈三立悲愤国事,拒药治病,以死殉国。陈寅恪匆忙办妥了其父的后事,便携眷伪装南下,前往当时迁校长沙的清华大学。其后,大学又迁往云南蒙自与北大、南大合并为西南联大,师生们再度分头迁徙,陈寅恪一家辗转来到了香港,当时得到朋友许地山教授的殷勤接济,先居香港岛,后迁居太子道。是年春,陈寅恪准备前往云南西南联大复课,可是妻子唐篔因病发难以同行,他遂只身前往云南。是年七夕,他写诗寄怀香港的妻女,诗云:
银汉横窗照客愁,
凉宵无睡思悠悠。
人间从古伤离别,
真信人间不自由。
作客西南,七夕凉宵,诗人寄怀远在香江的妻女,寂寞之情尽显笔端。其妻亦擅风雅,即作《和寅恪云南蒙自七夕韵时篔寄寓九龙宋王台畔》诗和之:
独步台边惹客愁,
国危家散恨悠悠。
秋星若解兴亡意,
应解人间不自由。
唐篔借宋王台起兴,写出家愁与国恨的千古兴亡之叹。暑假,陈寅恪返港探亲,初秋又独自回到昆明。
一九三九年,陈寅恪被英国牛津大学聘为汉文教授,这是牛津大学创校以来第一次聘任中国籍的专任教授,极具殊荣。陈寅恪于是辞去联大教职,回到香港准备携眷前往英国应聘。谁不知兰舟将发之际,地中海一带战事迭起,航线中断,未能成行,于是他把赴英之期延迟了一年。是年秋,陈寅恪再度返回昆明,时有《己卯秋发香港重返昆明有作》诗云:
暂归匆别意如何,
三月昏昏似梦过。
残剩河山行旅倦
乱离骨肉病愁多。
狐狸埋搰摧亡国,
鸡犬飞升送逝波。
人事已穷天更远,
只余未死一悲歌。
此诗风格颇似宋人腔调,瘦硬警炼,写出诗人在乾坤多难之际,辞家远行、骨肉分离的无限愁绪。翌年暑假,陈寅恪返香港,准备赴英,可是时局依然恶劣,故赴英之期又再延迟一年,此时香港去昆明的越南航线也受战火破坏,重返联大也是不可能的。陈寅恪一家因而留滞香港。
时物价高昂,家中没有收入,生活极其艰苦。友人有见及此,遂请香港大学聘陈氏为客座教授,方解决餬口问题,但生活依然十分清苦,时得陈君葆、许地山、冼玉清等人的关怀及照应。困守香港的陈寅恪,白天渡海,授课于香港大学,讲述唐代史学及文学,精彩绝伦,这也自然是香港学生的奇遇及耳福了。讲学香港,只是权宜之计,他还是期待前往英国,传播汉学于海外。可是到了后来,局势突变,日军占领香港,去英国也成泡影了,港大亦停课了。此时,陈寅恪处境陷入进退失据之间,极其困苦。
期间,广州、上海、北平等沦陷区的朋旧或政界人士以高薪诱迫他回内地出任伪大学教授,陈氏均托病严拒不赴。当时占港日军也看中这位知名学者,登门索人服务伪政府的教育事业,这使陈氏一家深感不安,苦无逃离之策。其时陈氏有《壬午元旦对盆花感赋》诗云:
寂寞盆花也自开,
移根犹忆手亲栽。
云昏雾湿春仍好,
金蹶元兴梦未回。
乞米至今余断帖,
埋名从古是奇才。
劫灰满眼看愁绝
,坐守寒灰更可哀。
身陷香港的他,贫困无助,埋名潜居,寂寞难遣,眼前春色虽好,但河山沦陷,复兴何时,家国情怀愤然而生。
后来经过傅斯年等多方营救之下,陈寅恪终于在一九四二年五月成功逃离香港,时有《壬午五月发香港至广州湾舟中作用义山无题韵》诗云:
万国兵戈一叶舟,
故邱归死不夷犹。
袖间缩手嗟空老,
纸上刳肝或少留。
此日中原真一发,
当时遗恨已千秋。
读书久识人生苦,
未得崩离早白头。
诗写出人生颠沛流离,家国兴亡的千秋长叹。离开香港后,他对于这段经历也是毕生难忘的,当年到了桂林,他有《壬午桂林雁山七夕》诗云:
香江乞巧上高楼,
瓜果纷陈伴粤讴。
羿彀旧游余断梦,
雁山佳节又清秋。
此诗也是诗人忆起栖迟香港的往事,极其凄清。
一九四九年后,陈寅恪选择留在广州教书,并与当年在港共度患难的著名女诗人冼玉清同教于岭南大学、中山大学。一九六五年,冼玉清病卒时,他写诗追忆当年居港的往事,凄怨感人,诗挽曰:
香江烽火梦犹新,
患难朋交廿五春。
此后年年思往事,
碧琅玕馆吊诗人。
碧琅玕馆是冼的书斋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