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文学”质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9 18:4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文学”质疑   

--------------------------------------------------------------------------------


作者:周泽雄   

  
    网络文学(在英特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在纸质媒介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相比,优越性显而易见。主要是:原来危如蜀道、小似羊肠的发表渠道,转眼成了一条没有阻碍的通衢大道。如果“人皆可以为尧舜”属于不可企及的理想,“人皆可以当作家”则早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既成事实。你只要把大作往某个网站或个人主页上一贴,作品就已发表成功,所有传统媒介中的复杂流程,在这里已简化为鼠标的轻轻一击。如何命名你的作品,也悉听尊便。理论上,全世界所有网民都是你潜在的读者。如果你夸口大作相当于印行了两亿册,我也没法驳斥你。网页上寥寥无几的点击率,充其量只能说明大作(借用传统媒体的说法)暂时积压了大量库存而已。一旦群众的眼睛被擦亮,文学觉悟被提高,他们随时可能蜂拥而至,成千上万只鼠标像蝗虫那样没命地朝你的网站扑来。——这至少是可以展望一番的。

    在传统媒体上发表作品,固然可以获得荣誉,但也难免付出代价。最要不得的代价是:作者的创造主体意识多多少少会遭到损害。要知道作家就其职业本性,本属单打独斗型,写作纯系个人事务,荣誉由他一家独吞,失败由他全盘吃进。曹雪芹的光荣谁也休想分享,三流文痞的耻辱只能让他独自领受。虽然作家们习惯于说说编辑的好话,但考虑到两种角色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关系,这些“好话”的诚实性就得大打折扣。编辑固然是无名英雄,但他们手上若不掌握发表权,这个英雄恐怕也当不成,“有名”还是“无名”更需缓议。我们都说没有制约的权力易滋生腐败,据我所知,编辑的权力固然会受到制约,但作为他们雇主的作家,恰恰没资格成为制约力量。除掉个别德高望重之辈,绝大多数作家在编辑面前只是听命者。发掘出重要作家的编辑会到处得到颂扬,将大作家重要的处女作遗漏掉的编辑,几乎无人清算。而在类似情况下,比如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因工作失误导致一家重要客户他投,老板会恨不得杀了他。

    由于发表无需看任何人脸色,写作无需听任何人指令,网络文学起步伊始就获得了对文学创作最为重要的自由感。要知道这可是传统文学奋斗了两千年都没有得到过的殊荣。如果他担心自己发表在虚拟世界的作品会在现实世界遇到麻烦,他只要简单地隐掉自己的真实身份即可,每一个网虫都会告诉你,这是虚拟世界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以至这么做是否合法都无关紧要、无人过问了。写作不受限制,发表没有阻碍,秦始皇焚不掉你的书,乾隆皇帝拿不了你的短,你的读者群理论上可以无限庞大。假如莎士比亚打算在网络上发表作品,我看不出他会因此降低作品的质量,如果索尔仁尼琴能够在网络上发表《古拉格群岛》,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然而,网络文学最大的敌人,正在于它那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我们知道,正如遥遥无期的长寿不是生命,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也不再是自由。上面提到的那句世俗名利场上的箴言“没有制约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在网络世界同样极易发生,而且某种程度上几乎不可避免。谁来制约网络作家呢?除了他本人,没有任何人,这便和世上最无道的帝王一样了。所以,网络文学的美好,注定只是理论上的,网络文学的自由也和网络的本性一样,注定是虚拟的。个人立身行事中弥足珍贵的责任意识,在这里因为缺乏明确的负责对象而突然进入真空状态。由于以匿名方式存在(在网络世界甚至已产生了匿名强迫症,就是说当他完全没必要匿名时,仍然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匿名,理由仅仅是:匿名太方便了),他甚至不必对自己负责。在文学的自由得到最大程度张扬之时,文学的尊严竟也难觅影踪;创造的限制消失了,创造的激情竟也一去不返。没有压力,何来动力。

    原因恐怕是:网络世界赐予人的自由,是远远超出人实际需要的,人类发展至今,无论体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没有发展出能够消化这份自由的身心机制。网络是无限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无限从来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作为一种实体的无限,既在人的能力之外,也在人的心智之外,我们运用不了这个无限。在传统媒体上发表固然不易,但一经发表,多少可以算得上某种成功,至少,你在那位发稿编辑手里获得了认可,由此你可以确信自己起码有了一位读者。网络文学发表诚然容易,承认却谈何容易。极端地说,当所有人都将涂鸦之作不加节制地放到网上,事实上也就最大程度上等于所有网上作品都将处于无人阅读状态。成功只能归结为例外,而且肯定比在传统媒体上艰难百倍。在传统媒体上,如果每一百个作者中会涌现出一位作家,网络上每一百万名作者都不定能诞生一位作家。那便和中头奖相似,而将自己的人生寄望于某次意外的大奖,怎么说也不是严肃的态度。

    所以,网络文学充其量只是一种对现状的描述,无法成为值得展望的前景。就文学而言,网络只能代表技术进步,这一点它和电脑给作家的写作带来方便没什么两样,文学的真正功能不会因为网络发生变化。网络不会优化你的遣词造句能力,不会帮助你轻易获得灵感,不会使你的叙事能力突然大幅提高。比如,人们常常津津乐道这样一段“网络文学”经典: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爱情的火焰。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

    说句实话,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段话摘自一部名叫《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网络文学,单单要我相信仅凭它就能断言“网络文学”的魅力和独特性(有人就是这么说的),我可做不到。我承认写得很棒,但我认为这是属于文学的“棒”,而不是属于网络的“棒”。文学是人学,不管它写在网络空间里还是出现在传统媒质上,都不会有什么两样。不同的只是载体或介质,相同的是人的基本属性。网络文学充其量只会使文学写作变得容易,文学传播变得方便,而无法颠覆文学的本质。

    其实,今天人们谈论的某些网络文学的特征,与文学的本质并无关联,而只是别种因素的介入,一旦这种因素不复存在,寄生其上的文化、技术特征也将随之消失。比如,网络文学由于不必担心因文惹祸,所以放言大胆,无所顾忌,而一旦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防范松懈了,言论自由能够得到保障了,这一暂时被人视为特色的东西,立刻会因其粗疏无文而遭到淘汰。相比较而言,网上的文学批评目前更具有网络文学的鲜明特征:它们童言无忌,凶悍泼辣,擅长一刀封喉,一剑毙敌。然而,这一特点是否与目前上网费用过于高昂有关呢?一旦上网资费不再令人生畏,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斟酌词句,掂量观点,不必一边上网一边心疼那几个小钱时,这一暂时让人咋舌的网上批评奇观,会不会同样不复存在了呢?此外,网上文本中普遍泛滥的错别字和滥用标点符号现象,也不能放在文学特征中进行考察,那也依旧可以在资费、输入法等经济、技术领域找到答案。至于被某些人视为网络文学标志性特征的“小说接龙”,更是与文学无关,它属于游戏范畴,和打桥牌没什么区别。

    也许我的结论有点出人意料,我认为“网络文学”是个伪问题,网络文学并不具备如同电影区别于舞台剧那样明显的个性特征。人们在互联网或电子读书器上阅读小说,与在书籍、报刊上阅读,有什么两样呢?纸张消失了,文学依然故我。互联网对文学最大的打击,不是在传统文学外另立一座名唤“网络文学”的山头,而是有可能大幅度削减传统文学的读者队伍,正如电影的出现没有改变话剧的本质,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剧院的上座率。当然,这已经把话题从文学延伸到社会学领域了。这正好说明,不少人在谈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侵犯时,有意无意间放弃了文学的立场,而被社会学领域的种种花哨现象弄迷糊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28 , Processed in 0.07382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