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妨用“悟”替换“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1 14:1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妨用“悟”替换“磨”

安徽合肥 何炳章

  近年来,中小学盛行一种说法,叫做“磨课”。而且,关于一些精品课“打磨记”的报道,时常见诸报刊。



  “磨”者,研磨也。由此引申开来,既可组成“磨炼”、“磨砺”、“如琢如磨”、“磨柞成针”等褒义性词语,又可组成“磨耗”、“磨损”、“磨人”、“磨洋工”等贬义性词语。很显然,“磨”的意思是双重的,一方面,“磨”意味着一种功夫、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磨”也极有可能花费过多的工夫,消耗过多的时间,磨掉过长的路程。“磨”,似乎与“灵性”、“效率”、“领悟”的距离比较远,它强调的是“苦功”,忽视的似乎是“巧劲”。



  应当看到,“磨课”的提出者,当然想取其积极意义,用以激励广大教师认真备课。但其消极意义对老师们的潜在影响,似乎也不可低估。据笔者看到或听到的诸多教师的备课过程,尤其是所谓“优质”课的“打造”过程,由于其指导思想就是“磨”,所以常常比较费时,效率不高,效果也欠佳,甚至陷人了“磨蹭”和“磨人”的境地。有鉴于此,笔者不大赞成“磨课”一说,而主张“悟课”。



  “悟”者,明白也,觉醒也。“领悟”、“觉悟”、“醒悟”、“悟出”、“悟性”等词语,皆由此衍生而来。而且,无论怎样衍生,“悟”都是“一边倒”的词,没有贬义。事实证明,一旦用“悟课”来引领教师备课和上课,对于其悟性的养成和灵性的引发,对于其备课水平的提升和教学反思习惯的促成,都是大有裨益的。



  即使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可能有“磨”的因素,也要“以悟带磨”、“以悟领磨”,而不可“以磨淹悟”、“以磨埋悟”。只有“以悟领磨”,才能彰显“磨”的积极面,避免“磨”的消极面,才能“磨”得水灵,“磨”得神秀。



  多年的听课实践告诉我们,好课是“悟”出来的,而不是“磨”出来的。有些课即便有“磨”的成分,也应当是以“悟”浸润出来的“磨”。就教师个人备课而言,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和善于反思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善于“悟课”的过程;就教师群体备课而言,思想火花的碰撞,集思广益的达成,其实也是善于“悟课”的结果。“悟课”运用之妙,当存乎于心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2:06 , Processed in 0.06794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