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谋篇构句(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5 20:4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谋篇构句(上)
  余德予


  导语:《谋篇构句》(上)从诗歌的题材、构思、立意、素材、背景诸方面论述创作技巧,有理论讲解,又有诗歌范例分析,从具体的范例和创作实践上论述,具有教材的实用性,易于理解接受。

  题 材
  引起美感的景物,扣动心弦的人事,都是写诗的题材。大到宇宙,小到沙子的事,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事,远在盘古开天地,近在信息时代的事,都是写诗的题材。“阳春召我以烟景。”(李白)风花雪月之类的景物还是值得写的题材,但是,要有新意新手法才能写好。新的事物,如基因、电脑互联网也在向诗人招手。常见的事物中蕴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题材,靠我们慧眼去发掘。
    邮 戳  柯 原
  海鸥在屋檐飞上飞下,
  门口几株高大的珊瑚花,
  达,达,达,达,
  是谁在窗下轻轻敲打?


  是年青的邮务员手拿邮戳,
  在信封上打出朵朵鲜花,
  花丛里飘起油墨的香气,
  香气中又闪出耀眼的两个字“西沙”。



  多少年,西沙从来没有邮局,
  海阔云深,一封封书信怎寄达。
  从大陆呀,飞来了多情的鸿雁,
  他不怕艰苦,在这里安下了家。



  从此呀,多少根线穿过天空海洋,
  让远方的亲人再不必渴望牵挂;
  从此,呀,一个个西沙无名小岛,
  佩着鲜花走遍天下。



  小小邮戳上印着多少东西:
  看吧!美丽的海鸥,洁白的珊瑚花,
  西沙人海洋般的壮志雄心,
  邮务员闪光的青春年华……
  大千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题材,大到宇宙飞行,一次战争,小到针头线脑,都是题材。题材并不以大小分优劣轻重。除了对于邮票收藏者外,小小邮戳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东西,诗人发掘出这一题材可说是独具慧眼。用这一小小的题材,诗人歌颂了西沙人的奉献精神。
  构 思
  有了好的题材,要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要全面辩证地加以掌握。最常见的题材最难写,这是因为常见的是大家最了解的,写的有一点走样就闹笑话,就如画鬼容易画犬难。  最常见的题材以前有很多人写过,要写得不落窠臼就难。尽管难,有时还是得写,这就靠有才力,有积累,有新意。有了题材,心动了,就可以进入构思。

  一首诗歌,不论是一行,还是数万行,本身从内容上来看,从形式上来看,都是一个整体。必须从内容到形式都作到完整才算是写成了一首诗。从内容上来看,一首诗有题材,有主题,有立意,有语言等;从形式上来看,它有开头,开展,过度,高潮,结尾,有节段篇章的结构,有词句,有表达技巧,有风格,有声律等。由美感,灵感,由情发于中,而引发诗情诗意后,构想上述的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因素的过程叫构思,俗称打腹稿。腹稿打好后,书写下来叫打草稿。草稿经过整理推敲修改后誊正就叫定稿,一首诗就创作完成了。当然,定稿后还可以进行精益求精的修改润色。构思要考虑大到立意,小到标点符号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诗人发挥诗才,运用积累,追求意境神韵的过程。一般说来,构思应该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如先有题目,按题立意,发掘素材,确定声韵,运用技巧,加以完成。但是作诗不是机械生产,不受死板规律的约束。很多的情况下是触景生情,由一个美的意象,一个激情的火花,产生了一个或一组美的诗句,这一句或一个片段不一定是将来成诗的开头。诗人喜欢陶醉在这片段中,反复吟咏,使之完美,然后再深入构思,前后敷衍,补充成篇。最初的一句已混入其中,不可指辩。那一句可能是全句诗中最好的一句,也可能有另一句更好。也就是说,写诗常是先有句,后有篇;先有细节,后有整体。这就要求写作技巧圆熟,使一篇诗最终在内容词汇和声律上成为有机的浑然整体。  构思中确实是有规律法则可遵循,有技巧可借用。掌握了这些,构思就能事半功倍,这也就是熟练的诗人的优势。下面就对构思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作一一分讲。

  立 意
  一首诗有个主题,主题是该诗涉及的领域范围,如爱情,战争,生活,死亡等的分类。如有人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立意是一首诗对某主题发表的意见看法,比如主题是母爱,立意可能是母爱是伟大的。立意,可简称为意,也就是诗的思想。清朝诗人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首诗中思想是统帅,感情从思想派生,全部诗句都是为了阐明印证诗的思想。一首诗通常只有一个立意,全诗的诗句都是围绕这一立意而写,如一座孤山独秀。有的诗有多个立意,如重岚叠嶂,山深几重,进一山又有新景。

  立意需有创新,一首诗里要有诗人自己的不同凡俗的见解,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靠对事物的熟悉了解比常人要多,能说的比别人多,比别人深,这就是有新意了。有了灵感,美感,进入创作时,有时会感到空虚,平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多半是立意差,没有中心统领,组织不起一首诗。立意泛泛,必然是感受不深,认识模糊,思维混乱,这样说出来则空洞无物,不知所云。这时候应该停笔,再去观察体验生活。诗人不说别人说过的话,要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或是别人说的浅,我说的深,或是别人说的平淡,我说的有艺术性,这样才值得写。比如主题是离别,立意要说透伤感,伤感的理由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但是,也可以有翻新的说法,立意也可以显得感情豪放,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一般离别的诗都写得伤感,而下面这首诗却不,是不是感情不深呢?不能这样看。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立意要含有感情在内,因为诗歌就是抒情的,诗人在立意时都是灌注感情在其中的。不可能在立意中连自己的感情也调动不起来就提笔写诗。立意和感情是两回事,但是在一首好诗中,它们是不可分的。下面一首诗很动人,在聚会时,诗的作者常常被人请求朗诵这首诗。

  狗之歌
  (俄) 叶赛宁早上,在黑麦秆搭的狗窝里,
  破草席上闪着金光:
  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
  七条小狗,茸毛棕黄。



  她不停地亲吻着子女,
  直到黄昏还在给它们舔梳,
  有如雪花儿融成了水滴,
  乳汁在她温暖的腹下流出。



  晚上,雄鸡蹲上了
  暖和的炉台,
  愁眉不展的主人走来,
  把七条小狗装进了麻袋。



  母狗在起伏的雪地上奔跑,
  追踪主人的足迹。
  尚未冰封的水面上,
  久久泛起涟漪。



  她舔着两肋的汗水,
  踉踉跄跄返回家来,
  茅屋上空的弯月,
  她以为是自己的一只狗崽。



  仰望着蓝幽幽的夜空,
  她发出了哀伤的吠声,
  淡淡的月牙儿溜走了,
  躲到山冈背后的田野之中。



  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头,
  仿佛听到奚落的话语,
  滴滴泪水流了出来,
  宛如颗颗金星落进了雪地。
            (王守仁 译)
  这首诗起得平淡,只是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的背景。写得含蓄,只用了“愁眉不展”来说明主人弃狗的原因,只用了“尚未冰封的水面上,/久久泛起涟漪”来说明主人淹死了狗崽。读来却很凄惨,哀婉动人,充分揭示了贫穷造成的悲剧。诗人在立意时一定是动了真情的。
  不同的诗人书写同一事物可以有,而且应该有不同的立意。这是因为各人有不同的经历素养,写作时发挥了不同的想象,从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立意。前面我们读过咏蝉咏煤咏树等不同的诗篇,下面再看一例:

    流 星  木 斧
  不是昙花,会飞
  不是顽石,闪光



  只怨它飞得太快
  快得所有的星球都追不上
  只怨它闪得耀眼
  闪得一切星球头昏目眩



  它不可能不引起妒忌和愤懑
  它的生命在闪光中到达终点



  下面是以同样题材写的另一首诗:
    流星之歌  余德予
  黑沉沉的夜空
  那么高,那么深,那么宽广。
  圆圆的月亮
  那么庄严,那么美丽,那么辉煌。
  满天的繁星
  那么灿烂,无边无际,渺渺茫茫。
  啊,流星啊,流星,
  你忽然划过天空,
  离去得那么匆忙。
  一瞬间你耗尽了
  你一生的光亮。
  茫茫的太空里
  再也找不到你的踪影,
  不知道你陨落何方。
  你身后留下的
  是无穷的遗恨与惆怅。
  繁星还是那么灿烂,
  月亮还是那么辉煌,
  夜空还是那么高深,还是那么宽广。
  两首诗同以流星为题材,都赋予了象征意义,却有不同的立意,不同的寓意。对流星,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惋惜,此外。写作的风格也不同。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所写的流星又不同:“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流星被诗人想象为被天上的人提着走动的灯笼。



  书写不同的事物可以有大致相同的立意。这是因为诗人在某一问题上有大致相同的看法见解,发表的意见相同,只是所选题材不同,切入点不同。
    新制布裘  [唐]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梭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这首诗使我们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听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居易的诗很明显是受有这首诗的影响。以前人评论说:“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受过苦的人容易产生同情心,而享福的人很难想到别人的苦。白居易身处安乐而怀兼济之心,颇为难得。
  立意决定一首诗的格调高低,但不是说大题目大素材大抱负就好。一首诗可以是雄伟激昂的,也可以是淡泊宁静的;可以是呐喊咆哮,也可以是浅吟低唱;可以是发思古幽情,也可以是写个人喜愁;可以是神驰八荒,也可以是咏一花一草。有人说,立意要有力度高度深度厚度,我不能同意。立意应该是得体,言过其实令人不能接受。有了立意,是需要深思发掘扩展精练,使之完善,但不是揠苗助长地拔高。很多诗并不高深,只是动人。诗是感情的自然流露,首先感情要是率真的,而不是矫枉的,夸大的,华而不实的。情浅也是诗,情深也是诗。重要的是作到情真意切,作到得体,情该深就深,该浅就浅;意该强就强,该弱就弱。下面的诗立意不算高,只是书写美感和情趣。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湖中玩月  [明]张 绅
  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
  地与楼台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沉浮。
  一尘不向空中住,万象都于物外求。
  醉吸清华游碧落,更从何处觅瀛洲。
  下面一首诗颇有童趣:
   风与花  [冰岛]瓦尔蒂玛逊
  为什么会有风来,哥哥,
  为什么会有风来,
  你知道吗?
  大树摇动了树枝,妹妹,
  就会有风来,
  大树摇动就有风来。



  那么花是怎么来的,哥哥,
  难道花是风吹来的,
  你知道吗?
  那不是花朵,妹妹,
  它们是天上的星星,
  天亮时洒落到我们身边。
  那么所有的小黄花呢,哥哥,
  小黄花也是从天上掉下来
  落在地上的吗?
  是呀,妹妹,它们是太阳的孩子,
  难道你没有看到
  它们就像太阳一样光彩绚丽。
            (石琴娥 译)
  妹妹好奇,问题多,哥哥自信,回答定,妹妹就信以为真。类似这样天真的问答,常常可以听到,诗里写的这样的童真令人怀念。
  随着立意的确立,一首诗的体裁和风格也就定了,基调也就定了,是颂还是赋,是抒情还是揭示,是长歌还是短吟,是豪放还是婉约,是雄浑还是冲淡,是喜是悲,或表面笑而心里悲,用什么语气,什么词汇,大体上心中有数,比如,在颂歌中就不该出现不雅的词句,这样,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有机体。一首诗的基调可以由一个词点出,这个词就是关键词,或者叫做诗眼。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唐]杜 甫
  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金圣叹评这首诗说,“全首只一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俱作悲字用,不作早春佳字用。”生活多愁,老已随人,自然是悲。由于心情悲伤,看到“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只能更觉悲。所以说,“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俱作悲字用,不作早春佳字用。”一首诗的诗眼是统率全诗的。
    卜 居  [唐]杜 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消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髙?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这首诗全围绕一个“幽”字写。主人卜居,要找幽静环境,诗里就列举了显示幽静的景物。一首诗的诗眼是统率全诗的。有的诗没有诗眼,或关键词,基调从全诗体现。
  素 材
  立意是一首诗的中心,围绕立意要说很多的话,交代清是什么,为什么,进行铺垫衬托,营造意境。为此就要用上胸中储存的素材,或当时观察所得的素材。一首诗的素材应该包括实的景物人事和虚的感情议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没有具体的景物,只有娓娓动人的劝告,我们不能说其中没有素材。荡气回肠的情语,不同凡俗的见解,人生的感悟,正是诗里要说的话,都是素材。

  要问素材从哪里来?其实素材不用远求,立意就是从素材中产生形成的,辨认清楚产生立意的事物就可从中发现素材。比如触景生情,情就是立意,那景就是素材,写那情就得写那景。《兵车行》中诗人由所见所闻产生了反战的立意,要表现这一立意,就用了他的所见所闻作为素材。有时眼前的素材不够,诗人必须进行联想,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寻与立意有关的材料来用。有时还得再去观察采访学习,以收集更多的必要的素材。诗的特点是精练,这首先就表现在选材的精练上。诗人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立意的素材,精心加工,而忍痛割舍与立意关联不大的素材。可用的素材丰富才能精选,精加工。选材泛泛,加工平均用力,是难以讨好的。素材必须去芜存精外,首先得去伪存真,保证诗中不犯错误。菊花到底落不落就引起了苏轼与王安石的一场笔墨官司。
  背 景
  读诗要知道诗的背景才好理解,写诗也要知道背景和立场。一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写的什么人,什么事,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人称,什么身份写,这些在诗里有的是明确写出,有的虽然没有明确写出,也是能使读者得到明确无误的印象。在好的画家笔下,黄山石不同于华山石,江南风光不同与塞北风光。在小说里,时代不同,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发而为声也不同。诗里的背景存在于诗人脑中,不管是作精确描写,特意介绍,还是暗含其中,都不可有错误或冲突产生。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他的《长干行》以第一人称来写,句句是“妾”的口气,诗中将古时候商人的生活都写得清楚。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0:42:51 | 只看该作者
谋篇构句(中)

   余德予


  导语:谋篇构句(中)接续上期,从布局、开头,两个部分讲授了诗歌创作问题,下一期将包括:结尾、语言锤炼、修改、标题、练笔。全文对诗歌创作从初萌到完成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为了更形象地讲解,文中结合具体的诗作展开,使读者在享受诗歌美感的同时获得写诗的技巧。通篇上下既具有大处着眼的题材选择、构思立意;结构的设置;又有小处着手的语言推敲、运用,必要的修删改缀润色修饰,以及诗题的确定。这些都是诗歌创作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和不可或缺的环节链接。

  布 局
  以上问题确定后,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结构,要考虑什么先说,什么后说,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的布局。结构布局的基本要求是:
  一、完整一气,结构严谨。一首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残缺不全。表现一个完整的立意得有头有尾,有起有结,有原因有结果,有来龙去脉。要调动读者的感情得有铺垫有高潮。要营造意境得有描绘有渲染。一切都十分紧凑地围绕一个立意而展开。
    长干行 〔唐〕李 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首诗写的是典型的古代东方的恋情。青梅竹马的成语就是从其中来的。这首诗结构完整,内容从小时候写到结婚到现在的生活。叙事按时间的进展而展开。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诗很巧妙地围绕着"暮,雨,送"三个字来写:第一句是雨。第二句是暮。第三句中,帆在漠漠的雨里淋湿了就显得重。第四句中,在冥冥的暮色里鸟去得迟。第五句,"海门深不见"是因为在暮色中。第六句,"浦树远含滋"是因为在下着雨。第七句点出了送。最妙的是第八句"沾襟比散丝",因为"相送情无限",打湿了衣襟的泪水比得上散乱的丝雨。在这收尾的一句,雨和送结合起来了。雨暮色的意境与送别友人的离情在这首小诗里融为一体。另外,从这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内容与标题的关系。
  二、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说话是按意义将词语组合成意群,将意群组合成句,将句组合成段,将段组合成篇,组合的方法就是章法。章法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脉络清楚,层次分明。词与词,句与句都应该有联系照应。比如第二句从第一句来,又引出第三句,要交代清第二句前后两句各是什么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连接词来交代,叫做形合;也可以不用连接词,只凭句子的意思作内在的联系,叫做意合。说话要条理清晰,首尾连贯,不能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一首诗中相同作用的句子要放在一起,比如,说明原因的部分放在一起,说明结果的部分放在一起,形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所有的部分都应该是围绕中心,为说明立意服务的。一首诗的几个部分,也就是几个层次,应该怎么安排,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很好地表现立意,这就是作到层次分明。如布宁的《无题》分为两小节,前一小节说离家,后一小节说到雇主家。哈代的诗《伤痕》(见第十章),也是分为两小节,前一小节写景,后一小节写情。后一小节反复前一小节的最后一句,形成连结;又有所扩充,引起后一小节。
        鹊桥仙 〔宋〕秦 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脉络清楚,上片说来,下片说归,叙述上有清晰的划分,但是又不显得割裂,内容是连贯的。下片末二句与上片末二句意思上有呼应,使得全诗形成浑然一气。这两句可作为警句诵读。这首诗用精练的词语塑造了优美的意境。
     雨霖铃 〔宋〕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为人们传诵的情景交融的名句。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这首词的结构严谨,诗句前后呼应,浑然一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已经将离别之时的痛苦写足了,此时忽然推开,用"念去去"来揣想离别以后的苦,也就引起了下片。下片中说,自古以来,离别都是伤心的事,更何况中秋节快到了,月团圆,人却要分离。今宵酒醒,看着那凄清的景色,该有多么难受。这些还不算重要,更令人痛苦的是一别经年,便纵有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连个能共同欣赏的人都没有了,连个可以共话的人都没有了。这又是回过来写离别之时,难分难舍的痛苦及其原因。这首词用了"留恋处,念去去千里烟波,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来标明离别及离别以后的时间,分清楚了时间的层次,还用了"更那堪,应是,便纵有"等词语来连结,当然,更重要的是以意贯穿。
  有的诗采取平行列举式的结构,看来简单易学,如策兰的《白杨树》用了排比的手法,每一节前一句说景物,后一句说情。戴迪埃的《我们手上的纹路》前一半说不是,后一半说是。
     但 〔匈牙利〕弗勒什
  童年时代,
  我曾有可能成为幸福的人,
  但当初我不懂得。


  青年时代,
  我有可能成为幸福的人,
  但至今我不理解。



  老年时代,
  我将有可能成为幸福的人,但死亡已经临近。
  (龚坤余 译)  
  这首诗采用了平列式的结构,按时间顺序展开,刚好与下面一首诗结构相同。前者直率但意象比后者差远了。
     虞美人 〔宋〕蒋 捷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用听雨这带有诗意的情景,将一生连结起来。一个人一生听雨多少,岂只三次。这里只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听雨的画面来描写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少年时纵情玩乐,中年时辛苦奔波,老的时孤苦失意。反差自现,很为动人。
  有的诗结构比平列复杂一点,用反复的词语作到前后呼应,造成回旋的音律美。
    把它忘却吧! 〔美〕蒂斯黛尔
  像朵花被人遗忘一样,把它忘却吧。
  像团曾经烧过金子的火被人遗忘一样,
  把它永远,永远忘却吧!
  时间是位和善的朋友,他将催我们变老。



  如果有人要问,你就说:很久很久以前,
  早已把它忘记,
  像一朵花,一团火,一个放轻的脚步声,
  埋在被人遗忘许久的雪中一样。
             (王逢鑫 译)
  这首诗"忘却"反复了两次,"把它忘却吧","把它永远,永远忘却吧",后一次气势增强。到"很久很久以前,早已把它忘记",就已经是事实了。前节说像花一样,像火一样把它忘却;后节反复花与火作为呼应,也是增强气势。诗中的"它"是什么,没有说出,但是它像花,像火。花象征美丽,火象征热情。它也许是和美与热情有关吧。
     春 〔西班牙〕希门内斯
       --致一位女士
  玫瑰散发着最沁人的幽香,
  星星那最纯洁的光亮不停地忽闪,
  夜莺用最深沉的啼啭
  把美丽的夜色尽情颂唱。



  幽香把我的肌体损伤,
  天上的寒星使我的前额昏暗,
  而夜莺的清脆礼赞
  勾起我为多乖的命运热泪盈眶。



  这不是昔日那奇特的惆怅,
  虽然侵袭着我当年的心房,
  但滋味却要比蜂蜜还甜……



  但愿你能让玫瑰使我欢畅,
  让星星使我的诗篇激昂,
  让夜莺的歌声愉悦我的心田。
              (林之木 译)
  这首诗开头列举了春夜三件美的事物,第二节说它们不好,第三节说明感觉它们不好的原因,最后收尾祈愿中又说这三件,形成回旋照应的总结。诗的情调像一首小夜曲。
  三、突出立意,增强效果。一首诗的全部诗句应该以立意为中心,为立意作铺垫,作衬托。与立意无关的句子要删掉。平铺直叙被认为是作文一忌,但是只要能作到层次清楚,逻辑分明,也不能过分指责。很多的诗只是平铺直叙,如米沃什的《天赋》,平铺直叙,显得心如止水。小诗一首,不宜有太大的波澜。但是,"文如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难以引人入胜,为突出立意,增强效果,可将句子顺序调整。一首诗的强势位在首句和尾句,把重要的句子放在开头或结尾,然后再排列其他句子。诗的进行要如行云流水,不板不滞,气势灵活流动。"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劈头一句,气势何等之强;而结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引起读者无限感慨的句子。
     登 楼 〔唐〕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首诗的起句与"春花秋月何时了"相似,都是见花伤心。为什么会见花伤心,使人不解。第二句"万方多难此登临"就说明了伤心的原因。"锦江春色来天地"是从"花近高楼"把眼光放远。"浮云"是"春色"的一部分,"古今"照应"天地","终不改"又是从"变古今"的思路延伸。所以,虽然句子的排列可以因为语气需要而改变,脉络仍然要清晰,语句仍然要有草蛇灰线的关联。他的《野人送朱樱》的起句为"西蜀樱桃也自红",接着说,"万颗圆匀讶许同",使人不知"也自红","讶许同"是从何说起,直到"忆昨……"读者才明白过来,也就很为他连吃着樱桃也想起往事的深情所感动。云鹤的《野生植物》开头说"有叶/却没有茎/……"造成悬念,结尾点明含义。
  诗歌结构不管是讲起随转合的螺旋开展,还是开头过度高潮结尾的线性进展,都有很多讲究,有很多文章可作,我们要多读名篇,细心揣摩学习。
  开 头
  一个人踌躇满志,提笔写诗时,常常是只写了一两行,就用笔划掉。一张一张的纸,上面只写了一两行,就窝作一团,扔在地上。他心里有了诗意,有了很美的诗句,只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开头而搞得心烦意乱。一首诗的开头不一定是诗人首先想到的那一句或几句,不一定是那首诗的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却是读者最先读到的部分,开头好的诗可以吸引读者读下去,开头不好的诗会失去很多读者。从写作上来说,开头好可以开辟广阔的意境,引来思绪泉涌,可以使得思路顺利展开,势如破竹,一气呵成地完成全诗。开篇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开门见山,也可以是曲径通幽,可以是突兀高远,也可以是平淡亲近,应该根据内容与诗的全篇布局来定。诗的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共同的基本要求应该是:
  一、从立意出发,为立意服务。诗歌讲究精练,应该是不枝不蔓,开门见山地使人明白这首诗的立意是什么,句子的排列,如何开头,都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来的。
     蜀 相 〔唐〕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的开头先说,"丞相祠堂何处寻"然后才说,"锦官城外柏森森"是很明确地说明是有心去寻,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如果先说,"锦官城外柏森森",后说,丞相祠堂于此见,就是去郊游的无心发现了。李白《月下独酌》精彩之处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为什么有这一举动呢?首句说明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戴迪埃《我们手上的纹路》起句就是"我们手上的纹路",直接就用了题目。第二节首句,和转折的一节,结尾的一节,都用了这句话。虽然它是题材,不是立意,但是它是引出立意的重要因素,没有它,立意就立不起来。首句就是题目,或者说题目就用了首句的很多,如普希金的《如果生活把你欺骗》,翁加雷蒂的《我已失去了一切》,这样的好处是直接进入了立意。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首句就是题目,而且就是这首诗的立意。在最后一节又反复这一句,予以加强。
二、交代背景,营造意境。有的送别的诗歌开头说明时间和地点,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十四个字游刃有余地交代清楚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起首"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都是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还营造一种气氛。比较起来,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显得有所不足,第一节足足四句,没具体点明地点是火车站,如果只读了第一小节,就不知道"海浪"是什么,什么是"汽笛长鸣"。白居易《钱唐湖春行》用"孤山寺北贾亭西"来点明春行所到之处,即见到景物的地点。很多诗用写景开头,因为是景色触发了感情,也是景色引起了美感,如帕维塞的《我走过西班牙广场》,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以及杜甫的《旅夜书怀》。比兴的手法开头也可营造意境,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布宁《无题》的"鸟有巢,兽有窠"。有的诗似相似的景物作引子开头,从外围向中心靠拢,如: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处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飘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开篇欲写天上的明星,却先写地上的街灯明了,是那远远的街灯,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由此将视线引到天上,见到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地上的街灯。既然有街灯,就有街市,这样就展开了全诗。这是从远到近的引入方法,为立意的出现铺平道路。
  三、突兀高远,引人入胜。前人说,"诗人不难乎起而难乎气,不难乎结而难乎神。"(清·黄子云)诗开头应该有高远深曲的气势,振聋发聩,动人心弦,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又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像这样有气势的首句在古诗里很多,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等。
  有的诗以感慨开头,引人共鸣,使人有兴趣往下读,如杜甫《赠卫八处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有的诗以否定句开头,能增强气势,如第一章中的《小湖》,本章中的《流星》和第十章中的《雨花石》。有的诗以发问的方式起头引人入胜,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有的诗起然奇特,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使读者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造成很强的悬念。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冯延巳的"谁道闲情抛弃久",都像是压抑在胸中很久,喷吐而出的一腔烦闷,以其反常而引人入胜。(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07:28 , Processed in 0.0716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