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克强著《词学论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6 11:3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克强著《词学论考》
刘军政

  《词学论考》(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是孙克强教授近十年来所发表论文的合集,多层面地展示出孙教授在词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多年来学术界对词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宋代,其它阶段相对薄弱。而孙教授的词学研究,不仅对宋代词学的一些问题重新审视,而且对清代这个词的“中兴”时代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研究。
  对宋代词学的研究,孙教授以两个重要词人柳永、姜夔和一部重要词选《草堂诗馀》作为研究对象,做出了新的探索。《“柳俗”新论》用美学中雅俗的视角对柳永进行了系统的认识和客观评价,指出柳永的俗词创作是出于“迎合受众”的需要“为人而作”的;他的词如果是“为己而作”,就表现出了“雅致”。创作态度的不同,是造成柳词雅、俗两分的重要原因。对姜夔的研究,则把眼光放到整个词学史上来认识白石词的意义。南宋末和清初白石词曾被两次推重,作者认为其目的均在于救词坛之弊,因为南宋乾、淳词坛和明末词坛风气相似,都是香弱、豪宕词风盛行,因此需要风格“清空”“骚雅”且具有诗性的姜夔雅词来矫之,此眼光可谓犀利。《草堂诗馀》作为南宋一部重要词选对明代词风有着深刻影响,书中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其价值与意义,表现出开阔的视野。
  清代词学研究是孙教授词学研究的重心所在。本书从宏观(总论)、中观(流派)和微观(词论家)三个层面对清代词学作了开拓性的研究,论述了清代词学中的南北宋之争和雅俗之辨,探讨了云间、阳羡两个重要词派的词论及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还分析了王士禛、宋翔凤、董士锡在词论上的贡献。作者认为,清代词坛的南北宋之争,表面上是尊南尊北的问题,实质上却是各派不满现实词坛,欲救其弊而借此推出自己主张的手段。又指出,宋翔凤推重姜夔,似与浙西派主张一致,但其尊姜是因为姜词有寄托比兴,异于浙西派所推重的姜词风格上的清空醇雅,故而他应属常州派而非浙西派。书中类似这样的新颖见解比比皆是。而《〈历代词人考略〉的作者及其学术价值》一文,更解决了学术上的一桩悬案,确定了《历代词人考略》一书的真正作者是况周颐而非见于著录的刘承干,从而将况周颐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此前学术界对况氏词学理论的研究仅限于《蕙风词话》,而《蕙风词话》论及唐宋词不太多。《历代词人考略》却收录了大量的对唐宋词的评论,并且在词学美学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范畴和论题。因而,《历代词人考略》作者归属问题的解决,使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况氏的词学思想。
  雅、俗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孙教授对此有过长期深入研究,他认为雅俗歧义众多,可表示古今、文野、精粗、正变、清浊等范畴。而就文学本身而言,可以从作者、作品、读者、接受过程四个方面来认识它。词本来是一种娱乐性的音乐文学,以俗艳为特征,被称为“伶工之词”。随着文人的介入,词体逐渐雅化,但是“小词”卑体的观念却在数百年间均很难扭转,因此从雅俗的角度考察词史,对于深入研究词学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注重从雅俗切入,柳词之“俗”,姜词之“雅”,《草堂诗馀》因人们的雅俗取向不同而盛衰,清代词学的抑俗尚雅及对雅的不同理解等问题,在孙教授的阐释下逐渐成为一条理解千年词学发展史的清晰脉络。其中,《草堂诗馀》作为俗词的代表,在南宋和明代的兴盛以及对明代香弱词风的影响,白石词作为雅词的代表在南宋末和清初的被倡导,都是把雅俗理论运用于词学史的研究,其结论令人信服。清代,词已成为文人的案头文学,在尊体雅化的过程中地位不断提高,人们对雅词的不同理解就成为区别宗派的标准。清代词学的雅俗之辨伴随着南北宋之争而展开,云间派崇北宋、黜南宋,是南北宋之争的开启者,其后的浙西派、常州派无不从正面或反面得益于云间之论。浙西派推重姜张词之“清雅”,是从词的格律声调等艺术形式立论,常州派则针对浙派末流造成的空疏、“情浅”之弊,提出重新认识北宋词,以儒家诗教的比兴寄托标举“风雅”,体现了迥异于浙西派的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
  从事古代文学研究,文献功夫是衡量学术素养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孙教授历十年辑录成洋洋70余万言的《唐宋人词话》一书,收录了晚唐五代至清末民初词论家的大量词论,其搜罗之广、汇集之富,在学术界颇有佳誉。有如此扎实的文献功底,可以想见其学术研究基础是非常牢固的。这部文集中收录的文章虽主要是理论研究和词学批评,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立论建立在深厚的文献基础之上,典型的例子如对《草堂诗馀》的研究,孙教授就是在对明代二十个《草堂诗馀》版本研究的基础上撰成的,建立在如此扎实文献基础之上的研究结论,无疑具有长久的学术生命力。
  此外,同时收入本书中的《〈蕙风词话〉删稿》38条,从《蕙风词话》正、续二编之外辑得,不仅弥补了况周颐研究文献的缺失,也体现了词学研究史上对况周颐词学论著进行全面梳理的成果。作为清末民初词学大家,况氏著作颇丰,且多有不同著作间文字互见和改易的情况,甚至有同书不同名的情况,如《蕙风词话》与《餐樱庑词话》有交错,《玉梅词话》和《香海堂馆词话》本是同一部书。对于这些情况,长期以来学术界缺乏研究,影响了对况氏词学思想的全面了解,而孙教授倾力为之,解决了这些缺憾,对于研究者进一部研究况周颐词学思想以及晚清词学思想提供了条件。


原载:《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0-20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17 , Processed in 0.08000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