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立独行的陈大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7 13:1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立独行的陈大超


2010年02月06日  

  
  水大侠/文
http://sb.66wz.com/system/2010/02/06/101673553.shtml
  陈大超的名字,最先亮眼在我面前的,是在《杂文报》上。我觉得他的文笔与众不同,犀利中有温度,幽默里含泪水,读着读着,你会情不自禁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喜怒哀乐。

  好奇心促使我上百度搜索他。一搜索,陈大超居然还是个新闻人物。他于1997年底辞去孝感市图书馆副馆长职务,以自由撰稿为生,成为“三不要”(不要职务、职称、工资)的无单位“通知”的人,此一新也;他以年产三百篇的数量和屡屡获奖的质量,不仅使他声名鹊起,也让他全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孰知新浪网一时糊涂,将他的文章悄悄转载。这下子惹恼了陈大超,他一纸诉状将新浪网告上了法庭。历经几度寒暑,最后陈大超胜诉。新浪网公开向他道歉,并支付他1000余元的稿费。熟悉他的人劝他索要精神损失费。他却笑着说,我是为了捍卫《著作权法》,要求过多就变味了。此二新也。

  得知陈大超在湖北孝感一带活动,我就萌发了想与他亲密接触的念头。通过火凤凰的关系网,我与陈大超间接连上了线。此次到湖北探亲路过孝感,朋友告知陈大超:一温州农民想认识他,陈大超欣然同意且如约赴宴。初见陈大超,我确有惊奇之感。他的长相酷似电影演员张国立。我跟大超开玩笑说,你生就一副帝王相,为何卖文为生?大超乐呵呵说,我是帝王相、乞丐命啊!通过交谈,我才知道陈大超是大跃进的产物,原籍在湖北省南漳县。小学就在南漳读,在湖北安陆读初中时下放当知青,在广阔天地里无法大有作为,大超就远赴青海省天峻县当了一名铁道兵。听完他的简单介绍,羡慕之心又陡然而起。因为他比我多了一段十分宝贵的人生岁月——知青生活。

  大超对文学的爱好没有任何功利性。他当知青时无书可读,就抄新华字典。我背过新华字典,没抄过新华字典,我觉得抄比背更辛苦,但实践证明抄比背的记忆效果还要好。大超以苦为乐,而且乐此不疲,积二十年之功力,一朝迸发,那才是真正的厚积薄发,不一鸣惊人才奇怪。他的写作动机很简单,就是卖文为生,养家糊口,不为五斗米折腰。大超也想当个“官僚作家”,但他童言无忌的性格,却是当官的致命伤。他的一些赤裸裸的言行,不是让领导愤怒,就是让自己伤心。他还有一条铁律:不给任何人送礼。不过当他得知经常给他送信送报的邮递员患病后,他破天荒送了礼。我向大超要作品集,大超说无钱成集。我说凭你如此敏锐的目光,还怕赚不到几个小钱。大超摇摇头说,一旦当了官或者经了商,你就很难回到文学这条路上来,即使能回来,作品也会变味,除非你是像巴尔扎克一样的文学大师。闻此言,我惊出一身冷汗。我向大超请教写作体会,大超一脸严肃:写作无捷径,努力就是能力,坚持就是才华。

  大超有一个笑口常开的妻子,我愿他在笑意盈盈中写出传世华章。

  水大侠,生于海岛,长于名山。假“发烧”,真“涂鸦”。好读书不求甚解,看人间总带着“三只眼”。年过不惑,却不知何谓成熟?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3:49:37 | 只看该作者
在美国“卖艺”的
中国作家
  





  □陈大超

  赵金禾去美国之前,我笑着跟他说:“你敢带着你的葫芦丝,到美国街头去表演吗?像那些在街头卖艺的人一样?” 2010年10月18日,他从武汉到上海,坐飞机到美国探亲去了。他的行囊里,装着他的宝贝葫芦丝,还有他刚学会不久的陶笛。三年前他学会了吹葫芦丝,走到哪里,都要把它带在身上。

  只要说到赵金禾的年龄,人们没办法不发出惊呼。自然就有人问到他的养生秘诀,他说:“这还不简单?就是让自己活得快活呗!就是怎么快活怎么去活呗!”但当他说到他的快活生活时,别人又啧啧连摇头,说:“这个我们学不到!”———他竟然说他下雪天里到长江里游泳很快活。

  他一直到现在都喜欢哈哈大笑。他的哈哈大笑曾经害得他险些丢了命———丢掉政治生命,领导一再不批准他入党,也不提他的干。这就等于是卡住了他的政治生命啊。原因其实也简单:领导在上面讲话,他竟然在下面笑。原因是领导对着讲稿念出了错别字,他觉得有趣。这样笑过几次,领导就得出一个结论:这人太狂了。事实上,他遇到所有有趣的事都会笑。在那个年代,没有“政治生命”的人可是会被人看不起的。为了让人看得起,改不掉哈哈大笑的他,就更是让自己埋头苦写。他不仅写文艺节目,写诗,还写散文,写评论,写小说。他的评论很快就登上了《人民日报》、《红旗》杂志。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活跃了,赵金禾的思想更活跃了。他的杂文和小小说,竟然被县政府当作文件转发。这种新鲜事,我给它写成新闻,很快就登上了上海的《文学报》和广州的《羊城晚报》。接下来,是他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一篇题为《毛遂不避嫌疑》的杂文,被编入全国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册,他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教科书作家”。

  那时候,到处流传着他的不同版本的传奇故事。有一次,我到乡下搞调查,一个村会计听说我跟赵金禾好得无话不谈,便阴笑着说:“你说说,赵金禾家的被里子是什么颜色?”还真是把我问住了。见我愣半天答不上来,他不无得意地说:“人家赵金禾家的被里子,统统都是白颜色!”见我仍然露出不解的表情,他就继续说:“人家赵金禾睡觉,睡到半夜突然来了灵感,便猛地坐起来,把被子一翻,就在白色的被里子上写文章,写完了,翻过来盖在身上,又继续睡他的觉,第二天起来,他把写在被里子的文章,抄在稿纸上,投出去就能发表!”我回到城里,就去翻赵金禾的被里子,哪里是什么白颜色呢?赵金禾听了我讲的故事,乐得直拍大腿,哈哈大笑。

  他到了美国后,我们每天都有邮件往返。我也终于等到了他在美国“卖艺”的邮件:“今天终是实现了去街头卖艺的愿望。今天是周六,下午3点半女儿和外孙女芒果随我出门,开了10分钟的车,到了一条比较热闹的街道十字路口,我便开始了我的行动。我往那里一站,说老实话,不知是胆怯还是不好意思,自觉落落大方的气质没有了,洒脱的形象全无,自己不能面对自己。我在国内是个作家呀,多少是个有身份的人呀。其实,谁也不认识我,这是在异国。女儿并不知道老爸的想法,她只是在一边说,爸,开始。她像是个报幕的,报幕的说开始,演员就得上场。第一曲是吹陶笛《在那遥远的地方》,引来人驻足。又吹《滚滚红尘》。走过的男人女人朝我笑笑,仍是走他们的路,哪怕是朝我竖大拇指,也没停留一下。不过有两个小伙子边走边向我鼓掌,还大声说‘我喜欢’。可是美国人的口袋好紧,没几个人掏钱的,到底是金融危机哦。我仍是笑着吹我的。第三曲我换了吹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不是在室内,音量显得小,只好又改吹陶笛。我渐渐进入角色,吹了美国的《卡萨布兰卡市集》、《美国巡逻兵》,前后差不多吹了一个小时。我把我全放开了,只有我的娱乐。收获的全是微笑,也没注意有没有人朝小瓶子里丢钱。回家数钱的时候,竟然有七块半。女儿笑说,我朝里面丢了四块,外孙女芒果丢了三块半。笑晕。”

  我也笑晕。哈哈,他测试的结果是美国人精神上很大方———可以鼓掌可以叫好更可以微笑,但却在物质上很小气———或者说金融危机让他们学会了变得很小气?他测试的另一种结果,我以为是他的心态到底还是经受住了考验,还是能让他在那样一种情境里抛开所谓的身份,让自己进入到怎么快乐怎么活的忘我状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这种精神状态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美国人,也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美国美女的拥抱。“那些拥抱很养人啊,那些美女,实在太漂亮了!”他在给我的邮件里说。


陈大超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3:45:13 | 只看该作者
作家赵金禾为何越活越年轻?


     发布时间:2010-09-08
  






曾任安陆市文联主席的赵金禾,是我的忘年交,是发表过五十多个中篇小说的知名作家。别人说他虽然已进入“古稀之年“了,但看上去却像个五十多岁的小伙子,他幽默地说:“请不要用古稀之年说我,我只不过是个七0后罢了。”他走到哪里,别人都说他年轻。他也真是年轻。身体年轻得随时可以表演倒立,一年四季都要长江里晨练(他现居武汉);思维年轻得他到大学里演讲时能够激起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跟人说话,他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哦,他为什么能越活越年轻呢?或许,看了下面几个小故事,你就能从事找到答案了。





在美国当“苕”





“昨天我一个人走了一个多小时,到一位美国人家里做客。手里拿着女儿画的路线图,也就什么都不怕了。在那个美国人家里,就靠我现学的一些英语短句和单词,居然也热闹、兴奋地度过了三个小时,这又算是一个经验罢。凡是外事活动,我都不拒绝,哪怕我完全不懂,坐在那里像个‘苕’(傻瓜),也是一个‘苕’的感受。如果老是怕出门怕出丑,呆在家里哪也不去,那与没出国呆在国内的家里有什么两样?”

这是赵金禾从美国给我发来的电子邮件。他后来又在电子邮件里说:“今天去匹兹堡大学听课,是关于中国电影的。自然是英语,我听不懂。我是想感受那种环境、气氛。教授是二十年前来这里的中国人,只四十来岁。教授讲一段就放一段中国电影片断。只《黄土地》是放的一部整片。在国内我没看过这片子。在外国人当中看中国电影,听中国人给外国人教学,是很有趣的。”

赵金禾在国内时,不论是朋友们聚会,还是到哪里开会,他都是个挺活跃的人物。没想到他到了美国,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仍然敢于活跃哪怕出去当“苕”,他也不把自己关在家里;哪怕只学了些单词和短语,他也敢于和别人去交流。他这样做,不仅让他在陌生的美国活出了颇多欢乐与趣味,而且也使我和朋友们在国内的报纸上,读到了他的许多“亲历美国”的文章。

六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爱上了吹葫芦丝。为了把葫芦丝吹得像个样子,他到处拜师求艺。这么大的年纪了,突然爱上了这个玩艺,并且一个挺有名气的作家,还像个小学生似的到处去求教,这在有些人的眼里,也是很有点“苕”的。但他说:“一个人,如果老是把一个什么架子背在身上,在任何人面前都放不下来,那他就只能是固不自封,不能取得新的进步。”哦,他的葫芦丝已经“进步”得可以上台表演了。前不久,他还跟武汉市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陆鸣同台表演过呢。

朋友们都说赵金禾是个很聪明的人。在我看来,赵金禾的聪明,恰好在于他不怕当“苕”。真正聪明的人,他的聪明,往往都是当苕当来的是当一回苕,就多一份新鲜的体验,多一份人生的感悟,多一份知识的积累,多一份不怕别人把自己当苕看的自信。





“卖弄”,也能使人受益





记得有一年,赵金禾到我这里来玩的时候,不论有谁在场,他都不忘“卖弄”他刚学的英语。在饭桌上也是如此。“他好多单词的音都发错了。”我请来陪他的一位朋友悄悄对我说。我说你可以纠正他呀,他却说:“他那么大年纪了,我哪好意思。”可是我的孩子就不客气了,一见他发错音立刻就要纠正他。他一点也不难堪,哈哈笑着说:“好,好,看来还是小孩子真诚,我到处卖弄的目的,就是想遇到真诚的人来纠正我啊。”

第二年赵金禾到我这里来玩的时候,仍然喜欢卖弄他刚学会的英语,但我发现的他的口型他的发音,已经很像那么回事了。我的朋友们也非常佩服他,说他都这么大年纪的人了,而且已经发表了那么多文学作品了,还能从头开始学英语,并且不怕出丑,不怕难堪,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朋友都走了,我笑着跟赵金禾说:“你上次来的时候,朋友们还觉得你很多话是在故意用英语来说,是想在大家面前卖弄,可是这一次,他们反而被你的卖弄感动了,都说要向你学习呢。”他听了哈哈一笑说:“我才不怕别人说我卖弄呢。”又拉着我的手说:“大超啊,所谓卖弄,正是我做人的诀窍啊!我不卖弄,我那里能发表那么多的作品啊!我不卖弄,我的英语哪里能学得这么快啊!”

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参加过一个文艺宣传队,“我们从省里请来一个很有名气的演员来指导我们,他说从今以后,你们走到哪里就要唱到哪里、做到哪里,千万不要怕别人说你们是卖弄有人会讽刺,有人会挖苦,也会有人善意地帮你们一把,教你们一招,哪怕人家只是一字之师一句之师,只在某个表情某个动作上纠正了你,也会让你得到进步,所以我要提醒你们,什么叫满桶水不荡半桶水荡?就是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只有半桶水,那他就得让自己的半桶水荡起来,只有荡起来才能引起人的注意,才能让别人一点一滴地来帮助你丰富你,这样时间一长,你的半桶水就能成了满桶水。”他说他一下子就把这位名演员的这番话记到心里去了,他这一生,也就成了一个敢于卖弄的受益者。

经他这一说,我立刻就对“卖弄”一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并决定写篇文章,给被许多人视为贬义词的“卖弄”平反。





“吹捧”他人,也是证明自己





我写的有些文章,会传给赵金禾看一看。这既因为他是个特别爱挑刺的人,也因为他是个非常乐于对别人的优点大加赞美的人。或许是最近传去的几篇文章,写得还算有质量,他的赞美,也就接连而来。但他却在昨天的邮件里说:“别以为我总爱吹捧你。吹捧你是你有可吹捧之处,吹捧你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证明。如果有一天,我对表现在人们身上的那些特别有新意特别有创意的东西视而不见了,不再吹捧了,我自己也就完蛋了。”

他还说:“人对人的关注,我看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实事求是的吹捧。吹,是和风。捧,是呵护。我的吹捧,跟那些低级庸俗的吹捧不一样哦。”是的,他的“吹捧”,是一种脱口而出发自内心的赞美,是一种建立在完全平等基础上的非常灵敏的精神互动,跟平常人说的“吹捧”,根本不是一回事。但是他的这种把赞美说成吹捧的夸张说法,却是别有趣味别有深意的不,真正别有趣味别有深意的,是他的这个邮件的主题词“我不吹捧人了,我就完蛋了”。

按照他的说法,一个人如果不再“吹捧”他人了,那实际上就是他对表现在他人身上的那些特别有新意特别有创意的东西视而不见了。而一个人如果到了对别人身上的那种特别有新意有创意的东西视而不见的地步,那实际上已经说明他的思想落后时代已经很远了,他的知识结构已成陈旧得难以救药了,他的精神世界已经麻木得对外界作不出正常的反应了。一个人到了这种地步,如果有人说他完蛋了,那恐怕十有八九都说对了。

另一种情况是,一个人明明有能力发现别人身上的那种特别有新意有创意的东西,但他却故意做出视而不见的样子,不去对别人身上的那种东西作出热情的由衷的赞美(或者说吹捧),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他“完蛋”了。是他在与人交往中本应表现出来的那种最为可贵的真诚、热忱、坦诚完蛋了,是他做人的善意和爱心完蛋了,是他的本应具备的高尚品质完蛋了。这种种完蛋,必然会为他带来更多的完蛋。

可以说,一个人面对别人身上的那种特别有新意有创意的东西没有反应,这只能说明他自己有问题。一个人应该意识到,对他人身上的特别有新意有创意的东西给予敏锐地洞察热忱地赞美,这实际上也是让自己保持在一个不断出新不断创新的状态,自然也是让自己保持在一个拥有未来创造未来的状态。“好在我懂你的意思,好在我也是个能够热情吹捧他人的人。”我在给赵金禾的邮件里说。

我跟赵金禾一直是喜欢互相“吹捧”的。实际上是喜欢用吹捧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证明自己说得很准,证明自己的意见很有价值,证明自己的做人很真诚,证明自己的反应没有落后时代。因为一直有这种证明存在着,我们的友情才一直没有降温,我们才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鲜活的精神状态。






【作者:  陈大超】      





|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3:43:45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人的“内裤观”  

2010-12-12
来源:温州都市报




  ■陈大超

  “美国人不需要你告诉他你内裤的颜色与尺寸。”朋友赵金禾在给我的电子邮件里说。说他最近到美国探亲,有一次见到一位女士,见她肚子明显的有些大,他就说:“啊,恭喜你怀孕了。”没想到,这句恭喜话却惹得对方一脸的不高兴。回到家之后,女儿告诉他,在美国,你的言语是不能涉及与别人身体有关问题的。赵金禾说:“女儿初到美国时,也有过教训,她有时跟她的美国朋友讲自己的私事,这在中国是友谊深厚的标志。没想到,女儿的朋友却对她说,我不需要知道你的肠胃,也不需要知道你内裤的颜色与尺寸。那些最好留给你自己知道吧。”

  嗯,有意思。但我在回复中故意跟他说:“可是,有一次一帮美国的小朋友到白宫跟总统举行互动时,一个小男孩,居然问前总统克林顿穿的内裤是平底的,还是子弹头型的,你看,美国人不是对别人的内裤很感兴趣吗?”我知道他会说,像美国总统这样的人物,他们在公众面前是没有隐私可言的,人们有权知道他们的隐私——自然也可以关注到他的“内裤问题”,相反,美国普通公民的“内裤问题”——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稍有不慎就会让人吃官司的。果然,他在回复中说:“美国就是这点怪,普通人对普通人的内裤问题不感兴趣,普通人只对公众人物的内裤问题感兴趣——当然,那是监督。在美国人看来,只有把公众人物的内裤问题管好了,普通人的内裤问题以及与内裤相关联的其他问题,才会是安全的,神圣不可侵犯的。”

  说到内裤,我想起我看过的一张一个美国大兵穿着内裤打仗的照片来。是在阿富汗战场上,一个名叫扎克瑞·波伊德的美国大兵,有一天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竟然穿着一条花内裤冲到了作战阵地上,而他身边的两名战友,却是全副武装完全符合作战要求的。也就是说,波伊德穿着内裤——露出自己的“隐私”打仗,那是有违军纪的。正因为如此,当这张照片在报纸上登出之后,波伊德变得非常紧张——他担心自己会被开除。那该多丢人啊。没想到,那些印在内裤上的“我爱纽约”却帮了他。美国民众看到他穿着“我爱纽约”的内裤出生入死,觉得这个大兵真是太可爱了,无数的人,都在网上赞美他,把他说成新时代的美国英雄。呵呵,民众如此喜欢,美国军方那铁的纪律,也就在这条花内裤面前软得一塌糊涂了——波伊德不仅没被开除,没受到批评,而且还得到国防部长的亲自接见和鼓励。

  嗯,如果是一名军官穿着内裤出现在战场上呢?美国的民众很可能就是另一种说法了。美国民众是最不能容忍手握公权者在不该他露出内裤的地方露出内裤的。哪怕你的内裤上写满了“我爱纽约”、“我爱美国”,他们也不能容忍。因为美国民众对手握公权者的言辞,总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对于手握公权者,民众只相信管制他们的制度,而从不相信他们的那张嘴巴。

  美国民众(美国当权者下台了也是民众)的这种“内裤观”,一方面逼着手握公权者非常“尊重”记者(记者是代表民众监督当权者的专职人员),也非常害怕自己弄出什么内裤问题来(从而让整个政坛变得相对干净);一方面逼得民众自己“彼此见面只能大谈文化、艺术、健身以及共同爱好的东西”(据赵金禾邮件),而要谈得好,谈得受欢迎,就得多读书,多参加文化活动,努力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还要热爱运动(这自然有利于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保持在一个相对高的品位上)。
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3:24:53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3:23:11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3:21:07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3:18:47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3:16:02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名人的人怎么活?
                          
                                                     陈大超自序
http://bbs.yzwb.net/thread-486687-1-1.html
    “请用名人的事写文章。”“用自己的事写不好发表。”不止一位编辑,在给我的约稿信和退稿信中说。但我偏偏喜欢写自己。我想固执地让别人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名人才需要活得认真,活得顽强,活得敢爱敢恨,活得有风骨有尊严。名人可以那么活,普通人也可以那么活。
    也有识货的编辑。我的许多写自己的文章,还是发表了出来。有极少数编辑还极为赏识。也有极少的读者特别喜欢。可是在这个以“多”为市场的时代,少,和极少,都是容易被忽略的。我也一直是个被大众忽略的人。被大众急略,当然不能成为名人。好在我从来不被我自己忽略。我总是像战士擦拭手中的刀枪一样擦拭着自己,我也总是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绝不容许自己往怯弱和渺小的地方后退半步。但我到底不是战场上的战士。我是生活在默默无闻的普通生活中的战士。在这种默默无闻的生活中我既是我自己的将军,也是我自己的每一个命令的执行者。同时我也是我的许多命令执行情况的记录者。那么我执行得如何?我的这本书便是我的记录。我希望有兴趣审视、欣赏我的读者,给我打打分。

    “我们不是伟大的人,我们只能用一件件小事证明自己。大事有时候只能做一次,而小事,是可以做一辈子的。我认为小事更能代表一个人的本质,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品位。”这是我的一位朋友的话。不是伟大的人不是名人的人,就更不应该忽略自己在小事上的表现,更应该在小事上活出自己的精神风貌和品位。有人或许会说,一个普通人,他能不能活出自己的精神风貌和品位,那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与人格。一个人的人格与尊严,就在他的精神风貌与品位里。一个活得毫无精神风貌和品位的人,你能说他活得有人格有尊严吗?

   虽然说是天赋人权,但天赋的那个人权,却是要靠你自己去一点点地争取一点点地守护一点点地变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但是首先,你要看得到那个属于你的人权,你不能把自己的人权与自己的生活隔离开来。你要把自己的人生的一件件小事,与那个人权紧密地联系、结合起来。一个人活得有没有见识,我想,它应该首选表面在这个上面。我自己是个有见识的人吗?这个我不能说,这个得让读者从我的这些短文中读出来。
    我是一个纯粹靠写作为生的人。十三年来,我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我的文字。我的文字就是我的灵魂的化身。虽然我从不反对别人用身体写作,但用灵魂写作却是我的最基本的信条之一。我想任何时候,总是有人会特别看重灵魂的,尽管在目前的中国,那些人不能构成一个具有购买力的市场。我想哪怕永远都只有极少数人欣赏我,喜欢我,那也值得我这样去做。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湖北日报两度采访我的高级记者朱学诗先生,他的“发表”在网上的许多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的记者生涯中,采写了数百上千人,至今难忘的难有十人,其中就有陈大超;钦佩的人,有七八人,其中就有陈大超;引为我的楷模者,仅有三两人,其中就有陈大超;值得向我的学生推荐、一代代传播下去的,就只陈大超。我对采访对象深感愧意的,也只有陈大超--我曾经整理(和学生一道)他的文稿,并夸下海口‘公开出版’,却未能找到‘识货’的出版社。

    识货的出版社还是有的。不过在这里我却不想说太多感谢的话。我相信一个活得很认真很可爱很有尊严的人,自然得到他人的深切关注与无私帮助。那些人,既存在于你的身边,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里。哦,我总喜欢跟我的女儿讲:公正自在人间,关键就看你自己怎么做!


     (我的一本书已被一家出版社相中并通过终审,这是我为这本书写的自序。两年前,我的一本书已经签订了合同,结果没有出成,对方按合同赔了钱。这次最终能出吗?就是书不能出,我的这个序,却是可以把它放在这里,让喜欢我的朋友先睹为快的。





摘自2010年8月31日 陈大超搜狐博客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3:14:35 | 只看该作者
善的启迪


  读陈大超的《聪明的最高境界》

http://news.hexun.com/2011-01-14/126793610.html
  ●马淑敏

  在当今写作圈,知道湖北作家陈大超的人很多,读过他文章的人就更多了,因为他的文章转载率很高,但他依然不算名人。说他不是名人,是因为他为人低调,终日默默耕耘,名字一直被文字深深掩盖。因此,很多读者只知其文,不知其人也就不奇怪了。

  俗话说,“文为心声”,不同的文字会折射出作者不同的品性,近日读陈大超的新作《聪明的最高境界》,深受启发。陈大超的文字与他的人一样极具个性,字里行间尽显坚毅与智慧。

VISA银联争端上升至国家层面 争夺11万亿利益 国内成品油价压力骤增
未来5年出版业将获600亿融资支持 迪斯尼领跑400亿投资 中国高铁以租赁方式打入英国市场 重庆1/3泥水匠每月都收入过万 高清:浙江多地遭遇用工荒 李长安:京版限购令或引发的后果   《聪明的最高境界》收录了陈大超的近作148篇,分别从“做人、处世、交际、持家、健康、悟道、成功”7个方面对人生进行探讨。书中的故事贴近生活,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陈大超用他独特的视角,将其层层剖析,为我们加工制作成一道可以让头脑更充盈,让心灵更澄明的精神大餐。

  陈大超像所有好文者一样有颗敏感的心,他的心几乎不曾被世俗所污染,为人处世一直坚守良知与正义。成功在不同的人眼里,定义是不一样的,陈大超在《成功,更应体现在心灵的保鲜》一文中写道,很多人以“丧失健康鲜活的心灵”为代价,换取所谓的业绩。他认为,表面上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只有“将自己鲜活的心灵保持得更长久,等到七老八十了,如果我们还能拥有一颗生机勃勃的心灵,那才叫成功!”

  与成功的定义一样,智慧的定义也有不同版本。陈大超在《最赚钱的地方》一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到美国的谭盾,在街头与一名黑人琴手争地盘拉琴赚钱。谭盾在攒够学费之后,便放弃那个地盘去了一家著名学府深造。十年以后,当他路过当年拉琴的街角,那个黑人仍然在那里拉琴为生,脸上透着赚到钱的得意与知足,而此时的谭盾已是颇有名气的音乐家了。终生学习是一种美德,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

  《聪明的最高境界》一书,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富有哲理与思辨,无不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灵智慧,具有阳光温暖、执著坚韧的属性。用心阅读这些妙曼的文字,总能获得美的享受与善的启迪。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智慧的火花可以让人受益终生,《聪明的最高境界》就是这样一本点亮自己同样照亮别人的好书。《中国国门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5:25 , Processed in 0.0852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