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长允:盛世作赋乐担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7 16:5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长允:盛世作赋乐担当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的人都知道,他们有位酷爱读书、精通文史、善于策划、谙熟《易经》、《道德经》的局长——他就是《大中华赋》的作者刘长允先生。

  2009年11月4日,《大中华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歌》刊登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引起关注。随后香港《大公报》、《中日商报》等海外华文媒体全文刊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策划完整朗诵播出,网络转载数百次。2010年3月,一向以严谨著称的中华书局出版《大中华赋》单行本,辅以注释和插图,至今已发行近两万册。

  究竟是一篇怎样的赋文能引起如此关注呢?《大中华赋》全文不过5000字,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简明中国史,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囊括政治、经济、文化,涉及诗文、阴阳、五行、算术、中医、建筑、工艺、科技等方方面面;不避讳近代百年民族屈辱,直书大跃进、“文革”当代苦难;挖掘民族精神内核,微言大义;体悟古老国度里的人间至情,细致入微;用典不晦涩,童蒙诵读无碍;辞章扬文采,屡见神来之笔。

  刘长允先生说,恰如书的副标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歌”所示,此篇赋文确是一首奏响“主旋律”的盛世颂歌,而且他要用心把这首旋律谱得“好听”,让人“爱听”。

  所歌虽是“人人心中有”之事,却写得如此之“正”,令人毫不生倦:“商汤革命,已知民听即天听;周虽旧邦,更感维新事方成”,“火药虽烈不为暴,只向天边生彩霞”,展卷读来口齿生香。恰如一曲雅乐,令人听得入耳,且深受教化,在灿烂的文明长河和民族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激情与向上的力量。对于眼下略显浮躁的转型社会而言,竞争的危机意识让人们愈加理性,却也有些敏感;锱铢于现实,反而健忘了作为常识的历史;在迷茫中病急乱投医,反而忘了到经典中洗耳恭听。适当地听到些悦耳的“雅乐”,以文学的独特形式来唤起民族自信,倍增盛世豪情,何乐而不为呢?

  古人常说,“言为心声”。雅乐之正,非有“正”心之人不可为之。而最难得的,作赋之人还要兼备深厚的古文功底、专业的历史知识、涉猎广泛、阅历丰富,且对当下的社会思潮与政策大局有准确把握。这些条件,刘长允先生一个也不少。

  刘长允先生自幼酷爱古书,十多岁背《楚辞》,天长日久,连跟他一起睡的弟弟都能出口成诵了。55年出生的刘长允经历了他们那一代人特有的曲折磨难和人生轨迹:童年跟随父母闯关东、13岁辍学打工、青年从事赤脚医生,当过“三不脱离干部”,1977年恢复高考时凭借多年自学积累考取了山东大学历史系。

  刘长允先生公务繁忙,读书创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对他来说,读书、学习、创作是爱好,更是习惯。《大中华赋》是他的第三本书,此前的两本是研究“周易”和“老子”的学术专著,分别为《步入神秘的殿堂》和《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刘长允说:“我出书有两个原则:一是书中要有大量独创思想,二是语言一定要美。”有一次他担任主编的一本书都到了出版社做好清样的阶段,硬是被他撤了下来:“浪费纸张的书坚决不出!”

  “《大中华赋》从酝酿到成文花了将近10个月时间,但实际上是积40年之功”,刘长允颇为感慨,“我们这一辈人,吃了这么多苦,为什么现在还是这么有激情?那就是心中有所坚守,对时代有所担当。我写《大中华赋》,就是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高昂的激情鼓励着我。这个时代来之不易,盛世要有大赋来配。”

  谈及作品取得的社会影响,刘长允说:“做人一定要走正路,要有所担当,私心杂念写不出《大中华赋》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下工夫磨出精品,是会受到欢迎的,虽然业余时间写作比较辛苦,但也乐在其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15:31 , Processed in 0.06679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