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儿童言语实践的策划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 08:4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做儿童言语实践的策划者
——略谈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学”的活动

文章作者:曾扬明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0·11C 

  课题中期评估,得上一节公开课,我选择了《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我分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熟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主要进行了两项活动:一是朗诵课文,达到学生胸有内容的程度,二是分角色对话和猜猜看的活动。现在介绍我的第二课时第二项主要活动:
  第一:虚拟情景语境,分角色对话
  “谁来当父亲?”学生扮父亲,我以“詹姆斯”角色故作打电话状。“爸爸,我长大了,如今成了一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全是您对我人生道路的引领。爸爸,您听得到吗?”我这样引题。“你的声音很亲切,我听到了。我记得你在小时候和我去钓鱼,那天晚上十点,距捕捞鲈鱼的时间不到,你运气真好,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当时要你放回去。”“您还记得你是如何说的吗?”“记得,当时距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你和我争辩,但我鼓励你说,开放的时候还会钓到大鲈鱼的。你把鱼放了。”“爸爸(众笑),自从那次起,我虽然没有钓到大鲈鱼,失去了机会,但你的教育深深影响了我。你还记得吗?”“记得。”(众笑)“在我人生中遇到过不少次像那次大鲈鱼的诱惑,你猜猜。”“我猜不到。不过,你现在是一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千万别做豆腐渣工程,不能收别人的礼呀!(听课老师称赞声)”“爸爸,你聪明。的确,在人生途中,好多次这样的诱惑,我都经受考验了,我会做一名出色的工程师的。对了,我还是写一封信给你说说吧!”
  第二:猜猜看,诱导学生给“父亲”写信
  “同学们,你们猜猜我写信会写什么内容?”我把话题转移到文本上。“我猜你会写小时候和父亲钓鲈鱼的故事。”“我觉得从刚才老师的话中,可能会写人生中遇到的不少诱惑,把它写出来。“什么诱惑?““比如当建筑师,正当有人请客的时候,你就会想起爸爸的教育。”“你们真聪明。你们就替课文中的“我”写一封信给他的爸爸吧。再认真读读课文,换位思考,我提醒你们可从课文的结尾起笔。”
  听课老师一致认为,我的这堂课要讨论的焦点在于“活动”。什么活动才是有价值的活动,一个老教研员发出内行的话:“不要把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上成活动课,这是过去我们所诟病的,这节课的活动不是那种所指的‘活动’,他的活动突显了‘学’,有‘专业性’。”的确,过去,我们所反对的“活动“,是课堂上只见人文,不见“语文”(言语实践),缺乏“言语实践活动”专业性。评课完后,听课老师对活动的“专业性”还存疑惑,我以“言语实践策划:凸显‘学’的活动”为主题,对我近一年的教学探索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
  言语实践策划得面对三个问题:一是要开发出合适的课程内容,即策划为了“什么”便于达到课程目标,二是面对教材,用什么内容去策划,三是面对儿童,策划什么样的活动更适宜,且每项策划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没有,再有创意也是失败的,因为它无法实现课程内容。
  策划为了什么:回归符号实践
  人,因为符号而区别于其他动物,无论课程涉及何种本体,都离不开符号体系。从符号论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课程观:
  符号研究,描述性知识
  符号实践,生产性知识
  符号研究观,教《鲸》,研究鲸的生活习性,研究鲸的体形;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研究父子行为的了不起。相反,符号实践观,教《鲸》,探索课文以什么形式来写鲸的体形,以什么形式来写鲸的生活习性,然后,以“鲸的自述”变换一种形式表达,看表达效果。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是如何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并引导学生讨论:地震发生后,假想如果以科学救人的方式,如用挖掘机  代替用手挖,以旁人帮助代替父亲对旁人的责问,这样的故事还会感人吗?再引导学生把课文浓缩成一首诗。这样的活动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
  言语实践的活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运用语言,以思维活动为经,以言语交际为纬,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同的文体,活动策划的目的不一样:
  科普小品文:侧重科学思维,培养儿童的科学语言
  说明文的课程内容就应策划多种语体的对比活动,不同的说明言语,表达的效果不同。以《松鼠》为例,此文的表达形式(以文学的手法来表现),如果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的描述(以科学严谨的言语表现)对比,试看课文的语言生动在哪?好在哪?从而体会不同性质的说明文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叙事散文(文学作品):以体验为中心,侧重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
  文学作品的课程内容应策划多类型的角色互换,进行言语交际活动。《钱学森》为例,先让学生收集关于钱学森的资料,课堂上把学生的资料拼凑起来,和原文对比,看看差距在哪?学生在对比中明白表达要有顺序,表达要有重点,表达要有详略等语文知识。
  说理文:侧重文本的论述语言,培养学生表达的逻辑性
  说理文的课程内容应策划讨论交流活动。《学问》为例: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内容顺序进行调换,试着读读,看能否符合论述的逻辑。目的是培养学生懂得说理文表达的的逻辑性。
  当然,同一种文体的不同课文,其策划的活动也有区别,不是一成不变。
  用什么来策划:“焊接”教材内容
  用什么内容来活动?这涉及到教材观问题。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过去,所谓的语文阅读课上成了活动课,大致是把教材的内容化成“情境”,把课文内容多媒体化,直观化的“阐释性”情境,不是言语实践活动情境,它以课文为中心,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只见活动,不见语文。不过,我们目前的文选型教材,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暗含在文中,不同的老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那么,用什么内容来活动呢?把活动焊接在教材上,形成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活动,暗线是学生在活动中言语实践。
  面对教材选文,确定“学”的内容
  教材中的选文,王荣生教授把它分为四种: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在这里,我以例文或样本来探讨。如何呈现教学价值,有两个依据:一是依学段目标确定课程内容,二是依编者意图和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找准听说读写的切入点。以《钓鱼的启示》为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教材编者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联系生活或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二是读懂“启示”。对这篇课文,我开发的课程内容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体悟课文的“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所以,学生学的内容,是把教材当作材料,进行变换身份改写,在改写过程中渗透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有利于实现课程内容。
  面对学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学的内容确定后,策划好学生“学”的活动。教学《钓鱼的启示》,缺乏课程意识的老师,容易让学生概念化地理解句子意思或明白“启示”,这样的知识不是学生内在产生的,而是教师的外在阐释。这就是我组织“分角色对话”“猜猜看写信”两项活动的理由。
  用什么内容来实现言语实践活动,要把“教的过程”策划转变为“学的过程”,不少成功的优秀课例可以证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詹天佑》,老师们热衷于让学生抓住“杰出”与“爱国”,再从课文中叙述的三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线路)来体会詹天佑的伟大。这么多年来,人们习惯于这种教学思路。此教学思路从教的层面上来说并没有大错。我想,一味地了解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未必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学生读上两遍应不成问题。
  那么,这一课,用什么内容来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呢?在学生读通读顺读熟的背景下,我尝试把文本作如下调整,设计以下几项内容:
  1.你认为文中哪些词一定不能少,如果少了这些词语对文中表达起了什么影响?学生交流讨论。
  2.文中叙述了詹天佑克服了三个困难,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假如当时国内的报纸要报导詹天佑如何克服这三个困难,如何写?
  3.设计詹天佑“开凿隧道”的说明图并配上文字说明。
  4.假如叙述帝国主义要挟中国修筑京张铁路的段落从文中删掉,再观照全文,看有什么效果?学生交流讨论。
  这些内容的设计,较有专业性,并能启动儿童的思维,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活用课文文本言语,没有现成答案,必须探究课文内容;二是活动具有游戏性性质,老师只给题目,学生活动,必须思考,这种思考具有思维性,靠记忆很难完成。
  把课文内容自我处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或思维,解决言语表达的问题。这样的言语实践似乎偏向“科学化”,甚至怀疑人文性会丢失殆尽,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学生在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过程中,就能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
  不过,用什么内容来进行学生的言语实践,这些都靠老师们暗中摸索,毕竟教材给你了,看你如何用好教材的言语实践因素,创设一切条件提高儿童的言语能力。
  怎样呈现策划:实施“方案教学”
  所谓的“方案教学”,是主张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探索活动。教育的内容不再由教师一方单独抉择,而是教师根椐儿童的兴趣与儿童一起编制儿童的活动“方案”。
  在思考怎样来活动时,我们得依儿童的特点,又不能脱离言语实践这一关键活动。所以,活动设计的专业性就体现两个词:儿童、实践。我在摸索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案:
  改变身份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
  改变身份设计,即改变原作者的身份,将文本当作文字材料,重新组合言语的一种实践活动。以《蟋蟀的住宅》为例:这是一篇生动的科普文字,如果把文本内容当作影视剧的台词,让学生以摄影师的身份,去找蟋蟀住宅的特点及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镜头,要求学生找出为何拍摄这两个镜头的理由,并把镜头配上解说词,即解说性文字。这样,培养学生另一种表达能力。
  改变文体角度的实践活动方案
  改变原来的文体,换一种视角言说,如将科普小品文改为童话,将散文改成诗歌,有利于让学生懂得,同一事物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角度表达。以《大瀑布的葬礼》为例,把课程内容确定为:一是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二是学习对比描写的方法,三是改变文体,改换表达形式。依此,策划两个活动:一是讨论交流:假如瀑布前的壮观景色不写,直接写葬礼,情况会如何?二是依课文内容,替总统写好演讲稿。
  写信或说明文字的活动方案
  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有时可让学生以写信或说明文字的形式的言语实践。如教《鸟的天堂》,要求学生写说明文字,把鸟的天堂的特点介绍给游客,同时注明自己的感受。看谁的文字更能吸引游客。
  调整课文内容的活动方案
  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让学生明白课文的详写与略写的好处或某些句子表达的妙处,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这就得把原有的内容稍作调整,进行对比,体会其妙处或作用。如教《慈母情深》,课文里面有一句特殊的倒装句式: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让学生按正常的表达顺序“我的母亲,背直起来……”对比读,学生明白这样写的表达妙处。
  画出课文的思路图的活动方案
  有时为了体会作者的表达思路,可让学生画出课文的结构图或思路图,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或文本内在结构,懂得表达应有顺序或逻辑。
  下面用我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来说明“策划学生学的活动”,便于读者清晰其概念: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严格意义上不是说明文),一般的老师教学生读懂地球的可爱,或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或介绍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同时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等。这样的教学,学生始终停留在教材的原生价值,突显不了其教学价值,如何呈现其教学价值呢?就是要策划言语实践活动方案。
  策划的课程内容:
  1.对科普小品文语言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及文学性的差异的把握。
  2.换一种文体方式进行表达。
  用什么内容来策划:
  一是学生上网查询关于地球的资料,二是依据课文内容中描写地球的形象性文字和说明性文字。
  活动策划呈现:
  1.对比下列两组词语,看看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和蔼可亲、一叶扁舟、慷慨。
  第二组:渺小、生态灾难、资源枯竭、六千三百多千米、四十万亿千米。
  【意图:通过比较,感受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区别,让学生找到文体感(《只有一个地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类似演讲稿),多用形象生动的言语更能体现科普小品文的生动性、形象性。】
  2.读课题:出示“地球”,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用笔写下对地球的第一感受。再分析“只有一个”,再读后面的内容,从而体悟“只有一个”的真正意义。
  【意图:通过对比,一个是体悟课题的准确性,也可以看出“地球的可爱,也知道地球容易破碎”这一句子的真正内涵。】
  3.读课文,收集地球面临危险的信息,处理为自己的论文调查信息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唤醒人们保护地球,提示:地球的重要性在哪?地球有哪些信号引起我们注意?我们要如何做?
  【意图:充分利用原文内容,改变文章体式,进行写的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工具和人文全在里面。】
  最后,我用一个比方来理解阅读教学的课堂中的师生活动:“纤夫”与“牧者”。“纤夫”姿态,教师对学生一点点地教,要学生亦步亦趋,教不厌细,日清月结,把学生看成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久而久之,其动力机械得不到使用而日渐锈蚀。这种“教”的活动让学生长年依赖“纤夫”拉动。另一种姿态,是“学”的活动,教师如牧者,不去包办羊群的食物,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他们自由吃草,既管理羊群(安全),又尊重他们的独立生活,其羊群(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是在营养中成长。拿到语文课堂来说,提高儿童的语言运用(听说读写)能力,也有两种姿态:一种是以文本内容带动语言能力培养,如纤夫拉舟,教什么学什么;另一种是以文本为例子(王荣生说的“定篇”外),通过文本内容言语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能力?如牧者放羊,教师为学生学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1:10 , Processed in 0.08368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