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人建馆 波澜壮阔
来源:中国文物网
1997年1月18日,北京琉璃厂西街一座面积仅为400平方米的门脸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同期成立的还有成立的还有路东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北京遗箴堂碑帖拓片博物馆等。
从这一年开始,民办博物馆事业风起云涌,几年之间,全国成立的私人博物馆达就达到了300多家,其中北京就有近30家,占全市博物馆的1/5。类别涵盖了陶瓷、家具、皮影、门墩及中医药、空竹、匾额等。民办博物馆事业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很多博物馆馆主带着美好的愿望,走上了一条艰辛困苦却意义非凡的文化长途。而这些博物馆就如同一串文明瑰宝,散落在民间的角落。
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
古陶文明博物馆
科举匾额博物馆
谈起私人建馆的初衷,很多人都是基于对收藏的爱好。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着收藏,日积月累,随着藏品的不断丰富,便产生了成立博物馆的念头,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为自己的藏品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同时又能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自己的收藏,了解这些藏品背后的文化。可谓是一举多得。
路东之,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1997年6月15日,该馆隆重开放,古陶文明博物馆是第一座陶的专题博物馆,藏瓦已是现存最完备的瓦当收藏体系。“我做博物馆,不同于做任何投资项目,我不卖藏品,也从没想过依靠这个挣钱,所以说,收藏是我一生的至爱,而不是投资。”
李松堂,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馆长。该馆成立于2001年10月,旧址位于位于宣武区琉璃厂东街14号,2008年7月12日迁址到雍和宫对面重新开馆。2001年,李松堂花了500万元,把位于北京琉璃厂东街的自家私房翻修成了博物馆。
姚远利,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2007年,在高碑店民俗文化村,姚远利买下一套占地3000平米的四合院,办起了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他说,开办民办博物馆的人,大多是源于个人的收藏爱好,随着藏品的增加,逐渐有了办博物馆的想法,希望借此造福社会。然而,一次次地拆迁换址、资金短缺,不少民办博物馆或关停,或名存实亡。
凭着一腔热情和对收藏的至爱,建立起私人博物馆的收藏家还有很多。理想状态下的私人博物馆没有顽强地存活下来的,也不计其数,比如罗焕新的“翰荣轩”、黑河的“中植俄罗斯艺术博物馆”等等,他们倾其所有打造了神州之最,却没能让这份壮阔得以延续。不过,无论怎样,这些私立博物馆主人的文化坚持是令人钦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