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北人一了 文/邱才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18 22:4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北人一了

    知道一了的时间很早,大概是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早期。那时候他好像还不叫一了,叫他的本名朱明。当时他编着一份报纸《禅艺研究》,只要在信封里夹上5角钱就可得到,我就这样读到这样的几份报纸。印象中,报纸有很多名家写稿,版式很独特。

    那时的一了大概也就20岁,为了书法理想,从甘肃乡下奔向当时他所认为的书法圣地:中原郑州。

    我那时还在上学,之后毕业,成为乡下中学的语文教员。之后,为了理想,我也成了一名“与书法有关的人”。回头看看自己的经历,想想一了,觉得他很不容易。

    之后的很多年,我读到一了的多种书法集、作品集,也在多种媒体看到过他。他以一种“叛逆者”的形象出现,有点声嘶力竭的意味。老实说,感觉不是太好。很多熟悉的朋友,同时也是一了的朋友说起一了。于是,我开始不断地推测他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因为我知道,被传播的“一了”,或者说虚拟版的“一了”,与真实版的“一了”应该是有区别的。

    因为在郑州的一个会议,在朋友的介绍下,在一了艺术仓库,我与一了相遇。

    一了艺术仓库在繁华的二七广场附近。辗转打听多次,方才寻到。穿过长长的走廊,远远的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带着一个小女孩在挥手致意,确认之后,他柔声地告诉女儿叫叔叔,并让她一边玩耍。之后,在他那堪称空旷的“客厅”坐定。

    一了以缓慢的手势泡着茶,缓慢的语气问着此行来郑州的情况,平和且温和,与“虚拟版”果然大不一样。我们都不是很能聊天的人,话题在有一搭没一搭的状况中迂回。之后,我问起他在郑州这么多年来的状况:艺术的、生活的。

    一了似乎开始进入“受访”的惯性状态。可以想见,这样的问题他肯定回答过无数次,熟悉的词汇奔涌而出。他谈起他的书法、绘画和相关艺术;他来郑州二十年来的经历,以及他即将在郑州举办的大展,大展筹备过程中的若干细节。从广受排斥,到渐获认可,有过和没有过这种经历的朋友都能体察到,这是个艰苦卓绝的历程。

    我的朋友中有很多西北人,其中又以甘肃人居多。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热情、质朴、坚韧、倔强。做事做人均具有一根筋式的狠劲。我常常觉得,在他们的辞典中,大概只有黑和白、朋友和敌人,很少有过度色和过度地带。

    我想,大概正是这种狠劲,帮助一了挺过了在郑州的二十年,也成就了一了的艺术。

    我也常常想,假如一了没有与日本书法界的接轨,没有与海上雅臣先生的接轨,他现在的处境将会怎样?他现在的心态将会怎样?后者大概是可以肯定的,他会一直坚持下去。想到这一点,心生感动。

    一了的诸多著作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应海上雅臣之邀,在日本做艺术交流时的日记《东瀛记》,平静的叙述中可见他的诸多艺术理想。其实,他现在完全没有必要,以堂吉诃德的姿态、声嘶力竭地冲击艺术界。平静地出场,往往更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我也希望,在以后著作里,一了不再谈及日本、井上有一、海上雅臣,只谈他自己。也不用请名家或准名家谈“后现代”或“天地精神”,他个人的力量已经足够。当然,他更需要时间,将他多年修炼的力量进一步沉潜。

    作为同龄人,我希望他走得更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10:35 , Processed in 0.09758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